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花木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3121700000010

第10章 花木的主要病害(2)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病菌一般以成熟菌核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通过雨水进行传播。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体。在长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是病害盛发期,9月以后基本停止发生。在18~28℃和高湿的条件下,从菌核萌发至新菌核再形成仅需8~9天,菌核从形成到成熟约需9天。该病菌喜高温多湿,土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土壤黏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园地,发病率高。

防治方法:①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用多菌灵进行土壤处理。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或氧化萎锈灵25毫克/升,浇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③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④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的石灰水,或0.5%硫酸铜液浸10~30分钟,然后栽植。也可在45℃温水中,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⑤病树治疗。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发病部位,确诊是白绢病后,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也可选用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万枯灵)300~45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福·锌(绿享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⑥挖隔离沟。在病株周围,挖隔离沟,封锁病区。

12.怎样防治牡丹灰霉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及花。叶片染病初在叶尖或叶缘处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斑,后病部扩展,病斑褐色至灰褐色或紫褐色,有的产生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色霉层。叶柄和茎部染病生水渍状暗绿色长条斑,后凹陷褐变软腐,造成病部以上的倒折。花染病花瓣变褐烂腐,产生灰色霉层,在病组织里形成黑色小菌核。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牡丹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危害牡丹、芍药外,还可危害扶桑、月季、樱花、杜鹃花、玉兰、茶花、迎春花等木本花卉及菊花、万寿菊、芍药、球根海棠、仙客来、兰花等数十种花卉植物。该病害主要以菌核在病残体内越冬,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连续阴雨或多雾或湿度高时易大流行,造成大面积落花或株腐。当土壤温度过低或植株通风不良,该菌易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①保持棚室清洁,及时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发现病花及时摘除携出棚外,集中烧毁。棚室栽培牡丹尤其要加强温湿度管理,早晨拉草苫后放风15~20分钟,排除湿气后,关闭通风口再加温,温度控制在10~25℃,超过32℃时再放风。②棚室栽植时密度要适中,一般每平方米栽植4株左右,不可过密,注意通风透光。③浇水宜安排在晴天上午10时前后,浇水后注意通风降湿,防止湿气滞留。④药剂防治。棚室发病初期可用烟雾法,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也可用15%克霉灵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亩200克,分放4~5处,于傍晚点燃后熏1次,翌晨及早放风,隔9~10天1次;可在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威或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大克力水悬剂800倍液。⑤盆栽牡丹摆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必要时进行人工补光。

芍药病害

13.什么是芍药锈病?

症状:芍药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斑块,边缘不明显,直径4~12毫米。叶片背面相应部位产生黄褐色夏孢子堆,后期在灰褐色病斑中长出褐色柱状毛发物,长约2毫米,即为病菌冬孢子堆。严重发病时,造成叶片早期大量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属担子菌亚门、柱锈菌属真菌。该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以菌丝体在松属植物上越冬。4~6月间,松树上越冬的菌丝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芍药叶片上,萌发侵入后在叶背产生黄褐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可多次重复产生,再次侵染芍药叶片引致发病流行。后期病斑上产生冬孢子堆,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松树上,侵染松树枝干引致肿瘤,并以菌丝体在松树病部越冬。温暖多风雨天气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秋季随气流传播,侵入松针后该病向枝干皮部蔓延,并在其上越冬。春末夏初气温高、湿度较大时,有利病菌锈孢子和夏孢子的产生与成熟。芍药圃地若与松树栽植距离较近,易发生该病或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①严格实行检疫,禁止病区花苗调往无病区。②芍药种植田不宜设在松林附近,在芍药花圃发现该病后,应砍除附近散生的患病松树。以切断病害的侵染循环,这是防病的关键措施。在圃地应彻底清除病叶或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减少浸染来源。③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④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在5月上中旬发病之初,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400~500倍液、波美0.3度石硫合剂、97%敌锈钠400倍液喷施。病害严重时还可用25%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与敌锈钠交替使用,能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14.如何防治芍药红斑病?

症状:芍药红斑病又称芍药褐斑病,是栽培芍药中最常见的重要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红斑病使芍药叶片早枯,连年发生能削弱植株的生长势,感病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4~25毫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叶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显淡褐色轮纹,病斑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叶片常破碎。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层。当病害浸染茎时,在茎上出现紫褐色长圆形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长3~5毫米,中间开裂并下陷,严重时也可连成片。叶柄感病的症状与茎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植株矮小,花少、花小直至植株枯死。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牡丹枝孢霉,属半知茵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枝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浸染危害。下部叶片最先感病,该病菌再浸染次数极少,初次浸染的程度决定了发病是否严重,在北京地区4~5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如东海朝阳、小紫玲、兰盘银菊、凤落金池等品种抗病性强,紫芙蓉、胭脂点玉、娃娃面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①为减少浸染源,秋季齐地面将地上部分的枝叶割去,以不伤土中芽为原则,将病残体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种植密度要合理,株丛过大要及时移栽。③在芍药展叶之后开花之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波尔多液,7~10天喷1次。

杜鹃病害

15.杜鹃上常发生哪些主要病害?如何防治?

