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悟人生
3104600000009

第9章 历史人才(8)

安庆绪、史思明都虽说已经除去,但史朝义还盘踞在洛阳。朝廷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让他们出兵镇压史朝义。鱼朝恩、程元振坚决反对郭子仪为副元帅,但这一次朝廷坚持自己的意见。雍王和郭子仪认为,唐军力量单薄,单靠唐军的力量,恐怕无法消灭叛军,便向回纥借来十万大军,唐军和回纥兵一起打进洛阳。史朝义带领败军逃往莫州。763年正月,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眼看当下的局面,已是无力回天,也都陆续投降于唐朝。史朝义看到叛的叛离的离,自己也是走投无路,又不想屈降于唐朝,便自杀了。这场战乱,这时才算结束了,前后续绪了7年零3个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国力虚弱,原驻在西边的军队,大部分被调到北方去讨伐叛军。这时,吐蕃统治集团乘机直攻唐的西北地区,占领了凤翔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北等十几州的土地。763年十月,又占了奉天(今陕西乾县),朝廷已是坐立难安,慌乱了手脚,急忙令郭子仪带兵抵挡。郭子仪带领1万多人,可是吐蕃兵却有10万多人。郭子仪多次请程元振请求支援,发兵相助。可他视若无睹。吐蕃兵很快打到了长安城下,代宗吓得马上逃离长安,逃往陕州。郭子仪从咸阳赶到了长安时,看到是空空如也的皇城,皇帝、兵马都不见踪影,十分焦急。这时守城的将领王献忠怂恿郭子仪说:“皇上早已逃跑,现在国家无主,你身为大元帅,只要下道命令,就可以把皇帝废除,国家大权不就落到你手里了吗?”郭子仪听到此言,把他训斥了一通。不几天,吐蕃兵占领了长安。

当代宗逃往陕州的时候,很多唐军都纷纷往商州逃走散开了,郭子仪派部将王延昌赶到商州把他们汇合起来。逃兵听说郭子仪来了,都连声欢呼,愿听郭子仪吩咐。没过多少天,便招集到四千多人。

长安收复后,代宗本应早日返回京城,可是程元振认为郭子仪多次立了那么大功,威信越来越高,特别害怕代宗重用他,所以劝代宗在洛阳建都。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郭子仪上书给皇帝:“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作屏障,后有泾、渭二水,右连陇蜀(今甘肃、四川),左接崤函(崤山,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可以雄视四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长安经过几朝的恢复,宫殿华丽,市场繁荣,工商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满足。长安是创立帝业的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秦汉两朝占领长安而称帝,隋炀帝弃长安而灭亡。再看洛阳,地贫民饥,人烟稀少,野草丛生,一片荒芜,宫殿多被烧毁,残垣断壁,不易防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感觉确实如此,深信不疑,又深感郭子仪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便对左右官员说:“郭子仪所考虑的,都是从国家的安危和利益出发呀!”

764年十一月,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

仆固怀恩参与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之后,但是朝廷没有赏赐他,心里一直就深感不满,终有一天,他决定反叛。不久,他就带领轻骑兵士三百多人逃往灵州。他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便撒谎向吐蕃、回纥借来十万大军,从灵州开始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来到奉天。长安再次面临到危机,受到了威胁,朝内文武百官,也都一筹莫展,无一良策,又是一场混乱。皇帝惴惴不安,忙问大臣们有何良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作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不爱惜士兵。士兵所以跟着他,是想乘机重返家园。”皇帝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十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率领十万大军,横冲直撞,旁若无人,这正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他们刚要摆开阵势,只听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只见在奉天城外,唐军已经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说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是不战而胜。

仆固怀恩肯定不死心,765年,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共十万多人,再次攻打长安。

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阻挡叛军会从各路的进攻的可能,必须坚守要塞,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

郭子仪深知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积极奋战,争取主动。

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共同商讨退敌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联合平定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健在,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能让我看看他吗?”

