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另一条战线上同样取得了成功,张黄事变之后,由于桂系无暇南顾,汪精卫也无力进取,双方的争执开始发展成一场无聊的攻讦谩骂,每天都会见到双方发表言论攻击对手,两方的关系如蒋介石所料变成僵局。这个时候,汪精卫投桃报李,提出了让蒋介石复职的主张,汪精卫明白如果没有蒋介石的加入,他和桂系的争端拖得越长,对他越不利,此时唯有联蒋抗李。李宗仁操纵的特委会在受到汪精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攻击后也是摇摇欲坠,他也无力组织老蒋的强势复出。所以最终,接着张黄事变的东风,老蒋终于要以党内矛盾调停人的身份出山了,民国的局面更加热闹了。
12月10日,汪精卫提出的蒋介石复职的议案得到了通过,蒋介石重新进入国民党中枢进入了倒计时。
退与进
桂系和汪精卫的联合促成了老蒋的下野,而他们之间的恶斗又让给了老蒋重新复出的机会,这一退一进极尽政治手腕的高妙。
老蒋下野,虽然有桂系逼宫、汪精卫施压的原因,但最终作出决定的还是他本人,而老蒋之所以主动下野,当然是有其深远的考虑。蒋介石虽然在孙中山死后通过和汪精卫的分分合合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头号红人,但是实际上蒋介石除了羽翼未丰的黄埔系是其主要依靠,再没有更多的资本,而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底座也并不牢固——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桂系支持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非常明白,目前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固自己的权力底座,只有当自己拥有足够雄厚的政治资源,自己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在民国覆雨翻云。权位是浮云,只有实力才是真正可以倚仗的,深明此道的蒋介石在自己陷入矛盾中心之时马上选择避让,这次退让实际上是为更强势的复出蓄力。果然,在老蒋下野期间他完成了对他政治生涯影响甚巨的大事——与宋庆龄完婚。“中美合作”后的蒋介石真正稳固了他的政治根基,孔宋两家拥有他迫切需要的外交和财政资源,当然,对于他在党内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提升,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出色的政治投资。
除了蓄力之外,下野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暂避锋芒,坐观虎斗。老蒋嗅到了桂系的勃勃野心,也深知汪精卫的炽烈权欲,如果他在位上,那么两方的火力就会集中于他一人,让他难以招架;而如果选择退让,这两方就会迅速变得水火难容,而等到双方斗到两败俱伤之时,正是他出山收拾局面之际。将矛盾转移,这是政治权谋上最常见的手段,老蒋运用得很好,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将两股敌对势力拉上了PK台,一石二鸟。
在桂系眼里,汪精卫只是花瓶,没有军权的他只是对抗蒋氏的工具,但是桂系低估了汪精卫的搅局能力,也高估了盟友西山会议派的党内影响力;而汪精卫显然是被权欲蒙住了眼睛,完全低估了桂系操纵局面的能力,宁汉合流不伦不类,唐生智又是色厉内荏,结果在和桂系的对抗中一败再败,最后只剩下了搅局的分。蒋介石对双方的判断非常准确,桂系的野心,汪精卫的低能,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怂恿汪精卫将局势搅得更为混乱。
汪精卫再次成了蒋介石手中的棋子,他高估了蒋氏与其合作的诚意,也高估了自己对蒋氏的利用价值,结果汪精卫再次被玩了一干净——蒋介石所要的并不是抬汪抑李,而是两败俱伤。对于蒋介石而言,汪精卫的利用价值仅仅是搞掉操纵中枢的特委会,一旦这个目标达到,汪精卫就会被老蒋像扔抹布一样扔掉。老蒋显然比汪精卫更了解桂系的能量,桂系这样拥有雄厚军事力量的派系是不可能在政治上彻底击垮的,打败他们的武器只能是枪炮,因此对于桂系,蒋介石所要做的仅仅是点到为止,将他们驱逐出国民党权力中枢即可。但是汪精卫不一样,他是一个可以被立刻驱逐出局的对手——就像中山舰事变一样,而且每被驱逐一次,汪精卫的能量就越小,因为党权远不如军权来得可靠。因此,在汪精卫帮他完成了搞垮特委会的目标之后,蒋介石就不再需要他了,而本就处于弱势的汪精卫,自然也只能在桂系的强硬压制下低头。
