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56

第56章 北伐战争(16)

在国内,蒋介石复职了,而他复职后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完成那未竟的北伐大业。桂系正在忙着两湖的战事,当然也没兴趣跟着老蒋瞎搅和,也就派了白崇禧率收编的唐生智残部北上,老蒋的盟友主要是冯玉祥以及在晋奉大战中吃了点亏的阎锡山,当然对手很明确,死了九成九的孙传芳、坐镇山东的张宗昌以及奉系老大张作霖。

龙潭一役,孙传芳主力尽失,北伐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国民党和奉系的二人转,而虽然奉系还控制着直隶和山东,但是由于山西阎锡山公然反目,冯玉祥进军河南,蒋氏直入苏北,山东和直隶业已变成了国民党包围圈中的猎物,事实上奉系在关内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仰仗的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国民党出现了内乱,奉系根本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但是奉系的坚持更多是苟延残喘,只要国民党解决内乱问题,奉系就会随时可能在关外崩盘。

张作霖当然也深知这一点,在蒋介石复职宣布继续北伐后,他就已经在考虑依靠张宗昌的掩护将奉军主力退往关外,进行战略收缩了。二期北伐就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张宗昌的鲁军远不如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那么有战斗力,所以诸如汀泗桥、南昌攻坚战这样的经典也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张宗昌且战且退,蒋介石且战且进,毕竟,张宗昌此时的任务根本不是保住山东,而是为张作霖的战略转移赢取充分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宗昌只是扮演了肉盾角色。蒋介石于1928年4月开始进兵,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根本性的抵抗,仅用了一个月不到,便率军开进了济南,基本完成了对山东的占领。

但是,山东是个很特殊的地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就是胶东半岛的问题。胶东半岛一度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便失去了在远东的地位,尽管中国最后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本就甘心失败。山东居住着大量的日本侨民,这些侨民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间谍、商人、军人等,这是日本为了侵占中国所进行的前期投资,当然,侨民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军事干涉提供借口。

从清末到民初,日本在中国展开军事行动最常见的借口就是保护侨民,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帮助张作霖平定郭松龄的叛乱,而这次日本如法炮制,再次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向中国用兵。山东一直被日本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原本山东的张宗昌隶属奉系,虽然张作霖与日本打交道时极尽圆通之能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奉系和日本毕竟还是亲善关系,山东在奉系手里和在国民党手里,这对于日本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毕竟站在蒋介石身后的是美国。日本要出兵,根本目的是不想让假想敌美国在山东落脚,胶东半岛的军港战略价值非凡,日本要称霸远东,当然就不能让如此的战略重地进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蒋介石在山东的军事胜利触动了日本的神经,日本不愿意跟着奉系一块儿退回关外,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全中国,而要占领全中国,山东就不可或缺。

因此,当国民党开始进行二期北伐后,在胶东半岛观察局势的日本间谍坐不住了,日本驻济南武官酒井隆就将此事报告了参谋本部,而参谋本部则立即抽调第六师团从青岛登录,开入济南。等到5月1日蒋介石占领济南时,济南的日本驻军已经有3000余人,他们在城内建筑工事,架设路障,并组织戒严,俨然把济南当成了他们的占领区。北伐军进入济南后就遭到了日本军人的无礼挑衅,军人被杀,军队被缴械,北伐军虽然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却对此毫无办法——蒋介石不想在北伐行将胜利时多生枝节,所以勒令军队保持克制。

当时中国的混乱局势让蒋介石根本没有能力去应付一场与日本的战事。当一个人衰弱时,就必须忍受别人的挑衅,想反抗?好吧,等来的将是疯狂的海扁,这就是弱者的无奈,那些在你受辱时指责你过于懦弱的人绝对不会在你反抗时帮你一把,相反,他们会躲在后面看热闹,鼓掌叫好,甚至说不定还会在你倒霉时踩上一脚。因此,当你无力与强者对抗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隐忍,然后徐图自强,等待时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屈辱的事件,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当事者的选择都是隐忍,这并不是软弱,而是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现实的政治跟夸夸其谈的清议完全是两个概念。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国人民也必须时刻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就如义和团一般,闹得越凶,损失越惨。息事宁人,这是弱国处理突发性外交事件时的基本准则,因为把事情闹大,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政治,从来就不是逞一时之勇的舞台,进退之道本身就充满着无奈。

