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我的中东
2993400000015

第15章 伊朗童话:月光般纯情的男人(1)

全世界最昂贵的房间

我来到伊朗是1390年——伊朗使用他们自己的太阳历。此时,关于美国要攻打伊朗的消息越传越烈,可真的踏上伊朗的土地时,我什么也没有感觉到。

一下飞机,就在机场换了10美金的伊朗钱。然后跳上机场旁的一辆大巴。别人问我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想了想就说,有地铁的地方。

然后就坐地铁一路摸索到了德黑兰背包客聚集地——MashhadHostel,入住著名的五人间床位。里面全是老外,有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人。旅馆暖和极了,暖气开得很足。

翻了翻旅馆里的留言本,果然翻到了磨房驴友前辈老猫54、杭州的Shirley多年前的留言。有个叫蓝月的姑娘上个月也在伊朗,她留下了一本《伊朗手绘旅行》,于是这本书就成了我在伊朗旅行的救星。

我从旅馆一直走到国家博物馆去,博物馆门口种着绿叶紫心的羽衣甘蓝。几十个伊朗女学生好奇地看着我,有的还走上来和我说话。那天下午,还去看玻璃陶瓷博物馆,本以为没什么可看的,结果别有天地,陈列着许多精致的器皿,在灯光的笼罩里,显现出迷人色泽,博物馆本身也是一幢美丽的小楼。

德黑兰最让我惊艳的是珠宝博物馆,离旅馆很近,设在土耳其大使馆对面的中央银行地下室。

经过了严格的安检后才放行,一进去,就被满室光芒震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珠宝放在一起,我敢说,这是全世界最昂贵的一个房间。博物馆并不大,只有一间,一眼望得到底,可每一样都无法估量,价值连城。

当我看到用碗随便盛放着红宝石、蓝宝石的时候,已经觉得好笑了。是啊,太多了,也就跟玻璃没什么区别了。可世上的俗人们还在用那么米粒般的一颗掂量爱情呢。如果快要结婚的情侣到这里来站一站,估计都不想买钻石了。你拼尽毕生努力,也不值一哂。

正中摆放着历代伊朗皇帝的皇冠和宝座,比如巴烈维皇冠,上面镶有3380颗钻石,重2000余克拉,还镶有368颗珍珠。“光之海”是另一件镇馆宝物,重182克拉,呈玫瑰色。

另外,法塔赫·阿里国王的孔雀宝座也是令人震惊的宝物,长3米,宽2米,镶了26733颗宝石。

烛台、花瓶、镜子、化妆盒、宝剑、匕首……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巧夺天工地镶满了各式宝石,璀璨生姿着。最离奇的,竟然还有一把镶满宝石的伞。我想,伊朗国王们真是太无聊了,不知道应该把宝石们怎么玩了——以为宝石伞已经够无聊的了,结果竟然还有超越了它的宝石地球仪,地球仪共用了51366颗色彩绚烂的宝石镶嵌,重37公斤,用宝石标明世界各大洲和各国疆域,翡翠则用来镶嵌四大洋,令人目瞪口呆。

参观完伊朗的珠宝博物馆后,我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能够和美国叫板了——有钱,有历史底蕴,又有傲骨。

会不会把我当成大叔生前情人?

珠宝博物馆真牛,但伊朗在食物方面乏善可陈,烤肉串、炒玉米,然后就是伊朗自己产的汉堡和可乐。旅馆里的几个背包客每天都买大饼吃。

我努力给自己找点吃的东西,就出门右走,一直走到十字路口的菜场去,逛了一圈,一美金买了一堆虾。回来用开水煮了煮,就吃上了档次。邀请旅馆里的日本帅哥石田一起吃,石田竟然从包里拿出了瓶酱油,我们一边吃着酱油拌虾一边聊天。

