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45

第45章 北伐战争(5)

本来两个大佬打仗,正是李宗仁和黄绍竑坐山观虎斗,最后收拾残局的良机,但突然双方说打得差不多就不打了,有罢兵息战之意,这下李宗仁要开始考虑整个局面了。如果听任双方言和,广西还将是三足鼎立的老局面,所以现在必须要进取了,机会来了就得把握住,这对弱者尤其关键。结果李宗仁和黄绍竑一商量,觉得不能再坐着了,必须把握机会主动出击了,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攻击谁,是因为反骨而尽失人心的沈鸿英,还是因为此战损失惨重的陆荣廷呢?

结果讨论半天,还是决定对陆荣廷下手,虽说陆荣廷是老桂系公认的老大,在广西名声也不错,关键对李宗仁也说得过去,但是政治这个东西个人情感始终要放到末位,最先考虑的还得是利益,搞政治岂可有妇人之仁?所以策略是先联沈袭陆,然后对付沈鸿英。这个策略是对头的,因为痛打落水狗是玩政治的重要原则,而陆荣廷在桂林之战中的情势也有落水狗的意思,因此就怨不得被李宗仁攻击了。因为策略对头,李黄二人轻松搞定了陆荣廷的残部,自此,老桂系首脑陆荣廷正式完蛋,现在的广西变成了李宗仁和沈鸿英的二人转。

打掉了陆荣廷的李宗仁和黄绍竑部已非吴下阿蒙,士气正盛,加上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历史趋势,又兼战略对头,三路进击,声东击西,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最终沈鸿英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926年3月,新桂系肃清沈鸿英残部,正式执掌广西。

新桂系结束了广西的乱局,为国民党北伐扫清了后患,而作为国民党中的一个重要派系,新桂系将在以后的岁月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主要政敌,双方的争斗延续到了民国的最后时刻,可以说,新桂系虽然实力并不是最强,但生命力却堪称最顽强。

唐生智易帜

要说民国有哪个地方最乱,那么湖南当然是首当其冲,但是自从赵恒锡主持大局一来,奉行联省自治原则,不参与中央事务,湖南人倒也过了几年太平日子。但是幸福总是短暂的,主张各扫门前雪的赵恒锡前段时间被唐生智赶下了台,因此,在北伐日近的情势下,三湘重又卷入中央的争斗中。

唐生智少年得志,颇受赵恒锡器重,年仅28岁便已经是赵恒锡手下的第四师师长,按说小唐年纪轻轻便仕途得意,应该好好感谢赵恒锡才是,但可惜的是,唐生智又是个典型的反骨仔,不单不念老赵的好,而且还想赶走赵恒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其实也并不大,湖南地面有个叫洪江的地方,因为是进出口的关卡,所以颇有油水可捞,赵恒锡把这个肥缺给了第三师的师长叶开鑫,当然老赵还是挺会做人的,他同时也要求叶开鑫每年给点钱给唐生智来平衡利益关系。说实在的,赵恒锡按说也待唐生智不薄了,唐生智的老爹还是赵恒锡手下实业司的司长,父子二人均受老赵恩惠,身居高位,本不该再有什么怨气,但是唐生智显然是个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得陇望蜀,不知满足的人。尽管老赵待他不薄,但他还是因为一点小事准备跟赵恒锡翻脸。

起由是唐生智想扩军,因为没钱,就找霸着金山的叶开鑫要钱,要说别的事,可能叶开鑫也就给钱了,但是扩军的事情直接影响到叶开鑫在湖南的地位,所以叶开鑫拒绝了唐生智的要求。这下好了,唐生智是火冒三丈,恼羞成怒,竟因此要求赵恒锡将他和叶师长二人调换防区,这不是无理取闹吗?连他老子都觉得没脸,不好意思在赵恒锡手下干了,有请辞之愿。

赵恒锡当然也想息事宁人,其实大家从他治理湖南的方略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不愿意招惹是非的人,这次他同样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就跟唐生智翻脸,所以还派了唐生智的同学去当说客,让唐来长沙开会,顺便消除误解。但此事又横生枝节,唐生智有个老师本来自告奋勇要去当说客的,但是老赵觉得这个人人品差(娶了姐妹俩当小妾),所以没答应,这下此人生气了,便去了一封信,造谣说唐生智若赴长沙必然有去无回,这是调虎离山之计。

本来其实唐生智那个同学已经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唐生智,但是唐生智接到这位人品确实很差的老师的密信,又犹豫了,局面重新变得紧张起来,赵恒锡苦劝不听,终于酿成激变。但老赵这个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战分子,其实所有主张联省自治的都讨厌打仗,这次赵恒锡在唐生智进逼长沙之际,不忍看到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因为战事而糜烂,所以毅然决定退位。

赵恒锡果然是高风亮节,值得我们钦佩,而小唐不念上司厚恩,决然反骨也多为人所不齿,所以尽管唐生智于31岁之龄便成了一省之尊,但其为人是让人鄙视的。唐生智后来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抗战时期担任南京的守将,结果他在宣称坚守的同时却半道撤离,酿成惨案,像唐生智这种人真比汉奸还可恶。

