巴菲特对内在价值的概念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说:“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要注意会计上最大的价值误区:账面价值是历史投入,内含价值是未来所得,两者具有根本的不同。“账面价值是一个会计概念,即由投入资本与留存收益所形成的财务投入的累积值。内在价值则是一个经济概念,是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账面价值告诉你的是过去的历史投入,内含价值告诉你的则是未来的预计收入。一个比喻能够使你清楚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假设你花相同的钱供两个小孩读大学,两个小孩接受教育的账面价值(用财务投入来衡量)是一样的,但未来所获得的回报的现值(即内在价值)却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从零到所支付教育成本的好几倍。同样如此,财务投入相同的公司,最终其内在价值却会有巨大的差异。”
在《投资价值理论》中,约翰·伯尔·威廉姆斯提出了价值计算的数学公式,这里我们将其精练为: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请注意这个公式对股票和债券来说完全相同。尽管如此,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难对付的差别:债券有一个息票(coupon)和到期日,从而可以确定未来现金流。至于股票权益投资,投资分析师则必须自己估计未来的息票。另外,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债券息票的影响甚少,主要是在管理人员如此无能或不诚实以至于暂停支付债券利息的时候才有影响。与债券相反,股份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对股权的息票有巨大的影响。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报中用伊索寓言中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的比喻再次强调价值评估应该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我们用来评估股票与企业价值的公式完全相同。事实上,这个用来评估所有为取得金融收益而购买的资产的价值评估公式,从公元前600年的一位智者第一次提出后,(虽然他还没有聪明到以至于知道当时是公元前600年),从来就没有变过。这一奇迹就是伊索和他永恒的——尽管有些不完整——投资智慧: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要使这一原则更加完整,你只需再回答三个问题。
1.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定树丛里有小鸟?
2.小鸟何时出现以及有多少小鸟会出现?
3.无风险利率是多少(我们认为应以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准)?
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上三个问题,你将知道这片树丛的最大价值是多少以及你现在需要拥有小鸟的最大数量是多少,才能使你现在拥有的小鸟价值正好相当于树丛未来可能出现的小鸟的价值相当。当然不要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为小鸟,其实是资金。这样延伸和转化到资金方面,伊索的投资格言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同样适用于评估农场、油田、债券、股票、彩票以及工厂等的支出。不论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开发,还是汽车的问世,都丝毫没有改变这个公式,连互联网也无能为力。只要输入正确的数字,你就可以对资本在宇宙间任何一种可能的用途的吸引力进行评估。”
巴菲特认为一般的评估标准,诸如股利收益率、市盈率,或市价净值比,甚至是增长率,与价值评估毫不相关,除非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一些线索。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的现金投入超过了未来该项目建成后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贴现值,增长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要是这项投资计划早期的现金流出大于之后的现金流入折现值,有些市场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口口声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列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投资风格,只能表明他们的无知,绝不是什么真知。成长只是价值评估公式中的因素之一,经常是正面因素,但是有时是负面因素。
4.先了解企业的无形资产,
才能知道他的内在价值
只有在具有长期稳定性产业中,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长期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可预测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根本前提。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指出:“持续竞争优势越突出的企业,有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小,企业声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作用越大,超额回报率越高,经济商誉也就越庞大。”
在他看来,价值评估的前提是对该公司业务的理解:“你得懂这个企业,不然没有一个公式能够计算出内在价值。”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2年及其后续的年报中多次重申自己喜欢的企业的标准之一,是具备“简单的业务”。巴菲特认为,为了提高价值评估的准确度,必须选择那些业务简单且稳定,从而使未来现金流量能够预测的优秀企业:“我们努力固守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了解的公司。这意味着他们本身通常相当简单且稳定,如果企业很复杂而产业环境也一直在变,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量。碰巧的是,这个缺点丝毫不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投资人只需要做很少几件正确的事情就足以成功了。”
只有在具有长期稳定性产业中,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长期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可预测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根本前提。类似于可口可乐等公司这些优秀的企业,其竞争力、规模、盈利能力、产品影响力、市场优势地位等均在产业内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公司具有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并且通过将盈利积累再投资及合理负债进行新投资等不断实现新的增长。
巴菲特将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称之为超级明星企业。而这些超级明星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体现在其财务报表上的最明显特征是:拥有历史悠久的、影响力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需求相对很小,能够产生远远超过产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这种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就是经济商誉。巴菲特将他最喜欢的超级明星企业总结为“拥有巨额持久经济商誉的企业,而且对有形资产需求最少的企业”。
事实上,根据债券价值评估模型,在进行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时,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当于债券的本金,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当于债券的利息。和债券一样,本金在总价值中占的比例越大,受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大。现金流量越大,公司的价值越高。持续竞争优势越突出的企业,有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小,企业声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作用越大,超额回报率越高,经济商誉也就越庞大。