李光瓒回来之后,把回纥王的话告诉郭子仪。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希望因此而劝退回纥兵。他对将士们说:“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兵不血刃,退走回纥兵。”看到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谈判,将士们都担心他的安全,准备选拔五百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一口被郭子仪回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正说要走,他的儿子郭唏急冲冲地跑来说:“回纥兵像虎狼那样凶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么能就这样轻易冒着生命之危,去回纥军营谈判呢?”郭子仪坚决地说:“如果唐军和回纥兵打起来,不但咱们父子生命难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保不住,个人还有存身的地方吗?假如这样白白坐着等死,倒不如去同回纥王谈判,以理服人。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来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着扬起鞭子,打了他儿子的手,喝令他:“走开!”便和几个骑兵闯出了军营。

郭子仪出了军营,叫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听到这样的喊声,个个闻风丧胆,不自觉地都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看到来人也立即拿起弓箭,随时准备应敌。可是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上的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见状个个都惊讶得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手中的弓箭,慌忙走来迎接。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万分感激,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是不明智的选择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心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如果你们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答应。”药葛罗早已吓得惊慌失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也早已葬身于阵前,当前是朝内一片混乱,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哪里敢同唐军对抗呢!”

郭子仪的目的已达到,事已办成,非常高兴。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一点也没有道义可讲,反复无常,竟然趁着唐朝内乱,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协助我们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莫失良机啊!”药葛罗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顿时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来立功赎罪。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就是你不要杀仆固怀恩的儿子,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时,站在一旁多时观望的回纥兵,稍稍转向前的动了一下,郭子仪的随从人员也紧紧跟上几步,显示加强戒备。郭子仪毫不惊慌,挥手叫他们退回。药葛罗一面喝声退下士兵,一面叫人设酒席,要同郭子仪畅饮一番。药葛罗想试探一下郭子仪是不是真的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面对众多将士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立了盟约后,郭子仪领着几个轻骑士兵,凯旋归来。

郭子仪就这样又平了一个唐朝的叛乱。

郭子仪到了晚年,被封为汾阳郡王,并进位太尉。他位及人臣,在朝廷中的威望极高。

郭子仪治军宽厚,又视士兵为一家人,所以深得士兵爱戴,朔方军将士都以父母事之,众将士都愿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郭子仪在历次战争中所以能打赢许多硬仗,屡次转危为安的重要条件。郭子仪功勋盖世,威震四方,敌人都很害怕他,听到他的威名都闻风丧胆,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只要听说是他率领大军出战,都望风而逃。节度使田承嗣对朝廷图谋不轨,骄纵蛮横,但是见到郭子仪派去的使者,即西向而拜,并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这膝盖不向人下跪已经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在汴州(今河南开封),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只有郭子仪的粮饷、武器,不但不敢抢掠,还派人护送过境。郭子仪还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随他征战的先后有60余名部将,后来都位至将相。

郭子仪德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手握兵权,为非作歹,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命。郭子仪虽权重势大,深得人心,但他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挟朝廷,牟取私利。相反,他始终忠诚为国,别无二心,有诏即赴命,绝无一句怨言。

当时又是宦官在掌握权政,嫉妒功臣。为了避免因此而招来的麻烦,郭子仪有时还谢绝朝廷的高官厚禄。唐代宗时,皇帝命郭子仪为尚书令。但他认为唐初太宗为秦王时做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这个职位经常空缺,如果接受这项任命,一会破坏国家的法度;二会招致他人忌妒;还有就是安史之乱以来,以官赏功臣,已使国家法度遭到破坏,现今安史之乱已被平定,就应按照国家的制度来任免官员。就这样,他坚决地回绝了。

