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23

第23章 自然探索(6)

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也是由于地下有断层存在。在这次地震中,不仅可以测出断层两边的地盘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都发生了相对的位置移动,而且有的地方在地面上也能清楚地看出来;水平位移的距离最长有1米多,垂直位移的距离也有几十厘米。

1976年2月4日发生在危地马拉的75级地震,使这个国家的北部至少向西推进1米以上,有的地方水平错动距离达到325米。

但也有些地震,看不出地层断裂升沉的现象,这可能是断裂发生在很深的地方,没有对地表造成显著的变动。像浓尾平原上的台阶那样容易看出的断裂错动现象是很少见的,许多断层需要我们调查研究了那里地下的岩层才能认出。地震时地面出现的裂口,并不都是地层断裂错动,有许多是地表的土石被震开了,或者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地震是地下原有的断层又突然快速错动而引起的,少数是由于地壳受力破裂产生了新的断层而发生。据统计,我国7级以上的地震,80%以上出现在下面有断层的地带。

在地壳中,存在着许多断层,不过并不是任何断层都会继续升沉错动的,有些断层已经不再活动了。地震的产生,主要出现在那些今天还在强烈运动着的地区。那些还具有活动性的断层,特别是它们的端点、转折处和两条以上断层的交会处,最易成为地震的震源。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日长夜高的珠穆朗玛峰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的第三纪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受到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关于这一点,人们已从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找到的许多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动物化石中得到了证实。

珠穆朗玛峰经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627米(1994年),并以每年37厘米的速度增高。它在第四纪的300万年间约上升了3千米,平均1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1万年,它却上升了370米,即每年上升37厘米。现在,它仍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缓慢上升。那么,珠穆朗玛峰将会无限制地不断升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会有最高限度吗?如果不是,它又何时停止这种“日长夜高”呢?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在探讨的问题。

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是每一个登山家的终生夙愿。

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来到珠穆朗玛峰,探测它的奥秘。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珠峰。1921年,英国等探险家纷纷组队,投入巨资,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探险家们更看重从难度大的中国一侧北坡攀登珠峰,先后共组织了8次之多,但是均未能成功。其中,1924年,著名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等,凭借先进的登山工具和丰富的经验,顽强地攀登到珠峰北坡海拔8680米处,即“第二台阶”,马洛里和他的队友不幸遭遇山难,功亏一篑。因此,他们把北坡称作是“不可攀援的路线”,“死亡的路线”。

珠穆朗玛峰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特别是北坡,气候比南坡更加恶劣,地形更加险峻。珠穆朗玛峰常年覆盖着冰雪,峡谷中有几条大的冰川,著名的绒布冰川就是由东、西和中绒布三大冰川汇合而成的。珠穆朗玛峰上气候恶劣,从头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整个冬季里,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达到十二级以上。五月末开始从东南吹来的季风,一直要吹到9月底。这段时间,山顶随时都可能降雪。山顶上气温很低,通常都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

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要克服高空的严寒、缺氧,战胜陡峭的岩坡、悬崖,以及冰川裂缝、冰崩、雪崩和随时而来的暴风雪之外,还必须越过两个最艰险的地带——“北坳”和“第二台阶”。“北坳”是珠峰与北峰之间的鞍部,它的顶部拔海7007米,坡度平均在70度。它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峰的腰部。在“北坳”险陡的坡壁上,常年堆积着深不可测的冰雪,分布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的印槽,是珠峰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第二台阶”位于珠峰8570米至8600米之间,相对高度约30米,岩壁陡峭光滑,平均坡度在六、七十度左右,在它的顶部还有一座约3米高的垂直峭壁。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TenzingNorgay),克服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自从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后,从北坡登顶珠峰一直是新中国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中国登山队于1955年开始组建,史占春为第一任队长。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的三名运动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从北坡成功登顶,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夙愿。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藏族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同时还有七名藏族男队员和一名汉族男队员登上顶峰。1988年中国与日本、尼泊尔联合组队,首次实现了珠峰南北坡双跨;从1988年至1999年,年轻的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二人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2003年5月21日、22日,中国登山队的两批队员登顶珠峰成功;从1993年开始,中国西藏登山队开始踏上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截至2003年5月,他们已经攀登上了其中的12座山峰,并争取在今后两三年里实现既定目标。2005年,中国再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

科学家利用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通过计算得知,地球上山脉的高度极限约为1万米。由于地球上所有山脉都没能达到这一极限,因此,它们都将平安无事地屹立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如果地球上有哪一座山脉企图“崭露头角”,向1万米的高度“冲刺”,那么,按照科学家们的计算,它有可能山崩地裂,倒塌下来。珠穆朗玛峰能长到1万米吗?当它长到1万米时,真的会山崩地裂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西湖前身是海湾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媲美的西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而弄清楚西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对西湖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筑塘而形成的。1909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先生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是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湖泊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西湖是一个泻湖,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先生的推断。这个观点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学者林华东先生对众多研究者主张的“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说法提出商榷,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塘”,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建起一条拦洪蓄水大坝后从而促使西湖的形成。

西湖湖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西湖处在杭州复向斜轴部北东倾伏端的丁家山组砂页岩分布区,湖盆原是砂页岩被剥蚀后留下的长条状构造盆地,后因黄尖组熔结凝灰岩的填充,盆底显得浅平。

②西湖底部基岩大部分岩性与宝石山——葛岭的一致,原始湖盆实则是以六公园为中心的破火山口发展起来的陷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