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3
2994700000038

第38章 神奇动物(1)

恐龙之谜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的南北两极没有皑皑白雪,赤道带上也无漠漠黄沙,植物欣欣向荣,动物生生不息。主宰这个迷人世界的就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这些当时地球上的主宰者究竟是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它们有智力吗?

恒温动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是变温(冷血)动物。但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恐龙是恒温动物。凡变温动物,能量转换速率低,因此骨骼上的血管密度相对较低,钙磷交换的场所——哈弗斯氏血管也较少。当它们冬眠时,由于生长变得缓慢,就会出现疏密不等的、与树木年轮相似的生长环。而恒温动物则没有这样的生长环。科学家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哈弗斯氏血管,但却没有生长环,这证明恐龙很可能不是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恐龙的智力

恐龙有智力可言吗?现在许多新发现证明,恐龙并非以往描述的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动物,而是具有一定的智力。恐龙和哺乳动物一样,食肉的总比食草的智力要稍高一些。比如植食性的雷龙是恐龙中有名的庞然大物,但它们智力较低,行动迟缓,灵活性很差。而肉食性的恐爪龙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智力。以恐爪龙为例,这种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站起来只有1米多高,从头到尾也不讨35米,但它的后肢掌上装有恐怖的大利爪,遇到猎物时,借助利爪,一击而中,动作十分迅猛。恐龙公墓

在世界一些地方,大量恐龙遗骸集中在一处,人们把这些地方称为恐龙公墓。这些公墓中的恐龙通常仅为一种,但有时也有多种。恐龙公墓往往是恐龙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灾难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这是恐龙留至今天的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因其发现的数量很少,所以一旦被发现,便引起世人瞩目。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

四川自贡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集中地之一。在其市郊的大山铺一带,侏罗纪的陆相地层较为完善,恐龙化石就埋藏在这里的侏罗纪早、中期陆相地层中。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的化石富集区达17万平方米,共分为3~4个小层。仅在两个8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就发掘出恐龙个体化石近百个,完整和较完整的骨架30余具。在这个化石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属新种,在国内外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极为罕见。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公园

艾伯塔省恐龙公园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雷德迪尔峡谷之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集中地。人们在这里发现了60多种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姿态万千,或卧或立,有的像是在追捕其他动物,有的呈奔跑的样子,有的则仰头向天,嘴巴大张,像是在嘶叫。恐龙灭绝之谜

许多年来,恐龙灭绝的确切原因一直没能搞清楚。但这个秘密至今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特色的解释,许多解释本身就像恐龙灭绝一样奇特、惊人。白垩纪气候说

美国地理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北冰洋的泛滥而引起的。在白垩纪时期,北冰洋四周被大陆包围,与其他海洋隔开,这时北冰洋的水是淡的。在6500万年前,北冰洋的淡水突然涌出,通过格陵兰和挪威之间的那条开阔的通道,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其他海洋,冲淡了其他海洋里的海水。由于海水含盐量的降低,气温猛然下降了10℃左右,并且降水量减少了一半。这突出其来的变化使大量不能适应的动、植物被毁灭。紧接着,干旱又进一步摧毁了许多植物和动物,其中就包括巨型的爬行动物——恐龙。古生物学家们支持这一观点。恐龙身躯巨大而脑量甚少,几吨重的恐龙脑量不足500千克,两者比例很不协调。因此,恐龙行动迟缓,很难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一旦寒气袭来,它不能像有些小型爬行动物那样随处可以挖洞穴度过寒冬,只好挨冻而死。小行星撞地球说

科学家们在意大利考察6500万年前的沉积岩时发现了异常现象:这种岩石的含铱量比它年轻或年老的岩石几乎高出30倍,在丹麦类似年代的岩层里,铱的含量比其他岩层高160倍。迄今为止,地球上已有3000多处地方记录到了铱含量的异常,其中有海地、丹麦、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新西兰、美国等。事实告诉我们,铱含量异常的确是全球性的,地球自身的发展过程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起因。科学家们解释说,当时一块直径144千米的巨大陨石与地球相碰,激起了数百米高的尘埃。这些尘埃遮天蔽日,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太阳光无法照射到地球表面,造成长期的黑暗和寒冷,导致了大批生物包括恐龙的灭绝。恐龙复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引发人们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无论是“恐龙公园”,还是丰富多彩的恐龙展览,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毕竟是往日的遗骨和人工技术的影像再现。能否通过遗传物质DNA分子来复制恐龙,让它们重现于自然界?这有可能吗?