蒋介石选择退让,选择不让日本有开战的借口,这是对的,这样做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忍受难以忍受的耻辱。5月3日,日本闯入山东交涉使署,将外交人员蔡公时等18人逮捕并严刑拷打,甚至挖掉了蔡公时的眼睛割掉了舌头,然后将包括蔡公时在内的18人全部杀害。当日,日本在商埠制造事端,杀害中国平民1000余人。次日,由于北伐军处死了13名日本毒贩,随后日本以大量侨民遇难为借口展开疯狂的报复,济南守军被迫撤离,日本在济南城内烧杀抢掠,造成了近8000人的伤亡,此即为济南惨案,由于发端于5月3日,又称五三惨案。

日本军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兽性的一群,他们残忍粗暴,但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这次济南事变更是将日本军人的这种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军队在所有方面都不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的敌手,济南的残局更加证明了中国对于日本的步步紧逼根本还没有做好准备——政治、军事各个方面。

济南事变是日本一次试探性的演出,当然日本有着更大的目标,而作为日本东亚战略的桥头堡,东北已是岌岌可危。张作霖,作为北洋的领袖,目前受到国际承认的中国首脑,他面临的是危机四伏的处境,关内局势在国民党的压迫下日趋糜烂,直隶被破也只在早晚,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政治气候越见恶劣,对于他这样与日本在钢丝绳上打了那么多年交道的人来讲,或许他的老办法已经不再管用了。作为一个政客,在外交问题上能用的只有两点,一是手腕,二是气节,当手腕不足为恃,那么需要展现的就只剩下了气节。

钢丝绳上的舞者

张作霖和日本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打个比方来讲,实际上张作霖和日本打交道的过程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尽管时时谨慎,但还是随时有摔死的可能性,不管是钢丝绳断裂,还是一脚踩空,舞者都会粉身碎骨。不得不说,张作霖是个出色的舞者,既没有让钢丝绳断裂,也没有发生一脚踩空的惨剧。奉系和日本若即若离,老张依靠日本的支持成为了东北王,但在他当上东北王之后,日本人发现张作霖这个人很不好对付,虽然表面上跟日本打着哈哈,但是在事关主权的大问题上,日本居然从来没有占过老张一点儿便宜。张作霖给的只是日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在日本想得到但尚未得到的东西,张作霖从来不会轻易与之,所以说虽然看着日本和奉系关系不错,但是张作霖这个盟友却是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日本人发现跟着奉系折腾了那么些年,在东北的权益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扩大的希望。张作霖是个很有些手腕的人,他对日本虚与委蛇,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奉行拖字诀,因此尽管张作霖很少给日本人冷脸,但是日本人在张作霖面前除了一张不值钱的笑脸,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张作霖这种玩法是有风险的,这建立在日本有耐心的前提下,一旦日本失去了耐心,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老张的钢丝舞就跳不下去了,因为联结两端的钢丝绳随时可能断掉。不幸的是,这种情形最终还是发生了。对于弱者而言,不管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控制住多少突变,但终究也只是个弱者而已,当强者失去了和弱者对话的耐心,那么弱者的选择只有两条——玉碎和瓦全。

日本对奉系已经开始丧失耐心了,原因是奉系已经失去了对中国局势的控制,奉系之于日本的价值随着其式微日见下降。奉系不是一个听话的盟友,因此,如果奉系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局面,那么日本还会感觉其有利用价值。而一旦其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那么奉系的处境就会很尴尬。目前奉系就是处于这个尴尬的情势下,张作霖尽管还在支撑,但是明眼人都看出来奉系在关内的失势几乎无法挽回。日本对于奉系能力的担忧在其出兵济南时便已有端倪,眼看着代理人被别人逼到了墙角,日本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们干脆退出幕后,走上前台,自己直接参与进来。奉系的式微对于日本在中国的经营既是一场危机,同样也是一次机遇,是危机还是机遇,能解开这道题的并不是日本,而是张作霖。

