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真的越来越忙。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工作到夜里11点,周六、日也不能休息。但是,我觉得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就是上天赋予我的天职。所以,我并没有感觉压力山大。我本来不是美术大学毕业的科班生。毕业后,先后做过很多工作,最后才成为装帧艺术家。一开始,我想当一名作家或是记者,但我的文笔不是很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书,换了很多和书有关的工作。有一次,我听一位非常有名的装帧艺术家说:‘虽然没有读者会完全因为一本书的封面而买下这本书,但如果封面设计出彩,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以后也不会把书扔掉。’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以立即向他拜师、跟他学艺。我在他的身边一干就是13年,后来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装帧设计家。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学徒的那个时代,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我也不会像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候那样叫苦叫累,因为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说,装帧设计就是我的天职。”
由此可见,能够找到自己天职的人是幸福的。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秀才型”比“天才型”更容易应聘成功
既然说到这儿了,我就说一个能够帮助大家成功通过求职面试的秘诀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秘诀就是--站在公司的立场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公司为什么要招聘新人。
假设某家广告公司招聘销售人员,而这家公司的老板不太懂互联网以及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因此想要招聘一个擅长网络营销的人才。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要表现出自己在网络广告营销方面的特长,哪怕是其中有一定的水分。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把两个同行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无论是外人还是两个当事人都能立即判断出两人孰优孰劣。比方说,第一次见面的两个中国人用英文对话,交谈的时间不用太长,内容也不用太多,双方就能判断出到底是自己的英语更好还是对方的更好。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只要让面试官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比自己更有知识和见解就行了。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其他领域出类拔萃,但如果你想得到面试官的认可,从而获得这份工作,那么即使你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也一定要在面试前三天拼命地学习,哪怕是通宵达旦。在面试的过程中,只要面试官觉得“这个年轻人比我还懂行,应该能胜任这份工作”,你就成功了。就算你没拿到任何行业资格证书,也一定会被录用。
但是,如果你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这个面试官”的话,你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你应该改变方向。比如,虽然都在谈网络广告的事情,但你可以把话题引向对方不太熟悉的领域。例如:“我在日本有很多好朋友。通过他们我了解到,日本网络广告业的现状是这样的……”也许你的描述和事实有一定的出入,但是请不要担心,因为比起陈述事实,你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向面试官表明:我比你更懂网络广告!任何人的知识都有盲点,面试官也不例外。他可能对中国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对日本的情况知之甚少。所以,面对着你的侃侃而谈,他很有可能会认为:“如果我录用了这个年轻人,将来我们就可以与日本的公司打交道。这样,公司的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了。”--如果你真的能够让面试官有这种想法,那么,你就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所谓的“找”工作,自然不是说随便进哪家公司都行,最好锁定自己认为是天职的那个行业里的公司。而且,为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你必须要提高自己对天职的兴趣,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工作。
这样一来,在应聘的时候,你只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浓厚的兴趣加工成这个公司想要的样子就可以了。
如今,互联网空前发达,你完全可以利用它查询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诸如你的目标公司主要经营什么业务,总经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公司有什么发展计划等等。到了面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不做这些工作,你的求职就一定会失败。