张黄事变后,老蒋对当事双方打起了太极拳,老蒋深知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不说话,当事双方就越是希望他说话,而要让他说话,就必须付出代价,待价而沽——这就是老蒋目前的状态。结果处于弱势地位的汪精卫率先开价,价码当然是拥立老蒋复职,而且他还让陈公博从广州中央银行支取50万作为老蒋的复出经费,为了博得老蒋一笑,汪精卫可以说是倾其所有,而蒋介石呢,只是皮笑肉不笑地发表了一项声明,谴责了一下不尊党权的武装同志(桂系)。而桂系显然不愿意让老蒋和汪精卫联合起来对抗他们,李宗仁马上意识到老蒋和汪精卫并非铁板一块,马上利用他们的党权冲突大做文章,试图利用张黄事变联蒋倒汪。桂系倒汪的实质是广东地盘的归属问题,而要让老蒋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至少中立的态度,他们就必须付出让老蒋复职的代价。老蒋四处逢源,不仅敲定了复出一事,还搞定了特委会。当然,更关键的是,当老蒋达到了目的之后,就对桂系压迫汪精卫一事睁一眼闭一眼了,在白崇禧制造的肃杀气氛中——他居然派兵去四处搜捕汪精卫(此时在上海),老蒋力劝汪精卫出国避祸。
张黄事件是汪精卫搞出来的,目的是在广东另立中央与南京一搏,为此他不惜纵虎归山,让老蒋顺利出山,结果呢,汪精卫再次被蒋介石给卖了,在小挫了一下桂系锐气之后,老蒋便借助桂系将汪精卫赶走了。蒋介石在此过程中不动声色,不愠不火,甚至什么都没有做,却达到了什么都做了的效果,其奥妙就在于他灵活的立场,先利用汪精卫打击特委会,然后再利用桂系驱逐汪精卫。整个过程只是一份语带谴责的声明和对汪精卫处境的宽言抚慰,老蒋的手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辛辛苦苦搞事的汪精卫再一次半道出局。
最终的结局是黄绍竑带兵击败张发奎,李济深重掌广东;汪精卫赴法避祸;然后桂系特委会宣告破产;更重要的是老蒋复职以及四中全会的召开。桂系和汪精卫斗了个两败俱伤,汪精卫输了个精光,而桂系元气大伤,在中枢的影响力直线下降,最终得利的是一直在幕后的蒋介石。汪精卫急功近利,简直就是复刻版孙中山,最终毫无悬念,他的领袖梦又落空了;而蒋介石虽然没有动摇桂系的军事基础,但是他已经达到了阶段性目标——默许桂系地盘为代价,控制党务中枢。来日方长,蒋介石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跟桂系的较量更是如此。
汪精卫的离开让老蒋在党内再也找不到任何对手,而西山会议派则因为军事盟友桂系的示弱而做星散——出国的出国,归隐的归隐,老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控制了完整的国民党中央。而1928年2月3日召开的国民党四中全会于老蒋而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蒋介石终于摘去了单纯军事强人的帽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党权揽入怀中,半年之久的蛰伏终于收到了效果,厚积薄发的蒋介石终于走上了前台。
尽管目前看来,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借着四中全会的东风,他手下的陈氏兄弟也大可放开手脚大干,但是辉煌还只是暂时的,对于老蒋而言,他面临的依然是一个混乱无比的政治局面:
汪精卫虽然出国,但是党内根基尚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躲过风头的汪精卫依然还是蒋介石控制党权的有力对手;在军事上日益坐大的桂系在他下野期间成功扩充了地盘,两湖虽未完全易手,但是桂系的扩张已成大患;在北方,冯玉祥攻取河南势头旺盛,但其为人反复无常,终究难以信任;阎锡山谨小慎微,精于算计,在易帜后与奉系激战,有在华北裂土为王的架势;而奉系呢,虽然目前处境不利,但是地域优势过于明显,即便丧失了对中原的控制,他还可退守关外,照样是一方诸侯;看似弱小的共产党拿着土地革命的令箭四处扩张,假以时日必成劲敌;民国其余地方势力态度暧昧,各有算盘,随时可能与他为敌;在国外,日本政治气氛极坏,极右势力抢班夺权势头凶猛,对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千头万绪,唯有择其主要处之,自1927年年初北伐以来,民国迭遭剧变,一年之内几有物是人非之感,自蒋介石清共之后,北伐几已有停滞之感,如今蒋氏复职,首要的任务当然还是那未竟的北伐大业。
老张,小张
自龙潭一役,孙传芳主力尽失,北洋直系基本从民国版图上消失,如今的北洋仅有张作霖奉系勉强维持,但是落日余晖,民国的统一、北洋的消亡已经势所必然。奉系的掌舵人也因剧变而从张作霖转到了张学良之手,虎父犬子,父子之间体现出来的正是北洋日益没落的窘况,该走的总是会走,即便令人唏嘘。
阎老西易帜
阎锡山说起来也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但是民国讲到了现在,我们还是很少见到他抛头露面,阎老西太低调了,尤其在民国热火朝天的政治氛围中,这种低调更显难得。从辛亥革命开始,阎锡山就坐上了山西王的位子,但是民国经过了十五六年的混战,其他地方的长官走马观灯,人来人往,但还就是山西一直是阎锡山当政,而且这个位置是越做越稳当,那么阎锡山用了什么手段能够把山西紧紧地捏在手心里呢?
