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且先休提,时机未成熟,他才懒得蹚这浑水。而胡汉民又是素性耿介,连李宗仁都说他是个守正不阿、有守有为的君子,但同时气量褊狭,他既然跟汪精卫在刺廖案中结下了梁子,照他的性子,自然不会蛇鼠两端,因此,一连三次闭门谢客,摆出一副不与汪精卫为伍的架势。至于西山会议派,则更有意思了。李宗仁在党内素无根基,左右都不靠,但他又想在党权上插一脚,思来想去,唯一可能的盟友就是非主流已久的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自从被蒋汪合力罢黜之后,这帮元老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即便两边都分共了,也不见丝毫和解的迹象。一方需要盟友,另一方寂寞难耐,当然是干柴烈火,一点即着。李宗仁到上海是第一次见到西山派的元老,然后王八看绿豆,对了眼,一见钟情,以至私定终身。李宗仁认为他们是“一批年高德劭的老同志,为人正派,名利之心颇淡泊,颇有令人尊敬之处”,而西山元老则也“对这样一位战绩辉煌但安守本分的将领,殊表敬爱之意,处处表示好感,存心拉拢”。西山会议派决意拉拢李宗仁,而又与汪精卫颇多旧怨,结果可想而知。
上海一行,胡汉民躲让,而西山派则咄咄逼人,要汪精卫下野谢罪,汪精卫算是彻底钻进了李宗仁的圈套了——党魁?想得美!
冤家宜解不宜结
老蒋下野,原本是汪精卫重新夺回国民党党魁地位的大好时机,而汪精卫呢,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半路杀出个李宗仁,喊着国民党全党团结的高调,生生把宁汉合流搞成了宁汉沪合流,悲哀的是,汪精卫还真能去应这茬。这下好了,汪精卫着了李宗仁的道,本来已经被边缘化,压根就不用再搭理的西山会议派突然跳出来搅局,拿着最先嚷嚷反共的鸡毛当令箭,一转脸,从国民党的分裂分子变成了反共英雄,而汪精卫反倒成了党奸罪魁,几有被围攻之势,形势变化如此,真真让人觉得可笑。其实本来事情非常简单,宁汉之间的恩怨就宁汉之间自己解决,压根无需搭理上海那帮成天吃饱了饭没事干就想捞个机会蹦跶两下的西山派老政客,但是,汪精卫着实蠢得可笑,看见南京贴了几个反对的标语,李宗仁也没给个台阶,就一时耍性子跑上海,却没料到,这就上了李宗仁的套。其实,正如李宗仁所说,搞政治的,哪有人人拥戴的道理?忍得一口气,就待在南京解决问题,李宗仁真能吃了他不成?就算要党内大团结,也该是跑南京大团结,干吗跑到上海搞什么大团结?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汪精卫这个人,确实很多时候都是不着四六,爱权而又不会弄权,如今大好局面摆在眼前,居然就被李宗仁略施小计,生生把煮熟的鸭子搞飞了。汪精卫在上海碰了一鼻子灰,谁都不给他面子,无奈只好提出在上海召开四中全会预备会的请求,甚至还邀请蒋介石参加——蒋介石能理他吗?于是,从11日到13日,一连三天,开谈话会。会上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上海的西山派和南京的右派抓着汪精卫曾跟中共关系密切的小辫子,不依不饶,嚷嚷说跟共产党关系密切的,不准进中央党部;汪精卫应立即下野谢罪。宁沪双方一哄而上,汪精卫瞬间被搞得七荤八素,万般无奈,也只好在13日宣布下野,还假惺惺地表示“防范共产党过于迟缓,请求处分”。
