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3133200000021

第21章 展评望估我的国创教新育体制(1)

构建我国教育评估的创新体制的核心是在新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教育评估创新体制的框架,奠定其法制基础,并明确其新的功能定位。

一、体制创新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评估体制创新的基本指导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上述关于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的途径以及教育评估的论述可以看出,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多种渠道得以保障和改进的,同时教育评估保障和改进教育质量的功能也是通过全面的、多元的、综合的方法来有效实现的。教育变革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教育评估也就不可能是某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孤立的、实用的或者短期性的工作,更不应该成为一系列“一锤子”的买卖。所以,要更多地从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体制的层面来认识教育评估。

从狭义的理解来说,教育评估是指涉及各种教育现象与元素的基于事实与证据的价值判断,是一项具体的专业化的社会活动。但是,从最宽泛的广义的理解来说,教育评估包括与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相关的所有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测量、考试评价、监测、督导、评估认证以及相关的行政管理活动等。

全面、综合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是针对像教育这样的特定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所必须的,而且它有利于一个特定的评估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并使评估系统对不同背景和对象具有更强的适切性。要改革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体系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估,而改革教育评估就必须从所有与教育质量相关的方面入手进行整体的体制创新。墨西哥针对其教育规模大、系统庞杂的特点提出了其教育评估系统应该具有多样化、非集中化、枢接性和协作性等四大属性的建议(INEE,2006),其中枢接性和协作性的思想尤其值得我国借鉴。

2.创新性原则

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来的常规和现有评估模式的先入为主的影响与干扰,才能真正勾画出教育评估体制创新的蓝图。中国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评估虽然起步较晚且仍欠完善,但是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策框架和体制模式的雏形。但是,要创新现有体制,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框,进行根本性的重新反思和基础性的重新构建。如随着管理的非集中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完善,政府、社会和学校在教育评估中的角色就必须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各自的职能定位和今后评估相应的运作模式等,需要作出调整。完全可以预见,教育评估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整个体制的改革予以配合,同时由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制的创新也就显得更为关键。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将为教育评估的繁荣铺平道路。

国外已经有了大量的有关评估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我们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时应该很好地借鉴的。国际间相互借鉴教育评估的经验,交流成功的做法和理论的成就,对于各国都是十分有益的,也是我们进行创新的重要参照。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借鉴,还是用外来的理论框架阐释本国的评估现象或者吸收外来的成功要素构建自己的评估框架,都是很有意义的,即便是只对别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才有效的方法,也能从中窥视到特定的背景是如何影响评估实践的,这同样具有启示作用。但是也不应该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或者受其过多的思想束缚。我国的创新的体制应该是在发展方向上与国际接轨的,而在具体模式上又要适应中国的需要和特点,应采取一种充分吸收人家的长处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其实,现在各国的教育评估体制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国家也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之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甚至是自认的最佳评估体制。也正因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努力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的评估体制。

我们去努力建造的东西,总是有可能出现的东西,而如果我们不去建造,它将永远不会出现。在我国的教育评估体制还不够完善的今天,在政府系统、社会系统和私立系统的评估越来越多的明天,对于建造一个新的评估系统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去努力建设,它就可能出现。

3.适应性原则

要善于在现行管理体制与中国特有的管理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我国有独特的管理文化与体制,如官本位、集中化、大一统思想和自上而下、分等级、条块分隔的管理体系,上级管理下级也包揽对下级的一切责任。在这一系统里,权利义务关系不是十分清晰的,事业发展主体不明确,服务和被服务关系有时也是不清楚的。所以,在目前这样的管理系统里进行评估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该尊重这一文化现象和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合现代评估体制的相应的管理文化与体制的发展方向。完全脱离现有管理体制与管理文化的改革是难以成功的。

同时,新的评估体制必须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目标服务,为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既有利于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又有利于继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已经摸索出的有益经验。比如说,“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这些都是要纠正的,但是考试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坚持平等参与考试的权利也是维持最起码的教育与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保持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对他们的期待水平本身没有错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应该被看作是一笔宝贵财富,它不是想无就无、想有就能有的,在当今的许多国家的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它还是苦苦追求的目标。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适当的绩效问责也是必要的。

所以关键并不是有没有考试、有没有评估,而是所面临的背景条件、要追求的目标、可供选择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需要把握的度能不能达成相互间有效的平衡,能不能通过评估目标的实现来达成教育目标。所以,任何非此即彼都应该杜绝,而要根据特定的国情、省情和当地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评估体制创新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质量保障成为当务之急,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评估的支撑;随着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和民主化的推进,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需要接受质量评估与绩效问责;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质量的国际可比性越来越重要,教育评估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质量的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也要求评估政策与体制作出必要的改进。但是,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意味着评估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估新体制。教育评估体制的创新要研究解决好以下一些关系。

1.专业服务、行政管理活动与督导视学的关系

考试评价、评估中介和监测调查研究等专业服务在整个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工作中应该是什么位置?

