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34

第34章 千古皇陵之迷(3)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一段魏文帝曹丕所发的感叹:“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乾陵能够历经1300年的沧桑而地宫幽闭未启,当是考古学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幸事。耶么,乾陵地宫究竟是如何布局的呢?

由于包括乾陵在内的唐关中十八陵的地宫均未经发掘,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考古学家们另辟蹊径,通过研究唐代及其后的陵墓地宫形制、宫殿建筑,以及唐墓等级制度,对唐代帝陵的性质进行了推测,并由此推出乾陵地宫的大概面貌。

与唐代时代相邻的五代时期前蜀王建永陵,南唐李昪、李璟两陵均经过考古发掘。这3座五代帝陵的地宫都由前、中、后3室组成,南唐两陵的3个墓室都有耳室。前蜀和南唐部号称继承唐制,这3座陵的地宫内都发现了唐陵使用的玉质哀册。另外,清理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辽庆陵(即辽圣、兴、道三宗陵墓)地宫后,发现也都是带有耳室的三室墓。宋陵的地宫没有被发掘,但明、清陵已发掘清理了几座。北京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也是有耳室的前、中、后三室。清东、西两陵地宫,有几座得到了清理,有的遗留下当时建地宫的档案、模型,这些陵墓的地宫都设有三重门,形成直筒式三室。

自古以来的墓葬均模仿当时的居室,明清宫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外朝三殿、内廷三殿,唐大明宫中轴主殿也是三座,即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大明宫内另一处重要宫殿——麟德殿更是前、中、后三个空间勾连而建,所以唐人又名之曰三殿。最后,唐代盛行佛教,释迦牟尼在中国保存金身舍利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其舍利塔地宫的结构也是直筒式的前、中、后三个部分。

乾陵中“号墓为陵”的两座墓葬,都是前、后双室。而唐代墓葬的等级高低对应墓室的多少,前、中、后三室的形制恰恰比“号墓为陵”的墓葬多了一室。已经发掘的大唐秦王陵的墓室地宫分为前、中双室,也与这一墓葬等级制度相符。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乾陵地宫的形制就是前、中、后三室组成的筒状墓室呢?

历经风风雨雨,昔日巍峨雄伟的唐关中十八陵皆难寻昔日风采,只有斜阳中那一座座荒芜的孤冢,似乎还在诉说着泱泱大唐的鼎盛辉煌。

就是在这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的权力巅峰上,赫然傲立着一位伟大女性。而如今,她已然将她亘古无双的传奇和毁誉参半的评价,全部交付给了这座巍巍乾陵。

不是帝冢胜帝冢

这是一座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墓葬,神道就长达150余米。它瞰关中,恢弘磅礴,一如帝陵的规制,堪比皇家的气势,却并非皇帝陵寝。这就是可与唐关中十八陵相媲美,有着“东有兵马俑、西有秦王陵”之说的大唐秦王陵。

未称帝号的袅雄之陵

提到大唐秦王,大概多数人都会想到初封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这里要说的秦王却是唐末纵横一时,志在问鼎的秦王李茂贞。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因屡立卓越功勋,唐僖宗赐其姓李,改名李茂贞,并封为秦王。他既保驾护唐,又拥兵自重;他既是李唐直臣,又两犯京师。924年,李茂贞病逝于陕西凤翔,次年迁葬于宝鸡县陈仓里的“先考大茔”,即今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19年后,其妻刘氏与之并穴合葬。

这位乱世枭雄一生以李唐臣子自称,并未称帝,可他却在礼崩乐坏的五代十国时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形同帝陵的坟茔。李茂贞所选取的这块地水位偏低,土地深厚,正是“丰敛厚葬”的风水宝地。然而,遭逢乱世,怀璧其罪,即使占据了这样的风水宝地,又采取了相当的防盗措施,这座僭越礼制的大型陵墓亦未能逃过被盗的厄运。

秦王陵是一座“同茔不同穴”的合葬陵寝,如同帝陵一般,这座陵墓由山门、神道、献殿、祀殿和2座地宫组成。长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15组共34尊石阙、石人、石马等石刻造像。这些石刻造像既承袭了唐代石刻的凝重雄浑,又初露后代精美别致的风格。神道的尽头便是李茂贞和其妻刘氏的陵墓主体。岁月经年,今人已然无法再领略昔日大唐秦王陵地面建筑的风采。

李茂贞墓全长1172米,超过盛唐时“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其妻刘氏墓全长80米,在墓葬形制规模精简的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室为仿木雕建筑的青砖结构,雕檐斗供,宛如人间。墓壁上浮雕有十二时像、驾鹤西归图、二人抬轿图、八人抬轿图、汉人牵马图、胡人牵驼图、妇人启门图等精美的砖雕图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金瓯帝陵仍遭盗

