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3105200000032

第32章 迎刃(1)

冯梦龙在迎刃篇前讲述了一段很丰富精彩的话:危峦前,洪波后沸。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

用现代话的译文是这样的:“前面有峻岭峰峦挡道,后面有惊涛骇浪席卷,面对此等险恶局面,一般人都吓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唯独我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行动于万无一失,出没于料其不意。行事游刃有余,如庖丁肢解牛羊般自如。

做任何事做到游刃有余,那的确是很有大本事,于行动于万无一失,是高手所为。在中国的古代史上留下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智囊》中也举出了很多的实例。可见,古人智慧有时的确深不可测。读过史后就会使后人有如受到棒击一般,感到受益匪浅不同凡响。

(第一节)迎刃有术

一点一点小事堆积起来就形成了大智慧,所以大智慧是由小事而体现的。做事就要做到游刃有余,方显大智慧。

在西汉景帝的时期,梁孝王派人刺杀了前任梁国丞相袁盎,景帝于是召来田叔,命他去调查审理这件案子。当田叔把全部事情进行核实后,就开始做了一件很令人吃惊的事情,把此案的供词全部焚毁了,只有两手空空得返回去了,如实地向朝廷汇报。

景帝问道:“梁王有那些事情吗?”

田叔回答:“全部属实,我已经都查实了。”

“那供词呢?”

田叔回答:“烧了。”

景帝听到这里,非常的愤怒。

田叔却不慌不忙地说:“请圣上不必再追究此事。”

景帝问:“我为什么不再追究了?”

田叔说:“如今梁王不服罪,是因为国家的法律不完善。如果让他服法了,太后就会吃饭无味,起居不安,这也是陛下忧心忡忡的事情啊!”

现在看来,这是“小人”之举,但是在那个很特殊的时代,却是很正确的高论。于是,景帝对田叔大加赞赏,认为田叔是贤能之才,便封他为鲁国的宰相。

田叔成为鲁国的宰相以后,便做出了一件事情。在鲁王的封地上有百余名民众上诉,说鲁王夺取了他们的财物。田叔当即就抓了率众告状的二十人,各打了二十皮鞭,余者每人罚款二十元,并愤怒地对他们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你们怎敢诽谤他?”这话明显是话中有话,而鲁王也是清醒之人,听了后,大感惭愧。于是也就从国库中拿出许多的钱来,叫田叔把钱统统还给老百姓们。

田叔还说:“鲁王您还是派人亲自还给他们为好,不然人们要说鲁王是坏人,而田叔是好人呢。”听到这样的话,还真是让人感觉到此人是人中之杰,龙中之凤,做事做人真是做到极点上了。

鲁王在打猎时经常让田叔陪伴,所以鲁王特别的喜欢打猎。当鲁王要休息时,田叔就到馆舍外休息,在苑外的太阳下坐等鲁王。鲁王多次恳请田叔进来休息,田叔就是不肯。他说:“我们的王都不怕太阳晒,经常外出打猎,我又怎能独自休息呢?”鲁王听到这样的话后,很惭愧,很明白了田叔的用心,所以就不经常外出打猎了。

像田叔这样的官不在公庭上官运亨通那才怪了呢!因他这个人早把人性的弱点都看透了。规劝时把话放在行动上,即没有伤人之尊,又没有损己之私。而景帝和鲁王也很是“配合”,成就了历史上这么一段佳话。和整个中国历史来作对比,那田叔简直是汉朝之幸,又是历史之幸,因为他遇到了高明的君王。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听不大懂田叔话的何其多哉!

同样在这个时期,还有这样一个著名故事。一时期,洛阳人有互相仇视的,城里的十几个贤达人士从中调停十来次,他们还是不听。有人去请郭解,请他从中协调处理这些事情。郭解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侠客,很有名望。

就在一天的晚上郭解去仇家劝谏,仇家们都很是尊敬郭解,见他亲自来劝谏。就勉强听从了郭解的意见。郭解对他们说:“我听说洛阳的贤达之人从中调解,你们都不听从。今天诸位给我面子听从了我的劝告,可我又怎能从别的城邑中夺取贤达调停的事呢?”于是连夜径自走了。临走时嘱咐他们:“我走之后,你们还是再让洛阳贤达前来调解一下,然后再同意和解,让人们觉得是他们调解成功的。”郭解此番话,世故中带着老练,但却是高明之至,在谋名之时,不忘谋身,是极高明的手段。

汉朝刘邦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的实力,就实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孙都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等到过了几十年之后,各地诸侯势力就越来越强大了。王室非常的忧患诸侯的力量过于强大不能控制。

主父偃就献了一计为上策,让诸侯们以个人的恩德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再由朝廷给这些子弟定其封号,这就是汉朝著名的分封制。这样一来,朝廷对诸侯们的厚恩更加浓了,而诸侯的势力则由于分割土地而逐渐弱小了,再也没有威胁皇室的能力了。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汉朝就达到了加强统治的目的。高明的人用很小的一个计谋轻而易举得就把事情解决的如此高明,真不愧是人中之龙。

