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3138000000102

第102章 四字鉴略(3)

桓、庄、禧、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定,是十五位周朝君王的名称。自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开始,到周贞定王去世这段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19~前441年,这是自春秋初期到战国初期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大国吞并小国,互相攻伐。周贞定王过世后,他的儿子姬去疾即周哀王继位,哀王仅在位三个月,就被他的兄弟姬叔即周思王刺杀,夺取王位,同年其弟姬嵬带兵又攻杀思王,自立为王,即周考王。这兄弟三人争王,互相残杀,让弱小的周王室更加衰弱。为了防止再出现兄弟相争,考王即位后,又把他的弟弟姬揭封于河南(今洛阳西),号称西周桓公。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原本只剩弹丸之地的周王室疆土,就更为窄小了。

威烈继立三晋初命

王室式微七国相竞

【解析】

周考王统治十五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威烈王继位。这时离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已有五十年之久,然而这三家尽管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却从来没有被分封过,不能算作合法的诸侯。威烈王为天子,终于正式承认三家的身份,把他们封为侯爵诸侯国。这时周王室仍除了名义上为天子外,已没有丝毫天子的权威了。春秋时期全中国有好几十个诸侯国,然而到周威烈王时,只剩下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国家来争雄天下。因此史书上把这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历安烈显爰及慎靓

仪秦纵横孟轲守正

【解析】

周安王、烈王、显王和慎靓王时期,是战国游说、舌辩频繁的时期。这时秦国强大,已成为七雄中的头号强国,其他六国常被秦欺压。苏秦主张用六国联合的合纵策略来抗衡秦国。后来游说了六国,被推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秦国势力受到一定抑制。后来张仪为了破坏苏秦的合纵政策,拆散多国联盟,提出了弱国只有与秦联盟,才能获得有力的盟友而不受第三国侵凌的连横政策。后人把他们这类以善于舌辩、游说于诸侯的人,称作纵横家。

在儒家眼中,同时期孟轲提出的“民贵君轻”、“行仁义”、“法先王”等主张,才是纯正的治国方法,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后人便把孟轲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

传至赤王二周沦亡

年逾八百三十七王

【解析】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出征周,吞灭了周和考王时分封出来的西周公,因此本文称之为“二周沦亡”。周朝从西周武王建国到东周赧王被秦所灭共经历了八百余年。总共传承三十七王:

西周(都镐京):

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

东周(都洛阳):

平王、桓王、庄王、釐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安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赧王

秦始称帝以吕易嬴

并吞六国专尚刑名

【解析】

秦国从其祖先非子受封于秦,赐姓嬴之后,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国公子子楚年轻时被羁留在赵国作为人质,受到大商人吕不韦的赞助,吕不韦又把已有身孕的宠姬送给子楚为妾,生下嬴政,相传实为吕不韦的儿子。后来子楚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回秦国,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也被任为秦国相国。庄襄王过世后,嬴政继承王位,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把国家最高统领者定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准备传扬万世。秦始皇是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喜好刑名之学,主张依法治国。统一中国后,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废除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委任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统一全国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还修建道路、发展交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

焚书坑儒北筑长城

【解析】

秦始皇担心人民反叛,并收缴民间兵器,熔化后铸成十二个金人和若干乐器,焚毁各诸侯国史籍和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书籍,活埋借古非今、批判现实的儒生和方士四百六十多人。为了防范北方的匈奴,在战国各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扩建长城,征集民工百余万人。由于连年用兵、大兴土木,百姓赋税越来越重,再加上残酷的刑法,激起了人民的愤慨和反叛。

阿房方起沙丘殒身

【解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筑建“阿房宫”,同时又在骊山建了一座陵墓,两项大工程共征用七十多万苦役。在此期间,他又巡行全国,自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至山东,又到碣石(今河北秦皇岛)。在这里,他又听信方士徐福的话,派了数千童男童女,跟随徐福一同入海寻仙,求长生不死药。徐福从此一去不复返。秦始皇在回咸阳途中患病,在沙丘亡故(今河北广宗附近)。

李斯矫诏二世称尊

望夷遇弑秦祚遂倾

【解析】

秦始皇去世后,丞相李斯与掌控大权的宦官赵高合谋,假造了始皇遗诏,逼死太子扶苏,拥立胡亥即秦二世为帝,二世即位不久,便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最出名的有陈胜、吴广起义,还有项梁、项籍、刘邦起义等。秦二世三年(前207),秦国内部又发生内讧,秦二世在望夷宫内,遭赵高逼令自杀,赵高又拥立扶苏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把赵高杀了。然而子婴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刘邦的部队就攻破咸阳,子婴投降,后被项羽所杀,秦朝从此灭亡。

