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护儿水军的失利,平壤城的得而复失,让杨广终于从自己编织的美梦中惊醒过来。他是该好好反省,好好琢磨该如何攻下辽东城了。
(3)兵不厌诈
杨广冥思苦想一番,终于定下计谋:出奇制胜。
具体方案是:他自己亲自指挥攻击辽东城,同时派出宇文述、于仲文、辛世雄、张瑾、卫文升等九路大军共计三十余万军马绕过辽东城,强渡鸭绿江,直捣平壤。
应该说杨广还是充分发挥了一个将才的指挥能力,构思之精妙,计划之详细,布局之周密,令人叹服。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广的计划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人”,而在于“天”。
对于士兵们来说,他们有两块天。第一块天是杨广统治的隋朝,另一块天是吃饭穿衣。第一块天很容易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杨广是这天下的主子,当然也就是他们的天了。另一块天同样很重要,毕竟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础,没有这个,谈何生存,谈何发展,谈何行军打仗。
杨广的计划很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说得再直白点就是粮草问题。绕道辽东城深入“鬼见愁”的高丽境地,要像正常情况那样运输粮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隋军只好采用了自备粮草的方式。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考虑到深入高丽前途未卜,宇文述给士兵们下达的命令是:每人须带上百日之粮。
这么多的粮草,再加上盔甲、武器等辎重,负重量超过了三石(约350斤)。这么重的东西背在身上,隋军士兵个个都像举重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很好,就是不能上战场。
于是,士兵们不愿意了,开始发牢骚了,这是去打仗还是当“背山工”啊。宇文述和于仲文等九军将军害怕士兵们为了减轻负担,在进军途中舍弃粮食,于是,下达了一条死命令:遗弃米粟者斩无赦。
按理说,这下就算士兵们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哪怕累趴下也应该扛着米袋去前线才对,毕竟累死还可以混个“以身殉国”的美名,弃米砍头死得太不值得。然而,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士兵们也不是吃素的,既然不能明目张胆地遗弃粮草,那就偷偷摸摸地干。他们往往选择晚上睡觉时,在月黑风高之时,在营帐之中挖出一个个坑,然后把粮食“活埋”。活埋的结果是三十万大军走到半路的鸭绿江西岸时就出现了“断粮”问题。
前进,是希望是机遇也是另一片天空,但必须要面临严峻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非人生活。
后退,是失败是挫折也是另一种解脱,但必须要面临残酷的“严刑逼供、数罪并罚”的非人待遇。
进退两难的宇文述选择了就地驻扎,静观其变,等待最后的选择。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高丽大将乙支文德来了,他给隋军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投降。他说高丽和大隋相比,那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是根本没法比的。高丽国王高元不识时务,我却不会跟他们一条道走到黑,我愿率平壤的高丽军一起归顺隋朝。
如果你认为乙支文德的话是真的那你就是傻子了,毕竟他选择隋朝断粮之时来降,只是为了忽悠隋军,只是为了到隋营一探虚实。
如果你认为隋军这么容易就被乙支文德忽悠了,那你也大错特错了,毕竟杨广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他早就给于仲文下达过密令:只要看到高丽国王高元或者是大将乙支文德来投降,二话不说,先把他们扣下来再说,是骡子是马严刑拷打便水落石出。
所以眼看乙支文德春风得意地来了,于仲文也很春风得意,心里暗自叹服杨广的远见卓识。出于人道主义,他还是让乙支文德把该说的话说了一遍,看乙支文德表演完毕后,他大手一挥,就要拿下乙支文德。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却遭到一个人的强烈反对和阻拦,这个人便是大军慰抚使、尚书右丞相刘士龙,他显然被乙支文德给忽悠坏了头脑。眼看刘士龙这般不识时务,于仲文很是恼怒,明明白白地告诉刘士龙这么做完全是皇上杨广的意思,请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妨碍公事。
刘士龙可不吃这一套,他表示自己完全不相信这是杨广的密旨,最后还以教育的口气对于仲文说了一句话,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却简洁有力: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信守人。
按刘士龙的说法,如果此时扣押乙支文德就是“莽夫、愚夫”行为,如果此时放了乙支文德就是“明智、英明”之举,于仲文被他说得晕头转向……就在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时,如果乙支文德还不知道开溜的话,那他就真可以上春晚顶替范大厨师了。
结果于仲文和刘士龙争了半天,发现乙支文德跑了,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下达了“追捕令”。
但很快,于仲文就体会到了什么叫“追悔莫及”。乙支文德早有准备,他出了隋军大营,快马加鞭直奔鸭绿江边,然后轻车熟路地上了早在江边候着的小船,扬帆顺风而去。等于仲文追到江边,他的小船早已孤鸿渺渺了,江边隐隐传来这样的声响:“杨广密令安天下,赔了将军又折兵。”
乙支文德走了,于仲文气得够呛,决定率饥饿大军继续前进,和高丽士兵去拼命。
他的进军提议遭到了宇文述的坚决反对,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断粮了,继续前进只会把士兵们带上绝境,到时候进退无路,就只有死路一条。现在退兵才是明智之举。
于仲文继续反驳说我们这次带数十万大军,如果连高丽的一座小城也攻不下,有何面目回去见皇上呢?
