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3162200000034

第34章 旧桂系篇(6)

广东确然是乱了,陈炯明跟孙公决裂,以至于孙公联合奉系、皖系共同进攻直系的计划未能达成,孙公没能将非常大总统的非常二字去掉,孙公又只能流亡。前文所叙,桂系虽然为粤军击败,但是大部分军队都逃到了深山老林里,如今压场子的粤军这么一乱,社会治安还能保障吗?于是,各门各户,纷纷跳出来喊自治,于是,广西终于成了群魔乱舞的地狱,那么地狱之中可有真龙?

见谁反谁

陈炯明跟孙中山终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当然,也没有好聚好散,终于闹到了兵戎相见。原先在广西压场的粤军叶举部离桂返粤,炮击总统府,如此,广东方面分崩离析,而广西方面更是群魔乱舞。自打孙中山钦命的广西省省长马君武辞职之后,广西方面瞬间涌现了一大批自治军。比较著名的有南宁的刘日福、玉林的李宗仁以及桂林的梁华堂,如果再把那些名气较小、口气不小的算上,跟自治沾边的武装有数十之巨。几十支大大小小的部队都说自治——所谓自治,就是割据一方,不服管束,这些军队都要吃要喝,他们靠啥过日子?还不得是广西百姓大出血?广西自晚清以来就经济萧条,民生堪忧,如今老百姓还要供这几十支部队的大老爷们过活,日子还怎么过啊?

当然,粤军这么一撤,广西这么一乱,老百姓虽不免多受些苦,但有受苦的就有得利的,最得利的,自然是前桂系老大陆荣廷。广西无主,天下大乱,这局面对有心觊觎广西首席的野心家来说自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有实力争夺霸权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在广西讨口饭吃的军人来说,广西的乱局对他们没有好处,这些小鱼为了避免让大鱼吃掉,自然希望广西能有个人来压压场子,至少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能压得住场子的人,在广西也不多,数来数去,够资历、够实力又能让各方钦服的人,也就只有陆荣廷了,于是,千呼万唤之下,在上海充作寓公的陆荣廷,终于被北洋政府请了出来,1922年10月任广西边防军务督办,驻地龙州。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那些小鱼来讲,陆荣廷本身就是条大鱼,虽然能压住场子,但是万一弄巧成拙,让陆荣廷给吃了,那就真的不上算了。怎么办呢?于是,这帮人在请求陆荣廷返桂之后,又在第二年1月,公推柳州的林俊廷当自治军总司令。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借林俊廷压陆荣廷,反正相互有个牵制,上面斗,下面不就太平了?林俊廷在广西突然众望所归,北洋政府当然也得给个面子,顺水人情,任其为广西军务督办,在3月,还让他兼了省长。不过一帮人把林俊廷抬出来,自然是看准了他名气大,实力小的特点,果然,林俊廷这个军务督办,却压根督办不了军务——没人搭理他。于是,北洋政府看林俊廷控制不了广西,也怕广西乱下去会给其他派系机会,终于只能再把陆荣廷抬出来,1923年10月,陆荣廷重回南宁,就任广西全省善后总办。

陆荣廷终于又回来了,但是回来了的陆荣廷面对的广西却是乱乱哄哄,他的把兄弟林俊廷被一帮人抬起来又摔下去,那他这个正牌人物能怎样呢?在经历了残酷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斗争之后,广西的局面总算是有了些眉目,有能力与其争夺广西王座的,无非是两股势力,一是盘踞桂林一带的沈鸿英,二是在梧州、玉林一带割据的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沈鸿英手里头有两万人,是主要对手,而李、黄、白加一块儿数千人,相对较弱。我们终于又谈到了沈鸿英,而且在我们又见沈鸿英之时,他居然已经成了广西能与陆荣廷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这几年又是怎么混到这一步的呢?

