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速查手册
3136900000066

第66章 神经系统病症(1)

(第一节)神经系统症状

一、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范围广,病因十分复杂且发病率高。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在枕下部以上的疼痛。

常见病

1.头部疾病引起的头痛(1)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栙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栚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头痛;栛颅内占位病变,如颅骨肿瘤(如骨瘤、骨肉瘤及转移性病灶等)易引起头痛;栜颅脑损伤引起的头痛;栞偏头痛及其他血管性头痛;栟癫痫性头痛;栠低颅压性、高颅压性头痛。

(2)颅外疾病引起的头痛:栙头皮及颅骨疾病引起的头痛:头皮及软组织的肿瘤,如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头皮及颅骨的局部炎症均可引起头痛;栚各种神经病引起的头痛;栛眼疾性头痛;栜鼻疾性头痛;栞耳源性头痛;栟口腔源性头痛;栠肌紧张性头痛;栢动脉炎引起的头痛。

2.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1)一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2)中毒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3)其他系统各种疾病引起的头痛。

3.其他心源性头痛、癫痫发作后头痛等。

少见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引起的头痛、低血糖引起的头痛、经前期头痛等少见。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头痛。

3.围绝经期综合征可引起头痛。

罕见病

1.Behut综合征引起的头痛。

2.神经纤维瘤病引起的头痛。

二、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幻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一般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眩晕与头晕不同,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常见病1.假性眩晕常见于贫血、发热,以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症、动脉硬化症。

2.真性眩晕常见于脑瘤、脑血栓、甲状腺功能减退。耳源性眩晕常见于梅尼埃综合征、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等及某些药物服药期的不良反应。

少见病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颈动脉窦综合征。

罕见病脊髓空洞症、梅毒等。

三、意识障碍意识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是人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认识并以语言和躯体行为等进行适宜反应的重要功能。正常人意识清醒,思维活动正常,语言准确,对周围刺激反应灵敏。当某些疾病使高级神经活动受损时,则会发生意识障碍。

常见病1.颅脑疾病(1)颅脑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及脑型疟疾等。

(2)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梗死、高血压脑病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脑脓肿等。

(4)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5)癫痫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1)缺氧、缺血:各种原因所致的肺泡换气不足(肺炎、肺水肿)、窒息、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损害及心脏停搏等。

(2)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毒型痢疾、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螺旋体及立克次体感染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性疾病: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昏迷、低血糖、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4)外源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一氧化碳、乙醇和吗啡等中毒。

(5)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高温中暑、溺水、触电、高山病等。

少见病妊娠中毒症、烟雾病。

四、失语症失语症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综合征。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

常见病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2.局部炎症脑寄生虫病;颅内细菌、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蛛网膜炎。

3.其他脑脓肿、颅内肿瘤、颅脑外伤。

少见病脑分水岭梗死、脑动脉炎、颅内动脉瘤、烟雾病等也可引起失语症状。

罕见病Pick病、Alzheimer病。

五、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共济失调的原因为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导致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致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常见病引起共济失调常见的疾病有颞叶肿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溶血尿毒综合征、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CreutzfeldtJakob病、镇静安定类催眠药中毒、铅中毒、肉毒中毒等。

共济失调的原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1)小脑蚓部损害: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乙醇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

(3)后病变:常见于脊髓联合变性、乙醇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

3.大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少见病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小脑橄榄萎缩、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罕见病遗传性共济失调、白内障、侏儒症、智力缺陷综合征。

六、感觉障碍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感觉神经系统损害时产生的症状,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多见于感觉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精神科的感觉障碍在转换型障碍中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其他精神疾病中较少独立存在,且不占有主导地位,多出现在疾病早期,并继发出现典型的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症状,如疑病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是患者对感觉障碍赋予的妄想性解释。

常见病1.末梢型感染障碍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损害时,以及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感觉障碍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感觉障碍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外伤、先天性畸形、脑桥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

5.丘脑型感觉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感觉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感觉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痫发作、炎症、外伤等。

8.癔症型感觉障碍常见于对精神创伤、精神刺激过度敏感的人。

少见病心脏神经症、呼吸衰竭、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水过多、高钾血症。

罕见病主动脉夹层、镁缺乏症、镁过多症。

七、瘫痪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功能性瘫痪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常见病1.脑梗死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缓慢进展性卒中、大块梗死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腔隙性梗死等。

