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3165700000009

第9章 杨坚的发迹史(3)

李穆的做法很出人意料,甚至连他的儿子李士荣和侄子李祟也表示不能理解。李士荣认为并州城厚粮足,是天下精兵的用武之地,跟着尉迟迥一起闹革命才是明智之举。为此,李穆进行了解释:“北周气数已尽,我们再参与北周保卫战,就是逆天而行,与其做这样徒劳的无用功,不如顺应天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的侄儿李祟则认为李氏家族数十人都在朝廷做官,这都是宇文家族的恩惠,如果现在支持杨坚就是背叛宇文家族,这样以后他们李家还怎么做人呢?

李穆对此没有解释,而是回了这样一句略带禅语的话:抬头做人,低头做事。人生沉浮,随波逐流。

李祟心里虽然还是想支持尉迟迥,但最终还是服从了李穆归顺杨坚。

人才争夺战,就此告一段落。本来以为毫无悬念,李穆肯定会支持尉迟迥,结果却跌碎所有人的眼镜,李穆选择了支持杨坚。宇文泰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气得从地底下爬出来?

李穆的归顺,无疑给处于风口浪尖的杨坚打了一针“强心剂”,随后,杨坚常常这样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连享有免死金牌的李穆也来支持我,说明我这个人的人品还是不错的。宇文家族就快要彻底倒了,你们选择跟着我没错的。

果然,大量还处在观望状态的人,或以实际行动或以心相许,纷纷倒向了杨坚。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尉迟迥此时拥有天时和地利,那么杨坚就拥有了人和。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看,杨坚似乎一夜之间已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外围赛结束,该是上演接触战的时候了,兵戈相见,废话少说,两个字:开打。

尉迟迥那边是以革命的姿态,亲自挂帅,然后指挥将士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指着杨坚抡圆了打狗棒。

杨坚这边的情况可不一样,他不能随便离开洛阳,洛阳才是他的根本,再加上这里还潜伏着宇文家族和各反对派的残余势力,他一旦离开,后果不堪设想,老窝极有可能被别人给端了。因此,他现在只有一个选择:派亲信挂帅出征。

派谁去,这是个难题。杨坚首先想到了郑译和刘昉两人,虽然这两人已从昔日周宣帝的“双子星座”变成了“落拓二人组”,但因为在杨坚夺权的道路上全靠两人的帮助,因此,杨坚对他们的态度是若即若离,既不疏远,也不亲近。现在这个重要关头,杨坚派他们两人去战场,可见对他们还有所期待。

然而,事情出乎杨坚意料。面对这样戴罪立功和扬名立万的绝好机会,两人表现得并不感冒。

“我是个大老粗,从来没有带兵上过战场,怕误了丞相的大事啊。” 刘昉推脱道。

“我家八旬老母亲病倒在床,我得回老家照顾她,实在是分身乏术啊。”郑译也阐明自己不去的理由。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听了他们两人的“忽悠”之词,杨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从此,彻底对郑刘两人疏远了。日后郑刘两人体会到“没有最疏远,只有更疏远”这样凄凉的下场时,心里是否会后悔还不如冒死去挂帅呢?

一连几天,杨坚都独自叹息,暗自欷歔:何以解忧,何以解忧?就在眉头都快愁成了一条缝时,一个人悄然无声地出现在他跟前,说道:何以解忧,唯有高颎。

主动请缨的人便是杨坚上任后一手打造的新双子星座中的高颎。

杨坚又惊又喜,问道:“战场凶险万分,你真的愿意去?”

高颎点了点头,答道:“战死沙场又何妨,不平叛乱誓不还。”

杨坚感动得差点泪水吧吧直流:“你去了,谁来帮我镇守京都出谋划策?”

高颎深远的目光透过雕龙画凤的木窗格望向遥远的天空,喃喃地道:“有李德林在,丞相万事无忧矣。”

杨坚叹道:“民间有云:内事不决问德林,外事不决问高颎,德林高颎得一能安天下。我现在却同时将两人收入麾下,看样子这天下是跑不掉了。”

(6)对症下药

杨坚任命高颎为元帅,其实只是督军一职,负责前线总调度。而平叛尉迟迥的先头部队早已在先锋行军大元帅韦孝宽的带领下出发了。韦孝宽带领先头部队到达永桥城边时,尉迟迥的军队近在咫尺了。

将士们都憋了一口气,等着韦孝宽下达总攻令,哪知韦孝宽下达的却是“绕道令”,大军绕永桥城而行,行到武陟(今河南武陟县)时,他下达了“休整令”,叫将士们修筑壁垒,安营扎寨,大有在这里安家乐业以享天年之意。