此时小唐当上湖南代省长是1926年(民国十五年)3月,而立之年便如此得意,小唐果真官运亨通。

赵恒锡被驱逐,吴佩孚很不高兴,因为吴佩孚和赵恒锡乃患难之交,在玉帅兵败无所容身之时,赵恒锡接纳了他,如今赵恒锡被唐生智赶走,玉帅当然也有报恩之念。吴佩孚和赵恒锡私交甚笃,然政见颇有分歧,吴佩孚素来反对省宪,而赵恒锡则是省宪的坚定支持者,此次赵恒锡主动下野也有不愿湖南再遭兵祸之意,当然也不愿意吴佩孚出兵相助,因此便飘然而去,未与玉帅会晤。

但是,即便赵恒锡不去求助吴佩孚,吴佩孚也不想放过唐生智,因为反骨仔是吴佩孚一生最痛恨的,他因为冯玉祥倒戈而兵败垂成,前些日子张作霖又遇到了郭鬼子的叛乱也差点玩完,这次好友赵恒锡居然又遭此变故,所以吴佩孚觉得自己怎么也得管。吴佩孚想管这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当年吴佩孚在护法战争中兵出衡阳而一战成名,此后在湘鄂之战中也多得其利,因此他一直认为湖南是他的福地,这次复出诸事不利,正可借出兵湖南去去晦气。但可惜的是,我们玉帅早不复当年之勇了,手下既无能战之兵,也无善战之将,最能打仗的靳云鄂跟他也有矛盾,更何况湖南这个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复杂得很,所以这个闲事吴佩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

吴佩孚这时也并不是赋闲,相反,他跟国民军激战正酣,鹿仲麟投靠吴佩孚未果,只能退出北京,固守南口,并抽取其他兵力猛攻大同,试图夺取山西来立脚。在南口之战中,吴佩孚可谓颜面扫地,派去的田学勤(靳云鄂部将)屡战不克,部队也不稳,时有哗变,但是此公却能连连报捷,吴佩孚气得跳脚,却也无可奈何,要搁吴佩孚巅峰时期,这种小仗算得什么?但如今玉帅是日落西山,风光不再,居然打哪都打不动,最后还是奉系帮忙才算全了玉帅的脸面。

吴佩孚虽然手里的兵力有限,但是唐生智同样也有限,更何况原本赵恒锡有四个师,唐生智只占其一,赵恒锡下野只是因为不愿意湖南再现兵祸,并非实力不逮,所以吴佩孚认为湖南问题并不难解决。事情的开端似乎也朝着吴佩孚预测的方向在发展,自他任命叶开鑫讨唐后,叶开鑫也算连战连捷,逼得唐生智退守衡阳,迎立赵恒锡之风再起,似乎湖南问题解决在即。但是湖南问题很复杂,尤其是国民党北伐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湖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军事行动必定要以湖南为跳板,此次国民党北伐当然也要试图谋得湖南,而省宪派赵恒锡下台则给了国民党进取湖南的机会,更关键的是此时唐生智因为叛变已成孤家寡人,正可收为己用,因此湖南问题在北伐的大背景下就变成了南北之争。

唐生智在局势万般不利的局势下,只能四处求援,而他先找到的则是新桂系老大李宗仁,那么李宗仁会给他什么答复呢?

进军

北伐是孙中山后期魂牵梦绕想要完成的事业,只可惜初时孙中山没有实力,只能以军阀抗军阀,当然没有进益,等到孙中山总算找到苏联的扶持时,却已经垂垂老矣,黄埔军校组建未几便北上逝世,出师未捷身先死。孙中山的死在国民党内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所以在北伐之前,国民党内部就先进行了洗牌,最终得利的俨然是蒋介石这个资历尚浅的军人。借用刺廖案,他成功联合汪精卫驱逐了胡汉民和许崇智。而在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的极端行动极大地震慑了汪精卫,促使汪离粤避祸。因此,如今广东政府的第一人就成了蒋介石。只是,刚经历了腥风血雨地位未固的蒋介石有这个魄力跟北洋宣战吗?

谁是渔翁

唐生智之所以是向广西而不是广东求援,当然有他的考虑,因为广东方面有两个实力人物是他的老冤家——同样来自湖南但后被赵恒锡驱逐的湘军元老程潜和谭延闿,当年唐生智作为赵恒锡的王牌,自然不免卷入其中。因此,唐生智非常明白这两位前辈对他是什么态度,也就不愿去找这个晦气。好在李宗仁这人倒也不含糊,唐生智来求援,有天下之志的李宗仁也顿时明白机会来了。于是,先派了钟培祖率一旅入湘助战,然后本人亲赴广东,准备与广东合作,共同北进。