汉高起兵破秦灭楚

三章约法群才协辅

【解析】

刘邦本是个泗水亭长。之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投到项梁部下。项梁战死后,由他的侄子项羽来统帅部队,刘邦因有战功而被封为沛公,成为项羽部下主力,率兵西进,最先攻破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国的众多酷法,只定了三条法律,史称“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受到人民拥戴。不久,项羽进入咸阳,杀子婴及秦国降兵,焚烧宫殿,抢夺珍宝和妇女,所以丧失民心。项羽自认为勇猛无人能比,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大封诸侯。他非常嫉妒刘邦深得民心,便把刘邦封为汉王,并把他赶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山区。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最终导致诸侯不服,天下大乱。刘邦趁机出兵关中,占领长安,并向东发展,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势。刘邦善于用人,很多诸侯和人才叛离项羽而投奔他。刘邦的力量逐渐强大,终于打败了项羽。

时有三杰萧何信良

经营五载帝业用成

【解析】

刘邦善于用人,有一批能人辅助。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兴汉三杰”。萧何是最好的后勤,他在关中根据地留守,为前线供应了充足粮饷,随时补充兵员。张良则不离刘邦身旁,出谋划策,多次救刘邦于险境中。韩信原是项羽部下一个小军官,不被重用,之后投奔到刘邦部队,经萧何、张良强力举荐,被刘邦破格任为大将,统率全军,让刘邦转弱为强。韩信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同项羽决战,击败了项羽主力,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亡。楚汉战争共持续了五年,刘邦最终取得胜利,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

惠帝嗣位过于柔仁

遭母残虐嗜饮弃政

【解析】

刘邦做了十二年皇帝后病死,年仅十二岁的太子刘盈继位。刘盈秉性软弱,朝政大权都落到他母亲吕太后手中。吕太后泼辣阴毒,刘邦死后,她就剁去刘邦宠妃戚夫人的四肢,剜去眼睛,弄哑嗓子,熏聋耳朵,置于厕所内,号称“人彘”,请汉惠帝前去观看。惠帝看到母亲如此凶残,抑郁成疾,整天以酒浇愁,不问朝政,几年后忧伤而亡。

吕后临朝诸吕擅权

平勃交欢刘氏以全

【解析】

汉惠帝没有儿子,吕后就用后宫董美人的幼子假冒惠帝张皇后的孩子,立为少帝,并把董美人杀了以灭口。少帝尚在襁褓,吕后遂临朝听政。她违反刘邦“异姓不得封王”的规定,封其侄吕产、吕禄等为王,并让他们掌控国家军政大权。少帝年稍长,知道自己并不是惠帝的儿子,恨生母被吕后所杀,于是吕后遂囚杀少帝。吕氏死后,诸吕打算谋篡刘氏天下。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等谋划,让人引诱掌控兵权的吕禄外出游猎。周勃趁机夺其军权,把诸吕都擒杀掉,并迎立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太宗孝文恭俭宽仁

建贤劝农加惠元元

【解析】

汉文帝刘恒生活俭朴、对母亲很孝顺,能仔细听取群臣意见,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经济复苏,国家逐步繁盛起来,广大民众得到了实惠。

景帝遵业刻薄匪臧

废后易储七国跳梁

【解析】

汉景帝继位后,仍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家比较富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继续实施文帝的“削藩”计划,逐渐禁止藩王自行铸造货币、征缴赋税、任免官员和拥有军队,一些藩王对此非常不满,便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任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和稳定。但是也有人说他几次废除皇后和变换太子,待人刻薄冷酷。

世宗孝武雄才大略

初向儒术董生对策

协律定吕祀郊兴学

【解析】

汉武帝统治期间是整个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很注重知识分子的作用,即位之初,便下诏全国各地推举贤良方正之士,征召敢于直谏的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倡导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用儒家思想作为指导,订立礼乐制度,大力兴办学校,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开端。

继志神仙复穷武功

才臣竞起驰骛奋庸

【解析】

汉武帝晚年和秦始皇一样,追求能长生不死。他迷信方士,在皇宫内筑造了一座高台,以祈求神仙下降相会;他又在宫内立一根巨大铜柱,在柱顶上铸立一个铜人,手捧承露盘在晚间承接天上落下的露水,他认为喝了甘露就能够长生不老。为了向夷族显示汉朝的国威,汉武帝派兵讨伐边疆地域,或派使臣出使,以增强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为实现汉武帝的政治宏图和治国方针而驰骛奔走,建立了显赫功勋。

汤禹定令相如赋雄

武骞奉使汲郑质直

【解析】

张汤和赵禹受汉武帝任用,订立了许多法令,稳定了当时的经济秩序。司马相如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辞赋对后人辞赋创作有深远影响。苏武、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苏武出使匈奴,坚贞不屈,被匈奴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十九年,持汉节仍不改其志。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增强了汉朝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立下显赫的功勋。汲黯、郑都是当时敢于直谏、很有政治雄才的官员。