大唐秦王陵并非帝陵,却有着堪比帝陵的形制规模、恢弘气势。与五代十国时李茂贞夫人刘氏墓顶的盗洞期其他帝陵不同的是,大唐秦王陵有着设计巧妙、机关重重的防盗措施。

这座陵墓规模宏大,李茂贞墓墓室距地表20余米,刘氏墓墓室距地表4米。陵墓所用石材坚硬无比,仅靠人工很难破坏。而且,两座墓的墓门设计十分独特,石门长22米,宽11米,门板厚022米,石门两侧各有一个榫头,门额上有2个与之相连的凹槽,构成了坚固的榫卯结构。如此一来,墓门闭合得严丝台缝,令盗墓者望之兴叹,无计可施。

可是,在盗墓风行、几无幸免的乱世,即便是如此固若金汤的墓葬,仍难逃被盗的厄运。当考古工作者清理这座大型王陵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地宫墓室的穹窿预竟然开着一个巨大的盗洞!满目苍凉的大唐秦王陵早已被洗劫一空。可叹的是李茂贞生前机关算尽,建造了这样一座坚固的陵墓,身死之日,便惨遭盗掘。千年石函重见天日

2001年,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大唐秦王陵进行清理发掘。虽然这座大型王陵屡遭盗掘,可是考古工作者还是在墓中发现了精美白瓷、鎏金铜器等735件随葬品。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土于李茂贞妻刘氏墓甬道的一具石函。所谓石函,就是石质的匣子。自汉以来,不仅墓葬中常会出现石函,一些佛塔地宫中也经常使用石函盛放舍利、法器等珍贵物品。出土时,石函上覆盖了厚厚一层淤土。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揭去千年尘封,石函为青石制成,石盖的形制类似于墓志盖。抬下石函盖子,里面又满是黄色泥土,经过一个小时的清理,又发现石函之内还隐藏着另一具铁函。那么铁函中保存的是什么?学者们推测,铁函中的器物有可能是极其贵重的宝物、事关机密的物品、谥宝或哀册。为了避免贸然开启后使匣内文物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没有打开铁函。

“断碑衰草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大唐秦王陵历经千年磨难,如今已是满面沧桑。它模仿帝陵的墓葬形制,为后人研究唐五代帝陵提供了绝好的材料,其丰富的学术价值为后人留下重现历史、探索唐陵的佐证。

精确定位阿保机陵寝

1120年,当女真人的铁骑踏平这片土地的时候,辽太祖的陵寝焚毁殆尽,其中珍玩宝器尽皆流失。1000年后,这座神秘的帝陵深深隐匿,拒绝了日本强盗和军阀的盗掘。今天,考古学家们提出,辽太祖的陵寝明殿至今保存完好。那么一代开国君主的陵寝,究竟是否安然?寻觅祖陵

辽祖陵的墓主人是辽王朝的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祖陵同历代帝王陵一样,一旦王朝败亡,即遭劫掠,亡辽的大金在攻破上京城时,焚烧了祖陵的地面建筑,将其中的金银珠宝席卷一空。

黑龙山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日本人在辽代旧址做了大量调查,并发掘了庆陵。可是,在他们的大肆搜寻下,仍不能精确定位祖陵所在,最后空手而归。这为祖陵又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辽代帝王均将陵寝修建在峰峦叠嶂的深山之中。据文献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寝建于祖山之上。那么,祖山又位于何处呢?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们通过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调查,基本可以断定祖山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当年契丹的先祖即是发祥在此。阿保机对这块风水宝地情有独钟,不仅在此处进行秋猎,还在附近修建了龙眉宫。

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工作队通过实地调查,惊喜地在祖山发现了石像生、石墙遗迹以及3座辽代墓葬。根据地望和相关辽代帝陵的形制,学者们判定这次调查发现的石像生即是辽祖陵的石雕,石墙则是祖陵陵园的围墙,而3座辽墓便是祖陵的陪葬墓。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精确定位了祖陵的位置。

祖陵是阿保机驾崩后由他的皇后述律氏主持修建的,工程历时1年。与中原王朝历代帝王即位起便修建陵寝,动辄修建几十年的大举动相比,祖陵的修建时间的确过于短促。但《辽史·地理志》中记载:“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靴尚存。又有龙门、黎谷、液山、液泉、白马、独石、天梯之山。水则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这说明祖陵建制完善,气势宏伟,具有相当的规模。祖陵是凿山为陵,修建于山势险要的祖山山谷之中,通向祖陵的山谷中有两座巍峨的石峰,高昂屹立,犹如巨龙,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黑龙门”,也就是祖陵的大门。祖陵的地宫称作“明殿”,“明殿”南边有用以祭祀的“膳堂”;“明殿”东侧的碑亭中,是记录阿保机游猎的石碑。再东侧则有碑楼,其中立碑以记述太祖阿保机的创业之功。辽代效法汉制,陵园中自然也少不了石人、石兽等地面石刻。

通过探寻文献记载,我们大概了解了辽祖陵的布局和规模,而要真正揭开祖陵的面纱,探寻祖陵地宫即明殿的秘密,只能等待科学的考古发掘。倾听祖陵的传说

关于耶律阿保机与祖陵,这个草原帝国开国君主及他死后葬身的陵墓,有着很多或见于正史,或流于民间的传说。

耶律阿保机30岁时被推选为部落的军事统领,率领骁勇善战的契丹人四处征伐,使契丹一族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907年,阿保机被部众推举为契丹可汗,正式建国,国号契丹。916年正月,阿保机正式称帝,建都上京。作为一位马上皇帝,阿保机一生驰骋沙场,建功无数,最终开创了纵横北方的大帝国——大辽王朝,后病逝军中。

