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
对裴寂的一枝独秀,有一个人很不服气,这个人便是刘文静。刘文静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和裴寂一样也有四大功劳。
一是有劝说李渊革命的“首义之功”。
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迁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他出身将门,一副伟丈夫相貌,举止倜傥,加上多韬略,有器局,先天的条件十分好。
可是,刘文静最开始是一名公务员—隋朝晋阳(今山西太原)一个小小的县令,虽说是一方父母官,但相对他远大的抱负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因职务关系,他和晋阳宫监裴寂成了好友。时天下已大乱,裴寂望着城上的烽火,仰天长叹:“我等卑贱之极,家道空衰,又身处离乱,不知如何处世!”刘文静笑着说:“世途如此,时事推而可知。只要我们两人携起手来,何愁处于卑贱!”
正在这时,由于受到谋反的亲戚李密的株连,刘文静被关进太原的一所监狱。当时李渊已存谋反之心,派几个儿子四处网罗各方能人志士。原来就与刘文静相熟的李世民,借探监为名与刘文静进行了几天的交流,深深被他的见解所折服。李世民感叹“缘来就是你”,不惜花重金把他保释出狱。而刘文静对年轻的俊杰李世民倾慕已久,再加上这段知遇之恩,从此成为李世民麾下的一个幕僚。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刘文静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干。因为关系铁,刘文静向李世民建议乘兵荒马乱、隋朝政治腐败时在太原起兵,一举夺取天下,“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资治通鉴》)但后来,李世民多次劝解李渊无果,刘文静给李世民献上“曲径通幽”策略,而这条曲径正是裴寂。当时裴寂和李渊的关系好得不能再好了,刘文静的选择显然是对的。很快,裴寂就通过一名宫女搞定了李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要归于刘文静。
二是有说服突厥联盟的“外交之功”。
拉起大旗后,一个以革命为核心的李渊、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集团四人小组成立了,李渊是总司令,李世民是总参谋长,裴寂是总后勤部长(晋阳宫物资丰富而且美女如云,为李渊起兵提供物质基础嘛),刘文静是总政治部主任。
刘文静除了出谋划策外,还提出了“外结突厥以绝后患”的外交方略,并主动请缨出使突厥。他带着金银财宝以向突厥称臣为条件,游说了突厥国王始毕可汗。当时始毕可汗问:“唐国公起兵,是想干什么?”刘文静说:“先帝废嫡嗣而传位后主,故而天下大乱。唐国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王室毁灭,故起兵想废黜不当即位者。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百姓、土地归于唐国公,财帛和金银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大喜,立即派了两千骑兵随刘文静一同前往太原支援李氏起义,并向李氏政权献马两千匹,既为李渊大战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壮了革命军的声势。
三是有旗帜鲜明的“招募之功”。
在革命之初,他凭着强大的个人魅力,短短一个月时间招募革命人马数万人,为李渊解了燃眉之急,为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有横刀立马的“破敌之功”。
刘文静率兵在潼关与留守长安的隋将屈突通部下桑显和苦战,半日死亡数千人。刘文静估计隋军稍怠之时,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隋军大败。屈突通的兵马尚有数万,企图逃向东都洛阳,刘文静派兵追击,最后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降服屈突通,新安县(今河南新安)以西全部平定。
刘文静也因此转任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的确,相对于裴寂的四大功绩,刘文静的四大功绩显然更为突出。说服突厥联盟和击溃隋大将屈突通,为李唐王朝的成功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裴寂没法比的。
也正因为这样,刘文静一开始就和裴寂“位望略同”,但李渊即皇帝位后,任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国务院总理),刘文静为纳言(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中纪委书记),均位列宰相行列。然而,刘文静很快也和裴寂犯了一样的错误:急功近利。想再立新功,以图回报,结果适得其反。
武德元年(公元618)七月,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李渊以秦王李世民为征西元帅,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出兵征讨。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世民却病了。眼看形势火烧眉头,李世民在生病之际把军事决断权交给刘文静。结果刘文静犯了“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在浅水原被敌军击败,损失兵马上万人。愤怒之下的李渊马上对刘文静作出重罚:贬为庶人。
但出于人性考虑,李渊并没有彻底把他打入死牢,而是让他戴罪立功。这年十一月,刘文静再次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一举歼灭了薛仁杲主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文静因功恢复了官爵和封邑,任命为吏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随秦王镇守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这期间,刘文静修订了《隋开皇律令》。这部修订后的法律,受到李渊的高度赞扬,并成为当时依据的“通法”。这个可以算是刘文静的第五功了。
按理说,像刘文静这样的功臣应该过得很潇洒快活才对,但事实上,刘文静活得很痛苦,很窝囊,他有一点想不明白,他的功劳比裴寂大,地位却比裴寂低,裴寂可以当当朝一品大员的宰相,他却是二品的吏部尚书。他的才略比裴寂高,李渊却独宠裴寂。