山西人会做生意,晋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也是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金融业,更是走到了中国的前列,代表事物是山西交子,代表人物嘛,当然是娶了宋家大小姐宋霭龄的孔祥熙。阎锡山也是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从14岁开始就弃文从商跟他爹一块儿搞金融投机,结果呢,总要先苦后甜嘛,阎老西不是神童,所以金融投机失败了,然后他就和他爹逃到了太原。阎锡山明白了,搞金融投机风险太大,而且没啥前途,还是搞政治投机有前途,所以他考军校从军了,然后因为脑子活,成绩好,还被保送去了日本,成了士官系的一员。
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已经26岁,老大不小了,在留日过程中也算见了世面,还参加了同盟会——当然了,秘密的,回国后因为海归出身,加上能力不错,在军界开始腾飞,几个月时间就当上了标统(相当于团长),可以算是春风得意。武昌起义后,老阎紧跟时代浪潮参加了辛亥革命,最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并从此开始了长达38年山西王的历程。
阎锡山一开始在山西并不稳固,因为他家庭出身一般,在官场上也没有太硬的关系,尽管被革命党人推到了都督的位子上,但还是不管从资历、人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想保住自己地位还是得动点脑筋。当然了,搞过金融投机的阎锡山对政治投机也有心得,简单地说,就是投靠强者,稳固住在山西的地位,当时的强者,而且对山西有直接影响力的人是谁呢?当然是袁世凯。想当年南北议和之时,袁大头派曹锟领兵攻打山西,阎锡山一看不敌,赶忙向袁世凯示好,并用实际行动跟孙中山划清界限。此后,阎锡山为了讨好袁世凯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老爹都送到京城当人质以示忠诚,袁世凯说一,阎老西绝不说二,袁世凯说要称帝,阎锡山绝不说要搞共和。在袁世凯志得意满准备称帝的那段时间,还屡次上书劝进,可以说把功夫做足,目的无非就是让袁世凯信任他,把山西交给他。当然了,投机成功了,有了袁世凯的首肯,老阎在山西就有了最大的本钱,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剪除异己,扶植亲信,稳固了地位。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上位,阎锡山与时俱进,马上开始跟段祺瑞套近乎,拜师,还友情赞助段祺瑞一旅军队去打护法战争,结果运气很不佳,商震的那支军队全军覆没。
阎锡山在山西的位置上越坐越稳,以前主军,现在干脆把政也一块儿主了,但是老阎在投机中学习,发现自己做得过了,火候没掌握好。阎锡山之所以对袁世凯、段祺瑞那么卖命讨好,说白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老是害怕某一天被他们废了,现在阎锡山慢慢醒过味来了,觉得自己根本没必要那么上心,搞得那么高调只能遭人恨,因为讨好人的同时也在得罪人。人嘛,总是在成长过程中越变越圆滑,越搞越世故,阎锡山刚开始年轻,在政治上锋芒太露,虽然没有造成什么直接损失,但是在政治上还是得罪了一些人。讨好袁世凯当然是得罪了孙中山,而讨好段祺瑞更是把国民党、直系等一块儿都得罪了,讨好的人越做越大倒也罢了,问题是这两个人都是昙花一现,阎老西终于明白了,在民国这么个乱世混,绝对不能把自己跟别人绑一块儿。
阎锡山成长了,他改变了疯狂投机的策略,因为投机可以盈利,但也会亏损,而且输赢都是一瞬间的事,风险实在太大,尤其是民国,看不出有哪支股是绩优坚挺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钱存银行,稳健经营呢。阎锡山学会了韬晦,搞政治的人大多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切切实实将其付诸行动的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有多少人喜欢坐冷板凳,搞政治不就图个轰轰烈烈吗?尤其是民国这样的乱世,可以赌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没人喜欢四平八稳地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活。阎锡山与众不同,他不想掺和外面的世界,那里太乱了,说不定自己哪天就粉身碎骨了,还是踏踏实实地把山西这份产业搞好吧。
阎老西把山西治理得不错,因为阎锡山基本不参与外事,所以山西一直都很太平,再加上说实话山西这地方也不是太有油水,别人也没什么太大兴趣,所以阎锡山守着山西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部队多了,军备搞上去了,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不少战争地区的难民还喜欢躲到山西避免兵乱,总之阎锡山一步一个脚印在提升着自己的实力。等到了北伐,阎锡山已经在华北地区小有分量了,虽说实力和张作霖、冯玉祥这样的风云人物还是不好比,但是至少别人也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了,而惨淡经营多年的阎锡山也终于有了一觑晋外的可能。
现在北伐的形势是孙传芳被打得五省只剩下了半省,而玉帅更是凄凄惨惨到四川去投靠杨森,冯玉祥从国外归来势头不错,张作霖越打越靠北,而眼看着形势不错的国民党近来又闹分家,总之一个字,乱。但是这个乱中也有可以分析的地方,比如国民党现在肯定比张作霖强,老张现在孤军作战,南有国民党,北有冯玉祥,日子可是不好过,总体来讲,南强北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