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不灭的火焰
3021200000028

第28章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下班了,谭家鸣意兴未尽地回到宿舍,宿舍里仅有一两个人,都是红队的,他也不太熟悉,自己坐到床上,掏出日记本来写日记,他决定从今天开始写日记,记述感受与心得。写完日记,洗漱完毕,已是十点多了,觉得有些乏,就上床睡觉。

可是,却难入睡,或许以前受神经衰弱的影响,他的睡眠不是很好,亮着灯是睡不着的,受到干扰也睡不着,现在可好,不光灯亮着,陆续回来的人有的说话,有的在收拾东西,弄得哗哗直响。谭家鸣翻了个身,叹了口气,又要到12点了,看来,在外边闯荡太不容易了,要经受各种不利的条件。还不如在双虎村,睡个安稳觉。谁让现在处境艰难呢?自己要努力做业务,挣了钱就能租间房子,不像现在这样遭罪了。

他这样地想着,越发睡不着了,又想起在晚会上分享的事来,他觉得自己还是有些沉不住气,太有些沾沾自喜了,不该在同事面前那样得意。怎么经受不住别人的夸奖与羡慕呢?作为新员工来说,今天的业绩是不错的,可是能保持天天如此吗?一想到以后,他有些汗颜了。如果第二天没做好的话,那真是太丢人了。

谭家鸣想这想那,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

到底是年轻人,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向往,心头燃烧着希望之火,即使头天再累,睡得再晚,第二天上班照样生龙活虎,充满朝气。

外出做业务,谭家鸣又分在吴组长的手下,就是他第一天实习时的组长。另外两个也熟悉,一个是李伟,一个叫张成。在日后的业务生涯中,他和这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分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关系更亲密一些,他们的这种铁三角在后来也影响到谭家鸣的人生命运。

说来也奇怪,自此以后,谭家鸣的业务就顺了起来,业绩虽然有时高些,有时低些,但是从来没有空手过。这不仅令同他一组的人羡慕,就是公司里的骨干们也对他刮目相看。王经理有次在晨会上还表扬了他,看着墙上的业绩柱状图,他的排名渐渐靠前,他的心里也渐渐踏实了。而每每的,轮到他同大家分享做业务的心得与体会时,他也变得低调谦虚了,他总是说,放平心态,充满自信,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之类的格律式的感受,也是按照羊皮卷上所说,还有经理所讲的,他不过是执行而已。

其实,谭家鸣所说的这些,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明白,关键的问题是落实,是实践。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各行各业皆是如此。人们常常羡慕一个人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却没看到他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我们从谭家鸣所写的日记中可看出,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

八月二十五日星期一晴

今天去了玉台小区,以前来过,下货还可以,况且有一家照相馆还欠两盒的钱,这回一块要了。可是,新的一周,运气似乎不佳,一个上午一节也没卖出。不过,心里也并不着急,或许已经习惯了。

到了下午,去那家照相馆要了钱,本以为还能要点的,老板却说,质量不算太好,就没有要。我承认,质量是一般,可是价格也便宜。他怎么不想想这一点呢?出了照相馆就沿着附近的店铺,做了一会儿,只不过卖了几板电池,眼看着太阳西斜,这一天又要过去了。可是,这背包里的货才刚刚开封。不行,这样不能回公司。不管他们几个了,我再接着做下去。

正好是下班的时候,大多数居民家中都有人,乘着一股劲儿,一口气做了六个单元楼。一直快到七点半,卖了150元才收兵。回去都八点多了,虽然被小组长埋怨一通,但是心里仍然高兴。

八月三十日星期六多云

这是一个大型的商贸市场,处于城乡结合部,里面店铺林立,一家挨一家。什么小商品区、针织品区、五金小家电区,看来在这里要做一天了。我们几个就分开,每人一片,开始工作。

刚做了几个店,这时有一个胳臂上缠着袖章的老头,大概是市场管理员吧,过来不让我卖,说这是市场的规定,我就说,那些卖水果的、小吃的,怎么能行呢?他说,他们是交了钱的。我明白了,看到他手里拿着收音机,就掏出一板电池给他,说是好的产品。果然,他不再干预了。我心里说,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都是爱沾小便宜的人。

