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21

第21章 大战在即局势紧(二)

在黎元洪的部下中,此时只有秀才当兵的王安澜心情最为不安。原先想到赶走鞑虏,建立共和就好了。真正占领了大武汉,确大战在即,自己才知道这是提着脑壳干革命的。这是他以前所没有想到的。他极积的促进自己的长官转变态度,是“以仁义为己任”的想法为出发点的。因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寡母养大的。现在他突然感到,自己为自己身上找来一付重担。自己就像走在山区小路上的一个背夫,背着沉重的货物,没法把背簍放下来休息,只能继续向前走,停是停不下来了。他想这條路是一定要走到底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成功便成仁,这是自讨的。当他作黎元洪的执事官时,只相当一个团参谋。但他参军后,时局大变,遇到的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一浪高过一浪,机遇与危险并存,福兮?祸兮?。

他爱看书,收集各种呈报和通报。他想,当老百姓对这个朝代不抱任何希望时,就只缺点火人了。清朝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改朝換代的时后到了,不然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朝代呢!日暮途穷的满清腐化惰落,已没有能力和资格来了管理这个国家。满清政府是自己打败自己。点火人每点一处火,百姓就增加了一份想往幸福的希望。广州黄花岗起义,极大的激起了百姓想往革命,支持革命的信心。因此王安澜更是肯定了自己的认识,改朝換代的时后确实到了。但他的想法也不敢对黎元洪元法直抒心意。原因是自己出身农村,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黎元洪的官也不大,还是重用了他。他想到第一天报到时,黎元洪又找他谈了一次话,听说秀才原是私塾先生,来营内当兵,还是有点希罕,当时说白了,王安澜还是一个兵。黎元洪与王安澜谈过一次话,影响还好。黎元洪又向王安澜连提三个问题。

黎元洪问:“你原是先生,还当兵干什么?”

王安澜答:“报效皇上,忠于长官。”

黎元洪问:“工程兵干什么?。”

王安澜答:“逢山开路,遇河搭桥。”

黎元洪问:“马兵干什么?。”

王安澜答:“暴风骤雨,冲锋陷阵。”

黎元洪当时哈哈大笑说,思想敏捷,出口如此简要成章,是个人才,去干事去吧。这是不是长官,慧眼识英雄呢?所以,王安澜在后来风云突变时,能对黎元洪直述心意,希望黎元洪不要和革命军作对以求自保,才出了军事要员黎元洪避难一节。当革命军要黎元洪出山为都督,以震动清朝军官时,王安澜立即改变了原来的隐蔽心态。向黎元洪说:“大哥,千金难买的好机会,为革命出力的时机到了。”黎元洪终于听进王安澜的主意。他的所作所为,实际是王安澜对黎元洪心中存在着有恩必报的思想。这才有黎元洪出现了10月17日出山当湖北军政府都督的一幕。这与王安澜一系列的分析分不开,这也是旧时师爷智囊的作用,他的认识能适应这个客观社会的发展。

但给黎元洪提供机会的是时代,封建没落,共和未到,有枪便是草头王,中国也毫无例外的出现了军人专权的过渡期。为什么黎元洪,有机遇接受军政府都督一职?原来于10月11日黎元洪明后,起义中有关人员开始招开第一次会时有关。当初,起义军攻下清朝督都府和提都府后,立即由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出席人员有革命军中的吴醒汉,徐达明等10多人,他们是湖北革命地下组织共进社和文学社的成员。其中还有武昌起义攻打都督府等的临时起义的总指挥吴兆麟。还有新军工程营中,主张提前起义的后队正目(班长)熊秉坤。参加会议的还有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部分议员。这次会议首先决定推选军政府的都督,革命派力量单薄,多系下级骨干,革命派领导之一孙武受伤正在治疗。因此原湖北新军连长吴兆麟提出了由原新军21混成协的统领黎元洪任督都。为什么?军人专权就要找军人的头,湖北军人排位,第一师长张彪,第二旅长黎元洪。张彪是清朝树立的标杆司命,坚定的右*派。黎元洪中间派,能转左*派。经过议论,立宪派一致同意了吴兆麟的提议。革命派也提不出更合适的人选,黎元洪荣登榜首。所以黎元洪的登榜还是走了民主决策的过程的。从起义到军政府城立,作了七天的决策。

起义当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会议成立了谋略处。该处立即主持会议通过以下文件和决议。内容为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发布安民布告,国号为中华民国,废出清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成立军政府参谋部,军务部等。在王安澜的忠心献计献策下,千呼万唤的黎元洪,终于走上武汉的军事和政治舞台。并发表简单的讲话,并强调各负其职,黎元洪的一些人员也各有任务,特别提出王安澜先到谋略处工作。谋略处似现在的办公室。

大方针已经落实,大家像泻了气的皮球,都要歇息一下了。王安澜刚在凳子坐下来,屁股就像被钢针锥了一下,猛的跳了起来。眼前看到军情呈报,脑子轰的一震。目前情势十分紧张,现在清军大军已即将压境,王安澜突然想到大战即将开始。清政府一定会以泰山压顶的力量,来镇压武昌起义是必然的。

军事情况十分紧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清军从北京调动镇压起义军的大军,即将到汉口北郊。原来辛亥革命爆发起义的当晚,1909年被保送进河北保定陆学军官学校的三个学生,为了使清政府不能及时的派兵去镇压武昌起义的新军。他们把京汉铁路运输的咽喉部位,保定漕河铁路大桥进行了破坏,切断了清军运兵计划。这三个学生就是李济深,何子渊,何贯中。他们很有战略眼光,因为大量的清军南下,只有铁路运输才能即时到达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