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22

第22章 北洋时代(2)

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并改民国的五色旗为龙旗。同时参与此次复辟的著名人物还有保皇派领袖——当年戊戌变法中的首席人物康有为。康有为蛰伏日久,弟子梁启超也自己组建了进步党离他而去了,但是他不甘寂寞,依然坚守他的主张。

张勋搞复辟,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门各派都通电宣布讨逆。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我们的孙文了,但是他自己没人啊,只能号召一下了。由此可见,孙中山现在混得那叫一个惨淡。孙中山没能耐进取,那就只能让有能耐的来办事情了,段祺瑞有人有枪,还有日本的财政支持,想要搞定只有区区3000人马的张勋还不是小菜一碟?

于是,可怜的溥仪复位还没满半月,就被迫再次退位了,张勋也只能逃往荷兰使馆避难。于是,7月14日,意气风发的段祺瑞回到北京,宣布重掌大权,经过张勋那么一闹腾,段祺瑞可以说是坐收渔翁之利:黎元洪下台了,他招来的张勋,即便他没有和张勋媾和,也难辞其咎;而他本人呢,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好好过了一把瘾。

可怜的复辟风波只持续了12天就宣告终结,这说明光靠着某个忠臣的一腔热血是挽回不了帝制的,民国虽然已非民国,但终究还不能接受皇帝。

护法风潮

本来张勋复辟是孙中山重新出山露脸的好机会——上次袁世凯称帝没赶上,这会怎么着也该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好表现了吧,结果呢,风头被段祺瑞给抢了,张勋复辟是失败了,但赢得一片喝彩声的居然是段祺瑞。段祺瑞是袁世凯的继承人,以北洋领袖自居,最近又比较红火,所以有气没处撒的孙中山迅速瞄准了段祺瑞。

非常国会——矛盾非常

孙中山确实喜欢闹腾,但是他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闹腾,只能号召一下,找些帮手,跟段祺瑞叫板。他们的焦点首先落在了国会上,我们都知道国会里面主要是国民党议员,而段祺瑞对这个国会又是一肚子的不满意,早就想解散完事,跟黎元洪较劲的那阵子也没少用督军来要挟国会,到最后还要求解散国会。孙中山就是通过这个找到了突破点,要求段祺瑞尊重约法,尊重国会,所以这次孙中山和段祺瑞的对抗就叫护法运动。

孙中山号召力还不错,刚打出旗号,就有人响应了,西南的几个老总尤其热心,道理也简单,因为段祺瑞总是嚷嚷着要武力统一全国,真要武力统一还不是要了这几个老总的命,所以他们就聚集在孙中山旗下跟段祺瑞对峙。

话说段祺瑞驱逐了黎元洪后,对国会是一肚子的气啊,因为国会不听话,他就不好开展工作,归根结底,还是要解散这个国会,另行组建一个。这时候,梁启超也吹风啊,你想想,梁启超的进步党在人多势众的国民党面前受了多少窝囊气,这回还不借着老段发飙的机会整治整治国民党?所以说,段祺瑞就拿主意了,解散老国会,成立“临时参议院”,起草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组织一个新的听话的国会。

段祺瑞的举动和孙中山可谓遥相呼应,配合得天衣无缝。段祺瑞组建新国会要把老国会的议员赶走,而孙中山要在南方召开国会,但又没有议员,经过段祺瑞一搞,两方面都得好了。北京的老国会议员们听说段祺瑞翻脸了,但是饭还得吃啊,不当议员干什么去?正好孙中山在南方说要另开国会,这回他们就找着饭碗了,于是纷纷南下。

但是,尽管南方来了不少的议员,要召开正式的国会人数还是不够,不要紧,法国已经帮我们想好了名词,叫做“非常国会”,孙中山就照着这个路子召开了一届没满法定人数的国会。召开国会的目的是干啥呢?当然是要跟段祺瑞公开唱对台戏了,本次国会的任务就是搞出个章程来,让那么多仁人义士组织起来,共图大业。大家聚一块儿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的,所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很重要,这考验的就是领导人物的功力了。可惜的是,孙中山办事情大多数时候都基本不咋靠谱,所以人送外号“孙大炮”,这回又把事情给搞砸了。

召开本次国会的目的是要护法,但是军政府的组织工作压根跟临时约法没关系,没有设定责任内阁,这次政府的老大叫大元帅,军事、内政、外交等啥都归这个大元帅来管,当然了,大元帅就是孙中山。话说孙中山在二次革命中受够了属下不从的苦楚,如今每遇一件事,都优先考虑怎么掌权。因此,虽然孙公以护法为名,但是实际上南方政府和北方政府说白了都是一路货,唯一的不同点是段祺瑞目前说一不二,而孙中山呢,虽然是召集了人,也当了大元帅,也想说一不二,但西南的老总,比如唐继尧(当时蔡锷已死)和陆荣廷都不怎么买账。