又继续做下去,到了另一边,发现那两位同事正在休息,以为店铺都做完了,就问他们,原来他们没做多少,嫌累,在那歇息。看来,他们也不是出力的,做业务哪有不辛苦的。正好,你们不做,我去做。

这个商场,我一个人做了大约三分之二,卖了将近200元,算了算,能挣80多块钱。说实在的,也累得够呛,腿脚发软,嗓子都喊哑了。可是,不这么努力,也挣不着钱呀。

九月三日星期三晴转多云

推销产品这行,有时还真不好说,有时费了半天劲不一定做好,有时又很轻松地做成好几笔。就拿今天来说,跑了一上午,累得腿疼,也没卖出多少,而中午在一个停车场门口休息时,向一个看大门的保安推销,引来很多人围观,结果卖了不少,有一个老板模样的人,一下子掏60元买了两盒,这一会就卖了上百元。

一个拉地排车的,说我们这些做业务的,挣钱太舒服了,动动嘴皮子就把钱挣到手了。我听了,向他苦笑着点了点头,其实他哪里知道我们的辛酸。我想起了经理在会上所说的“四千精神”,走过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收获千差万别。踏尽顾客门,说遍嘴中言。一路风尘苦,谁解心中酸。

谭家鸣算了算这段时间的收入,手头有了500元的现金,如果加上在公司里的500元,就有1000元了,来公司也一个月了,转眼就到中秋节,年前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照这样下去,年底还能挣几千块钱。自己的一些愿望也能实现。这可恶的公司,如果那500块要来的话,就可以买部手机了,朝家里打电话多方便。

他又想到陈香,自从他的业绩有了突飞猛进后,她似乎比他还高兴,夸奖他自是不必说了,在晚会上,老是鼓动他去给大伙分享,而自己又是个很低调的人,不愿意屡屡露风头。有时,她的做法让自己很不舒服。可是,自己又不能责怪她。唉!这个陈香,是不是对自己有点意思,或者说喜欢上自己了。从他们相遇、相识、相知,就能够看出来。起初,以为她想拉拢人心,见自己诚实、稳重,才那么做的,现在看来,却不完全是。她的眼神说明了一切。而自己对她的印象呢?心里很感激,可是仿佛又隔了层布,完全没有感觉。不管了,顺其自然吧。

很快就到了中秋节,公司决定十五这天放一天假,每人发了两块所谓的“高档月饼”。而十四的晚上则举行联欢晚会。谭家鸣早已没有了刚来时的新鲜感,既不兴奋,也不消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参与其中。

第一个表演节目的是一个瘦高个儿,这个时节天有些凉了,他还穿着短袖,显得瑟瑟发抖的样子。他才来公司一个多星期,谭家鸣并不太熟。就听见他说:“大家好,我叫王鑫,家是东北的,俺们东北那疙瘩儿,就是爱唠嗑,我给大伙讲个笑话吧。”说话果然浓浓的东北味儿,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在一家旅馆里,住着三个人,一个杭州人,一个苏州人,另一个是扬州人。他们都爱吹牛,苏州人说:“我们那儿擅长造船,造的那船哟,别提多大了,当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时,在船上,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还没跑到船尾。”扬州人接过话说:“是啊,他们行军又累又饿,又遇上阴雨天,这时幸亏碰到我们扬州产的大萝卜,曹军在里面又吃又喝,还能避雨,呆了三个月,大萝卜才吃了一半。”杭州人听他们说完,撇了撇嘴,说:“这不算什么,要说我们这儿养的那个牛哩,才叫大的了,我从牛头开始走,走了三年才看到牛的尾巴。”“你吹牛,世界上哪有这么大的牛。”那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杭州人笑呵呵地说:“没有我这么大的牛,怎么去拉你们的船和大萝卜呀!”

几个节目以后,陈香唱了一首《为了谁》,虽然不怎么动听,却很亲切。她唱完后,说:“我提议,下面这个节目,有请咱们公司最具人气的销售精英谭家鸣来给大家表演,好不好!”下面顿时欢呼一片。

谭家鸣不得不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