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玩“隐身”时,他仍然尝试着与他人一样行动,比如上学读书、追求异性等等。而这么一来,却又恰恰意味着他在外部世界面前已经把自己“暴露”了,解除了他对自己心理弱势的防御。在这个时候,如果他并没有收获成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和羞辱感,产生强烈的自我憎恨。而这种自我憎恨只能更加使自己处于心理弱势,在心理生存的指令下它又逻辑地外化为一种强烈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攻击必须被合理化。
于是,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不幸地发生了。
24.狠人杀人的心理逻辑
马加爵的5000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
为读大学马加爵家里已经负债1万元,马加爵靠打零工补贴生活费,没钱买鞋穿,不敢去上课,直到学校发了救济才买了双便宜拖鞋走进了课堂。
马加爵在监狱中穿上了他这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马加爵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看押他的警察都落泪了。
说到中国人,必须回顾一下马加爵杀人事件。具体事件可以问一下百度,我不再抄了。在当时很多人的解读中,社会不公、贫富悬殊、心理变态、教育体制的恶性代价在马加爵事件上折射了出来。这个事件,由此也成为人们情绪的发泄口。而在媒体上,无论评论者对他的行为进行怎样的评价,都表现出一种沉重和压抑,也都表现出对社会、心理和教育问题的控诉。
马加爵变成一架杀人机器,真的如很多人所说的是因为贫穷产生自卑,导致脆弱的自尊,然后在某一事件的刺激下杀人吗?如果仅仅是这样来看问题,那就太简单化了,完全没有进入马加爵的内心世界。
好,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狠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马加爵杀人的心理逻辑可以这样表达:贫穷的无文化的农村家庭背景→形成自我中心性格→学习好论证其关于“自我”的自恋→遭受现实挫折,生命力受挫,内心产生破坏性→为维护心理生存,关闭自己,减少与外界接触→仍然遭遇各种挫折,破坏性加剧→偶发事件刺激,破坏性剧烈释放。
要走进马加爵的心理世界,就必须如精神分析所做的那样走进他的童年史。媒体曾经披露过他的一些日记,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他的心理嬗变轨迹。这里引述其中一篇:
1996年7月19日晴今天我非要写日记不可……大概是六点钟吧,我被一阵阵寒心刺骨的吵闹声吵醒了!原来是爸跟妈在争论,气势非凡。爸说一大堆脏话,很臭、很臭的脏话,看来爸是发疯了。他们是围绕是否用抽水机抽井水等问题闹的。爸说:“你这个蠢货,用抽水机抽井水都不行么?你说用电多,怎么多?用现在那个有窟窿漏水(的桶),一装上(水)马上就漏完了,这样好?到冬天打水脚就湿,你们更不愿打了。既然小钱不用,那就用大钱,等下又说到那220元的烧柴炉……”噢,妈妈也对抗起来:“当然,做错了就得讲。那个火炉还不跟我商量,就私自去买,现又不好用,这不白费220元么?现在后悔有什么用,人家还钱给你不成?现又想用抽水机,我看你又花几百块钱买个后悔,有什么用?这一小缸水,用什么抽水机?七八桶就满了,以后我们都勤快些就行了,抽水机开关一次多少钱?用多少电?我看是做不过的。”
爸咆哮起来:“你这蠢货,丫电,去电就去电,去钱就去钱,每次想买些东西你都不同意,害得我也不好受,你我是对敌,合不来的!看来你想死了,不是我死就是你死,我想这样好多了,我、我变、我变、我变坏,脾气坏,我想杀人、杀死!”
爸爸真是太狠毒了,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但我会坐牢的,我又不想坐牢,如果是10年,我将是25岁,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无奈……不知什么时候爸妈不吵了,但很久,很久就听到一声“哧”,我想是爸用熨斗吧,我真恨!接着,“哧”的一声更刺骨。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考上宾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此事与我无关,这是姐常教我的……在这篇日记中,马加爵内心的痛苦和产生破坏性的根源已经一览无遗。这个时候,他只有15岁。而这种破坏性恰恰根源于挫折:贫穷、不睦的家庭,父母的争吵,父亲对母亲的暴行,严重地刺激了他的心灵和神经,同时也在他的人格倾向中留下了凶狠暴戾的基因。在另一篇日记中,也仅仅是因为看电视时与奶奶发生冲突,马加爵就“恨死”了奶奶。
马加爵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他家非常贫穷,但由于他是独生子,除父母的疼爱外还有两个姐姐的呵护,加上他学习出色,自小就是家庭的中心。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一种过度的自恋。因为从小受到的关爱,小时候的优秀,在心理上,这样的人往往会认为世界应该为他而转,他也是最优秀的。也就是说,他对世界有一种“人格失调性歪曲”,不是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而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需要”“我的想法”为中心看待世界。一旦现实不是如此,他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在心理上产生生命的挫折感。
◆逃避还是攻击?