你要知道,除非你是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公司上下才有可能为了迎合你而改变。这一点请务必牢记。所以,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主动迎合公司。为此,你必须在面试之前就对目标公司展开一番彻底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弄清楚,这家公司到底在寻求什么样的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采访过日本社会各界的很多成功人士。通过采访我发现,这些在自己的天职方面大展拳脚的人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天生就拥有并且只拥有做自己的天职工作的能力。如果不做这份工作,他们就会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或者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换言之,这类人是“天才型”或者“唯一型”的人才。比如,音乐家莫扎特、瓦格纳,画家毕加索、梵高,作家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诗人屈原和李白。
第二类人虽然不具备什么特别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但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此,他们又被称作“秀才型”或者“万能型”
的人才。音乐家巴赫和李斯特就属于这一类,画家委拉斯凯兹、亨利·马蒂斯,作家歌德、托尔斯泰,中国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也是如此。从数量上来看,“天才型”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秀才型”。而与“天才型”相比,“秀才型”人才的特长是: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天职所在,就会不遗余力地向着天职的方向努力。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哪怕天职是上天注定的,如果不加以努力的话,自己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接下来,我想谈谈找工作最关键的第二点:遇到贵人。那些寻找到自己天职的人中,很多是因为遇到贵人而促成事业的起步。比如父母、学校的老师或者是通过什么机缘偶遇的长辈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你事业上的贵人。所谓的贵人,其实指的就是在就业方面给予你影响的人。
在本书的前面也提到过,我曾经在钢琴演奏的道路上遭受过挫折。在那以后,对于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完全是一片茫然。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拿到了企业的聘书,只有我一个人毫无目标地四处飘荡,每天都悲观地冥想着:“我生在这个世上,究竟有什么意义?”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最受大学毕业生欢迎的工作岗位是银行、证券、经营顾问之类的金融及经营信息类的公司。有一天,我被同年级的同学拽去参加一家实力雄厚的经营顾问公司的面试。我的这位同学在去这家公司面试的几天前,已经拿到一家证券公司的offer,而我却因为整天浑浑噩噩,还没有从一家公司拿到聘书。
按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本来应该使出全身解数去赢得面试才对,而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拉着我一起来面试的同学对我说:“这个经营顾问公司的社长很有名,哪怕面试不成功,也可以当作是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我们去见识一下吧,你就当顺便陪我去面试好了!”当时刚好我没什么事做,就点头同意了。
这家咨询公司位于国会议事堂旁边的一座别致的三层办公楼里。该公司的清水社长对我的同学和我进行了一小时左右的面试。清水社长当时50岁左右,由于成功地将美式经营咨询理念引入日本而在行业中闻名,是当时日本国内为数不多的富有国际视野的企业经营者之一。
“贵公司是我就职的首选,我非常希望能够为贵公司效力……”,面试一开始,我的同学就直奔主题,积极地进行自我推销。而我在他之后略显消极地接着说道:“我还没有考虑好要去哪儿工作……”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清水社长居然跟我更为投缘,所以话题也渐渐偏离了面试的主题,从商业话题变成了哲学方面的话题。我在学生时代就通读了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作品,尤其热衷于存在主义哲学。因此聊起哲学,我得心应手。相反,我的同学则一味关注如何成为有钱人,对哲学问题知之甚少,所以一直绷着脸不说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和同学才起身与社长致谢道别。过了几天,清水社长给我打来电话说:“我们两个人再见一面聊聊吧。”
我误以为这意味着拿到了公司的offer,所以匆匆忙忙再次跑到了国会议事堂附近。但没有想到的是,我得到的是一场耳提面命。
“据我观察,你这个孩子好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作为长辈,把你叫过来,是想跟你好好谈谈。人生在世,既有妥协退让的时候,也有决不放弃、拼死一搏的时候。而我发现,你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我想你自己也应该隐约察觉到了,你并不适合在我们这种经营咨询类的公司里工作,但你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生而为人就一定有他的意义。”