对于张作霖而言,他的对手来自两方面,明着的是国民党,而暗里的则是日本,输给国民党无外乎丢失关内,尚可退居关外徐图经营。而日本则比国民党可怕得多,因为他们需要的正是老张的立身之基——东三省。张作霖的困境让日本觉得全面控制奉系的时机已经到来,如果说先前的奉系只是个不听话的代理,那么现在,在奉系最困难的时候,日本想要让其变成唯命是从的傀儡。这是一笔政治交易,日本帮助张作霖支撑危局,而张作霖付出的代价是东三省的主权以及奉系的独立性,到底什么更重要?地位抑或是气节?没有人能帮张作霖思考,因为这是历史出给他的一道不得不立即作答的选择题。

对于日本而言,中国局势越混乱,他们就越有操作的空间,但是任何投机都会有输有赢,日本有可能会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三省,但也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种刺激的局面让日本军人几近痴狂,他们认为这就是征服东北的最好时机。日本在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强大的外交压力逼迫张作霖就范,另一方面则让关东军出兵东北,为可能出现的战机做准备。对于日本来讲,最好的局面当然是张作霖就范,但是如果张作霖不就范,问题将会变得复杂一些。当然,在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关东军新锐看来,这个问题其实也没那么复杂——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此而已。

老张终于在答卷上落笔了,他的选择是气节,这是一个政客最重要也是最底线的道德准则,为此我们要向这位东北王鼓掌叫好。政客的一生有很多的无奈,也会面临诸多诸如此类的选择题,在政治舞台上,每个人都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但是有一样东西对于无规则的政坛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民族大义。在民族大义面前,所有其他选择都会显得毫无意义,爱国或是卖国,这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有些人选择了瓦全,有些人选择了玉碎,而玉碎者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老张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能让所有的争议画上惊叹号,政客之间的争斗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是面对外敌的态度,则绝对是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没有曲线救国,只有生死存亡!

老张的选择让日本的东北战略短暂受挫,因为,日本现在还没有做好全面接管东北的准备——甚至到了九一八也一样。日本需要傀儡,可是,老张却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对于日本而言,张作霖的抉择让他们陷入了被动。东北需要张作霖式的强势人物,但是张作霖却不愿意成为日本的玩偶,看起来事情陷入了僵局。但是,日本少壮军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张作霖不干怎么办?那还不简单,直接干掉呗。干掉以后呢?接着找……

在如何对待张作霖的问题上,如果让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政客来处理问题,他肯定会在找到新的代理人之后行事,而不像现在,图一时之快,而将局势搞得更为被动。更何况,张作霖是当时民国在国际上承认的首脑,刺杀一国首脑,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外交事件。显然,关东军并没有考虑到除掉张作霖以后日本会遇到的外交困境——对他们而言,外交困境本就是政治无能的代名词。对中国有意的不只有日本一家,而日本轻举妄动只会授其他在华利益国以口实,一旦如此,日本就会朝着与世界为敌的方向越走越远。可惜的是,在关东军一群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壮军人眼里,即便与世界为敌又能如何呢?他们早就对政客们婆婆妈妈的外交手段感到不屑了,在他们眼里,还有比暴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从关东军决定要干掉张作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失败命运,这是一个无比笨拙、不可思议的主张,日本将原本还有可能继续合作的奉系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更关键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在政治上,多一个朋友总是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一些,张作霖虽然不听话,但是至少能与日本维持表面上的亲善关系,而贸然将张作霖除掉,会让这种表面上的亲善关系也失去,日本在中国问题上将显得前所未有的孤立,而这与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是不相符合的。日本已经面临着被下层军人绑架的危险,他们正在失去应有的政治智慧,而将命运交给了不可预料的军事冒险,事实上,日本能够最终在中国有所作为,并不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得当,而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当事者对日本缺乏准确的估计。在日本国内厉兵秣马准备开战之时,守土有责的小张还在声色犬马,为自己在军阀混战中赌对了方向而暗自庆幸,而对于日本这个咄咄逼人的敌人,小张显然并没有充分的重视,结果就是全盘葬送了日本因为错误战略而造成的战略主动。

张作霖,这个钢丝绳上的舞者,当他发现钢丝即将断裂时并没有选择去委曲求全地修复,而是干脆玉石同焚,只可惜他的接班人除了声色犬马却一无是处。在三年之后,他苦心经营的东北落入日本人之手,而他的死也仅仅是满洲的傀儡政权推迟了三年而已。作为北洋最后的领袖,张作霖即将走完他的人生历程——或许他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但是不管怎样,张作霖给中国的政客树立了一个标尺——不管如何耍弄手腕,民族大义始终是底线。

皇姑屯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