据记载,阿保机的皇后述律氏在阿保机死后下葬时悲痛欲绝,竟要以身殉葬,在大臣的阻拦下方才作罢。可她还是砍断自己的右手,以断腕随葬丈夫。当时悲壮的一幕,令后人心悸震惊。述律皇后是辽代第一位称制的太后,她的铁腕手段闻名当时。她狠心以断腕殉葬的举动,不知是否真的源自她对丈夫爱之深切,可后来修建的义节寺断腕楼却孑立于祖州城,讲述着这个惨烈的故事。

今日的辽祖陵墟址犹存,那位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一代帝王的雄风依稀可见,只是不知我们何时才能一睹祖陵地下建筑的庐山真面目。

草原公主的日常生活

尘封的陈国公主墓已被打开,绘制精美、颜色艳丽的壁画,价值连城、华光闪烁的金银饰品,巧夺天工、精巧华丽的随葬品,古老神秘、备受争议的网络面具……这是千年前策马扬鞭、欢歌草原的契丹公主生前华贵生活的缩影。与公主偶然相遇

1985年7月,有施工队正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龙山镇修建水库,人们竟在工地的泥土下发现一块块青砖。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考古工作者确定此种青砖是内蒙占地区辽墓特有的建筑材料,因此这是一个辽代墓葬群。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已暴露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就是在这批墓葬中,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了未被盗掘的契丹贵族墓葬——辽陈国公主墓。

这座墓的形制同大多数辽代砖室墓一样,墓口往内是一条向深处延伸的斜坡墓道,通向一间券顶的长方形前室,前室两侧各有一个圆形耳室,前室北侧是平面为圆形的穹窿顶后室。这种平面为圆形的砖石墓早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在北方十分流行,契丹人继承了这个古老的传统。

公主金面具及银丝头网墓室内保存完好的壁画,将1000年前契丹人的形貌服饰和日常生活场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壁画中,契丹男子均是髡发,两鬓长发垂至肩上,而女子则两鬓结发。侍从们或牵着马,或手持渣斗,真实地重现了契丹仆役侍奉主人的场景。

这是一座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葬墓的规模并不大,通长只有16米。这样的墓葬对于一位公主来说的确小了些,可墓中出土的大量奢华随葬品和精美壁画,却真实地反映了公主生前的高贵与荣宠。英姿飒爽,满腹才情

作为东胡后裔的契丹族生于草原,擅长骑射,马是契丹族最好的朋友,辽陈国公主墓中就有大量反映鞍马的壁画和马具实物。墓道的两壁都绘有侍从牵马图和主人骑乘鞍马的图像。与盛唐之时肥硕健壮的骏马形象不同,此墓葬壁画上马的形象更加飞扬矫健,四腿修长,马蹄坚实有力,这充分显示了契丹人对能够高速飞奔的千里马的喜爱,这种偏好源自契丹民族的草原生活。

墓的西耳室中出土了两套珍贵的银质马具,其中一套保存完好。这套保存完好的马具包括银质的辔、羁、鞧、鞍和铁质镀银的马镫,辔、羁、鞧上钉缀白玉动物纹饰,鞍桥包片上錾刻了对称的龙凤纹,整体做工精致,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自汉代以后,如果墓中随葬实用的马具,则代表墓主人生前骑马。辽陈国公主墓中随葬两套马具,说明女性墓主人虽贵为公主,却也毫不娇弱,一如所有契丹人耶样,可以策马扬鞭,奔驰在无边草原上。

当契丹贵族纵情驰骋的时候,他们会单纯地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身上佩戴复杂、精美且可以随风飘动的装饰品。辽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两条金质的蹀躞带,分别束在公主和驸马的腰部。这两条蹀躞带工艺精巧,驸马蹀躞带上还刻有兽面纹。这种蹀躞带起源于汉代的匈奴,北方许多少民族都对这种带饰青睐有加,人们喜爱在蹀躞带上悬挂一些装饰品或小型日用品,如刀子、荷包、针线筒、金盒及各种佩饰。当骏马飞驰时,矫健的契丹人身上飞扬着各种饰物,当是何等的英姿飒爽,飘逸神骏。

这位陈国公主不但能骑能射,还颇通文墨。墓中出土了2端玉砚和1件玉质水盂,此外还发现了80枚木质围棋子。这几件精美的文具和围棋子,恰恰展示着这位草原公主的才情。神异的葬仪

辽陈国公主墓中最闻名的,当属公主和驸马入葬时面部所戴的网络面具以及大量华丽美观的饰品。两件面具由薄金片制成,通体呈闪亮的金黄色,面具上的五官清晰,边缘有26个孔,以银丝与墓主人头部的银丝网络连接在一起。驸马面具稍长,颧骨微凸,鼻梁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