我原本以为清水社长会对我说:“你来我的公司上班吧!”没想到,却听到了这样一番说教。不过,清水社长的话句句在理,我根本无从反驳。因此我问清水社长说:“那我究竟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呢?”清水社长不改严肃的表情答道:“我感觉你与其在商业方面发展,不如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我觉得你有这方面的才能。这毕竟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感觉而已,我们只见过两面,所以我也不能对你妄下定论。与其花时间去问别人是怎么想的,你还不如自己回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作为长辈,我只想给你一个建议,今天回去之后三天之内不要出门了,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扪心自问,你是为了什么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么做一定能够帮你找到自己的天职。”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们的交谈就结束了。我恭恭敬敬地向清水社长鞠了一躬,便转身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盘算着按照清水社长的建议试试看。但是,一想到连续三天闭门不出肯定非常无聊,于是我顺道去了趟书店,买了几本书。
在闭关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我始终非常认真地正视自己,和自己对话,但这只让我徒增郁闷,什么也想不出来。接下来,终于进入了第三天,我觉得实在是太无聊了,便随手拿起了放在桌子上的笔记本,在上面写起诗来。那首诗是模仿当时日本最具人气的歌手松田圣子的歌--《琉璃色的地球》而作,收录在我大学二年级时松田圣子发行的专辑《SUPPEME》中,为整张专辑赢得了不少的好评。歌词跟旋律都非常优美,但我一直想为这首歌改写一下歌词,让它有另一番韵味。我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创作、推敲,最终完成了这首诗。
案边的几本书突然映入我的眼帘。“对了,我担心闭关三天太无聊,不是买了几本书吗?”于是我倒在床上,开始一本本地翻看这些书。其中有一本书是当时日本最有名的音乐评论家吉田秀和所著的《莫扎特》。在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是由于我没有成为钢琴演奏家,我才成为了音乐评论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呀,我不也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不能成为钢琴演奏家,那就用文章来表达我的所思所想吧!在经历了前两天的苦恼与纠结之后,我不是在第三天写出了一首动人的诗吗?说不定,‘写作’真的会成为我的天职。”
我领悟到这一点后,就结束了三天的“闭关”思考,出门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晚上回家之后,我给清水社长写了一封“闭关报告”和感谢信。清水社长并没有回复我,之后我也再没有见过他,但是时至今日,与清水社长的相遇仍然让我心存感激。
想去朝鲜的我,却“潜伏”到中国
在这之后,我决定做一名记者,于是参加了好几家大型出版社的面试。虽然我也想过进报社或是电视台,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一开始曾去NHK(日本广播协会)咨询过,对方告诉我:“如果来我们这里做记者,前十年必须先去地方上的电视台积累经验。如果在地方表现突出,就可以回到东京总部工作。不光是我们这里,其他的电视台和报社也大致如此。”
当时,我非常不想离开正处于泡沫经济鼎盛期的东京,因为我觉得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如果我去报社或是电视台工作,恐怕我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都要在地方上度过了。
所以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让我留在东京,又能圆我的记者梦。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只要当一名新闻杂志的记者就可以留在东京了。于是我相继参加了多家发行新闻杂志的出版社的招聘,最终被日本最大的一家出版社录用。我正式进入公司的时间就在昭和天皇去世后不久的1989年4月。
进入这家公司的经过非常特别。面试我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在面试中,他突然问我:“你看过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新电影《末代皇帝》吗?”当时,这部电影刚刚获得了奥斯卡大奖,备受世人的关注,影片描述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我当然看过这部电影。虽然影片全长将近3个小时,但在看完之后,我仍然觉得非常失望。于是,我如实地回答道:“简单地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场面宏大却十分拙劣的电影,是一部被不懂东洋文化的西洋人润色改编的作品,电影中所呈现的中国是西洋人眼中的伪中国。”
听完我的话,面试官红着脸反驳道:“怎么能说这是一部拙劣之作呢?如此让人感动的作品,我很久都没看到过了。”其后,我跟面试官围绕《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展开了一场绵延不绝的争论。
我是个电影狂,高中那会儿哪怕不去上学也一定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品评欧洲电影这方面,我有着绝对的自信。大约在那次面试的一年前,我曾在巴黎看了当地最火的电影杂志《PARISCOPE》,发现其中刊载的影评跟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于是我的自信心变得更加强大了。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面试官是漫画杂志《周刊少年MAGAZINE》的知名主编,这本杂志每周的销量高达450万本,而造就如此空前绝后的销售奇迹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面试官。很多出版社的员工听说竟然有一个学生胆敢当面反驳这位大人物,纷纷聚集到面试场地来围观。
面试时间原定只有20分钟,但光是谈论《末代皇帝》,我们就花去了40分钟以上。二人各执一词,侃侃而谈,到了后来,尽管我们都已筋疲力尽,但依旧难分胜负。最后,面试官说:“你可以回去了。”就这样,我甚至连自己究竟是为什么来到这里都没有弄清楚就离开了。
我本以为这次面试铁定又泡汤了,没想到第二天晚上接到出版社打来的电话:“下一轮是董事面试,一周之后你再过来一趟吧。”听到之后,我倍感意外,甚至不禁重新确认了一遍:“没弄错吧,真的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