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接生时必须严格无菌。广泛宣传使用无菌脐带夹处理脐带。如遇急产,可用2.5%碘酒涂抹剪刀待干后断脐,结扎脐带的线绳应用2.5%碘酒消毒。
3.患儿置隔离室内,避光,保持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奶汁反流误吸,抽搐重者予吸氧,不能进食者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
4.断脐消毒不严格者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碘酒,同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或人体免疫球蛋白75—250单位。对断脐消毒不严者可重新处理,同时肌注TAT3000单位,口服或静脉滴注甲硝唑。
(第四节)新生儿硬肿症
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的特有疾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遇寒而发病。临床以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发凉发硬,体温不升,兼有水肿为特征,常见于出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早产、体弱及合并感染的婴儿易罹患,寒冷地区和季节发病率高。若硬肿面积大,全身症状重,有严重感染、肺出血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本病属中医古籍中的胎寒、五硬、血瘀等的范畴。治疗上古代医家多以温阳救逆、活血化瘀为原则。
发病处于寒冷季节,有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暖不当史;有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其症状与体征如下:
1.一般表现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活动减少。
2.低体温体温低于35℃,重症可低于30℃,四肢或全身冰凉,心率减慢;有些轻症、感染和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
3.皮肤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部、面颊、双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胸部受累可呼吸困难。
其并发症可能出现:
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低下,微循环差,严重的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功能衰竭。
中医验方
1.附子桂枝汤熟附子、桂枝各1—2.5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60毫升,分2次服,一般2—4日可治愈。
2.助阳化瘀汤桂枝、白芍、当归、木通、小茴香各5克,丹参6克,红花2克,橘核12克,细辛3克,甘草1克,日1剂,水煎60毫升,分3次口服。
3.复方生脉饮五味子、当归、川芎、丹参、炙甘草各2.5克,制附子(先煎)、干姜各1.5克,黄芪5克,红参6克(另炖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温阳活血汤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6克、白芍、丹参、大枣、伸筋草、广巴戟、黑故纸各8克,生姜5克,水煎至60毫升,每日分2次服,日1剂,一般2—4剂即可治愈。
5.川芎红花注射液0.3毫升/千克加入10%葡萄糖20—50毫升,每日2—4次静脉滴注;复方桃仁红花注射液2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入10%葡萄糖2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三者可任选一种,均有良效。
外治疗法
1.牛肉外敷贴鲜牛肉适量,将牛肉切成薄片,置于温水中浸泡片刻,取出敷于患处,冷后换敷,连用一周。
2.韭菜洗剂方鲜韭菜半斤,加水2500毫升,煮沸20分钟,去菜取水,水温30—35℃时给小儿淋洗,一日3次,每次10—20分钟,连用一周,注意保温。
3.芫荽搽剂鲜芫荽100—200克,洗净,在开水中略炒一下使之变软,挤出液体,或干芫荽50克加水200—400毫升,煎成100—200毫升,将上述药液在35—40℃时,以纱布蘸水擦洗患处,每次3—5分钟,日4—6次。
4.外敷消积散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8克,当归、红花、川芎、透骨草各15克,肉桂6克,丁香9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500克,调合为膏,涂于纱布棉花垫上,加温敷于硬肿处,给予保温,隔日换药1次,其效甚佳。
5.活血外敷方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7.5克、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透骨草各15克,肉桂6克、丁香9克,水煎250毫升与100毫升煮开冷却后的茶油混匀,用时加温,外敷,按揉硬肿部位20分钟,每24小时1次,注意按揉时保温。
6.白酒或鲜姜温擦患处,或配用艾灸、姜片灸患处,每日2—3次。
7.艾叶100克,加水3000毫升煎煮,每日浸浴2次。
中成药疗法
1.生脉注射液5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3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0.1—0.3毫升/千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3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3次。用于寒凝血涩证。
西医疗法
1.复温体温在30℃以下者,应将患儿送入37℃以上的暖箱中,每小时升高1℃箱温,直至体温恢复。无条件者可用温水浴,或将热水袋抱在怀中加热。
2.热量和液体供给经静脉给予热量应达到每日210kJ/千克(每日50cal/千克);可进乳者应尽早喂哺,热量渐增至每日419—502kJ/千克(每日100—120cal/千克)。体温低时输注葡萄糖的速度宜慢,一般每分钟6—8毫克/千克;体温恢复后可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加快输注速率。
3.肺出血早期给予气管插管,积极治疗引起肺出血的原因。
4.控制感染,纠正衰竭。
预防与调护
1.注意消毒隔离,防止感染。
2.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及低体重儿的产生。
3.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干燥、柔软,勤换体位,防止并发症。
4.对寒冷季节出生的小儿应注意保暖,对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应经常检查皮肤的软硬情况。
5.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热量,促进疾病恢复。能吸吮的可喂哺或用滴管喂奶,对吸吮差的可予鼻饲。
6.做好卫生宣教,防止疾病,初生婴儿合理保暖,娩出后尽快擦干羊水,产婴房温度不应低于24℃,尽早母乳喂养补充热量,转运中应有足够保暖措施,在宫内及产时感染高危因素时应及早抗感染预防。随亚低温对缺血缺氧脑损伤应用研究进展与寒冷损伤之间存在持续时间的量、度差别,应用中须防止寒冷损伤。
