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03

第3章 秀才将军再造反(三)

自大阜山树旗起义后,皇庙团防局接上级军令,在团防局门前进山的主路上设立阵地,设卡封锁道路,搜查过往行人。自突袭汪店的连队出发后,起义军的副指挥兼三营长陈让卿,在天亮前,已指挥一个连队埋伏在皇庙团防局的阵地前。天将亮前,陈让卿发出进攻的命令,双方激烈的攻防。团防局的兵丁们,是财主们出钱,由军事教头进行专门训练而组成的。他们个人的刀法和枪法,比一般农民起义军高。但起义军年轻勇敢,善于摸爬滚打。所以,起义军步步接近敌人。天要亮了,双方正在激烈对射时,偷袭汪店得胜的起义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从背后杀向皇庙团防局。这时从团防局阵地背后两侧,各有一队满头大汗的起义军阵地冲上来。战士高喊缴枪不杀,近处用刀,远处用枪,手提机枪也吐出子弹。团防局团丁,不死即伤,灵活的团丁甩掉步枪大刀,落荒逃走,笨的团丁向团部龟缩,妄想据房抵抗。这时持机枪,拿大刀的许多起义军,尾随团丁冲入团防局。枪声爆响一阵后,一时安静下来,团丁们除投降的外,死的死,伤的伤。团防局大队长也被抓出房外,这时一个义军的表弟被团丁打死,正在泪流满面,他见到敌人大队长,立即向他开了一枪,此人立即毙命。

王队长跑出来问:“那里枪响”。

旁边的人回答:“王村那边来的一个兵,说他的表弟被团丁打死了,他把敌人的头子打死了”。

王队长高喊:“放下枪的敌人,不能随便打死,审问以后才能决定敌人的生死。再说这些头目都是财主,有些人不是罪大恶极的,他们家里还可以拿钱来赎他们回去。财主家送来的钱,还可填充军费呢。大家要遵守命令,不经上级允许,不准杀死俘虏”。

陈让卿,王小杰两个指挥官,喜笑颜开的回到司命部,王安澜军长摆队迎接凯旋而归的官兵。首局成功,旗开得胜,这次行动除钱财外,共缴获枪300多支,这是起义军发展的一个大胜利。

在议论这次胜利原因时,初出茅屋的王队长说:“军长指挥有方,考虑周到”。

陈让卿说:“军长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赛诸葛,不愧为辛亥革命秀才老元勋”。

王笑着说:“不要互相抬高了,还是作战官兵士气高涨,作战勇散。我想,地方武装重刀法枪法而不重兵法计谋,打仗是一个既斗勇又斗智的事,智勇双全方可取胜”。

随后,王安澜代表司命部,对起义军下一行动做了说明。他说,战端一开,鄂北靖国军与北京违法政府的斗争会越来越利害,战争会越打越大。我们就是坐在山里当寨主,他们也会来攻我们。我们要打倒北京政府,我们坐在山里是等不到他们自己倒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出山去,只有打出山去,我们也才能发展壮大。

因此,王安澜提出了总司命部的几点措施。一、重新整顿军纪,整顿编制番号,服从命令,命行令止。二、山中设为空城计,部队撤出山外荫蔽,待机出击,攻占枣阳县城。

湖北省乱世出英雄,群雄并起,湖北王占元也没有闲着。湖北都督王占元原是北洋军的协统,是辛亥革命攻打汉口和汉阳急先锋,现在他正在调动他的部队,研究如何围剿护法的起义军。北京政府也忙着应对护法起义的战事,也准备派北洋军阀吴佩孚帅军援鄂。所以,王认为走出山区为高,守在山区就是穷困愁城。

当王安澜秘密撤出大阜山后,过了几天,枣阳县县警卫队和县团防局奉上命令,令县府组织驻县武装,整编队伍,派主力进山剿匪,务必将王安澜匪徒歼灭在原山区,以免该部匪徒流窜山外,遗患无穷,否则以军法处之云云。

王安澜,得到县里武装部队异动现象的信息,立即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王安澜说,古话说兵贵神速,我们将起义几天,就打了一仗。敌人也是想到兵贵神速,他们想,承我们在山区立足未稳,必会迅速出兵围攻我们,把我们消灭在山区。但如果我们打胜敌人进攻这一仗,枣阳县就是我们立足之地了。现在,他们并不知道我们主力已秘密离开山区中心区,所以他打他的,我们打我们的。现在我们人多,但军事实力只是两方相当,他们的武器比我们还强,因此,我们与他们不能硬拼。

王安澜继续说,我们的士气正旺,我们这次,应用一个一石二鸟之计,先埋伏在适当地点,击溃敌人,然后一口作气,跟踪猛烈追击,再派一军从小路向县城奔袭。当敌人溃败进城混乱之时,奔袭去的部队立即发动攻击,与追逃部队一起攻入县城。

当全体军官弄清司命部的意图和作战方案后,王安澜立即下达作战命令。所领导的实际兵力,能作战的远少于一团人,设为三个营。王安澜命令,陈让卿营长和自己各带一营人埋伏在进山必经路口适当位置。击溃是关键,因此,大刀队和土枪队,随同总司命部一起出发,一挺手提机关枪和一门山炮分配给埋伏部队。赴县城袭击的一个营,由刚从连长提拔的营长,王小杰带领,配手提机关枪一挺。

1917年12月16日,太阳脸发黄光,冬风冷飕飕的向山口一阵一阵的贯入,树草顺山谷摇摆,鸦雀无声,一片寂寞。山峡并不深陷,顺着山坡向上发展。时间离开子时还差少许,敌人先头部队快要进山口了。过一会,敌人先头排已走进谷内。敌人一字长蛇阵,蛇七寸前的人也进入山口。突然敌人全体就地不动的停了下来。说来奇怪,敌人的司命员并没有想到,起义军会在浅山沟里设埋伏,两边山岗就在眼皮上面。后来据说,县里进山部队的司务长说,好几百人进了山,吃饭很困难,进山的第一餐饭就在山外吃,减少后勤的负担。所以,后面传话,县大队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实际上,部队就埋伏在小山岗的背面。王安澜当时左思右想,埋伏地点的选择是一把双刃剑,选择在敌人意料之外的地点,必须要担心自己安全的风险。俗话说,胀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王安澜又想,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认为起义军士气旺盛,可担风险在敌人认为不合兵法的地方设伏,可大胆一搏。所以选择了浅山岗做埋伏地点。正规步枪队,伏在岗背面,敌人进入口袋,战士翻上岗,敌人就在步枪射击范围之内,山岗不高,便射击又能很快接近敌人。此外,王安澜又将大刀队和土枪队精壮汉子选出,稀散的埋伏在岗脚树和草丛中。当敌人混乱时,大刀队和土枪队就可迫近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