这次大伙聚一块儿商量怎么对付段祺瑞,性质就跟当年三国时期讨伐董卓的联军一样,也就是说里面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这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但是孙中山的意思是要把这样一个联盟捏在自己手里,让他的中华革命党掌握主导权。但是大家想想,三国时期袁绍为啥能成为联军的盟主,原因就是袁绍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即便这么搞内部还一大摊子烂事呢。一会儿孙坚和袁术闹了,一会儿谁又要走了,在这种联盟里,什么都缺,就不缺矛盾。因此,要领导这么个联盟,关键是啥?关键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但是孙公显然没把问题处理好,反而把矛盾给激化了。我来猜猜西南老总们的想法:大家看你是活动组织者的分上尊你为盟主,但谁让你来领导我们的?还元首制。我们出钱出人出枪,打仗都我们上,你倒好,动动嘴皮子就领导我们?几个大佬的意思很清楚,这是个联盟,有盟主可以,但是不能有元首,要根据各方实力排定座次搞合议制,有事情要大家商量着办,不能孙中山一个人说了算。几个大佬过来讨段是为了坐断西南,不是为了护什么法。所以,尽管政府中安排了唐继尧和陆荣廷当元帅,但是这两个人最终还是对这样的组织章程很不满,没有就任。当然孙中山那么玩,原先革命党的一些老人自然是不服气,比如伍廷芳、唐绍仪、陈璧光以及李烈钧这几个人也认为孙中山那么搞不合适,所以也没有就任。话说当时黄兴已殁,革命党这帮军人中资格最老的也就是李烈钧,但是自从孙中山要大家伙摁指印效忠才能入党之后,李烈钧跟孙中山的关系就淡了,这次护法一看孙中山又拿出组建中华革命党的那一套,自然是很有反感。

总之,这次非常国会召开得并不成功,孙中山手里没有实力,却又想大权独揽,这就埋下了军政府不合的种子,真是非常国会,矛盾非常。

虎狗斗之和风劲吹

对了,我们还没有说说黎菩萨滚蛋后,谁当总统了。在下届总统选出来之前,当然还是得由副总统来接任,是谁呢?北洋三杰中的狗——冯国璋。老头子死了,黎元洪滚了,现在总统和副总统都是北洋要人,是不是就意味着消停了呢?当然不是了,段祺瑞这只老虎和冯国璋这条狗搁一块儿,可得好好撕扯撕扯。尤其是大家都是北洋的头面人物,可得趁着老头子刚死,见个高低。冯国璋不是黎元洪,来北京当总统也不是来盖章的,他当然是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总统,现在的问题是北京是段祺瑞的地盘,你来充老大,谁鸟你啊?不要紧,现在是非常时期,因为南方组织了个军政府和北京这个政府打擂台呢,机会嘛,总是会有的。

段祺瑞对孙中山这帮人的态度和老头子袁世凯一模一样,就是要用武力办掉他们,所以当他听说孙中山居然搞了个军政府,火气就上来了。出兵方向是两个,一是湖南(以后湖南还会多次打仗,这个地方是军事重镇,北方要打南方或是南方要打北方,少不得要去趟湖南),还有就是四川(主要是对付滇系的唐继尧)。段祺瑞的办法是换地方长官,湖南让皖系干将傅良佐过去,而四川则让自己小舅子吴光新前往,这长官一换,就相当于吹响了冲锋号,南方也不傻,自然知道是该打仗了,那还说啥,干吧。

湖南方面,段祺瑞输得是一塌糊涂,为什么呢?难道是南方太牛逼,北洋军不是对手?不是,这是因为冯国璋使绊子。那冯国璋干啥要使绊子呢?因为冯国璋不想让段祺瑞拿自己的兵马去搞什么武力统一,冯国璋是北洋系中的鸽派,他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南北争端。所以呢,湖南方面的直系人物范国璋、王汝贤就拆皖系的台,双方交战未几,他们就擅自通电议和,撤离前线了,湖南就被陆荣廷给占了——湖南由桂系搞定,而四川就交给唐继尧的滇系了。

四川方面呢?段祺瑞新任命的长官吴光新是他内弟,但是可惜的是,他这个内弟可没给他长脸,碰上当年护国的主力军滇军,没咋地呢,就让滇军攻占了重庆。这滇军本来名头就响——护国运动的主力,四川战事一炮而响。一时间,各地纷纷举义,护法之声响彻华夏——好些被北洋压制的地方派就擅长见风使舵,风往哪边吹,人往哪边倒,见到护法军气势如虹,也都凑了热闹,闹将起来。孙中山当时看见自己好歹组织了一次像点样子的运动——至少比当年二次革命强多了,于是也就有些得意,天天宣传护法必胜、北洋必败这样的话。

冯国璋拆台还没完,继湖南给老段扯了后腿后,又通知长江几个督军——当时有所谓长江三督之谓。分别是江苏李纯、江西陈光远、湖北王占元,发表个联名通电,表示要弃战议和。段祺瑞当然越看越不是滋味,老头子死后,谁给过他这么大委屈?他当即表示要辞职,说老子不干了。冯国璋来得正好,行了,你不干就不干了,没人稀得理你,要走随便,当下冯国璋就撤了段祺瑞的职。但是总理的位置还得有人来坐,一般人还真就不敢接这样的烫手山芋,所以冯国璋找到的是另一个北洋大佬,在北洋三杰中被称为龙的王士珍。王士珍本来也不想蹚这浑水,他也知道老段不好惹,但是冯国璋也不好惹啊。在冯国璋一番苦劝之下,本来抱定主意不想卖友的王士珍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出来代班。