当日沈鸿英出卖恩人刘古香,向陆荣廷投效之时,刘古香曾对陆荣廷说,今日他能出卖我,他日他也能出卖你。如今一语成谶,要说陆荣廷待沈鸿英也不薄,将他当个人物,攻粤援闽,总让他当个司令,大家说,沈鸿英又不是陆荣廷的老兄弟,陆荣廷如此待他,还不够厚道吗?但是沈鸿英天生土匪料,脑后长反骨,即便陆荣廷没亏待他,他也对陆荣廷有意见。当年桂军被陈炯明逐出广东,沈鸿英就跑到陈炳焜那里挑唆,说来说去就是陆荣廷年老昏聩,宠用马济,不如陈兄你英明神武,你如果愿意,我就帮你干了陆荣廷。好在陈炳焜念兄弟交情,不愿兄弟反目,这才避免了桂系的提前分裂。话又说回来,既然沈鸿英看上了陈炳焜,还主动提出愿代行不义之事,那陈炳焜攻粤,沈鸿英是不是好歹帮个忙——就算不帮忙也别添乱呢?结果沈鸿英在百色见势不妙,居然玩了出釜底抽薪,直接宣布自治了,而陈炳焜可怜见的,此败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民国政治舞台,当然,同样也带累了陆荣廷下野。

沈鸿英说一出是一出,满脑子都想着反水,宣布自治之后,随即率部退往湖南,投靠赵恒锡,然后又把赵恒锡卖了,原因是他傍上了大人物——吴佩孚。吴佩孚当时说要武力统一,当然跟武力统一相对的就是联省自治,而在民国联省自治的代表人物是谁呢?除了广东的陈炯明,就是湖南的赵恒锡了,瞧瞧这嘴脸,跑到湖南吃人家、喝人家、用人家,不感恩不说,还尽反水了。当然,沈鸿英都附和起吴佩孚武力统一的论调了,自然联省自治的湖南就容不下了,于是,沈鸿英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出路在何方呢?

前一阵陈炯明不是把孙中山逐出了广东吗?孙公找了个落脚的地方,找来找去,找到了福建,而当时许崇智部与陈炯明作战不利后就到了福建。福建的情况于是就复杂了,孙中山丢了地盘,如今是饿着肚子的老虎,想找食吃,那是一定的,更要命的是,许崇智的部队还在福建地面虎视眈眈,福建督军李厚基此前投靠皖系,是为了借着皖系的势,保住自己的福建地盘,现在不对了,皖系失势不说,还跟孙中山眉来眼去,要是孙中山真动手,指不定皖系老大帮着谁说话呢,这如何了得?李厚基想来想去,失势的孙中山和皖系,搞不好都对他的地盘有欲望,因此,必须要留条后路,再找个后台,于是找了吴佩孚。但是可悲的李厚基还没等吴佩孚能罩着他就抢先发难了,抢先发难之后又坚持不住,收拾不了局面,失败也就罢了,连自己都被俘虏了,吴佩孚倒是想帮他,形势比人强,福建瞬间就易主了。

孙中山跟皖系合作,将李厚基扳倒,当时又有皖系和奉系的使臣跑来游说孙中山,说要合作倒直,前次这个铁三角没有发挥威力,让吴佩孚得了势,如今怎么也得另起炉灶新开张,再拼个死活。但是孙公有孙公的想法,相比较北伐直系这个远期目标,将叛将陈炯明逐出广东才是他的近期目标——老大被部将造了反,老婆宋庆龄肚子里的孩子还因此小产了,更悲剧的是,宋庆龄因此不能生育了,这口气怎么忍得了?孙中山要驱陈,当然不单是从福建进兵一条道,玩的是十面埋伏,他煽呼了一大票子人要陈炯明好看——其中就有沈鸿英。当然了,陈炯明光防着福建方面的孙中山,却不及地方滇、桂两军,于是,侧翼打开了缺口,最终被孙中山逐了出去,理所当然的,沈鸿英也立了大功。

