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16

第16章 神秘的海洋(15)

体形比上述猫科动物更大的是短脸熊。四足站立时,比现代的灰熊高一英尺。躯体比阿拉斯加棕熊粗大,牙齿比各种现代熊都锐利。

兰乔来布拉的鸟,除了两种以外,其余似乎都属于现在常见的种类,只有专家才能辨别其差异。其中许多种类及其同种现今仍在附近栖息。例外的两种:一是加利福尼亚州现已绝种的来布拉鹳;一是类似秃鹰的兀鹰。

兀鹰已知是古代最大的飞禽,翼展不少于十二英尺。这种食腐鸟葬身沥青池的数目之多,使人想像到从前满天都有兀鹰盘旋。

“古代的死亡陷阱”从前大概是一个不中看、不中听、臭气冲天的地方。这里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游荡,爱好大自然的人把它视为乐园;沥青池夺去了那么多动物的性命,人道主义者会为之伤心。然而,这个陷阱使人们有难得的机会见到古代情况,大概绝不会再有别的地方比这里更好了。

今天,兰乔来布拉的中心是个县立公园,占地二十三英亩,以捐赠人阿伦·汉考克命名。阿伦的祖先是加利福尼亚最早的居民,在一八七五年因开发沥青矿而发现第一批来布拉化石。现在,许多沥青池已填平了,其余未填的则用栅栏围起来,以免家畜和儿童走近依然渗冒沥青的坑。公园由洛杉矶县立博物馆管理。园中保留着一个做展览用的沥青池,还设有导游员。公园当局正在用玻璃纤维仿制该区绝了种的动物以供展览。

现已制成几只长毛象、斯剑虎等。希望将来仿制出六十件动物模型,重现更新世的环境,使观众对往日野生动物留下富有教育意义的深刻印象。

没有人真的想急冻一只象。向急冻食品工业的人请教怎样急冻大象时,这个问题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提出这个问题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发现许多急冻大象。有些象肉还保持新鲜,我们当然想知道是怎样冻藏的。

地球上约有七分之一陆地是长年冰封的,形状像一把大镰刀环绕着北极海,位于欧洲、亚洲、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等地的北部地区。这片地带的“永久冻土”,大部分都铺着一层叫作腐泥的土壤。这层腐泥在夏季时解冻。腐泥通常由泥浆或淤泥构成,但也含有成分甚高的黑色有机物质,全部和冰冻结在一起。

从腐泥里掘出的动物,有的肢体完整,有的残缺,种类繁多。其中有一九七六年发现的一只幼长毛象,保存得极好,还有不少长毛象、毛犀牛、野马,以及一只生有利齿、形如现代虎的巨虎。在阿拉斯加,还掘出了大野牛、狼和美洲狮。

这些动物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和怎样会在北极冻土里急冻了呢?真令人费解。

西方的科学家最初知道有这些惊人的动物标本时,许多人只认为,那是万千年来“跌进冰里的野兽”。有些人认为,野兽不可能跌进坚硬的冰里,可是因为瑞士爬山者确有跌落冰中裂罅的惨事,这些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不过后来查明,在发现急冻野兽的西伯利亚地方,除了几座高坡上之外,完全没有冰川。此外,没有在山区里发现过急冻兽尸,发现的地点总是在比海面稍高的平原上。何况,还有人指出,发现的急冻兽尸都不在冰里。全部都是在腐泥里发现的。

有人又认为,野兽掉进河里,被水冲走,顺流而下,到达三角洲或河口湾,然后留在那里被一层层淤泥掩盖起来。这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可是后来查明,兽尸不是在三角洲或河口湾发现,而是在河谷间整个冻原地带的各高地上发现的。

其后,所谓“泥浆说”流行起来。冻原有某几种黏土的泥浆,人的双脚陷下去就拔不出来。俄罗斯科学家认为,几英尺深的黏泥可以陷住一只长毛象,暴风雨来袭时,便把它永远冻藏在黏泥里。不过,无论什么事都会有人唱反调,有关冻藏野兽的解释也非例外。他们指出,从来没有发现过冰冻兽尸是给这种特别的黏泥黏住的。

那么,从北极泥土里掘出的那些野兽是怎样冻死的,难道没有证据证明吗?