面对韦孝宽的反常举动,一些将领很委婉地进行了提醒,大致意思是:兵贵神速。

韦孝宽道:“永桥城小而坚固,如果我们贸然去进攻,无论胜败,都对我们不利。要知道,就算我们攻克了永桥城,也必将损兵折将,花这么大的代价换来小小的城池得不偿失啊。”

就在韦孝宽休整时,尉迟迥派儿子魏安公尉迟惇率十万大军出武德(今河南沁阳东),驻扎在沁水(今山西省东南部黄河支流),与对岸韦孝宽的军队隔水相望。双方由此进入了相持期。

都说最坚强的壁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因此筑牢壁垒内部的防线才是第一要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韦孝宽得到了这样一条小道消息:部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有谋反的迹象。理由:他们接受了尉迟迥的金帛贿赂。

对此,韦孝宽采取的措施是:置之不理。这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事,在没有找到确切证据前,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韦孝宽不急,长史李询却急了。于是,他秘密向杨坚打了一个小报告。接到报告后,杨坚先惊后怒,最后发飙了,叫人立即替换梁士彦等人的职务。

正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李德林出场了,他直接说了两个关键词:

1.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丞相您现在的地位虽然高高在上,但您和韦元帅都是北周的大臣,只是尊贵有别而已,没有上下服从的关系。你现在只是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才来控制和领导他们。如果你怀疑先前派遣的将领怀有二心,又怎么知道后面派出的人就不会怀有二心呢?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将接受馈赠黄金一事,以一面之词难辨真假,现在在没有调查出事情的真相之前,就撤换了他们,势必引起前方将士人人自危。这样做和当年燕以骑劫替换乐毅、赵以赵括替换廉颇因而败亡的结果将会是一样的。

李德林分析得条理清晰,丝丝入扣,杨坚听后冷汗如流,心里直呼“冲动是魔鬼”,眼睛却一动不动地盯着对方,显然是在期待李德林的解决方案。

“丞相派一智勇双全的心腹之人作为‘钦差大臣’去前线监军,一来可以探听军情的真伪,二来即使将领心怀二心,也不敢轻举妄动。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们真有异常之举,也容易制服他们。”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坚有感而发。

于是乎,于仲文登场了,他作为钦差大臣到了前线后,发现事实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梁士彦等几位将领虽然没有接受尉迟迥的贿赂,但他们心里都有千千结。一是先锋元帅韦孝宽对尉迟迥总是高挂免战牌,对急于求胜急于回家的将士来说,这样漫长的消耗战,无疑是不能接受之重。二是他们对“新主子”的人品还处在怀疑状态中。他们在战场上洒热血抛头颅,换来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是无尽的荣华富贵,还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可悲下场呢?

了解到他们的“病症”根源所在,于仲文没有辜负杨坚的厚望,立马 “对症下药”—召集大家坐在一起,上了一趟生动的政治课。

他首先就抛出了“杨坚是个好人”这个论点。随后对杨坚的人品进行了解读,归纳起来有三点:

1.重用归顺的叛贼。

2.宽待罪人,严禁以公报私。

3.体恤下臣,伤心的时候会流眼泪。

于仲文发自肺腑的表白,引来了将士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发自肺腑,这掌声消除了每个人心中的疑惑和犹豫,这掌声经久不息,直透云霄。

(7)轻于去就

高颎的大军终于来到了最前线,他和韦孝宽会师后,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

要想决战,渡沁水河是关键。要想渡河,船只是个大问题。因为时间和木料有限,造船过河显然不太现实。高颎果然不愧天才级人物,想出了造浮桥过河的想法,并且很快付诸行动。

这时,隔河相对的尉迟惇听说朝廷军想要过河,赶紧从沁水上游放火筏来烧毁浮桥。

高颎自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对于尉迟惇的小动作,他早有提防,他在水中每隔数米堆出一排前尖后阔的土堆,火筏都被土堆挡住了。因此,结果毫无悬念,高颎不久就带领大军呼啦啦地过了沁水河。

过了河之后,高颎立马模仿当年项羽申请了专利权的发明—破釜沉舟,下令烧毁浮桥,断绝了士兵们后退的归路。

结果可想而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高颎带领将士们个个如同下山猛虎,个个勇往直前,打得尉迟惇的大军溃不成军。

单枪匹马的尉迟惇逃到邺城后,尉迟迥带领十三万人马也到了,随即,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也带领五万大军从青州到邺城会合,一时间邺城兵马攒动,人声鼎沸,大决战一触即发。

沁水一战,高颎大发神威,邺城大决战,该轮到韦孝宽出彩了。然而,韦孝宽很快就遭遇当头一棒,体会到了尉迟迥这块骨头难啃。到达邺城外,两军交战,结果韦孝宽的先头部队被打得大败,幸亏高颎的援军及时到来,才把尉迟迥的大军打回邺城去。