沈鸿英帮孙中山立了功,那是为了新找个主子?沈鸿英是想自己独霸广东!不久后北洋政府就任命他为广东善后督办了。沈鸿英然后于1923年4月中旬,在花县新街兴兵作乱,进袭广州。孙中山总算吃一堑长一智,可能也没太相信帮忙赶走陈炯明的沈鸿英,在沈鸿英造反之后,令各部粤滇军队戡乱。沈鸿英在广东输了个一塌糊涂,最后还是不免灰溜溜地跑到了广西,在桂林一带盘踞,当然,他的目标明确了,争夺广西大权。

沈鸿英见一个反一个,见一双反一双,跟过谁恨不得就反谁,这样的人品,即便是尔虞我诈的政界,也是不多见了,陆荣廷也是沈鸿英造反名单中的一员,积怨如此,陆荣廷能放过沈鸿英?更何况,以沈鸿英的实力,本来就是陆荣廷夺回广西王座的主要对手。

不过,沈鸿英虽是陆荣廷的主要对手,但也不是唯一对手,此刻三足鼎立局面中较弱的一股势力,李宗仁,他的情况又如何呢?

义与利

粤军入桂而又离桂之后,广西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对于某些仅仅想混口饭吃的军人来讲,自然是天降大灾,但是,对于那些有志竞逐桂政的人来讲,却又是天赐良机——无疑,李宗仁属于后者。跟陆荣廷和沈鸿英这样在晚清绿林中脱颖而出步入政界的草莽豪杰不同,李宗仁打小念过私塾,有文化底子,又是正规军校出身,眼界开阔,思虑深远。李宗仁有雄心,不甘人下,在桂军被逐出广东之后,便以一营兵力盘踞玉林,开始独立经营,而在粤军离桂之后,李宗仁更是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以陆小同学为桥梁,招兵买马,广纳英杰,实力日盛,而黄绍竑就是在这个阶段前往投效的。

黄绍竑也是陆小生,后来毕业于保定军校,他之所以投效李宗仁,说实在的,是被各路自治军给欺负怕了,一共四五百号人,在百色这样的是非窝里,随时会被认识不认识的给咬上一口,实在不堪其扰,为了摆脱困境,这才投靠了盘踞在玉林一带、好歹有块固定地盘的李宗仁。黄绍竑跟李宗仁是纯粹的合作关系,此时的私人交情还极为有限,而且黄绍竑本人也有不凡的志向,也想在广西的乱局中有所进益。按道理说,一山二虎,这样的关系极为微妙,措置不当,就可能反目成仇,而这考验的自然是李宗仁为人处事的能力。

陆荣廷与沈鸿英两强相争,自然没那么强的李、黄同盟就成了二强争相拉拢的对象,对这二强而言,李、黄倒向谁,谁就能多操胜算。在李宗仁看来,沈鸿英人品低劣,反复无常,实难与之相处,对于沈鸿英的争取,李宗仁断然回绝。而对于陆荣廷的拉拢,虽说与其无冤无仇,但是李宗仁不甘人下,也担心部属为其吞并,因此,态度消极,当然,李宗仁也不愿得罪陆荣廷,只是虚与委蛇罢了。黄绍竑就不一样了,他一心做大,也不愿受制于李宗仁,对沈鸿英的拉拢,颇有些动心,决意脱离李部,独往广东。黄绍竑决心已定之后,就向李宗仁辞行,叙说原委。要搁一般人,对黄绍竑这种主动拆伙行为,最道义的也就是好聚好散,以后各走各道了,但是李宗仁是怎么做的呢?

李宗仁跟黄绍竑推心置腹,对拆伙行为丝毫不以为忤,表示支持他向外发展,还主动为黄绍竑分析投靠沈鸿英的利弊得失,大意是沈鸿英虽新得广东,但为人骄横反复,四处树敌,深为粤桂人士不屑,将来必败,你去投靠他这种人,不说将来沈鸿英失败后难以自保,甚至还影响到你的名声及将来的发展。黄绍竑表明自己非真心附他,只是借势东下,发展自己而已。然后李宗仁建议黄绍竑,沈鸿英必败无疑,你对他要留个心眼,将来他败之后,你可就势潜入苍梧,并乘虚夺取梧州,断其后路,跟孙中山互为呼应,你一个团兵力不够,将来我可以派些人马帮你一把。黄绍竑认为李宗仁所言极当,表示同意。