但是,李宗仁大概自己也没想到,广东这个所谓的革命大本营革命气氛还不如他们广西热烈。原因当然是广东要人们光顾着内斗呢,哪有工夫腾出手去干点正事?于是,李宗仁此次游说之旅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程潜和谭延闿这两个湘军的前辈对唐生智恨得咬牙切齿当然不在话下;苏联顾问鲍罗廷也疑虑重重,不愿给句痛快话;至于蒋介石?老蒋可正跟政敌们斗得焦头烂额呢,虽说搞掉了许崇智,逼走了汪精卫,但是党内斗争局势之混乱依然让蒋介石心有余悸,而蒋介石自己也明白要是北伐这第一枪打哑了,那他的政敌们可就能抓着他的小辫子逼他就范了,所以说,老蒋也犹豫,不敢贸然下这个决心。

李宗仁这次广东之行所受的冷遇差点没浇灭了他燃烧的热情,如今贸然答应了唐生智的桂军反倒有些骑虎难下的意思,兵派出去了,广东不愿帮忙,要靠广西一隅之力跟吴佩孚这样享誉民国的大腕级人物较劲又谈何容易?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虽然广东这方方面面的大佬各有各的考虑不愿给句痛快话,但李宗仁还是在广东找了个愿意助他一臂之力的人物——此人正是时任第四军军长的广西老乡李济深。李济深倒挺仗义,在李宗仁透出口风后,明确表示愿意将第四军的两个师派出去助战,还说要在第二天召开的会议上帮李宗仁说服那些大佬。

李济深当然还是相当有分量的,主要原因是,李济深这第四军是粤军,粤军都说要打,那客军(寄居广东的滇军、湘军等军)还好意思说个不字?再者,底下小弟都说要竟总理遗志,为革命而牺牲,蒋介石这个老大还好意思推三阻四?于是,借着李济深这么一激,两广合作才算初步达成。

当然,两广合作出兵北伐的决议虽然初步达成,但广东方面那些被李济深的激将法给激得不得不表态的大佬不免还心存疑虑,最典型的就是蒋介石。原本广东政府在1926年6月5日就发布了任命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的命令,但一直等到7月9日,过了一个多月,蒋介石才敢走马上任——原因?原因是蒋介石也难啊,他也怕北伐这一枪打不好自己地位不保啊,所以必须得先看看形势再说啊,好在形势一看还不错,桂军和粤军进程还算顺利,不日将攻下长沙。趁着这当口,老蒋不免博个彩头,在长沙将克而未克的时机,履任总司令一职。结果在蒋介石就任两天后,也就是7月11日,北伐军就攻克了长沙。

说到这,我们就得来看一下此次北伐的整体局势了。

参与此次北伐的共有八个军,第一军为老蒋嫡系,军长何应钦;第二军为湘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为滇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为粤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为豫军,军长李福林;第六军为湘军,军长程潜;第七军为桂军,军长李宗仁;第八军为湘军,军长唐生智。

可以看出,而今的蒋介石虽说是总司令,但实际控制的军队仅有第一军而已,所以说表面上看起来老蒋大权在握,但实际上离绝对控制还差得很远。在北伐军这些人里头,要么是些久经风霜的老江湖——比如谭延闿、程潜这两个湘军前辈,要么是旭日东升势头凶猛的新锐力量——比如说李宗仁和唐生智,想要在这些人身上占到便宜,蒋介石可得花些心思。

当然了,怎么对付这帮老老少少也得放到北伐后再考虑了,现今的目标是北伐,而要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则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哪些人打,先打谁后打谁,怎么打,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国民党而言,目前革命军的实力有限,全部军力加一起也仅有10万,而这个数量即便是已经日落西山的吴佩孚也比不上,所以全面出击并不现实,可行的方针只能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目前北洋诸系中有三股主要力量,一是新近复出,日暮西山,坐镇湖北的吴佩孚;二是后起之秀,风头正劲,雄踞长江的孙传芳;三是新遭叛乱,元气大伤,称雄关外的张作霖。三股势力中孙传芳势头最为强劲,张作霖的奉系离广州最远,而吴佩孚则是最为落寞,因此照此分析,张作霖因为地理关系肯定是最后对付,而孙传芳的地盘虽然毗邻广州,但因为实力最强,所以不能作为第一个对手,而最合适的打击对象则是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吴佩孚。因此,此次北伐的方针自然是先歼灭吴佩孚的部队,然后是孙传芳,最后则是张作霖,而为了达到目的,则需要玩弄一点政治手腕,而实力最强的孙传芳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孙传芳在湘鄂之战中成名,并在江浙之战、驱奉之战中屡建奇功,虽然资历有限,但已经是公认的直系主将,风头之盛压倒吴佩孚。但是孙传芳和吴佩孚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在联奉的问题上,双方便出现了分歧。原先吴佩孚借讨奉为名复出,但是奉系遭遇郭松龄叛乱的变故后元气大伤,吴佩孚便改变方针从联冯讨奉变成联奉讨冯,调了一个头。对于吴佩孚联奉,孙传芳心里不是滋味,孙传芳就是在驱奉之战中立下大功,并因此在直系中获取了威信,但是如今吴佩孚要联奉,无疑是打了孙传芳一记耳光,因为此事,吴佩孚和孙传芳心生芥蒂,并因此导致直系两大势力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