不妨把作为公共部门的教育专业服务的评估实践放到新公共管理理论中间来审视,研究如何处理好评估作为专业化服务与教育作为需要监管的市场之间的关系。教育实践强调教育专业化(教育知识与教育专长等)、自主性(自我解读与自我管理等)、教育价值(差异性与相互尊重、同一性与平等权利、道德与个体性关怀)以及教育责任(教育承诺与义务、绩效问责、国民权利与共同决策、民主与联合责任)。而新公共管理强调服务(产品、质量控制、要求、比较、基准等)、顾客(用户、满意度、期待、抱怨、选择自由等)和市场(市场控制、效率、生产力、合同、利益集团、销售、竞争、私营化等)。专业性与市场化、发展与控制、国民与用户、个体需要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教育评估中就是如何看待作为公共服务中介的专业化评估产品与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管理性评估措施之间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发展与市场控制的关系,必须走第三条道路:那就是有管理的服务或有市场的专业之路。而对于评估而言,它作为一项专业服务一方面就是接受政府监管的服务行业,同时它也是通过其本身的技术含量寻找市场的专业产品。所以,在整个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工作中,考试评价、评估中介和监测调查研究等专业服务是受政府监管的在其特定的市场中提供专业产品的教育服务行业。

专业的质量控制、保障和改进的工作与行政部门的质量管理、教育指导和教育发展工作是应该有所区分的。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相关行政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政策制订、教育规划、发展指导、审批评审、监管调节、专项检查、培训交流、年度报告和工作会议等。行政部门具有制订专业评估服务部门准入资格标准和管理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监管的责任。但是专业评估服务不是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行政机构的附庸。

在有些国家,教育督导是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个问责部门或者更多地则是政府部门内的一个教育质量的“看家狗”。中国的督导分督政与督学两个方面,从体制创新的角度看,督导作为官方的有限职能部门主要应该负责督政以及作为整个系统的督学,而不是监督作为具体的单个机构的学校或学校教育项目。但是,根据督政和督学的结果如何指导下级政府和所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似乎比较薄弱。西方国家的视学(Supervision)机制值得我们借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中小学教学研究单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教育教学状况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报告的监测、调查与研究的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二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和推动变革的力度明显不足。所以,如果把它放到构建评估创新体制的大框架内进行考察,其研究功能最好能融入监测调查研究的范畴比较合理,而其指导功能如果能与督导视学结合比较有利。督导将承担起行政性评估的主要职责,而有关考试评价、评估中介和监测调查研究的专业服务功能将主要交给社会。

2.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媒体对教育现象与教育事件的“炒作”除了教育的不完善与媒体的不成熟以外,没有处理好上述教育专业化与教育市场的关系是个主要原因,它是阻碍教育界与社会舆论界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关键。那么学校教育和学校评估以及社会认知教育和社会参与评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政府在这中间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必须同时予以明确。从教育评估实践与评估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评估责任关系是有利的。

在教育评估领域,政府应该主要管政策、体制、资格认定与监管、促进交流。政府不直接组织评估活动有利于避免因权利因素过多、专业因素过少、管理幅度过大以及“射程太远”而影响评估的正当性和有效性。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教育管理的进一步非集中化,政府在评估教育及学校中的角色将有所改变。在中国,政府部门及教育督导机构包揽各种评估的局面将被打破,以宏观评估为主的政府评估与以微观评估为主的社会评估相互分离、相对独立、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良性互动关系将逐步形成。独立于政府督导机构之外的教育评估专业机构已改变了教育评估的版图,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教育督导将侧重于直接“督政”和通过评估作为整体的学校系统来“督政”,学生的学业评估、教师评估、学校的评估认证等具体的教育评估工作,将主要由具有社会中介性质的现有的以及即将培育出来的教育评估专业机构承担。专业评估机构接受政府的资格审查、认定和管理,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开展评估活动,可接受政府委托或自主承接评估项目,独立组织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要规范和引导作为评估主体的评估机构严格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为作为评估对象的发展主体提供公正、可信的良好服务,为构建“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学校评估认证制度提供支撑。

在这里“社会参与”中的“社会”主要包含作为社会中介的教育评估机构和社会各相关方面两层含义。作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不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来支配被评对象,而是作为服务提供者,充分尊重被评者的自主权,主动吸纳被评估者参与评估过程,尽量减轻行政与财务负担,让被评者真正认识到评估对于自身的益处。必须在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或项目主管机构)与被评对象之间严守中立,同时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前者绩效问责、促进发展、决策咨询与后者自主发展之间的平衡,保护消费者的要求与被评者的利益之间的平衡,以及关心过程的学校与关心结果的公众之间的平衡。评估的本质要求包括:同行评议、外部性、透明度、独立性、可溯性、可比性。

对于“社会参与”的第二层意思,即社会各相关方面参与教育评价的问题,首先是教育应保持必要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和利益相关人的民主权利。民主是保证公正的有效手段,多元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价值失真,多元参与推动的学校多样化发展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和不同教育对象的多样性需求。同时,社会也应尊重教育系统内的专业判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能搞民粹,政府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绩效问责要避免干扰其正常发展。现在许多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公众与教育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在教育质量方面也是如此,如对于考试问题、教师与学校的评价问题等。但是,只要双方能够用公民的意识而不只是国民或者用户的意识(更不是对手的意识)来看待教育这样的社会现象,就能够实现教育系统内的专业意见与社会公众意见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为被评者的学校,应该在维护自身的有条件的自主权、保持办学特色与个性的同时,强化自评机制,积极利用外部评估,保证质量,促进发展,为服务对象更好地服务。要处理好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的关系,在强调内部质量保障、校本评估、办学自主权、民主参与评估的同时,应积极寻求同行参与和专业支持,以促进学校自我规划、自主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