石田已经旅行3年了,去过103个国家,他说他最爱的国家是格鲁吉亚。“为什么,格鲁吉亚有什么特别的?”我问。石田兴高采烈地说:“格鲁吉亚太棒了,每个人都是醉鬼,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递酒给你说一起喝吧!”石田说,他本来是在一家银行工作的,专门负责亚洲地区的账目,每天精神高度紧张,一点差错都不能犯。这样的生活过了7年后,有一天突然疲倦了,决定给自己换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就辞职旅行,一玩就是3年。他说,我再也不会回到过去的生活里去了,虽然薪水高,但那不是人过的。我笑。品尝到了自由之甜美的人,当然不会再将自己囚禁起来了。

石田在德黑兰等待土库曼斯坦的签证,每天都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报个到,日本护照拿任何国家的签证都很容易,之所以要等待好些天,是因为正好使馆的网络坏了。

在伊朗上网是个难题,即使找到有无线网络的地方,也因为网速太慢而感觉崩溃。

有个穿长袍的年轻韩国男孩很有意思,每天都跑去德黑兰大学,和大学生们混成一片,参加他们的派对。他挺孤傲的,总是躺在床上,一边赞叹着自己的智商一边忧愁地看着天花板,不知道像自己这么聪明的人应该怎么办才好。

他确实挺聪明,我建议他去印度,因为印度的空性是一剂猛药,专门用来对付自我意识太盛的家伙。

MashhadHostel对面有个精致小巧宛若珍贝的清真寺,有一天,我走过去想要参观一下,有个男人拦住我。

我说,怎么了啊,我想要进去看看啊。他愣了愣,然后又跟过来几步说,今天是我叔叔的葬礼。啊,我也愣住了。

谢谢你,请进,他指指楼上的房间。现在退出也晚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脱鞋进去了。清真寺被拦成两半,这一边全是黑袍女人,那边是男人。四周回荡着悲歌,空气凝重而肃穆。所有女人都“唰唰”地把目光转向我,我强行镇定,低垂双目,盘腿坐下来,让自己也表现出一种参加葬礼的忧愁感。有女孩子在分发甜品和茶,她好奇地给我递了块饼干,我咬了一口,太甜了。

葬礼上的悲歌实在太婉转悲凉了,虽然我只听得懂时不时的一声“Baba”,可也被这悲恸的声线撕裂了心肺。捏着饼干,泪水啪答啪答地往下掉。哭得比周围的女眷还要伤心,几乎就抑制不住了啊,再哭下去就要喧宾夺主了——什叶派的悲怆艺术太感人了。

连忙用头巾轻拭掉泪痕,把脸遮遮好,带着一种“她们会不会把我当成大叔生前情人”的惊慌,逃离了清真寺。

伊斯法罕半天下

在德黑兰住了几天后,带上了蓝月留下来的《伊朗手绘旅行》,去了伊斯法罕。按照我以前的旅行风格,是会为了省一晚旅馆费用而坐通宵巴士或火车的,可是,渐渐地我就不愿意再这么折腾自己了,所以就坐白天的大巴去伊斯法罕。

伊朗的大巴很高级,能够把座位放得非常低,还有分发食物的。抵达伊斯法罕后,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之前看别人的伊朗游记,说著名的背包客聚集地AmirKabirHostel就在Jama清真寺斜对面。于是死死抱住这个印象,下车后狂找Jama清真寺,步行了有二三公里之远,问了无数个人,才哭着走到了传说中伊斯法罕最古老的Jama清真寺。

左右找了两圈,都没有看到旅馆,一屁股坐在Jama清真寺门口,大群鸽子从头上飞过,我终于崩溃了,打了辆出租车,花了一美金,才看到了AmirKabirHostel的倩影。好想隔空对写那篇游记的同学喊话:“一公里之外的,真不能叫斜对面啊!”