人工复制的设想

澳大利亚科学家维德尔认为,从理论上来说,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可以无性繁殖出恐龙或其他已绝迹的动物。他十分肯定地说,大洋洲塔马尼亚虎就有可能通过重组DNA片段的遗传基因来“复制”。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波纳尔博士就已经提出这种设想,他认为可以通过修补DNA分子使史前动物再生。要制造恐龙,必须把恐龙的DNA移植到雌鳄的受精卵细胞内并在雌鳄体内发育,直至卵细胞的周围长出坚硬的卵壳。雌鳄产下这种卵,通过孵化,新生的“人工恐龙”就会降临大地。

戟龙再造恐龙的超级实验

要使绝灭的恐龙复活,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任何恐龙的DNA。不过,波纳尔认为,在化石中找到处于休眠状态的恐龙DNA是有可能的。例如,在琥珀化石中保存的吸有恐龙血的苍蝇、蚊子等昆虫,它们的身体内有恐龙的血细胞,从中可以提取制造恐龙所需要的遗传物质——DNA。柏克利加州大学的生物学家已获得了几项突破性进展。例如,在一种已灭绝的斑驴身上验证了DNA分离和繁衍技术,并成功地培育了从琥珀中分离出来的菌类细胞。如果这一试验能成功的话,人类便可以目睹恐龙的真面貌了。

鸟的祖先之谜

1861年,人们在德国南部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动物化石。该动物的头部类似蜥蜴,两颚长着锯齿,细长的尾巴是由许多尾椎骨串连而成的,骨骼类似爬行动物,但身上又长着飞翼和羽毛。这正是一块古鸟的化石。人们把形成这块化石的古鸟取名为“始祖鸟”。始祖鸟

据科学家们考证,始祖鸟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大约有15亿年。这种古鸟具有爬行类动物向鸟类动物过渡的形态。它身上有爬行类动物的许多特点:有牙齿,尾巴是由18~21个分离的尾椎骨构成的,前肢有3个分离的掌骨,指端有爪。但它又有羽毛和翼,且后足有四个脚趾,三前一后,这些是鸟类的特征。所以动物学家们把始祖鸟的户口上在了“鸟纲”下面的“古鸟亚纲”里。始祖鸟真的是鸟类最早的祖先吗?如果是,它又是怎样飞翔起来的呢?树栖理论

1984年,国际始祖鸟会议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埃希塔特召开,这儿正好离始祖鸟化石出土的地方不远。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对始祖鸟的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始祖鸟的祖先原来是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人们把这种观点称为“树栖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沃尔特·博克教授是这一理论的首创者,他认为树栖的爬行动物先是借助于滑翔,在树枝之间窜来跳去,后来滑翔逐渐演变成用翅膀飞翔,真正的鸟类开始出现了。鸟类的祖先鸟类的定向航行之谜

我们知道,罗盘是在12世纪发明的,300年后哥伦布才靠它横渡了大西洋。但是早在几百万年以前,鸟类就已经若无其事地进行环球飞行了,而且在夜间也依旧能赶路。它们是靠什么来确定方向的?北极星?太阳?风?气候?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从何而来?利用地球磁场定向

不少科学家认为,一部分飞禽是靠地球磁场来定向导航的,信鸽导航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有它自己的地磁场强度和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氏力(地球在转动中出现的一种惯性力)。磁场对于地球生物,就像空气、水一样,是不能缺少的。谁都能感觉到空气和水,可是谁也感觉不到身边存在着磁场。这是因为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一物理环境因素。可是信鸽不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磁场强度和科氏力的大小,并且能随时识别磁场强度和科氏力的细微差异,它们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准确无误地飞回家的。遗传密码所决定的本能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识旅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遗传来解释。鸟类的迁徙习性可能是由史前时期觅食的困难所造成的。那时,为了寻找食物,鸟儿不得不进行周期性的长途旅行。这样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各种迁徙习性就被记录在它们的遗传密码上,然后经过核糖核酸(RNA)分子一代一代传下来。因此,那些很早就被它们父母遗弃的幼鸟,在没有成鸟带领、也没有任何迁徙经验的情况下,仍然能成功地飞行千里,抵达它们从未到过的冬季摄食地。鸟类的飞行绝技

在长期的飞行生涯中,鸟类练就了一套硬功夫,无论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还是飞行距离等方面,都表现得异常出色。例如,雨燕的飞行速度约为320千米/小时,简直像疾风一样。而对秃鹰来说,7000米的高空不过是正常的飞行领域。鸟儿是怎样练就飞行绝技的呢?翅膀的构造与特殊骨骼

优越的生理条件使得鸟类可以在另一个生存空间施展本领。鸟翅羽毛的构造巧妙运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当它们上下扇动或上举下压时,能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力向前飞行。另外,鸟类羽毛的间隙构造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减少飞行时遇到的空气阻力,有的还能起到除震颤、消噪音的作用。把鸟类送上蓝天的还有它们特殊的骨骼。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轻。据分析,鸟骨只占鸟体重的5%~6%;而人类的骨头则占体重的18%。由于骨头轻,翅膀极容易带动起来,加上鸟体内还有很多气囊与肺相连,因而十分有利于减轻自重、增加浮力。高空飞行之谜