打了胜仗的尉迟迥随即高挂免战牌,大有躲进邺城成一统的架势。当然,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以时间来拖垮朝廷军。朝廷军远道而来,时间一久,粮草就会供应不足,到时候就会不攻自破。应该说这是他的如意算盘。但高颎显然不会让他的算盘这般如意,他决定孤注一掷,强攻邺城。

按理说邺城城厚兵多,想要短时间攻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任何事,哪怕只有0.1%的希望,你不去做就一点希望都没有,只要你去做或许就会创造99%的希望。

强攻邺城,连攻七天七夜,都以朝廷军的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八天,朝廷军的尸骨都堆积如山了,而邺城还是安然无恙。打红了眼的韦孝宽还要去进攻,然而,高颎却制止了他,并且下达了撤军令。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虽然伤亡惨重,但敌人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何不再坚持一下,坚持或者还有机会,撤退只怕就永远拿不下邺城了。”韦孝宽劝道。

“如果要用尸骨来填平邺城,那这邺城不攻也罢。”高颎挥了挥手,执意下达了撤军令。

按照常理,在战场上撤军,因为要考虑到敌人的乘机追袭,所以撤退也是大有学问。懂兵法的将帅撤军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一是选择夜间以悄悄的方式撤军,天亮时敌军发现时,本军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种方案成本低,但风险也大,敌军如果洞悉你们的意图,半夜阻击的话那后果还是蛮严重的。另一种是选择步步为营的方式撤军,从容不迫地每天把营寨往后挪一点,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让你追又不敢追,等本军完全撤离后,敌军才捶胸懊恼,原来你丫唱的是空城计。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胆识和超强的智慧,详情参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撤军方式。

而高颎的撤军方式显然又有新突破。他不但选择白天撤军,而且还叫士兵把盘缠细软都带好,大有“生要带来,死要带去”的气概。更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打出的撤军宣言也独树一帜:打仗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朝廷军的异常退军方式,引得邺城一片骚乱。邺城的数十万百姓争先恐后来观看这样百年难遇的史上最牛的撤军方式,笑声中不时指指点点,气氛十分火爆。

正在这时,朝廷军突然纷纷解下身上带的干粮被褥,细软银两,接着,每个人手中神奇般地多了一把箭,一把足以致人于死命的箭。邺城的百姓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听嗖嗖声响过后,箭雨就飞过来了。

百姓争相逃命,结果上演踩踏事件,顿时惊叫声惨叫声此起彼伏,场面颇为壮观。正在这时,高颎大呼:“敌军败了,敌军败了,大伙攻城啊。”

士兵们一听,信心大增,勇气大增,顿时如潮水般向城边涌去,城内守军和百姓早已乱成一团,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很快邺城就被朝廷军攻破了。

尉迟迥怎么也想不到坚如磐石的邺城会在弹指一挥间被攻破,尽管他拼命想挽回败局,尽管他连喝带砍,却无力阻挡手下士兵们的溃逃。当城门被破的那一刻,他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怔怔地站在城头,怔怔地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都跑光,然后围满越来越多的士兵。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士兵中突然让出一条路来,然后闪出一员气宇轩昂的将领—正是高颎。

“我终究还是败在杨坚的手上了。”尉迟迥收回悠长的目光,喃喃地道。

“是的。”高颎道。

“但真正打败我的人是你。” 尉迟迥叹道。

“是的。”高颎道。

“我败在你手上也不算冤枉。” 尉迟迥说着顿了顿,才又接着道,“因为你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是的。”高颎道。

“我之所以败了,那是因为杨坚用对了人,而我却用错了人。”尉迟迥说着,突然高声叫道:“崔达拏误我,崔达拏误我。”突然拔出身佩宝剑,一剑刺进了自己的心窝。

崔达拏是他起兵后重用的军师,结果这位庸才军师的瞎指挥使得军队延误了战机,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在主帅尉迟迥进行最后的大决战时,他却和尉迟勤、尉迟惇和尉迟佑逃往青州。然而,途中却碰到了早已在那里恭候多时的郭衍,结果也没有逃出命运的轮回。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高颎大胜时,杨坚派出的大将梁睿率十多万步军在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在益州平原的大决战中,击败了三革命者中的第二号人物王谦,走投无路的王谦,最终选择了和尉迟迥一样的方式—自刎。

与此同时,革命大军中的三号人物司马难消既无大才,也无谋略,更无强大的队伍做保障,眼看两路革命军都遭惨败,王谊率领的征讨大军又步步逼近,他连抵抗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直接带领手下人马投降了陈国。

由此产生的轻于去就的成语是在嘲笑革命者的无知、无能,还是无用呢?

公元580年6月至10月,只有短短半年的叛乱,最终以尉迟迥和王谦的死亡以及司马难消的逃亡而宣告结束,时欤,命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