于是,刘文静心里极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一是看不惯。裴寂的行为,裴寂的作风,裴寂的人品,裴寂的所有一切,在刘文静眼里都是不屑一顾的,都是鄙夷的。因此,两人见面的场景便是“横眉冷对”。
二是争不休。俗话说思想上蔑视对手,战略上重视对手。刘文静如果仅仅从思想上“蔑视”裴寂那倒也罢,关键是,他还从战略上“蔑视”对手。以后朝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次廷议,凡是裴寂支持的,刘文静连想都不想就会坚决反对;凡是裴寂反对的,刘文静同样想都不想就立即表示拥护。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刘文静为了争这口气,到了疯狂“变态”的地步。
从看不惯到争不休只一步之遥,从争不休到不归路也只隔着一扇门,等待刘文静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4)一句粗话引发的血案
自酒出现以后,人类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士出征,文人写诗作画,家庭喜庆祝贺,师朋之会都离不开酒。直至今天,饮酒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文献及诗歌、小说、戏剧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关于酒的记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同时,酒又是一种麻醉品,它可抑制人类某些大脑神经,喝得稍多一点,便容易使人的言谈失去控制,话越说越多,越说越随便,一些久埋在心底的话,此刻也脱口而出。说酒话时,可能语无伦次,但多为真言。即使“多诈”的曹孟德,在与刘备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喝着喝着,也终于喝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真言。酒,确能使人言平素之所未言,在醉得可以的时候,慢慢敞开心扉,吐露最隐蔽的心曲,真情毕现。
俗话说:“言多必失。”酒喝多了,话说多了,难免酒后失言,冲撞他人,或被视为“犯上作乱。”在封建专制时代,因酒后讲了真话最后惹来祸水的,屡见不鲜。
刘文静就上演了“酒后误事”的悲情一幕。
话说,刘文静心有千千结,却又无处述说,这个结留在心里是非常痛苦的。于是,极度痛苦极度郁闷的刘文静就拉着官职为通直散骑常侍的弟弟刘文起举行了一次夜宴。酒过三巡到浓时,刘文静借酒消愁,在酒精的作用下,愤怒的他拔出宝刀,对着身前的柱子就是一阵狂舞乱砍,嘴里还念有词:“以后我一定要斩杀裴寂!”,大有抽刀断水之英雄气概。
刘文静不会料到,就是这样一句酒后粗话,引发了一场血案。
都说隔墙有耳,这话一点都不假。刘文静对刘文起的牢骚和泄愤话,让刘文静不得宠的小妾偷听到,这个小妾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来了个“胳膊肘儿往外拐”,通过自己兄弟告发刘文静,罪名是:意图谋害大臣。
看来,宁可得罪小人,莫可得罪女人这话一点都不假啊。
接到告发后,李渊很是惊讶,马上就派了裴寂、萧禹审理这个案子。按理说依照避嫌原则,审案应该让裴寂回避才对,然而李渊偏偏派裴寂上场,显然是想通过 “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了结此案,一方面想表达自己对裴寂的信任,另一方面想以此来震慑刘文静。
裴寂很快就来了个公事公办。
“你怎么谋反啊?” 裴寂问。
“我没有谋反。”刘文静答。
“你明明反皇帝反大唐,怎么说没造反呢?”裴寂怒了。
“我反的只是你!”刘文静一句话把裴寂给噎住了。
裴寂自讨了没趣,接着轮到萧禹上场了。直到这时,刘文静才打开天窗说亮话了:“起兵之初,我任司马,与长史裴寂的地位差不多。现在裴寂为仆射,有豪华的住宅,而我的待遇和赏赐与普通人一个样。我随皇帝东征西讨,家里的老母亲都顾不上,心里确实感到怨愤。这是我喝醉了酒,不能自控而发牢骚,现在我无法为自己开脱。”
刘文静话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裴寂功劳没我大,封赏却比我高,我不服;二是说我谋反的事子虚乌有,我只是酒后的牢骚话,我不想做过多的辩解。
审案到此告一段落,接着裴寂和萧萭分别把审讯结果提交给李渊。主审官裴寂的结案报告是:刘文静谋反。理由是,他仗着才华谋略,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建议:从重处罚,以儆效尤。
副主审官萧禹的结案报告是:刘文静没有谋反。理由是,只是酒后失德,没罪但有过失。建议:以人为本,教育为主。
一个说有罪,一个说没罪,这倒让“大法官”李渊为难了。就在他准备来个不了了之的冷处理时,一个人上书为刘文静求情,却把刘文静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人便是李渊的儿子秦王李世民。刘文静为李世民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早已视刘文静为心腹,关键时刻,他怎么会坐视刘文静被诬“谋反”而不管呢?于是,他马上上书为刘文静求情:“刘文静在太原首义中,谋划之功在裴寂之上,开国也立有大功。而现在,权势、贫富差距很大,有点怨言是很正常的。不过,刘文静只是发发牢骚而已,我敢以我的人格担保,他是绝对不会谋反的。”
李世民话音刚毕,一人起身反驳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他,必遗后患。”
事实证明,这场辩论赛,最终胜者是裴寂,因为,李渊很快对刘文静案作出终审判决:没收刘文静全部家产,判处刘文静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初六,李唐建国还不到两年,五十二岁的刘文静被送上了断头台。直到这时,刘文静才如梦初醒,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
值得一提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渊在位时,裴寂是幸运的,后来李世民接位,裴寂就变成不幸了。李世民一来对刘文静的死耿耿于怀,二来认为裴寂“公勋不称位,徒以恩泽居第一。”很快以“失职”罪削去裴寂的封邑,让他回到老家去种红薯,接着又把他流放到交州、静州(今四川旺苍县)……最后,满花甲之年的裴寂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远不如刘文静死时那一刀来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