不幸的是这样的人注定要遭受现实的挫折,何况马加爵家里很贫穷。这样的挫折一部分是客观的,无法避免,一部分是主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心理产物。而当挫折降临,他又无法逃避时,这样的人常常会变得极端的敏感,而且具有一种“被迫害妄想”,把一切归罪于外界。
也就是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挫折。他常常会用到两种心理防御机制,一是逃避,二是攻击。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破坏性就会淹没他。
逃避是因为“自我”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不是所有人都像父母家人一样疼爱他,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如他成绩好,更不是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并且还有一个让他感到耻辱的贫穷压得他无法抬起头。这时,一个自我膨胀的人会陷于自闭,不想与人交流,封闭自己,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这样,外界就不容易伤害他那个自恋的自我。马加爵高中时有过出走经历,在大学里独来独往,不参加社团活动,他性格孤僻、不善交流的秘密就在这里。
而攻击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遭受现实挫折后的反应,上述几点已经在他心理上引起了生命的挫折。一个人的自恋如果遭到他所感觉的外界的伤害,破坏性就会侵入他的心灵,他就要报复。进入大学后,作为一个贫困学生,马加爵无论在哪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心理劣势。他不断地逃避与外界的交流,但他并不处在真空环境里,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总是遭受挫折,他自恋的自我总是遭到伤害。
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贫穷仅仅是导致马加爵等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遭遇生命挫折的因素之一,即使贫穷不构成挫折,也会有人际关系上的挫折,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挫折。它们都是对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威胁。在马加爵事件中,贫穷的家境仅仅是他的一个心理背景,它只是让他变得更加敏感,更加感受到“易受伤害”而已,它只是参与了他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客观世界的歪曲。
恰恰正是这种不断遭受挫折的自我中心主义,把马加爵拖入了破坏性的道路。当某个偶发事件的刺激与他当时的心境结合起来,破坏性被剧烈地触发,这颗“心理炸弹”便爆炸了。
一颗“心理炸弹”的爆炸,或者一种心理症状的表现,都有内外两个原因:一是个人的心理结构,二是外在的现实刺激。为什么有那么多同样贫穷甚至更加艰苦的学生不像马加爵这样做人,更不像他那样去杀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理结构与马加爵不一样。但我们也不能说,马加爵的变态、杀人与贫穷和社会不公没有关系。无论如何,外在因素都会给一个人带来生命的挫折,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25.发狠前,心里早就预演了无数次
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
再小的分量,积累起来,也可以沉重如山:切勿做添放最后那根稻草的事情!
无论是周克华、霍尔姆斯、赵承熙,还是马加爵,虽然杀的人多,但并非连环杀手。中国的连环杀手也不多,最经典的,就是邱兴华了。他的凶残和变态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2006年以来,没人能“超越”他。
同样,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看一看。
◆要注意不甘屈服于命运但又屡屡失败的具有施虐倾向的人
2006年7月16日夜,月黑风高,一件特大凶杀案发生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高山上的一座道观里,共有10人被杀,包括寺庙住持及管理香火事务人员6名,香客4名。凶手的凶残令人发指,居然把道观住持的双眼挖掉,把他的心、肝、肺掏出,切成片下锅炒熟,摆放在盘中……变态至极,让人毛骨悚然,连公安人员都被这只有恐怖小说里才能出现的血腥诡异场景吓坏了。
犯罪嫌疑人很快锁定为邱兴华。案发后他立即潜逃,在逃亡中又杀死一人。数百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搜捕,8月19日才终于将邱兴华抓捕归案。
那段时间里,邱兴华杀人事件以及此后关于他“是否有精神病”的法律与心理学争论轰动中国。至今,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案件仍是一个超级变态的恐怖噩梦。
他当然不是精神病人。和马加爵一样,邱兴华之所以沦为变态杀人狂魔,遵循的仍然是这样的心理逻辑:生命受挫导致破坏性的转向;越受挫,越有妄想,同时破坏性的能量也越大。当生命受挫达到极端时,一个导火索就会把他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