最后,宁汉沪三方搞了个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会,选出32个委员,各门各派,蒋系、胡系、汪系包括西山派,均名列其间。最后特委会搞出了个宁汉沪合流后的国民政府,推举谭延闿当国民政府主席,下设政委会,汪精卫和胡汉民均列名常委,而在新组成的军委会中,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也都榜上有名。表面看起来,特委会确实是符合党内大团结的要旨,但是,真实情况是,国民党三巨头中,胡汉民和蒋介石压根对特委会就不感冒,当然没兴趣去捧新桂系的场;而汪精卫,相继在宁沪碰了钉子之后,知道自己被涮了个一干二净,心情不爽到了极点,光想着骂街了;而真把特委会当盘菜的,也不过就是新桂系、西山派以及得了大便宜的谭延闿、孙科等人。
当然了,虽然特委会是新桂系自己搞给自己看的玩意儿,和者寥寥,但考虑到李宗仁入党不足四年,统一八桂方始两年有余,就已经接连挫败蒋介石汪精卫,控制了中枢,蹿升速度之快,实在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此次重挫汪精卫,估计是让外界眼镜碎了满地,从党内根基来讲,李宗仁四两拔千斤,巧妙应用了汪精卫轻敌自傲的心理特征,将党权巨人汪精卫撂倒在地,这等手段,实是令人叹服。汪精卫此前没把李宗仁放眼里,满以为党魁之位手到擒来,没想到李宗仁一点不比蒋介石差。汪精卫吃了这么大一亏,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也再顾不得自己的形象,拿出了泼妇般死缠烂打的路数,回到武汉之后,宣布成立武汉政治分会,而对特委会则不予承认,还煽动唐生智起来造反。特委会成立的时候汪精卫可也在场,当时跳出来骂两句街或者干脆愤而离席倒还像个爷们样,现在事完了之后跑到武汉说不承认,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吗?一个本来看起来还表面光鲜的所谓党的领袖,现在搞成了个泼妇样,真是够丢人。
再回到唐生智这边来,此公对东南地盘当然早就虎视眈眈,只是初时汪精卫尚对党魁之位存有幻想,被此前新桂系唯唯而应的表象所迷惑,也就一时找不到机会下手,如今汪精卫铩羽而归,咬牙切齿地说小唐你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唐生智一听正合吾意,于是便准备跟新桂系较个高下。汪精卫在煽风点火完毕之后,为了避嫌,干脆以休养为名跑庐山去了,就准备看着小唐如何帮他出这口恶气了。此时小唐的实力自然正是如日中天,除了控制两湖之外,又借着新桂系要集中精力跟孙传芳较劲的机会,顺道拿下了安徽,如今已拥三省地盘,就准备听得一声号令,三军齐发,两面夹击,扫平东南。
李宗仁庐山之行后就知道将来与唐生智必有一战,而此次汪精卫在宁沪被耍,只是将这场战事定下了时间罢了。当然,新桂系虽然如今势力膨胀——除原有的第七军(现由夏威任军长)之外,还扩充了胡宗铎的第十九军,加上白崇禧在上海自组的第十三军,新桂系在前线拥有三个军;但相比较同样势头正盛的唐生智,当然不见得就有什么优势。所以,老套路,兵马未动,政治先行。所谓政治先行,也无非是挖挖墙脚,搞搞策反。但是,唐生智的部下,除了叶琪算是老相识之外,李宗仁一概没关系。所以,少不得要走走外围路线,架座桥,自己没关系,找有关系的去啊。
在湘军中有人脉有关系的当然是两位老前辈,一位是谭延闿,另一位则是程潜。大家想必还记得当年李宗仁去广州游说,策动北伐之时,这俩老前辈对唐生智咬牙切齿的模样。可悲的是,北伐之后,虽然三人算是一口锅里吃饭,但年少气盛的唐生智也并没有想着修复一下与老前辈的关系,反而变本加厉了起来。先说谭延闿,此公出了名的人缘好,向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以说,八面玲珑到了一定境界。但是,谭延闿系统的鲁涤平第二军自打北伐以来就受够了唐生智的气,谭延闿跟汪精卫本来关系还不坏,但因为唐生智的关系,也就被李宗仁拉拢了过去。此次宁汉沪合流,李宗仁面子给足,谭延闿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这样一来,李唐之争中他的向背也就没了悬念。