喜诗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巧克力企业,也是巴菲特收购的第一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这一次收购的巨大成功是巴菲特彻底从购买“雪茄烟蒂”式的便宜企业转向投资于优秀企业的开始。巴菲特经常以喜诗巧克力作为企业经济特许权的例子。“假设你听售货员说喜诗的好时巧克力卖完了,但老板推荐一种无品牌的巧克力,如果你宁愿再步行穿越一条街去购买一块喜诗巧克力,或者说,一块喜诗巧克力让你愿意为她比购买无品牌的巧克力或其他类似产品多付5美分,这正是经济特许权的价值。”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中以收购喜诗糖果公司为例,对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巨大经济商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喜诗糖果正好代表了巴菲特寻找的优秀企业典范:对有形资本需要很小、惊人的无形资产(经济商誉)、拥有强大的经济特许权、较强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说:“在1972年,相对来说,只有很少几家企业预计会像喜诗那样持续保持25%的有形资产净值税后收益率,而且是在保守的会计政策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并非是存货、应收账款或固定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产生的如此之高的超额回报率,其根本原因是无形资产的结合,特别是一种消费者在与产品和雇员无数次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遍认同的良好声誉。这种声誉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特许权,它使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售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者特许权是经济商誉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影响的政府特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持续保持低成本生产者的地位。
喜诗公司被收购后每年在利润表已经作为成本扣减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喜诗公司1982年仅凭大约2000万美元的有形资产净值赚取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种业绩表明,事实上公司具有的经济商誉远远超过会计商誉的原始总成本。换言之,在会计商誉从收购之时起就有规律地减少的同时,经济商誉则以不规律但却非常坚实的步伐增加。当然,喜诗公司的经济商誉有可能消失殆尽。但它不会在平稳的消耗或与间接上类似于消耗的行为中缩水。更可能出现的是,由于通货膨胀,即使不按不变美元,而按名义美元来衡量,这种商誉也将不断增加。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因为真正经济商誉的名义价值会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任何一家需要具有一些有形资产净值进行经营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必须如此)无财务杠杆的企业都肯定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对有形资产需求小的公司只不过是受的损害最小。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事实很难理解。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是:对付通货膨胀最好的保护手段是企业大量购置自然资源、厂房设备或者其他有形资产。只可惜传统的历史越长,其中的智慧反而越少。这种保护却并不有效。资产规模庞大的企业往往只能取得较低的收益率,常常仅仅能提供资本以满足企业在通货膨胀下保持现有能力水平不变的需要,除此之外却产生不了更多的资本来支持企业的实际增长,或者用来给投资者发放股利,或者用来收购新的企业。
相比之下,在通货膨胀时期形成的异常多的巨大企业财富,来自这样的企业:把价值持久的无形资产与相对需求较少的有形资产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按名义美元计算的收益会不断提高,而且这些收益总体上完全能够用于收购其他企业。这种现象在传媒企业中尤其明显。这些公司只需要很少的有形资产的投资,但它的特许权仍然能够持续。在通货膨胀时期,商誉是一种不断给予人们回报的厚礼。但这种情形自然只适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那种比比皆是的、徒有虚名的会计商誉则是另外一回事。当过于冲动的管理层以荒谬的价格收购了一家企业,我们就能发现与前面描述的完全相同的精心设计的会计处理。因为这种荒谬的价格无处可去,最终只能反映在商誉账户中。”
5.别为眼前利益所动,危机也是转机
足够的安全边际往往出现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出现暂时性的重大问题时。尽管这些问题非常严重,但属于暂时性质,对公司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在企业出现问题后,发生恐慌,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价大幅下跌,使公司股票被严重低估,这时将为价值投资人带来足够的安全边际和巨大的盈利机会。
——沃伦·巴菲特
会让那些研究巴菲特投资行为的观察家看走眼的一种情况是:巴菲特有时买下一家前景似乎暗淡无光的企业。1960年末,他在美国运通银行发生色拉油丑闻事件后,出资吃下该银行的股份,20世纪70年代,他买下了GEICO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期,买下威尔斯法哥银行。
巴菲特为何这么做呢?他牢记格雷厄姆所说的,市场上大多充斥着抢短线进出的投资人,而他们为的是眼前的利益。这是说,如果某公司正处于经营的困境,那么在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格雷厄姆认为,这是投资人进场做长期投资的好时机。
足够的安全边际往往出现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出现暂时性的重大问题时。尽管这些问题非常严重,但属于暂时性质,对公司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在企业出现问题后,发生恐慌,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价大幅下跌,使公司股票被严重低估,这时将为价值投资人带来足够的安全边际和巨大的盈利机会。随着企业解决问题后恢复正常经营,市场重新认识到其长期盈利能力丝毫无损,股价将大幅回升。企业稳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是保障投资本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格雷厄姆首先注意到投资于被低估的大公司相对于同样被低估的小公司会有更大的投资收益:“如果我们承认由于普通股显示了优良的成长性和迷人之处,过高估价成长股是市场的一贯作风,那么逻辑上因为一时发展活力不太令人满意而公司失宠于投资者,至少相对而言市场对该股票估值过低也是预料之中的。这也许是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它提示了一种可以证明是最保守和最有希望的投资途径。进攻型投资者最关键的是要全神贯注于那些正经历不引人注意时期的大公司。当小公司被过度低估时,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以后它们的收益和股价增长,它们也会有最终丧失盈利能力的风险以及不管收益是否好转都会被市场长期忽略的风险。大公司相比之下有着双重的优势:第一,它们有资本资源和智力资源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正常收益;第二,市场对它们任何好转的表现往往会有适度敏感的反应。”
巴菲特由此也总结出了自己乘虚而入,选择最佳投资机会的方法:“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于优秀的公司被不寻常的环境所困,这时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当他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我们就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