我们知道,高空与地面的自然条件相差甚远,每增加一定高度,气温、气压以及空气中氧浓度的变化都很大。在这种环境下,高寒和缺氧会给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但某些鸟类却能跨越那些被人类视为生命禁区的高空。原来,鸟类和人类样,在缺氧的情况下能进行“过度换气”,而且效果倍增。在6000米的高空,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1/2。鸟类在此高度飞行时,能将呼吸频率增加5倍,吸氧量增加2倍,脉搏频率增加1倍,动脉和静脉中的含氧量增加2倍。这样,鸟类肺部和心脏的效率能增加15~23倍。过度换气的作用是使肺快速吸进更多的空气,这样就可以把大量的氧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大脑。由于鸟类在过度换气时不会发生脑血管收缩现象,所以可以战胜人类认为难以承受的极限。

猛禽的奥秘

猛禽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猎食动物之一,拥有巨大的翅膀、尖利的爪子和一只钩状的嘴。它们最有杀伤力的部位是脚爪。强有力的脚爪可以撕开动物坚韧的皮,在半空中抓住鸟,甚至在水里捉到鱼。猛禽除了它的同类和人类以外,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的。猛禽中包括秃鹰、鹰、隼、秃鹫等。秃头“清道夫”

秃鹫的别名是”清道夫”,因为它以各种动物的腐尸为食。秃鹫的长相很奇特,这是由于它的头颈部有一块地方是裸露的。原来秃鹫在吃动物的尸体时经常把头颈伸到尸体里面去,如果头颈处长满羽毛就很不方便。所以,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秃鹫的头颈部位就渐渐变得裸露了。此外,秃鹫裸露的头颈也便于消毒。秃鹫会毫不留情地把裸露的颈部暴晒于草原炙热的阳光下,如此一来,病菌也就在秃鹫身上呆不下去了。所以,尽管秃鹫长得很难看,但它的秃颈却是对它“清道夫”生活的一种保护。鸟类“滑翔机”

在山崖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旷野的上空,常有老鹰在空中滑来滑去,它不扇动翅膀,就像悬在空中似的。老鹰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这是因为在陆地的上空,常常有比较稳定的热力上升气流。老鹰的翅膀较宽,很适于利用这种平稳的热力上升气流来滑翔。不过,只有当上升气流足够支持老鹰的体重时,老鹰才能够滑翔。山崖以及与之相接的没有树林的空旷田野,是经常有热力上升气流的地方。所以老鹰就选择这一带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以利于起飞翱翔。老鹰的飞行器官很适于这种静力的翱翔。因此,我们常常见到老鹰在晴朗的天空中滑翔,历久不息。鱼在水中生活的奥秘

鱼类以水为家,在水里来去自如、浮沉随意。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它们靠什么来调节自己在水中的行动?它们如何感受水中的世界?鱼身上为什么会长满鳞片,这些鳞片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鱼鳔升降机

鱼的肚子里有一个白色的气囊——鳔。鱼通过肌肉的收缩,使鳔缩小或胀大。当鱼要浮起来时,肌肉放松,鳔内充满了气体,空气比水轻,鱼受到的浮力大,就能浮起来;当鱼要下沉时,肌肉收缩,鳔内气体减少,鱼所受的浮力随之减小,鱼就沉下去了。在鳔的作用下,鱼还能够依据水域的不同深度和不同压力,放出或吸进空气,以调节身体的密度,达到与所受水的浮力接近的程度,从而保持在水中停滞不动的状态。特殊感受器

鱼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如果你注意观察鲫鱼,就会发现在它身体两侧中间的一行鳞片上,各有一条由许多小孔组成的虚线,这就是侧线。鱼的侧线其实是一条细细的管子,一头埋在皮下与神经相连,另一头按一定间隔穿过鳞片通达外界。鱼类就是靠着侧线来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除了能感知险滩湍流外,鱼的侧线还能感觉到水中浮游生物及一些小鱼、小虾的游动,从而准确觅食。

鱼鳞的秘密

除少数无鳞鱼外,大部分鱼的身上都布满了鱼鳞。鱼鳞的形状很多,有大有小,一般可分为盾鳞、列齿鳞和硬鳞三种形态。盾鳞,顾名思义,鳞片的形状像盾牌,鲨鱼的鳞就属于此类。列齿鳞是表面上有许多细小的齿状突起物的鳞。硬鳞是磷片与磷片之间由纤维连接、排列紧密的鳞。鳞是鱼对水生生活的一种适应。全身布满鱼鳞的鱼,微生物难以侵入其机体,从而有助于抵抗疾病的感染,保护身体。鱼类的体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