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10

第10章 敌战计(1)—— 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这段话的意思指欺骗敌人不一定完全是假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假之间自由的转换,这和易经里面少阴,太阴,太阳几个卦象的互换道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假象都是为了掩盖那一个真相,掩盖住了,目的就达到了。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开始的“无中生有”已经不属于胜战计了,而是敌战计六个计策中的第一计。敌战计的意思是敌我双发的实力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我方在人员、装备上已经不再占有绝对优势,怎么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战争中,无论什么方式,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都是值得采用的。

今天讲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主人公就是当时不为人所知,后来青史留名的张巡。大部分人一提到安史之乱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子仪,安禄山,史思明或者李光弼等人的事迹。实际上,在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许多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大臣为了心中的道义,奋起抵抗叛军,至死不渝,而张巡孤军守睢阳的故事无疑是这其中最悲壮,也是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本章节不会详细叙述张巡的故事,如果您感兴趣,完全可以查查资料,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当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潸然泪下,不能自已,今天我只就他在守城过程中采用的无中生有这一计策来讲解一个片段。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一年张巡已经五十六岁了,依然只是一个普通县令(真源县,今天的河南鹿邑县,老子的诞生地)。此时距他中进士也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他依然只是一个县令,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与杨国忠的关系不好。与当时权势滔天的杨国忠关系不好,那基本上就没辙了,升迁无望,这位杨贵妃的哥哥实在不是什么好鸟。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蓄谋已久的叛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占据了大唐的半壁河山,唐明皇也只能仓皇逃亡到蜀地,很多公务员都换了新老板,投靠了安禄山,原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令狐潮在丢掉雍丘之后率领四万大军进攻雍丘,将整个城团团围住。此时张巡就在雍丘,而他的手下仅仅只有两千人马,守城也只能说是刚刚够用罢了。在雍丘城,张巡带领守城居民誓死不降,多次打退令狐潮的进攻,但是城中的弓箭却基本用完了,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作为远程攻击的一大利器,其作用非常明显。在城里赶制弓箭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不仅仅是工匠不够,储存的铁也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此时张巡命令士兵给事先准备好的数千个草人穿上黑衣服,趁着夜色用绳子放下城楼。令狐潮一看以为是张巡要派士兵偷袭营帐,为了避免伤亡,果断命令向草人射箭,此事儿正中张巡下怀。直到天色发亮,敌人才发现城墙处所挂的全是草人,方知中计。张巡命人把密密麻麻插满箭只的草人取回,白白得到了几万只箭,把令狐潮气了个半死。看到这里,熟知三国故事的哥们就想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事实上,聪明人总是能想到一处的。张巡比诸葛亮更厉害的在后面。此后几天,每次夜里张巡都会命人放下草人,令狐潮认为张巡脑袋进水了,自己再也不会上当了。事实上也是,令狐潮命人不再向草人射箭以免白白便宜了张巡。

几天后,张巡挑选了五百名精锐战士,并在夜里穿上黑衣把他们放下城去。敌人以为这次城上吊下来的仍然是草人,没有任何防备。唐军士兵趁敌人毫不防备,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敌军顿时大乱,黑暗之中一片混乱,令狐潮慌忙下令集合人马抵抗,但仓皇之中,已来不及组织,被唐军杀得哭爹喊娘。令狐潮纵马一直逃到十几里之外,才稍稍稳住阵脚,此战叛军损失人马、辎重无数。

第一次是真实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都是虚假的,都是为了掩盖最后一次真实的袭击,所谓真真假假被张巡运用得炉火纯青。

当然了,智谋并不能真正替代实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孤掌难鸣的张巡最终还是失败了,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苦守两年,最终城破被杀,一同被害的还有诸如名将南霁云等一共五十多人,结局极其惨烈与悲壮。张巡死后,无数老百姓自发组织修建祠堂来纪念他,最终他也成为了和关羽、李靖一样供人们祭祀的神仙之一,肉身虽殁于刀兵,精神却可永存,代代不息,直到今天,在很多省份,依然有很多张巡的祠堂。我想说的是,忠义始终会被铭记,而那些叛贼将永远被唾弃。谢谢您的阅读,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