不得不说,这是家十项全能的旅馆,多人间也是五张床,房间里温暖如春。伊朗的冬天永远是这么可人的,不管外面多么凛冽,只要一进房间,就回到了春天的怀抱。这种温柔,让人觉得受了多大的委屈都不要紧,只要在暖气房里窝一会儿,就又会活过来的。

AmirKabirHostel窗明几净,友好亲切,还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同房的除了个德国女人,另外三个都是亚洲背包客,一个40多岁的韩国女人秀英、20多岁的韩国男孩钟勋,还有个和我同一天入住的日本背包客高桥。

高桥和我在德黑兰遇到的石田有一拼,旅行了3年,走过了101个国家。

我不禁自叹了一把,在国外飘荡的时间也有三年以上了,可走过的国家连20个都不到。

伊斯法罕作为伊朗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此建城。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占领伊斯法罕,同时伊朗也开始阿拉伯化,国教从祆教改为伊斯兰教。公元11世纪初,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王朝横扫伊朗高原,并以伊斯法罕为都,但不久后迁都巴格达,伊斯法罕受到冷落。蒙古人数次入侵伊斯法罕,1387年,帖木儿亲率十万铁骑攻占伊斯法罕,屠杀7万居民,伊斯法罕进入衰退期。

16世纪初,谢赫·伊斯马仪以大不里士为首都,联合波斯各部落建立萨法维王朝,结束异族人的统治。为了避免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骚扰,继任者阿巴斯把都城南迁至伊斯法罕,这座衰落的古城得以复兴,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

阿巴斯执政期间,伊斯法罕常住人口超过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巴斯尤其重视城市建筑,他把一个破败的小广场扩建成了帝国中心“伊玛目霍梅尼广场”,环绕广场的建筑分别是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谢克·罗德菲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宫、凯伊撒利耶大巴扎。其中,谢克·罗德菲拉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没有宣礼塔,是专供皇家女眷祈祷用的。

我是在广场上吃着冰淇淋遇见小张和真哥的,他俩在伊朗南部做工程师,趁着假期跑来伊斯法罕看看,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可见在国外工作薪水就是高啊。

33孔桥力挽狂澜

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外高52米,内高38米,宣礼塔的高度则为48米。此时正处于装修期,全身都搭着密密麻麻的脚手架,颜色倒是细腻素净,全部是以淡蓝为基底的,缀以黄色或绿色的花纹。这座有皇家气派的清真寺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以至于阿巴斯大帝自己都没有亲眼见到清真寺落成。并且这里有一绝,就是音响效果奇佳,站在中央的黑砖上轻声说话,声波能够传遍所有角落。于是我们3个就站在那里跺脚,声波直直地往穹顶升,回声飘荡在整个空旷的所在。一群伊朗女人也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阿里卡普宫是阿巴斯的皇宫,共有6层,最高层的音乐厅是个很有特色的建筑。我真心觉得,阿巴斯的皇宫一点也不奢侈,估计他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建造面前的广场和清真寺上了。据说阿巴斯很喜欢站在3楼的阳台上俯瞰广场——有皇帝天天看着监工,当年的工匠们压力很大吧。偶尔休息一会儿,阿里卡普宫那里就传来冷冷的一瞥。

话说,皇帝和一个建筑工地住在一起,竟也不恼。可比邻居钉个画框就要生气的现代人有涵养多了。

40柱宫是纯粹波斯风格的宫殿,作为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宾的地方。20根柏木柱子撑起宫殿前方的门廊,并倒映在殿前一池宁静清波之中,故有四十柱宫的美称。仰头凝望高高门廊上那些古老优美的花纹,它们仍然保持着当年的清雅。

宫内精细的壁画也让人惊艳,除了国王接见外国使节那种浩大的场面,墙上绘有各种各样的波斯美女寻欢作乐饮酒图,就像连环画一样。我看了一圈,如果配上画外音的话就是“要不要喝一点呢?”“我再喝一点。”“我喝得有点多了哦。”“娘子,再喝一杯。”“夫君,我们再来喝一杯。”“主人已经醉了!”