2.其他脑栓塞、脑出血、面神经炎。

少见病1.舌下神经损害、急性脊髓炎等疾病。

2.脊髓压迫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罕见病1.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2.肌营养不良症。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式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于40岁起病,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可能因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主诉

患者突发性面颊、上下颌及舌部闪电式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诊断

1.临床表现表现为历时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每次常持续数秒,突发突止,通常无预兆,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这些点称为触发点。通常洗脸、刷牙易诱发第2支三叉神经疼痛,咀嚼、哈欠和讲话诱发第3支三叉神经疼痛发作,以致患者不敢洗脸、进食,表现面色憔悴和情绪低落。

2.辅助检查

(1)颅脑CT、MRI检查:可发现颅脑肿瘤、炎症等。炎症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在肿瘤中脑桥小脑角肿瘤占多数,其中胆脂肿瘤占首位,炎症是指脑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炎。

(2)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三叉神经病变者BTEP有异常变化,且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BTEP表现各异,故可用其作为一种新的可靠的评价三叉神经功能的电生理方法。

治疗要点1.基本治疗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否则无法达到根治目的。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对病程短、病情较轻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镇静剂。有的学者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癫痫样神经痛暠,其发作性质与癫痫相似,故在临床上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酰胺咪嗪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药物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则可采用无水乙醇作封闭治疗,本方法适用于各种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一般情况较差或不愿手术者。经上述治疗无效,发作频繁或复发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0.2~0.6g/d,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服药24~48小时后即有镇痛效果。

(2)苯妥英钠: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气中易潮解。

(3)中药治疗:中医对于本病主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即疼痛位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坐骨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病是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多为单侧,起病通常急骤。

主诉

患者突然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

诊断

1.临床表现坐骨神经痛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大类。

(1)坐骨神经被牵拉时疼痛加剧,因此患者的患侧下肢常呈屈曲状态,以减轻疼痛。有时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疼痛加重。

(2)坐骨神经痛也有在起病前数周已于步行或运动而牵伸神经时引起短暂的疼痛,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的疼痛。疼痛多由臀部或髋部向下扩散至足部,疼痛在大腿部大转子内侧、髂后坐骨孔大腿后面中部、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最为严重。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发作性疼痛可为烧灼和刀刺样,常在夜间加剧。

(3)根性坐骨神经痛在咳嗽、喷嚏和进气用力时疼痛加剧并呈放射痛的性质。腰椎棘突和横突的压痛最为明显,而沿坐骨神经通路各点的压痛则较轻微或无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此外,屈颈试验阳性常为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特点。

(4)坐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张力松弛和轻微萎缩,常见于腘内肌群及腓肠肌等。肌肉压痛以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腹处最为明显。膝腱反射有时可稍增强。

2.辅助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可有异常。

(2)脊柱X线平片及腰椎CT、MRI等可有相应的改变。

(3)腰穿:如为椎管内占位病变,腰穿脑脊液检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时行椎管造影明确诊断。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1)硬板床休息,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1~2周常可使症状稳定。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2)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澡,以防受凉、受风。

(3)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4.536kg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觉时喜向健侧,患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侧的臀部着力。

站立时身体重心在健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坐骨神经炎在病初的5~10日内疼痛最剧,6~8周后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

2.对症治疗(1)疼痛可用吲哚美辛加可待因30mg,每日3~4次,以及其他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2)肌肉痉挛可用地西泮5~10mg,口服,每日3次;或环苯扎林10mg,口服,每日3次,可能有效。

(3)严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静脉滴注,7~10日;一般可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3~4次,10~14次为一疗程。也可用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各1ml椎旁封闭。可配合针灸和理疗,保守疗法多可缓解。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松龙硬脊膜外注射,个别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3.辅助治疗疼痛发作时,可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日数次,连续2~3日,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也可服用吲哚美辛等非处方止痛药。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过高,以舒适为宜。

(第四节)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多发性神经病,是迅速进展而大多数可恢复的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侵犯脑神经及呼吸肌,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主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