至于程潜,老实讲程潜运气确实也惨了点,在北伐中老想着立功,却又老立不了功,在江西一战,要不是看在元老份上,直接可以军法从事了;好不容易率江右军拿下南京算是立了不世之功,但是,倒霉事又来了。程潜跟老蒋向来不对付,当时又是宁汉对立最激烈的时候,程潜驻扎南京的第六军就成了老蒋清共自立的绊脚石,结果,倒霉的程潜第六军就在老蒋授意下被第七军缴了械。程潜当然一心返湘,但是程潜回乡征兵却被唐生智百般阻挠,原本就不和谐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利益相关,程潜反唐似也是定局。但是,大家想必注意到了,程潜虽然跟唐生智有梁子不假,但跟桂系也不和睦,虽说当初第六军被缴械是老蒋授意,但毕竟实施的是第七军,这个心结解不开,一切都别提。好在李宗仁最擅长的就是调理这种人际关系,由谭延闿做桥,李宗仁和白崇禧先后两次拜访程潜,并以主持湘政相诱,最后,在谭延闿所设的晚宴上李宗仁赌咒发誓,说再拥蒋就是孙子。程潜一看新桂系跟老蒋闹翻也是实情,而倒唐又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甭管新桂系虚情还是假意,大利当前,也就不顾小衍了。
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唐生智终究太年轻,世面见得少,自己一时得志就忘乎所以,四处树敌,实是犯了政治的大忌。谭延闿和程潜,虽跟他有些许旧怨,但唐生智如果识相,就该有福大家享,好歹分杯羹,到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然而,骄横跋扈的唐生智也只有把路都给堵死的能耐了。
题目
中国人好面子,即便是要兵戎相见,也得先礼后兵,李唐之战虽不可避免,但该做的表面文章还是得做,李宗仁在拉拢了湖南的两位老前辈之后,也是派了两员代表——孙科和伍朝枢,到庐山汪精卫处做最后磋商了。当然了,磋商这词太温和,以宁方提出的条件而论,应该换个词——勒令。政治条件有三:一、取消武汉政治分会;二、武汉继续北伐;三:恢复中央党部。军事条件有四:一、扩军需由军委会批准执行,唐生智扩军太速,以后不能私自扩军;二、汉阳兵工厂的武器由军委会统一配拨,各军不得自行提取;三、各部应继续北伐;四、改组安徽省党部与省政府。大家伙看看,这像个协商的样子吗?这完全是拿刀在捅汪精卫和唐生智两人的心窝子啊,人能接受这条件吗?如不接受李宗仁就以此为口实进兵,而这当然才是李宗仁派代表假惺惺所谓协商的根本目的。
实际情况也大概如此,汪精卫看这条件就差没骂街了,好歹还得摆出副绅士的样子,只是说要尽快举行四中全会,到时候所有政治问题要在四中全会上解决——当然,武汉政治分会我们是不撤的。至于军事条件,汪精卫说我做不了主,咱去趟汉口,你们跟唐生智自己谈。唐生智一看这条件,不许私自扩军,交出汉阳兵工厂,交出安徽地盘,哪个条件能答应?毫无悬念,双方没谈拢,唐生智明确表示汉阳兵工厂和安徽省政,自己是不交的,当然,礼尚往来,既然李宗仁派了人来谈判,唐生智也得意思意思,不能落人口实,也派了叶琪去谈判。
叶琪当然是新桂系的老熟人了,广西老乡不说,当然赵恒锡派他去游说新桂系的时候就跟李宗仁等人厮混甚熟,可惜的是,这次唐生智不是派他来套交情的,而是来谈严肃的军事问题的。叶琪当然也不是协商来的,李宗仁派的代表气势汹汹,唐生智也不甘示弱,叶琪带来的意见是,想让唐生智放弃安徽?没门!一来二去,双方压根就没有谈的诚意,表面文章虚应之后,接下来当然要动真格的了。10月19日,新桂系发出讨唐令,20日,特委会撤销唐生智党籍,并发表告湘鄂父老书——当然,无非是说唐生智目无党纪,屯兵安徽意欲不轨,里通外敌,勾结孙传芳之类。总之,甭管有的没的,脏水就得可劲儿往他身上泼,这是中国特色,古今皆然。有意思的是,就在新桂系磨刀霍霍,准备下手之时,叶琪却在新桂系的安排下,被夏威带着游山玩水,后来发现被涮,黄花菜已经凉了一半,好在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叶琪跟新桂系也算有交情,总算被放回去了。