(第五节)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haemorrhagicdiseaseofthenewborn,HDN)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维生素K依赖因子显著缺乏所致的自然出血性疾病,又称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多发生于生后2—4日的早期新生儿,早产儿发病日龄可延迟到中期新生儿。此病一度相当多见,近年来由于对初生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1,已较少发生。病因及发病机制:
1.新生儿生后血中维生素K水平低,肝内维生素K储存亦低,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血中维生素K含量更低,此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自身合成能力差有关。
2.开始喂奶时间晚,母乳喂养儿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较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15μg/L),而牛奶中含量60μg/L。
3.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合成维生素K少。
4.慢性腹泻或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
5.肝胆疾患,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肠黏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6.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物、抗结核药等及产伤、缺氧等均可导致维生素K的不足。
凝血因子(II、VII、IX、X)和对凝血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蛋白CS)的凝血活性直接依赖维生素K的存在。当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因子II、VII、IX、X即不能在维生素K依赖的羧化酶的作用下,在肝脏微粒体内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而产生凝血的生物活性,不能参与凝血功能,以致机体易发生出血。
其临床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早发型生后24小时内出血,其程度轻重不一,与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抗凝血药、抗痨药影响维生素K代谢有关。
2.经典型于生后2—3日发病,早产儿可延至生后2周,无特殊诱因而突然出血,以脐残端渗血、呕血、便血和皮肤黏膜出血及穿刺处最多见,一般情况好,颅内出血多见于未成熟儿,出血量多为少量或中量,大量出血可致休克。
3.迟发型多在出生1个月后发病,母乳喂养儿或常伴有腹泻肝胆疾患使维生素K摄入和吸收减少及长期应用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维生素K合成减少,肠道外静脉高营养的婴儿也可发生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出血,出血部位多为颅内出血,此型预后较差。
中医疗法
1.脾不统血
主证面白无华,神怠肢软,脐端渗血,持续不断,呕血便血,皮肤瘀斑,口腔黏膜或舌质可见瘀点,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1—3克,白术2—3克,茯苓3—4克,甘草1克,黄芪3—5克,当归3—4克,龙眼肉2—3克,生姜2克,大枣1枚,木香0.5—1克,伏龙肝、三七各2—3克,蒲黄、艾叶、地榆各1—3克。
2.阳气虚脱偶见于本病引起的较严重颅内出血患儿。其辨证论治可参阅“新生儿颅内出血”一节。
3.气血两虚
主证面色苍白,哭声较低,四肢少动,便溏尿清,舌淡嫩,指纹淡。见于出血较多患儿的恢复期。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方药:人参、甘草各1—2克,白术、当归、熟地黄、白芍各2—3克,茯苓3—4克,川芎0.5—1克,黄芪3—5克,肉桂0.2—0.3克。
本病西医治疗有效。
西医疗法
1.早期喂养,可酌情予以微生态制剂平衡治疗。
2.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维生素K11—5毫克,连用3—5日。
预防与调护
1.全部活产婴儿生后即肌注或静注维生素K11—3毫克。
2.母孕期使用抗凝药抗癫痫药或抗痨药孕妇,在妊娠最后3个月肌注维生素K110毫克/次,共3—5次,临产前肌注10毫克。
3.新生儿患肝胆疾病、腹泻或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每月肌注维生素K11—5毫克。
4.母乳喂养儿,除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外,在生后3个月内每周口服维生素K11—5毫克或其母口服维生素K1,每周2次,每次20毫克。
(第六节)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septicemia,sepsis)指新生儿期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侵入血循环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本文所述为狭义的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而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的1‰—10‰,极低体重儿高达164‰,长期住院的高达300‰,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仍处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这与胎儿与孕母共存不被排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等有关。因此,新生儿对很多微生物高度易感尤其是细菌,胎龄日龄越小,免疫功能局限能力越差,感染越易扩散,常导致败血症、脑膜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不洁断脐,静脉插管,皮肤黏膜破损,NICU用具消毒不严,医护人员洗手不勤等常有利细菌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其症状、体征常不典型,早期表现为精神、食欲欠佳,体温低或发热;重者不吃、不哭、体温不升、面色青灰、神萎、嗜睡、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皮肤淤点、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腹胀、休克、少尿、无尿、脓尿、硬肿、腹泻、呕吐、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抽搐、昏迷等。
中医验方
青蒿败酱汤僵蚕、紫草各10克,青蒿15克,败酱草20克,大黄(另煎)6克,甘草3克。高热加连翘20克;伤阴较重者加天花粉10克,乌梅10克,水煎至40毫升,每日1剂,分2次,喂服或鼻饲。
外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