有时,为了顾全大局,减少矛盾,他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大历二年,他父亲陵墓被盗,人们怀疑是鱼朝恩指使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盗贼,口说无凭。祖坟被盗,在古代社会是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事情了,因此事情发生后不久,郭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内外气氛便十分紧张,都感觉这事他不会就这样算了,严重者还可能会发动政变。但想不到的是,一次当唐代宗跟他说起这件事,他却流着泪说:“我长期带兵,对士卒管束不严,有时就发生部众盗掘坟墓的事。如今我父亲的墓被盗,这是应得的报应,与谁都无关。”盗墓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他这几句话消除了朝廷内外那么久惶恐不安的气氛。因此,尽管鱼朝恩、程元振对郭子仪屡进谗言,横加诽谤。但由于他为人坦荡,居功不傲,忠心耿耿,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每次都化险为夷,得以常保功名于世,流芳千古,长寿而终。

郭子仪做了国家的功臣,可以说是有权有势,可是他不徇私情,不讲情面。代宗皇帝死了,将要下葬,按照惯例,严禁杀生。郭子仪的本家依赖郭子仪的权势,偷偷地杀了一只羊。左金吾(唐左右金吾掌管宫中及京城警卫)将军斐婿把这件事报告给德宗皇帝。有人规劝斐婿说:“郭令公已70多岁,他是国家的大功臣,怎么不看他的情面呢?”斐婿说:“我这样做,正是维护郭令公的声誉,让人们都知道他可敬而又可畏。”郭子仪知道了,当即大义灭亲,并向斐婿表示感谢。

又一次,郭子仪妻子的弟弟触犯了军法,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就按军法把他杀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到父亲面前告状,说这个军官连他们母亲的面子都不给,根本不把郭家的人放在眼里。父亲打了一辈子仗,为朝廷屡立战功,应该与众不同。郭子仪听了,把儿子们痛斥一番,教训他们说:“你们只知道包庇自己家里的人,却不尊重将士,不维护军队的纪律。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只要是对国家有功的人,都可以与众不同,高高在上,凌驾于国法之上,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儿子们听了,觉得父亲深明大义,都不再吭声了。

郭子仪,可谓是家族兴旺,堂下有八子七婿,个个都在朝廷内有一官半职的,可以说是孙子满堂,少说也数十人,有时孙子向他请安,他都无法分辨。郭子仪对家人要求很严格。郭子仪70大寿时,全家上下都来祝贺,只有郭暖的妻子升平公主没有来,郭暖气不过,便动手打了升平公主,气愤地说:“你父亲是皇帝,你依仗皇帝的权势,不来祝贺。我父亲还不愿做皇帝呢!”升平公主挨了打,她不依不饶,大闹大叫。事情被郭子仪知道了,他不容儿子郭暖分辨,便于让人用绳子捆住他,带着儿子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姑翁,儿女们家中的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谢过皇帝,回到家里后,把儿子痛打了一顿,这件事才得以告终。

基本上,郭子仪在戎马征战之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自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郭子仪即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屡战屡胜。唐肃宗时,收复两京。主要是依靠郭子仪所率朔方军的力量。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先后出镇河中、邠州,防御回纥、吐蕃,捍卫京师,虽兵弱将寡,仍屡败敌兵,使京师安全无虞,关中百姓免遭涂炭。所以,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是一点也没有夸张。

郭子仪,通晓兵书,但从不机械地搬用古代兵法。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郭子仪有勇有谋,根据不同情况,用于不同的退敌之策,有时声东击西,有时迂回堵截,有时先发制人,猛冲猛打,还有时不用一兵一卒,竟能计退敌兵。兵多将广,所以能打胜仗;即使不这样,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他能成为一代名将,也正与他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有直接的关系。

郭子仪,在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人心中也很有威望,因为他重视团结国内各民族,对吐蕃、回纥、吐谷浑等都能做到友好往来,平等相待。

大历十四年,唐代宗病死,遗诏命令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封为太尉,兼中书令,其余官职全部免去。从此,他告别了戎马生涯,在朝廷担任宰相。过了两年,即781年,郭子仪因病而故,享年85岁。死后又被加封为太师,陪葬在唐肃宗陵。按造唐代制度,郭子仪坟高应为一丈八尺,当下葬时则为他破格增加一丈,也就是二丈八尺,作为朝廷对他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