南唐后主李煜很是担心宋太祖赵匡胤的威名,就对后周皇帝使谋“离间计”。李后主派使者给太祖写了封亲笔信,并赠送白银三千两。太祖知其用意,就把所赠钱物统统上缴到了后周的国库,李后主的离间计也就宣告失败了。后周派阁门使曹彬给吴越国馈赠了不少兵器,事情办完之后,曹彬立刻返回,目的是不收纳吴越国的回赠。吴越国人发现曹彬走了,立刻驾着快船追了上去,硬给了曹彬四倍于后周的馈赠品。曹彬说:“我如果坚决不收,那就是以吴越人的名誉来抬高了自己。”所以他全部收下了吴越人的礼品,待他回国后就把钱物都献给了朝廷。后来,曹彬受世宗柴荣之命,才行礼接纳了那些礼品,但都分送给亲戚和相识的人,自己家中一点也没留。不接收礼物,无以体现本国的风范;如若直接接受了,又不能显出做臣子的公心;所以只有接受后再全体的一律献出来,这样是最为得体的做法,也是最好的办法,既能解救百姓,又能让自己受人的爱戴。

在北宋时期,高丽有一位叫寿介的僧人,向宋朝朝中呈了一封贺信,说他临行之日,国母曾命他送一座金塔来为大宋皇帝祝寿。苏东坡看了寿介的信后,就秘密向皇上上奏道:“高丽国向来吝惜不堪,待人不讲礼仪,如果我主草率接纳了他的礼品而不加回报,或回赠轻薄,那就会给高丽人以某种口实与我们纠缠;如果我们接纳了他的礼物后并厚礼回报,就等于拿大礼回报了他们的无端相赠。臣已让接管礼物的相关人员退回了他们的礼品与贺信,并对他们说:‘我大宋皇室清正廉明,宋臣不能私自上奏圣上贵国送来的馈赠。’以臣的意见料定那个高丽僧人必不肯就此罢休,定要巧辩说他是本国派来向我大宋皇帝敬献寿礼的,如若你们不向贵国皇帝禀告,我等回国后,国母也会以我们办事不利而罪加于我。臣打算在高丽僧人的信函后面写上这样的批文:州中的官员没接到朝廷的旨意,而贵国又未发来正式的官文,所以无法奏明圣上。你拿着这份信函回国去作凭证吧!如此处理,只是臣个人决定这么办的,而并非皇上拒绝他们的献礼,臣以为这样做要稳妥些。”范仲淹在延州做知府的时候,曾给西夏首领元昊写信,陈述了和大宋朝和睦友邻的利害关系。但元昊回信很不礼貌。范仲淹于是把此事上报给朝廷,把元昊的回信却焚毁了,没让皇上知道。吕夷简就此事对宋庠等人说:“作为臣子没有直接和外邦打交道的权力,范仲淹怎敢如此行事!”宋庠自以为吕夷简特别厌恶范仲淹,真是一小人智慧。便对吕夷简说范仲淹应该斩首。范仲淹向皇上申辩道:“我起先听说西夏元昊有悔过的意思,故写信诱导他重新做人,恰逢任福当时兵败,胡虏声势日渐振奋,所以元昊的回信毫无礼节。臣以为让朝廷看过元昊的来信而又不能对其征讨,则会使朝廷受辱。所以我当着部下的面把元昊来信焚毁了,假如朝廷没有听闻这件事,那么受辱的只在臣一人而已。”杜衍当时任枢密副使,他对范仲淹一事据理以争。于是,皇上就把宋庠贬职到扬州任知府,而对范仲淹不再问罪。真是无耻之人应当得“无耻”之罪行,这就说明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后果。

明朝有一个地方的部落里有一个叫土司鲁麟的人,曾被朝廷封为甘肃的副将,可他还不知足,向朝廷要求当大将军。朝廷当然没允许。鲁麟于是就依仗其部落强大,自己直接回到庄浪也就是自己的家乡,以儿子年幼为借口,请假离开守边岗位。这时朝中有人主张把他封为大将,给他官印算了;有的主张把他召回京城,给他点封地。唯有尚书刘大夏说道:“鲁麟为人暴虐,不善于管理部落人民,是无能之辈。可他又没触犯法律,今若授他官印,是不合乎我朝法规的;召他进京,他又不来,这又有损于我国威。”于是上奏皇帝,恳请圣上奖励鲁麟先祖的忠勇功勋,对鲁麟却听任其居家赋闲。鲁麟最终怏怏病死在家中。明黔国公沐朝弼曾触犯法律,依法应予以逮捕。朝中大臣都对此感到棘手,认为沐朝弼拥有强劲兵卒数万人,不易逮捕,如若逮捕恐怕会激发其他边夷之族的不满。张居正就此事提拔了沐朝弼的儿子,而后派一名使者单枪匹马就把沐朝弼抓获了,其手下士卒皆不敢乱动。沐朝弼被押解到京城后,张居正又请求免去沐朝弼的死罪,把他囚禁在南京的大牢中。朝野上下无不感到大快人心。表彰了鲁麟先辈的功绩,让其内心感到惭愧,怨恨的话也叫他说不出口来。提拔了沐朝弼的儿子,则其内心就安定多了,从而使其对自家家园的保护也就思虑加重。所以罢其官职、关进监牢,均都在我们的意料控制之下。