卫青去病扬名戎狄

至于受遗霍光日

【解析】

秦汉更替之际,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逐步强盛起来,经常南下侵扰。汉朝初期,基本上采用防御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才开始转向进攻。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统帅劲旅,先后六七次进兵漠北,击溃匈奴主力,使匈奴贵族远远逃离,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卫青和霍去病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只可惜他们都很早就去世了。汉武帝病重时,下诏遗命辅助太子的大臣,有霍光、金日二人,他们是和卫青、霍去病齐名的一代豪杰。

晚节知悔得人最盛

轮台一诏国本用滋

【解析】

汉武帝直到六十八岁,才领会到过去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死,以及连年用兵、加重百姓负担,都是不对的。他发布了著名的“轮台诏”,诏书大意是:请求增加百姓徭役赋税,以供边境军需,是再次让百姓陷入痛苦,向轮台派兵屯垦更是错误,从今往后应当施行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加强农业发展,以强民富国为立国之根本。

孝昭幼冲天资明敏

辨忠识诈惜年不永

【解析】

汉昭帝尽管即位时年纪很小,但是相当聪明,十四岁时大臣上官桀等人阴谋叛变,畏惧大将军霍光,便伪捏燕王书信,诬赖霍光调动军队演习,是准备叛乱,一时朝内议论纷纷,霍光得知,去掉帽子到宫门外等候责罚。昭帝宣霍光进宫,说:“大将军无罪。”并和群臣解释说:“大将军调兵演习,距今还不到十天,远在数千里外的燕王怎会得知其中不少细节,并这么快便送来揭发的奏章?这一定是内宫里的人伪造的!”并下旨查找送信人,果真送信人已闻风逃走。后人对昭帝的聪颖明察,非常赞赏,但是很可惜他仅二十一岁便过世了。

孝宣励精继续中兴

擢用儒臣望之梁丘

【解析】

汉昭帝过世后,起初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生活淫乱,又从昌邑领来大批官吏,肆意擢升,朝政混乱,因此刘贺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便被霍光等奏请皇太后废去。拥立勤奋好学的刘询为帝,即汉宣帝。汉宣帝是武帝戾太子的孙子,戾太子被冤杀后,宣帝自小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比较明白百姓疾苦,做皇帝后,继续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徭役赋税,整顿吏治,平理冤狱,使国家继续保持昌盛稳定的局面。他十分注重教育,征召当时的著名学者萧望之、梁丘贺等人到政府为官。萧望之做了太子刘奭的老师,梁丘贺专职给皇帝的侍从官员教授经书。

以文章显刘向王褒

【解析】

汉宣帝向来注重任用文士,较为著名的有刘向和王褒。刘向本是在皇帝御辇前引路的一个辇郎,由于文才出众、学识渊博,被宣帝提拔为谏大夫,后来被调派到国家藏书楼天禄阁,校修整理国家藏书,著《别录》二十卷,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向也被称为我国“目录学之祖”。王褒非常会写文章,曾写《中和》、《乐职》、《宣布诗》等作品。汉宣帝看了这几篇诗赋,非常称赞,就把他召入京师,授以谏大夫之职。

安世充国魏相丙吉

【解析】

汉宣帝时人才辈出。张安世在昭帝时担任右将军,封富平侯,是霍光的得力助手,后与霍光一起决策,拥立宣帝即位。霍光过世之后,他接任大司马一职。赵充国是一代勇将,精通兵法,因为他家居西北,对匈奴及羌族风俗习惯、人事内情都很了解,多次平定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在屯田驻兵,对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文臣中,先后担任丞相的魏相和丙吉,都是公正廉直的官员,在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经济等方面都很有成就。

定国延年将相是职

黄霸广汉龚遂翁归

【解析】

汉宣帝任命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掌管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于定国、杜延年都是深通法律的人才。他们清明廉正,执法公正宽厚,由于他们担任司法长官,巩固了国家法制,减少了冤案。黄霸、龚遂被称为尽职尽责的地方官模范,号称“龚黄”。黄霸当颍川太守时,经常深入民间,对民间疾苦非常了解,鼓励农民务农桑、节财用,种植养畜,改善了百姓生活。渤海地区荒旱连年,农民纷纷起来反抗,封建官府难以压制。龚遂上任后,立马开仓借粮,鼓励生产,劝农民“卖刀买犊”,致力于农桑,社会很快平定下来。赵广汉和尹翁归都是执法不畏权贵,敢于处办地方土豪劣绅的地方官员。

张敞延寿治民莫追

惜开三衅德教有亏

【解析】

汉宣帝所任用的杰出地方官还有张敞及韩延寿等。只可惜汉宣帝在整治国家上,有三大失误:第一是宠信宦官,促使了宦官势力的膨胀,增大了乱国因素;第二,乱杀相臣,造成不少冤案。很多忠臣都被无辜处死;第三,重用外戚,大权旁落,成为西汉灭亡的祸根。

孝元嗣位宠任宦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