参与新桂系讨唐之战的有这么几路,一是李宗仁自己的嫡系部队,沿长江北岸前进,目标安庆;二是程潜所部,沿长江南岸进兵;三是朱培德部,屯兵于九江、湖口一带,准备堵截退敌。当然了,朱培德虽跟唐生智不谐,但一方面跟汪精卫关系不错,他的江西地盘就是武汉方面从李烈钧手里抢来的,另一方面真把唐生智清算了,对他也没多大好处,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做表面文章,得饶人处且饶人罢了。唐生智在战前还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以为桂军经龙潭一战已是强弩之末,没曾想李宗仁广结善缘,拉拢了程潜和谭延闿,如今反倒是桂系占据了主动,唐生智也怂了,未战先怯,没打就想着撤了。
于是,双方甫一交战,唐生智便授意安徽部队西撤,想要收缩防线,于是刘兴部与何键部纷纷西撤,桂军兵不血刃,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于25日直下安庆,李宗仁心情大好,于26日亲赴安庆前线督战。接下来自然是痛打落水狗,简单部署之后,李宗仁与程潜共约南北夹击,直取武昌,初时还有刘兴第36军负隅顽抗,激战一日后终被桂军所败,此后唐部军无战意,已无抵抗之能,几是溃不成军,西征军南北两路长驱直进,声势颇巨。屋漏偏逢连夜雨,唐生智前线遭遇重挫倒也罢了,此时冯玉祥也来凑热闹,按说李唐之争跟冯玉祥一毛钱关系没有,但是冯玉祥此人向来就喜欢趁火打劫,看唐生智局势不利,也就搭把手,派部自河南兵出鄂北——当然,目的也很明确,捡些洋落。此时唐生智所部已经军心动摇,鄂西的鲁涤平部公开倒唐自是题中应有之意,而甚至唐生智的亲信爱将——驻守粤汉线的张国威也与程潜秘密取得联系,要反水了。
外敌压迫甚急,部下又军心不稳,唐生智算是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此时,下野的蒋介石也来插一脚,派了蒋百里和黄郛过来,劝唐生智不要轻言放弃,能战则战,不能战就退往湖南,到时候他老蒋出资赞助。老蒋本来是看热闹的,但是热闹看了一半,发现不对味了,新桂系势头过于凶猛,照此发展,不日两湖将落彼手。因此,老蒋此时来找唐生智,也无非是想让其当炮灰,就算新桂系要取下两湖,也得让其掉层皮。唐生智此人虽有时过于嚣张,不通人情,但也不傻,老蒋在想啥,他不会不知道,能战不能战,现在已见分晓,而愿战不愿战,好歹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让老子当炮灰?你当老子是傻缺?
唐生智当然不愿再纠缠下去,不要说接着打下去一点机会都没有,就算运气好点能搞个两败俱伤,最后得便宜的也是蒋介石,于是,唐生智决定效仿蒋介石,以退为进,下野避风头。所谓以退为进,当然需得退后能进,而其关键就是保证一众部将能不见异思迁,于老蒋而言,这当然不是问题,黄埔系与老蒋本人,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但是,这换在唐生智身上,就没那么简单了。因此,唐生智必须在下野前打打预防针,他的手段是,将里通外敌的张国威勒毙,李宗仁回忆录里曾绘声绘色的谈及此事,极言唐生智手段之毒辣,但是所谓无毒不丈夫,杀鸡儆猴的这般手段,威慑力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