约六十年前,西伯利亚北部毕莱苏伏加河边发现一具长毛象尸体,象头伸出地面。这具兽尸举起一只前足,姿势像蹲着。头部多处被狼咬得露出骨头,但其余大部分还很完整。

最重要的是,唇、口腔和舌都保存得很完善。在舌上和牙齿间还有死前嚼着的食物,显然是来不及吞下去。食物中有肥嫩的苔草和青草,更有趣的是还有金凤花。

这具兽尸不可能整个夏季躺在那里(甚至到今天,这个夏季还盛开金凤花),然后到了冬季又冻藏起来。这样的话,在冻藏前,大部分尸体必已腐坏,或已被食腐动物吃掉。

冻肉的过程,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简单。想要保持肉质不变,必须把肉快速冰冻。如果冰冻得慢,细胞里的水分就结成大型晶体,把细胞胀裂,肉也就逐渐腐坏。

在华氏零下四十度,急冻一只死火鸡需时二十分钟,半边牛需时三十分钟。这些只是去了皮毛的肉,而不是浑身软毛的活长毛象。它躯体庞大,而且体温与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差不多。

除非气候极为寒冷,长毛象体内中心部分总会有段时间保持相当温暖,大概足使兽肉开始腐烂。同时,兽肉冷却得很慢,大型冰晶便会在细胞内形成,胀裂细胞使兽肉变坏。但在大多数急冻的长毛象还没发现过这两种情形。其中一只用放射性碳测定代年法测出,其年代约为一万年。在腐泥里发现的兽尸,多半肉质保持得非常新鲜。这些兽肉仍为狗、狼所喜食。俄罗斯一群古生物学家尝过肉味后,未发生不良后果。长毛象肉排曾冰藏运往伦敦,供给皇家学会会员食用。

此外,几项研究都说明,长毛象并非原产于北极区的动物。在北极冬季环境中,也不能繁育。印度象是长毛象的近亲,大小也差不多,每天要吃几百磅食料才仅足果腹。在北极地带,一年中有六个多月根本没有东西可吃。

但那里有过成千上万的长毛象。在毕莱苏伏加长毛象的口里和胃里,还发现小金凤花、苔草和青草。金凤花即使在华氏四十度也不能生长,每天阳光不足也不能开花。因此,若不是长毛象冬天住在北极区以南,每年短短的夏季向北移徙一次,就是今天发现象尸的地方,在象死的时候较为暖和。又说不定这两种可能情况都有。

由此可以想像出一幅奇异的情景:一大群肥硕的巨兽,聚集在阳光灿烂的草原上,吃盛开的金凤花。不知怎的,有几只突然死去。其中一只就是毕莱苏伏加长毛象,死时没有受伤的痕迹。口里还留着一些食料,而且冰冻得极快,体内细胞保存了万年之久。

古代北极地带气候发生过突变?有没有科学证据可以用来解释毕莱苏伏加长毛象的命运呢?

或许有。在格陵兰和南极地方,已经发现一些植物化石,其中有些植物全年天天都需要阳光才能生长。目前,在两极地带,冬季六个月时间不见太阳。凭这一点就证明,过去某个时期,若不是两极的位置和现在不同,就是今天两极一带的陆地以前是在其他地方。

恐龙的灭绝之谜

恐龙是爬虫之王,最初在地球上出现时,自然环境是最适宜冷血动物的。当时大陆气候普遍比目前炎热。爬虫品种繁衍甚多,约在二亿年前,地球已为恐龙的诞生安排一切了。

最早的原始恐龙,爱好直立,以后腿走路,是掠食其他爬虫的食肉动物。许多恐龙后来演化成食草动物,其中若干种还回复用四条腿走路。另一些更向惊人的方向演化,变得会飞。

早期的食肉恐龙中,出现了一种巨大的食肉恐龙,例如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异龙。异龙直立走路,从鼻尖到尾端约长四十英尺。头部约长三英尺,巨颌生有像军刀似的利齿。异龙之后有暴龙。暴龙是一种更大的食肉恐龙,也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动物。暴龙的头盖骨和颌,都比异龙大两倍,全身约长五十英尺。头部离地面约二十英尺。

食草恐龙与这些可怕的食肉恐龙共栖一起,自然需要特殊的自卫方法,以求生存。例如剑龙背部耸起两排骨板,甩动的尾巴上生有尖棘。铠龙的甲壳边缘生有利刺,必使掠食者不敢妄动。

