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幸福来敲门
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连出三招,招招封喉,杀心已经显露无遗,李世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腩,开始了奋起反击。
事实上,李世民以前之所以按兵不动,不是他胆小怕事,也不是因为他势弱,无力抗衡,而是因为他早就在心里定下了后发制人的夺嫡规划。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要时日,他是故意“示弱”,而不是“势弱”。
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攻打洛阳的李世民在房玄龄的带领下拜访了远知道士,惜口如金的道士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意思就是说,你马上就要成为天子了,要多加保重啊。李世民闻言后,心里很激动,到了“眷言风范,无忘寤寐”的地步。
于是乎,李世民在攻下洛阳后,便打着“为国广纳人才”的幌子,上表要求成立“文学馆”,把天下精英都吸纳到自己门下,使本已人才济济的天策府更加锦上添花,名重一时,其中尤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学士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等十八学士盛称于世。
拥有人才就拥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此时面对太子集团的咄咄逼人,李世民以不变应万变,开始忍让。忍让是为了抓住李建成在出招时露出的“狐狸尾巴”,从而来个后发制人,对太子集团进行致命一击。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李世民就等来了怒剑狂花、反戈一击的机会。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天气渐热。李渊率领文武官员前往仁智宫(今陕西宜君境内)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随同前往。
待掌朝政大权的李建成觉得这是一个打造自己势力和实力的绝好机会,于是派东宫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一批盔甲给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当都督的亲信杨文干,让他好好武装军队,以备紧急之需。
李建成原本以为这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事。但没有料到,李世民早已睁着一双火眼金睛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
李建成私运盔甲的事很快就败露了,原因是尔朱焕和桥公山前脚刚出长安城,后脚就往仁智宫赶,再接着做了一件事,两个字:告密。罪名简单明了,同样两个字:谋反。
大家看到这里就会疑惑了,这个李建成既然派尔朱焕和桥公山干这样的大事,两人肯定是他的心腹了。事实上,在告密之前,李建成也这么认为,毕竟,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没有亏待这两个人。然而,李建成不会料到,就在他挖李世民的墙脚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暗中也来挖太子集团的墙脚。很不幸,尔朱焕和桥公深便被李世民的糖衣炮弹所俘虏了。
这样一来,尔朱焕和桥公山的角色马上就发生了转变,由李建成的心腹演变成了“无间道”,可悲的是,李建成还蒙在鼓里。
听说太子谋反,李渊这一怒非同小可,马上来了个两步走。第一步:擒贼先擒王。连夜下旨要李建成上仁智宫,理由是有事相商。
接到李渊的召唤令,李建成的脸色顿时煞白如纸,心里暗叫道:糟了,一定是事情败露了。派人一打听,果然是自己偷运盔甲的事被李渊知道了。偷鸡不成反蚀米,李建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下怎么办,这仁智宫去还是不去呢?
答案是肯定的。去向李渊解释,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不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李建成连夜来到了仁智宫。然而,他一路上精心准备的解说词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李渊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一到仁智宫,李渊对他说了一句话,唯一的一句话,接下来可以恭喜李建成了,他被光荣地“拘留”了。
控制了李建成,李渊原本紧锁的眉头这才舒缓下来,于是马上进行第二步:解铃还需系铃人。派司农卿(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宇文颖去庆州召杨文干来见。
李渊的策略很简单明了,只要把“当事人”杨文干找来当面对质,太子谋反是真是假便水落石出了。想法是好的,策略是对的,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问题出就出在宇文颖身上。因为宇文颖到庆州非但没有把杨文干请来,还把杨文干逼上了梁山—正式扯大旗公开谋反。
其实,杨文干之所以这么快就选择公然谋反,完全得益于宇文颖的传话,宇文颖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一句很致命的话:皇上把李建成打入了死牢,择日问斩。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死党,什么叫死党,就是为了党可以死。此时,李建成在杨文干眼里就是一直追随的忠贞不渝的“党”。原本借他一千个胆,也不敢造反,但此时听说“党”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杨文干要“武干”了,公然起兵,准备和李渊进行鱼死网破的拼死一搏。
杨文干一造反,李建成谋反的事情就变成事实了。消息传来,不说李渊大出意外,连李建成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啊,没有自己的命令,杨文干应该不会做出这样鲁莽的事情来啊。他这一造反,岂不是要我的命么?
其实,这不是杨文干要他的命,而是李世民要他的命。李世民蓄势已久,一出手自然非同小可,他使出的是连环计,欲借偷运盔甲一事致李建成于死地。既然尔朱焕和桥公山他能收买过来,宇文颖自然也能收买过来。宇文颖到庆州后,马上按照李世民的“指示”,说了那样一句煽风点火的话。而事实证明,杨文干果然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类型,他除了一身蛮力外,根本就没有大脑,宇文颖的激将法一使,他便中计了。
这正是李世民所期待的结果。
李渊听闻杨文干造反后,惊怒之下,马上又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立马派李世民率钱九龙、杨师道等将领前往庆州平叛。
第二步,立马把太子李建成打入冷宫。
并且给了前去征讨的李世民两项公然承诺:
第一、平乱凯旋之日,便是立你为太子之日。
第二、到时候把太子李建成贬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后倘若能够听从你的话,你就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拾他易如反掌。
面对这样沉甸甸的承诺,李世民听了喜不自胜,感动得无与伦比,是啊,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他多少年来的政治夙愿,能不感动么?