杜鹃花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褐斑病、黑斑病、叶枯病、缺铁黄化病等。

根腐病:杜鹃花患根腐病后,生长衰弱,叶片萎蔫或干枯,根系表面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块,严重的软腐,逐渐腐烂脱皮,木质部变黑。此病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下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在翻盆前对培养土严格消毒,并保持土壤疏松、湿润,使其有良好的通透性,避免积水。发现植株患病,要及时处理病株及盆土。治疗时,可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或2%的硫酸亚铁淋洗病株,再用清水冲洗后重新上盆。也可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1000倍水制成溶液喷洒盆土。

褐斑病:是杜鹃花一种主要病害。病害初发时,叶面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发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点,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或灰褐色小点,使受害叶片变黄、脱落,影响当年开花及来年花蕾的发育。这种病常发生于梅雨季节湿度大的时候。

防治方法:平时要注意让植株通风透光,不使湿度过大,并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混合肥,增强植株抗侵染及生长能力。发现病叶要及时摘除,集中烧毁。病害发生初期,喷洒0.5%波尔多液或0.4波美度石硫合剂。

杜鹃叶斑病、黑斑病也可以用同样方法治疗。

缺铁黄化病:常发生在土壤偏碱的地区,病情轻时,只出现植株迟绿现象,严重时,叶组织可全部变黄,叶片边缘枯焦。发病时,以植株顶梢的叶片上表现最为明显,一般皆由内部缺铁所造成。

防治方法:改变土壤中缺铁性质,降低土壤碱度。增施有机肥改造黏质土壤。对缺铁植株可直接喷洒0.2%~0.3%硫酸亚铁溶液。也可在植株周围土壤上用筷子戳几个深15厘米左右的孔,用1∶30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慢慢注入,将孔注满,以增加土壤酸性,减少碱性。

杜鹃黑斑病发病情况及发病环境条件与褐斑病类似,防治也可采用类似办法。

16.什么是杜鹃饼病?

症状:又称瘿瘤病、叶肿病。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及花。叶片染病产生浅绿色馒头状肉质疱斑,上被有灰白色黏性粉层,后期疱斑干枯成褐色饼状枯斑,致叶片扭曲畸形。新梢染病形成肥厚的叶丛而干枯。花染病也变肥厚,形成瘿瘤状畸形花,表面布有灰白色粉状物。病芽、病花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杜鹃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带菌苗木成为远距离传播重要来源。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5~20℃,相对湿度高于80%,连阴雨天气多,寄主处在萌蘖期或产生新叶时易发病,一般4~5月发病多。秋季花芽形成期也有发生。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叶、病梢及时摘除并销毁,防止该病传播蔓延。②春季要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③春季杜鹃发芽前喷洒波美1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菌。新叶展开后喷洒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但杜鹃花对石硫合剂敏感,应慎用。

桂花病害

17.桂花上常发生哪些主要病害?

桂花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枯叶病、炭疽病。

褐斑病、枯叶病及炭疽病都危害叶片,从叶片基部及边缘开始,使叶片逐渐枯黄,继而变成褐色,甚至脱落。可先用人工摘除病叶烧毁;另一方面要增施钾肥及腐殖肥,以提高其抗病力。发病期间可喷洒硫酸铜∶石灰∶水溶液,比例为1∶2∶150。炭疽病在发病前可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防治。

18.如何识别和防治桂花炭疽病?

症状:叶片染病后,叶面出现圆形、半圆形或长形病斑。病斑中央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后期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分泌出红色黏液。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①精心养护,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浇水时从盆沿浇入。②发病前或发病初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2∶100倍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③盆栽桂花发病时涂抹医用达克宁软膏有效。

19.怎样识别和防治桂花赤斑病?

症状:桂花赤斑病又称叶枯病,是桂花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多始于叶尖或叶缘,初为浅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至灰褐色。病斑背面较浅,边缘深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周年均可发生,引起叶片干枯,提早脱落。7~11月发生最为严重。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木犀生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桂花上,该病7~12月均可发生,气温20~27℃,雨水多或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或低温持续时间长,树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翌年菌源。②苗木移栽或引进的苗木,要摘除病叶,必要时出圃前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消毒。③发病重的地区从6月下旬开始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喷施。

20.如何识别和防治桂花褐斑病?

症状:该病害主要危害桂花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木犀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培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②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③秋末入室前喷2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月季病害

21.月季上常发生哪些主要病害?

月季花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

白粉病:叶片、枝条及全株各部分表面着生白色粉状物,春天开始发病,6~8月高温高湿季节大量发病。

黑斑病:叶片长黑点,严重下部叶片枯黄脱落,影响观赏。高湿发生重,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

斑枯病:也叫褐斑病,初发时叶片有褐色小油点,逐渐变成褐斑,叶片干枯脱落,枝条黑色干枯。

排水不良,光照不足发生重,多年连作和光照不足为主要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

22.月季叶背散生很多黄粉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