如果有过任何我们今天认为是凉快的地区,那就必在两极附近。说到这里倒引起一个问题。禽龙显然是一种食草恐龙,需吃大量植物以维持庞大的躯体。可是植物每天需有充足阳光才能繁殖。斯匹茨倍根群岛位于北极圈与北极之间,冬季四个月完全不见太阳。因此,就斯匹茨倍根群岛目前的位置来说,即使气候远较今日更暖和,禽龙每年也有四个月时间找不到食料。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怎样解释呢?新近的发现似乎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学说认为,目前的各个陆块,在太古时曾一度是一整块大陆,叫作联合古陆,后来分裂为数块,经漫长时间后才漂移到目前的位置。根据这个学说,斯匹茨倍根群岛曾是欧亚陆块的一部分,在白垩纪末期向北漂移。禽龙生存之时,斯匹茨倍根地区可能处于较南的位置,有充足阳光可使禽龙需吃的植物生长。

近年来,“地极迁移”的学说做了补充说明,已经甚受注意,还获得许多人支持。研究岩石里的磁性,似乎说明在过去的地质时间中,两极并不是在目前的位置。根据一些权威学者的意见,恐龙时代的北极位置,是在西伯利亚北部某处。如果真是这样,斯匹茨倍根群岛当年的纬度,就与目前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约莫相同,靠南的位置足以维持植物生长,供应禽龙食料。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和地极迁移学说,都与白垩纪时代地球气候较为暖和证据相符合,适于解释恐龙何以能在斯匹茨倍根地区生活。

恐龙禽龙是一八二五年最先由曼泰尔予以描述的。曼泰尔是一位脾气颇古怪的医生兼科学家,毕生大部分时间在英格兰南部维尔德岩层采集骨骼化石从事研究。曼泰尔认为,从维尔德的骨骼化石可知,太古时代英格兰是热带地区,有巨大的爬虫栖居,与十九世纪英格兰大不相同。多少年来,这个概念一直由曼泰尔的后继人加以发挥,直到今天全世界仍都接受这个学说。由于个别发现年复一年地逐渐积累,这个学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斯匹茨倍根群岛上的脚印,是过去约一百五十年来最新、最有趣的研究之一。这项发现不但推展白垩纪热带环境的范围,而且把我们带入一个已消失了的世界中。

两只长矛似的角,从保护颈背的骨盾上伸出来,看来好像随时准备比武的骑士。梁龙和狡龙所属的那一类恐龙,都是体长约九十英尺,体重五十余吨。它们在沼泽里涉水,时常只把小头露出水面,借水的浮力支撑笨重的躯体。短尾飞龙的翼展五十英尺,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可能使用脚和翼爪爬树。它在树上展开翼膜,悄然无声地滑翔而下,出其不意猛扑猎物。

至于恐龙是如现代爬虫类一样的冷血动物,还是如鸟类和哺乳类一样的温血动物?最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些古生物学家指出,许多后肢长的恐龙直立走路,而且跟哺乳动物一样灵活敏捷。除了这个论点之外,虽然还有其他几个论点支持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说法,但是许多专家仍然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

恐龙为什么在七千万年前绝了种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实的答案。最近有人推测说,恐龙绝种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宇宙辐射增强了,不过,无论是什么真正原因,都必与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莫大关系。

荒僻的斯匹茨倍根群岛,位于斯堪底纳维亚半岛北端与北极之间的中途。一九六○年八月三日傍晚,一队来自不同国家的地质学家,在那里两个岛上勘探一个陡直的砂岩峭壁顶端(岛上砂岩形成于白垩纪,即属爬行类时代的中生代最后一个纪)。这次考察观光,由奥斯陆大学教授安纳托·海恩兹率领。巴黎的德拉帕伦教授和另一名队员拉费特,从峭壁顶爬下到达海岸。他们回头仰望高耸的峭壁时,发现壁面上有一些巨大脚印。没多久,其余队员也都爬下了峭壁,观看了那些脚印。

他们数出十三个脚印。每个脚印长二十五英寸至三十英寸,都清清楚楚地有三个脚趾。其中七个脚印形成一行,首尾相距四十五英尺,显然是一只大兽用后腿走路时踏成的。其余脚印则散向各方。目击者都确信,所见的是一只大恐龙留下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