当年的波斯,是一个多么热烈奔放风流不羁的民族啊。

出了40柱宫,小张和真哥请我去吃饭,走了一圈找不到什么好馆子,就随便进了家汉堡店。刚坐下来,小张和真哥就摆出了一副“不吃则饿,吃了则想死”的百无聊赖的样子,脸上完全没有一丝笑容。

为了鼓舞士气,以及贯彻“免费的都是好吃的”这种精神,我咬着巨大的汉堡,频频赞美道,好好吃啊。

他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连反驳的兴趣都没有。喝完半瓶可乐,小张才叹了口气问我:“你出门很久了吧?”潜台词是,没吃过好东西很久了吧。

他们当天下午就去设拉子了,而我想要看33孔桥夜景,就与同胞挥手道别了。

33孔桥夜景,是和日本人高桥一起去看的。这种拿着单反旅行的家伙,只要跟他们说句“那里拍出来的照片会好美”,他们立刻就站起身了。

我们迎着冷风,从旅馆一直走到了桥边。33孔桥暖黄色的夜景,是我对伊斯法罕最美的印象。原先我已经对伊斯法罕失去信心了,33孔桥终于在一片平淡里力挽狂澜。这座桥,无论如何,都必须在晚上观赏,因为它的美绝大部分依赖于灯光与流水的交相缠绵。

33孔桥是横跨萨扬德罗河的砖石结构的多孔桥,建于1602年,长298米,宽14米,桥分上下两层,第一层的外侧还有走廊,底层则有33个桥洞,故称“33孔桥”。33孔桥是我见过最优雅的古桥,设计非常精致独特,据说还能起到水坝的作用。人走在桥上,能够时时感到瑟瑟夜风在各个拱形桥洞里的徘徊,暖暖的黄色灯光,又使整座桥充满了温柔的情调。而且桥的长度够远,足够情侣在桥上浪漫地谈情说爱,一遍又一遍。不由得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据说类似的古桥,伊斯法罕还有好几处。我和高桥都觉得自己具有那种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于是看完了33孔桥,就慢慢地走回去了。

为什么伊朗人不喜欢我?

次日前往伊朗古都设拉子,抵达时天已经黑了,我跟另外3个伊朗人拼车去市区,随便在卡里姆·汗宫附近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房间还不错,暖气依然如春,使人忘掉窗外是寒冬。附近很繁华的样子,走在路上散步时,忽然有人示意我围好头巾。我笑了笑,把掉落在肩的头巾重新裹好。

伊朗街头没有什么我想买的东西,很多都是中国制造。我有一些伤感,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从1979年以来延续至今,伊朗的经济确实有凋敝之感,虽然这些年来他们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格局,可隔绝一个国家,最受伤害的不是那些无辜的普通民众吗?

买了一些虾、一包泡面、几只鸡蛋,拎回旅馆用电热杯煮着吃。电热杯是旅行必备之物,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便携厨房。对我来说,它就是人类杰出的第五大发明。

设拉子是波斯文明的发祥地,波斯古国的皇宫就在离设拉子60公里之外的波斯波利斯。我坐了小巴前往一个小城镇,然后再转公交车,在公交车上,边上坐着个会说一点英文的伊朗姑娘米诺基安,她家就住在波斯波利斯附近,当她有些犹豫地邀请我去她家时,我不等她后悔,立刻就抓着她的手说好。

这里要插播一下画外音。在没来伊朗之前,我就听说了各国背包客对于伊朗的好评如潮,除了杭州的Shirley对于伊朗有着童话般的美好描述,经常被伊朗人当成闺女一样拉回家外,其他游客讲起伊朗来,也都是一脸深情,说自己被伊朗人带回家当成远房亲戚供起来了,吃香的喝辣的,结下了深挚的跨国友谊,临走时执手相看泪眼,十八里路长相送。

据说还有老外说“如果将来美国要跟伊朗开战的话,自己就去伊朗参加国际纵队,以报伊朗人民的恩情。”

有个北京姑娘说,她在路上闲逛,汽车接二连三全停了,都要请她搭顺风车,真不知道上哪辆车好了。还有人说,在伊朗没有钱都不用怕,遍地都是雷锋,带着护照就能旅行了——还有这种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