宇文述顿时哑口无言,被他这一激,决定放手一搏,率领三十万大军渡过了鸭绿江。乙支文德根本不是名满天下的宇文述的对手,七战七败,但仍然屡败屡战,屡败屡退,隋军很快就以势如破竹之势过了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距离平壤只有三十里之遥。成功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这短短的三十里竟成了隋军难以跨越的天堑。
一路狂奔,追赶高丽军上百里,付出的是体力,消耗的是精力,磨掉的是意志。此时已到强弩之末,只好暂缓脚步进行休整,并美其名曰:调整。
隋军刚停下来,无处不在的高丽人又出现了,只是这次和以前不一样,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不是高丽统军元帅乙支文德,而是他派出的一个使者。这位使者单枪匹马地来隋军大营上演“单刀会”,中心思想还是老调重弹—忽悠。
“忽悠使者”给隋军带来了这样的话,主要内容只有四点:
1.我们打不过你们隋军。
2.我们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3.你们行行好,撤军吧。
4.只要你们肯撤军,我们高丽国王高元将亲自去向大隋皇帝请罪。
先前,于仲文已经明明白白被乙支文德忽悠了一回,按理说这回乙支文德派来的使者这样老调重弹地忽悠,鬼才相信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宇文述二话不说居然答应了高丽撤军的请求。
这并不是宇文述太傻B,而是宇文述太聪明,他明白这是乙支文德再度来忽悠,便来了个“将计就计”。是啊,此时孤军深入,粮尽弹绝,士气低落,既然乙支文德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此时不撤军更待何时。
为了防止高丽军来袭,他甚至还专门安排了“殿后”敢死队。敢死队的职责是无论如何要保证大军顺利安全撤退。
宇文述的小计谋如何逃得过乙支文德的火眼金睛,他派出“忽悠使者”本来就是再度投石问路—试探隋军底细。隋军兴冲冲地接受退军请求,又火急火燎地退军,乙支文德心里已经有底了,隋军已快到崩溃的边缘了,只等他这根致命稻草的最后一击了。
尽管宇文述安排了殿后敢死队,但面对乙支文德四处游击的追袭,隋军苦不堪言,一路上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当中。很快到了萨水,站在河边,隋军感慨万千,来时踌躇满志风光无限,去时衣冠不整狼狈不堪,他们都认为他们将这样毫无面子地回去见自己的祖国和亲人了。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很快他们就梦碎萨水河。
如果说先前乙支文德率领高丽军是只闻呼喊声不见人影的追击的话,此时隋军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闻名不如见面”了。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四处的高丽军铺天盖地涌现出来,隋军殿后部队连日来都处于高度紧张当中,此时早到了崩溃的边缘,见了高丽军这等架势,哪里有组织反抗的心思,开始四处逃窜。结果殿后将军辛世雄以身殉国,成就烈士之名。
接下来就毫无悬念可言了,隋军在萨水河中成了高丽军的“瓮中之鳖”,捉鳖的结果是,除了宇文述、于仲文充分发挥脚下功夫了得的本领,带领两千多人逃出“瓮”外,其他三十万大军全部成了“鳖”。
江里漂着将近三十万士兵的尸体,比黄浦江中漂滚着的那一万多头猪壮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