乐颠颠的李世民上路了,当他的大军行到半路时,又一个喜讯传来,杨文干被属下干掉了,这真是又一次幸福来敲门啊。李渊派他来简直不是打仗,而是来官费旅游,收捡战利品的。
载着战利品,李世民凯旋而归,想到临行前老爸对自己的承诺,他的心情好得不能再好,甚至哼起了“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嘻唰唰”,是啊,一回去自己就是太子了,而李建成将被贬到一毛不拔的四川去吹冷风了,想不到自己这一击如此的畅快淋漓,如此的犀利如刀!
然而,李世民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他凯旋后,李渊回报他的不是兑现太子的承诺,而是一张空头支票:辛苦了,回府休息吧。随后闭口不谈废立太子之事。
李渊之所以改变了主意,原因有二。
一是,李世民出兵征讨杨文干后,李渊冷静下来,再思考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越来越觉得其中蹊跷。李建成现在太子当得好好的,没必要造反啊。再说,即便要造反,在他控制李建成后,李建成的死党杨文干应该及时偃旗息鼓才对,没必要再造反啊,这个时候再造反,连傻子都知道,等于把李建成往绝路上逼。看来,这其中必有隐情。李渊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什么,这是不是李世民精心设下的一个局呢?
二是,李建成被拘留后,李建成的心腹们全面出动来营救他。李元吉一方面联合李渊宠爱的嫔妃们求情,另一方面又重贿中书令封德彝劝说李渊。在嫔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本来就觉得李建成造反的事是子虚乌有的李渊改变了主意。
于是,李渊马上改变了决定,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师留守,然后各打五十大板,责备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后从东宫和秦王府找了几只替罪羊,把他们全部流放嶲州,他们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夏天的“李建成谋反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唐高祖李渊以这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勉强维系了太子与秦王之间的平衡,然而,太子之争并没有因此而了结,真正的大决斗还在后面。
(2)调虎离山
仁智宫事件以后,眼看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矛盾日深,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李渊不得不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权衡再三,还是决定站在李建成一边,原因有三:
一是尊崇“五伦”的需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李建成是长子,并且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支持李建成,既符合传统,也有利于现实。
二是维护政治的需要。支持李建成,增加其与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可以遏制李世民居功自傲和不可一世。
三是保持大局的需要。支持李建成,不用改立皇储,既可以避免“废长立幼”带来的祸害,还可以使朝中拥嫡派的文武大臣不会受到政治上的冲击,有利于朝中大局的稳定。
在坚定拥护李建成的情况下,李渊对李世民采取了“怀柔”战术,使出的计谋是调虎离山。
既然李世民在长安,和太子李建成的利益冲突就在所难免。在一山难容二虎的情况下,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李渊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李世民从长安调到洛阳,并美其名曰:到基层去挂职锻炼。
办这件事时,李渊对李世民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大唐江山的建立,你是第一功。
第二句话:我本来想立你为嗣,一来你执意推辞;二来建成年龄居长,又为嗣已久,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我实在不忍废他。
第三句话:我想让你去镇守国家最为重要的军事重地洛阳,主持东部政务,并准许你建天子旌旗,像汉朝梁孝王那样,成为一方之王。
李世民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一旦离开长安这个政治中心,想再夺取太子位置那就比登天还难了。于是,他马上也回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的这点小功远远比不上太子李建成的功劳大。
第二句话:知足常乐。我一生能当秦王已知足矣,愿效犬马之劳来辅佐太子。
第三句话:百善孝为先,我还是想在父亲的膝下尽孝啊。
然而,此时的李渊已铁了心要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立即教会了李世民一个关键词:相见不如怀念。解析如下:天下一家亲,洛阳离长安并不远,想念对方了,你可以随时来长安看我,我也可以随时去洛阳看你,用不着担心难过啊。
就这样,李世民调离长安的事几乎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帮了李世民一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建成。这倒不是李建成突然良心发现,想和李世民和好如初,而是一个阴谋。他在听说李渊要调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时,马上和李元吉进行了一次紧急商讨,李元吉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李世民去洛阳如同放虎归山。理由,李世民一旦拥有土地和甲兵,成为一方诸侯王之后,想再扳倒他就难于上青天了。而如果让他留在长安,他只不过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永远都飞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李建成觉得李元吉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很快达成一致:极力阻止李世民去洛阳。
接下来,李建成开始表演他的“柔术”了,在他的策划下,朝中接二连三有人上书李渊,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不能放李世民去洛阳。理由:秦王左右听说要去洛阳,个个手舞足蹈,高兴异常,看样子秦王这一去再也不会回到长安了。
一个人这么说,李渊不值一哂。
两个人这么说,李渊不屑一顾。
三个人这么说,李渊不可不查。
结果,就在李渊查的时候,李建成出面了,他只说了一句话,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怀念不如相见。解析: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以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就这样,李渊陈权利弊后,终于在李世民将去洛阳赴任的前夕,宣布收回李世民的任命书,让他继续留在长安,父子兄弟一家以享天伦之乐。
就这样,李世民成功逃过了一劫。
(3)短兵相接
在“调离门”发生后,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处境,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多了,再不出击,恐怕就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了。为了击溃李建成的太子集团,李世民别的招都不使,马上来了个老调重弹—挖墙脚。
和以前挖朝中重臣或是太子集团重要人物不同,这一次,李世民把目光瞄准在一些小人物身上,比如说宫门守将,比如说东宫和齐王府端茶扫地的下人。这些平常毫不起眼的人物,却成了李世民的最爱。
应该说李世民的眼光是明亮的,是犀利的,是独一无二的。人小作用大,太子之争中,决定最终胜负天平的砝码恰恰在这些小人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