(第二节)谋国与谋身

谋国和谋身本身是一体的,可以容为到一体,但是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只知谋国而忘记了谋身,结果当然是悲惨的。而只愿谋身的人,却能够一路亨通。但这样的人,一般也就是那些小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很悲惨的名声,成为让人唾骂的千古罪人。

在西汉的初年,燕王卢绾要谋反,当时高祖刘邦正在生病,于是高祖便派樊哙以丞相名义前往讨伐。樊哙出发以后,就有人散布流言,给樊哙罗织罪状,刘邦听后发怒了,说:“樊哙见我生病,就竟然诅咒我早点死去!”于是高祖就使用了陈平的计谋,把绛侯周勃叫到床前,对他说道:“陈平速乘驿马去传我的旨意,让周勃代替樊哙的职务去讨伐贼寇。等到陈平回到军营以后,立刻就把樊哙给斩首。”

陈平和周勃领了皇帝的圣旨后,两位精明的人物就私下商量说:“樊哙将军是高祖的老朋友,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而且他还是吕后妹妹的丈夫,既是皇室的亲戚,又是豪门贵族,皇帝因为一时的恼怒,就要杀掉他,恐怕高祖日后后悔杀了他。我们先把他给囚禁起来,交给皇帝,让皇上自己去杀掉他吧!”连后面的有那么一点迹象的事都想得这么详细,这样的人,决不会是将要被诛之人。

陈平还没到达军营,就让人在营外筑一高台,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了诏书符节后就被捆绑起来,打入囚车,送到长安去,而任命周勃代替他率领军队去平定燕王的叛乱。陈平在途中听说高祖驾崩,很害怕吕后,又担心吕妄进谗言,于是就先派人先去吕后那里报信。

在回去的路上,陈平和灌婴遇见使者,使者命令陈平和灌婴把兵屯集在荥阳。而后,陈平又接到诏命,就飞速赶回宫中。回到宫中,陈平痛哭不已,并借此在皇帝灵前向吕后汇报了抓捕樊哙的来龙去脉,吕后也悲伤地说道:“你先回去休息一下吧。”

此时,会谋生的陈平坚决请求在高祖灵前守孝,吕后就命陈平为郎中令,说:“你以后就教小皇帝吧。”这样一来,吕的谗言才未能实现。

谗言和灾祸一样,对当前发生的事考虑得仔仔细细,就能杜绝他人的谋害,这样做事的人在历史上少之又少,只有陈平。

对未来发生的事考虑得周周到到,就能消除他人的嫉恨。在三国中,刘琦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却做了一件很著名的事来。

刘表特别宠爱小儿子刘琮,而刘琦又怕酿成杀身大祸,就向诸葛亮请求计策,诸葛亮却闭口不答。有一天,二人一起登上城楼,刘琦说:“现在无人在场,话出先生口中,听入我耳中,难道先生还不肯给我指条光明之路吗?”诸葛亮就对他说:“你没有听说过晋公子申生在国内危机四伏,而公子重耳在外却安然无恙的事吗?”刘琦听后顿时醒悟,便自己请求外出镇守江夏去了。于是,刘琦在激烈的争斗中保全了性命。

本应就近谋划的,却进行了毫无边际的长思远虑,而本应长思远虑的却鼠目寸光只看到了近处,这些都是不知谋生的做法。

说了谋身,再说谋国。谋国本来是作为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处理不好谋国和谋身之间的关系。谋国不成,反而以身“殉”国了。谋国与谋身都是一门极为高深的艺术。

中国的官场是一个基本上无可救药的大染缸,进去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得到一身的颜色。但必经还是有些比较不“合群”的硬骨头的。

富有权略与手段的崔杼,故能以弱冠之年有宠于齐惠公。但这却引起了世为齐国上卿执政的高氏和国氏的猜忌和不安。公元前599年,惠公去世,齐顷公无野即位,高无咎与国佐联合驱逐崔杼。崔杼流亡卫国。

齐顷公在位十七年死去,灵公环即位。此后不久,灵公召流亡在外的崔杼回国。

齐灵公八年,高无咎之子高弱,据卢(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南)叛乱,齐灵公立崔杼为大夫,同时又任命庆克为辅臣,然后率军围攻卢城,同年十二月高弱投降。崔杼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了新的转机。

齐国军队讨伐莱国,莱国派大夫正舆子贿赂齐国太监夙沙卫,又献精选牛、马各一万匹,从而使齐国退兵。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十二月,齐国终于灭掉莱国。战后,灵公派“高厚、崔杼定其田”。崔杼、高厚一同考察莱境,拟定莱国土地城邑的安排方案。由此可知,崔杼已是齐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冬季,晋国因为齐国屡次侵鲁、卫边邑,遂联合诸侯之军,共同进伐齐国。平阴之役,齐军大败,联军长驱直入,包围临淄。次年春,联军才撤出齐境。灵公因此而惊吓成疾。在君位即将更选之际,齐国政局再度紧张起来,这为崔杼攫取更大的权力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