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也对教育质量评估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评估必须反映科技变革、工作场所的变迁、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等对现代人的素质和现代教育的品质的要求。素质教育不再只是懂一点琴棋书画或者多一点人文素养,而是需要培养诸如综合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等各种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许多与教育有一定关系的问题,如艾滋病、犯罪、自杀、环境、多元文化、社会凝聚、贫困、恐怖等问题,也对未来国民素质提出了要求,教育质量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作出适当反映。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逐步趋向多元。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和谐、创新、关注公平的效率与改革、发展和稳定同样重要。教育及教育评估如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本民族科学加人文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每一个教育人应该回答的问题。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以及学校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问题等,都是教育评估必须面对和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评估本身出现的新局面
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教育评估推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评估本身先天不足、后继乏力的现象同样存在,而教育管理者对评估的忽视乃至漠视也依然存在,教育管理者与评估工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国内现有的几种评估类型,包括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处室)直接主导型、教育督导机构(仍是代表政府)主导型、教育评估专业机构承担型、教育科研机构承担型和教育服务中介公司承担型的评估等,均尚未能有效地承担起教育质量保障和改进的重任。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评估手段保障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绩效的目标,长期以来多数没能很好地达成。
但是,教育评估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些改革正在取得进展,也触发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我国有关方面正在开展或着手规划的教育评估方面的改革包括以下方面: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加强学业考试、综合能力和专项技能测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在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的同时,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教育评估;着手开展以个体为统计单元的校本数据统计试点,积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基础教育监测项目,开展全民教育的监测工作;建立专门的督导评估体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发展性普通高中评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强教育评估科学研究,探索国际间评估合作途径。从这些改革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工作脉络:通过扩大评估范围,探索综合解决质量问题的途径;反思政府在教育评估中的作用,逐步接受多元参与;从技术手段入手,提高教育数据收集的科学性;通过质量监测试验,寻求整体保障教育质量的办法;用评估促进教育公平,落实政府负责平衡社会关系的义务;抓住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落实素质教育;拓宽评估改革的视野,加强理论对于实践的支撑。
从过去开展的一些评估活动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中也可以看出,教育评估的指导思想在创新中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先进。比较大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包括:从政府一元化评估到评估主体多元,从强调硬件合格到重视内涵提升,从重点选拔到发展导向,从为了奖罚到强调决策咨询,从单一量化手段到量化与质性分析结合。这些转移是逐渐进行的,但是一直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学校评估的变迁。从重点(实验)学校评估到示范(特色)学校评估,再到合格(发展性)学校评估,评估理念越来越先进,评估设计越来越科学,评估目标越来越明确,评估功能越来越健全,评估效果越来越明显。
沿着这样的逐步上升的线索,可以预示教育评估在中国的发展将出现崭新的局面,同时在前进路上必将出现更大的挑战。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如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社会评估系统的建立,现代院校认证制度的建立,系统的教育监测网络的建立等。一方面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评估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同时又感到整体推进和一揽子改革的力度不足;一方面可以看到政府推动多元评估的决心,同时又发现实际措施和步骤的迟缓;一方面看到评估实践和研究活动的活跃,同时又自认评估效果的欠缺。但是,不论是取得的进展还是存在的差距,都应该是推动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的动力。
四、全球化对我国教育评估的启示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教育在对内和对外的开放给评估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外开放就必须首先或者同时对内开放。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国民待遇、建设标准、监管措施等方面的变化,都对评估的理念、运作方法、透明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历的互认,学分的跨境转移,远距离教育项目的发展,教育质量的国际认证等,也都对教育评估的原有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资源跨国流动和外资抢滩背景下,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在境内外举办的教育服务机构和项目,以及外国教育机构在国内外为我国公民举办的教育进行有效管理的形势也将越来越严峻。
教育评估本土化、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界线正在被打破。随着国际性教育评估机构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活动层面来看,教育评估的国界正在消失。各国的教育评估政策受国际教育评估和监测项目的影响越来越大,评估活动的国际参与越来越多,各国教育质量的状况受国际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教育评估必须融入国际潮流的压力在不断增强。一个地区的一项具体的教育质量评估都会受到该国本土的和国际的影响。国际教育评估协会组织了跨国的研究,经合组织开展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跨境教育评估的指南并组织了全民教育的全球监测,欧盟实施了跨境学历互认,亚太地区质量网络将推动国家间的教育评估协作。
教育评估的政策、标准、理念和方法自成一体,可以许多年一成不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除了技术、标准、方法和理念,各国在教育评估的政策和体制层面也开始了系统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国际和地区性评估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许多国家内部,并有进一步向所有国家延伸的趋势。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已经延伸到了许多非OECD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港澳地区。在亚太地区质量网络(APQN)的一个研讨会上,甚至有学者谈到2010年地区内高等教育实现跨国评估的问题。我国也曾参与过一些国际性评估研究与调查。国家教育部早在1993年~1994年就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了中国小学生学习质量研究调查。近两年来,我国正在与这两家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全民教育的监测工作,并迎接全民教育十年中期评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国际学校理事会(CIS)等机构合作正在开展在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认证。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具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国际一流教育标准的参照,要培养具备全球眼光、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现代公民,要建设世界级的顶尖学校,要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教育和教育评估就必须放到世界上去审视、去比较、去交流、去相互借鉴,这也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育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育评估有许多世界性难题,教育质量、效率与学业成就测量的复杂性,评估本身功能的多重性,教育变革的难以预测性,评估结果使用的敏感性,无一不使教育评估应该如何进行成为一项充满争议的议题。譬如说知识以外的价值观,行为表现和生活技能的评估,以及在获取知识以外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评估,这些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成果,但世界各国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也是需要国内外共同探讨和交流的领域。
然而,在一些其他的领域,国外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值得吸收和借鉴,如国外在院校认证制度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好的评估思想和理念,更值得引起我们自身的反思。例如,评估者应该在政府的绩效问责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之间充当平衡者的角色;评估不应沦为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工具;学校评估是同行之间的专业交流;教育评估既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能重拳出击,等等。
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积极参与跨国教育质量保障的活动,缩短与国际间的距离,多做根据本国国情对国外理论与经验进行转化、吸收的工作,把现有的理论运用到我国教育评估的实践中去,与自己的评估改革的设想和计划相结合,推动我国教育评估政策的完善和体制的创新,为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