听说要议和,护法军内部就出问题了。孙中山是这次运动的召集者,当然不想在这么个形势大好的时刻半途而废,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还得接着干,“舍恢复约法及旧国会外,断无磋商余地”。孙中山也有盟友,就是湘系首脑程潜,原因也简单,因为湖南一直被程潜看成是自己地盘,如今刚打一半怎么能说不行就不行呢?但是貌似同意议和的人更多些,本来滇系和桂系过来打仗只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顺便捞到点好处,至于说要不要恢复临时约法,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所以,这几位拿到了湖南和四川后就准备见好就收了,桂系的陆荣廷明目张胆地跟冯国璋议和停战了,而唐继尧则是稍微阴险点,表面说要坚决护法,暗地命令手下在四川停战。

因此,这冯国璋一出马,整个民国大地就笼罩在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中,南北方面一团和气,都想着早点完事回去看老婆孩子了。

虎狗斗?反攻倒算!

冯国璋看来是控制了大局,那么北洋系就这样吃亏了?当然不是了,毕竟主和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北洋人物还是主战的,他们可不想和冯国璋一样窝囊,这些人当爷当惯了,历来就看不上孙大炮,这回居然还被孙大炮抢了地盘,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

于是,段祺瑞和他的心腹爱将徐树铮就四处活动了,还别说,响应的人还挺多,很快就有13省的督军在天津开会,商量打仗的事了。这帮人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因为眼看着护法军气焰旺盛,好些个北洋军人控制的地盘也不消停,居然也有些人打着护法的旗号去闹腾了。这帮督军眼看要混不下去了,不拿出点真功夫,以后还怎么在中国军界立足?而令人颇觉诧异的便是曹锟的附段,曹锟当时是直隶督军,在各省督军中,数他实力最强,因而地位举足轻重。按说曹锟也算是个直系人物,甚至一度还跟长江三督走得很近,想要发个和电,但是曹锟这个直系并不坚定,在徐树铮一番利诱之下,取消了通电。此次他也是看到南方欺人太甚,有些义愤,觉得老大这也过于窝囊,所以也就要想好好干一场。

督军们这一开会,也就顾不得冯国璋怎么想了,大家拟出了个章程,决定让曹锟和张怀芝各引一路攻湘。不过他们这主张也有问题,因为不管是曹锟还是张怀芝,他们要去攻打湖南,都免不得要经过刚刚通电议和的长江三督的地盘,而这长江三督呢,又是态度不甚积极,也就惹得几个督军不高兴。当时天津开会几个督军对冯国璋不满,但又不好直接说,只能找个替罪羊,就把火气撒在了李纯身上。冯国璋当时也觉得老是跟这些督军对着干也不是办法,于是就想了个折中方案,说可以讨伐国民党,但让桂系自行撤出湖南。这督军们当然不高兴,说要干就彻底地干,哪有什么“局部讨伐”的道理?再者说,你大总统不发讨伐令,我们这也师出无名啊。而冯国璋则说等你们打了胜仗,我就下达讨伐令。一方说先下令,一方说先出兵,争论半天没个定论。

话说北洋系跟这吵吵嚷嚷,南方当然也不能装没事一样。而南方听说北方在讨论出兵问题,觉得不能坐以待毙,要先下手为强,而这一下手,就把岳阳占了。这岳阳一丢,北洋系就更炸开了锅了,自袁世凯以来,啥时候跟孙中山交手吃过这等亏?冯国璋可倒好,把北洋的脸丢了个干净,明明实力占优势,非得要和谈,现在好了,南方那帮人蹬鼻子上脸了,看冯国璋这出戏还怎么唱?

话说冯国璋听说南方突然行动攻占岳州后,也知道北洋系肯定更加反对他了,于是他就问计徐世昌。老徐让他问问段祺瑞的看法,结果段祺瑞语气冰冷爱答不理,说没啥看法。这时候冯国璋突然发飙,说南军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说老子看不下去了,要亲征。冯国璋在北洋系里面以脾气好著称,这冷不丁的发作一下,徐段二人还真不习惯,当时也就怔住了。冯国璋当下就命令总统府收拾收拾,说他准备南下征讨,那么原本还支支吾吾的冯国璋咋就突然激动了呢?段祺瑞也觉得纳闷儿,当时他怀疑冯国璋南征是假,逃离京城是真,有可能是想回南京,召集长江几个督军来讨伐他段祺瑞。段祺瑞这一琢磨,就觉得不能放冯国璋走,当即命令倪嗣冲在蚌埠截住他,话说这倪嗣冲原本是袁世凯死忠,早在南京会议便对冯不满,接到段祺瑞这命令,自然不会违逆。可怜冯国璋眼看就金蝉脱壳了,没想到半道上被死敌倪嗣冲扣了,无奈只得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