对于领导者而言,李宗仁的表现是绝佳的教材。黄绍竑脱李投沈,这其中的关键点有:一、沈鸿英在广东成败如何;二、黄绍竑该如何处理跟沈鸿英的关系;三、黄绍竑该如何处理跟孙中山的关系。四、李宗仁跟黄绍竑的合作关系是该就此终结,还是换个方式继续合作。在这四个点上,李宗仁的分析堪称无懈可击,他预料到了沈鸿英必败的结局,他为黄绍竑指明一旦沈鸿英兵败该如何自处,甚至他还认识到了跟孙中山合作的重要性,当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便黄绍竑主动拆伙,他也力图与其保持将来可能存在的合作关系。大家设身处地,如果你是黄绍竑,李宗仁跟你把话讲到这个份上,并且丝毫不以拆伙介怀,还表示在关键时刻愿意再度合作,心胸开阔如此,推心置腹如此,你会怎么看李宗仁呢?

表面看起来,李宗仁似乎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他所有的分析都针对黄绍竑投沈一事,甚至还帮黄绍竑将局势剖析明白,这一切怎么看怎么都是李宗仁宽宏大度,讲道义。但是当李宗仁将义发挥到极致时,他也就得到了利,黄绍竑必会对他倾心相交,以后合作必会亲密无间,当然,最关键的是,他甚至轻描淡写地解决了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所以说,李宗仁帮助了黄绍竑,但他更帮助了自己,黄绍竑不是凡人,要彻底降服他,要让他倾心归附,需要的并不是尔虞我诈的争斗,而恰是推心置腹的深交。什么是义,什么又是利,李宗仁理解得极为深透,从这个层面而言,他比陆荣廷、沈鸿英之流强得太多太多,只要给他机会,他必会干出比这些草莽豪杰大得多的事业出来。

一切正如李宗仁所料,沈鸿英终在广东与孙中山决裂,并且,决裂的结果,也确实是沈鸿英一败涂地,而黄绍竑此时如何自处呢?一切依言而行,黄绍竑让他摔伤了腿在广州养伤的同学白崇禧晋见孙中山,并表示愿意归附,孙中山正是用人之际,见有人主动投效,自然求之不得,如是,广东局面打开。与之同时,黄绍竑请求李宗仁出兵相助,李宗仁自然不违前言,先后派出俞作柏、伍廷飏两部前往策应,广东方面也以李济深部为外援,帮助黄绍竑堵截沈鸿英,于是,沈鸿英败至桂林,黄绍竑得以控制梧州,并自号讨贼军,黄绍竑任司令。白崇禧则任参谋长。

这里又引出了广西的又一位豪杰——白崇禧。白崇禧家境不错,其父为杂货店老板,五岁入私塾,文化底子深厚,但是身体底子却远不如文化底子。白崇禧十四岁那年考入了广西陆军小学,但是不到半年,就因患恶性疟疾而半途辍学。白崇禧这样的身体条件,按说并不适合从军,他家里也是让他学文,他也在16岁之时考入了广西省立初级师范,但是白崇禧于此乱世,颇有些雄心抱负,不愿埋首于书卷之中,一心想效力沙场。18岁时,武昌起义爆发,按捺不住的白崇禧瞒着家人参加了北伐学生敢死队前往武汉征战。如此,总算如愿投军,不久后被转为正式编制,并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三年,而后又入保定军校学习两年,也正在此时,结识了同学兼同乡黄绍竑、夏威。此后,白崇禧、黄绍竑与夏威一道入马晓军部,并同时升为营长,不幸的是,粤军离桂之后,马晓军部被刘日福部袭击,白崇禧受伤赴穗,而黄绍竑和夏威则投奔李宗仁。此次黄绍竑夺取梧州,白崇禧先是在广东取得了外交突破,还搬来了援兵李济深部,尔后又亲去李宗仁处请求增兵,功劳实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