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常识知道点
2986000000010

第10章 高山平原(3)

在任何一个季节行走,你都可以欣赏到四季常青的原始森林、静谧的河谷、水彩画般美丽的湖泊和河流、瀑布、温泉,还有神奇的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冰川。那些被冰川雕塑过的山崖,现在开满了芬芳的野花。加拿大洛基山脉没有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全世界闻名的景观,但是沿着山中的小径,你会发现这里随处是风景,步步都精彩。因此加拿大洛基山脉可以说是最好的远足地点。

在山中行走的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或者单调,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它们会随时随刻陪伴你。你会到看到小田鼠,或者山鼠伏在一块大石头上注视着你,它们的嘴里叼着花茎,准备搬回去做窝。你也可能与一只山羊四目相对,它见了你并不逃遁,只是和你保持着一段距离,警惕地打量着你。你走向一条河边汲水,也许一头驼鹿刚刚喝完水离开,你们擦肩而过,却互不理睬。如果看到黑熊,也不要害怕,多数情况它并不伤人,你遇到它的时候,它可能正搬开一块巨石寻找旱獭当做午餐。

你行走的脚步加快,但你的生活节奏却慢下来。你的所有感官都开始苏醒,开始体验生活的乐趣。游走在山谷中,看到这些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在它们的天地里生活,这时候的感觉好像回到了数百年前。你的需要已经降到最低点,完全只是生活必需品,然而在没有太多欲望,也不索取很多的情况下,你却意外收获了满捧的生活乐趣。一切现代城市生活的虚荣和繁华相形之下显得如此可笑,那些所谓的野心和成就,突然好像绑缚你的枷锁,在你面对纯净的大自然的一刹那,统统解脱,你内心那个自然的真我跳出来,迎接山中清新的空气和美景,享受自然的快乐和施舍。突然你重新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人,单纯的如新生的婴儿。

这哪里是在山区远足,这分明是在天堂散步!

地理概况

加拿大洛基山脉包括亚伯达(Alberta)的西南角和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Columbia)的东南角。这里的洛基山脉绵延40千米。加拿大洛基山脉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为世界遗产,划入地区包括Alberta和英属哥伦比亚省交界处的洛基山脉,包括班夫(Banff),加斯珀(Jasper),约霍(Yoho)和库特尼(Kootenay)四个毗邻的国家公园,以及罗伯森山(MountRobson)、阿悉尼伯因山(MountAssiniboine)和汉拔(Hamber)三个英属哥伦比亚省公园。方圆总共26000平方千米。最为著名的是班夫国家公园和加斯珀国家公园,其中班夫每年游客有400万。洛基山脉最高峰是罗伯森峰,海拔3956米。

气候

昼夜温差很大,夏季白天平均气温为22℃,夜晚平均7℃。冬季白天平均气温为—3℃,夜晚平均气温—15℃。英属哥伦比亚这边的洛基山脉气候比亚伯达那边的略微温暖一点儿。

最佳旅游季节

四季皆宜,各有特色。

野生动物

这一地区共有70种本地哺乳动物,包括黑熊、狼、驼鹿、麋鹿、旱獭、老鹰、鱼鹰等。

赛伦盖蒂平原

长久以来,非洲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说到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相当复杂,有触目惊心的饥荒、战乱的新闻纪实照片,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偏好的非洲主题封面照片,当然还有《乞利马扎罗的雪》中的那只伏在山顶的猎豹。这片土地决不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介绍非洲大陆,总是离不开野生动物。

有人说,野生动物与非洲大陆这片神秘的土地之间有种人类永远无法介入的纽带。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间的赛伦盖蒂大草原验证了这种说法。

赛伦盖蒂在马萨伊语里意思是“永远流动的土地”,这个名称也许来源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动物每年大规模迁徙的习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动物居民便由赛伦盖蒂草原西部迁移到北部水草丰美的地方,10月则南下准备产仔,然后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论路上会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不论路上有多少天敌在伺机吞噬它们的幼仔,它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像时钟般准确,如地球自转般无法变更。这片草原上的动物已经将每年的千里迁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们为什么迁徙?为什么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他们怎么把这些迁徙的知识传给族群中的幼仔?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你若不是一匹角马,又怎能知道迁徙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唯有做一个局外人观赏与赞叹。坐着车顶可以打开的面包车进入赛伦盖蒂草原,你便走进了奇异的野生动物世界,大象、水牛、斑马、河马、羚羊、长颈鹿是随处可见的,运气好还能看到狮子、秃鹰或者鸵鸟。只要算准了时刻,守候在动物们迁徙的必经之路上,你便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大队斑马、角马在草原上自由奔驰。它们奔跑着,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的照射下好似笼罩在草原上的一层轻纱。也许应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这样壮观的迁徙场面吧!耳边的轰鸣,眼前的马群,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这力量如此神奇,能冲破一切阻碍。坦桑尼亚政府曾一度出于人类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动物们迁徙的路上设置了有刺的金属围栏,阻止它们北上。人类企图介入赛伦盖蒂的秩序,阻挡成千上万的动物进行了千年的旅程,结果当然是迁徙大军毫不客气地踏平了围栏,继续它们的千里征程。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赛伦盖蒂草原的流动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在这里,你会发现,一匹马最美的时刻是没有任何骑手驾驭,没有任何笼头束缚,自由奔驰的那一瞬间。生命的魅力在这些不断前进的动物身上展露无疑。

也许唯一能够多少介入赛伦盖蒂这片神奇的自然世界的人类就是当地土著居民马萨伊人。不过他们在外人眼里看来也是奇异一族,他们居住在用牛粪建成的房子里,穿着特色的马萨伊民族服装,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耳廓上穿满了各种饰物,甚至连鼻子上也都挂满了饰品。他们同样是我们无法了解的一群人。

我们不会停止对赛伦盖蒂的探索,而赛伦盖蒂的主人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打扰而停止它们的迁徙。赛伦盖蒂的流动是永恒的。

地理概况

非洲东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之间的草原,方圆31080平方千米,包括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萨伊玛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马萨伊玛拉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土著人马萨伊人聚居的地方。

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马萨伊语。

气候

最低平均气温15℃,平均最高气温26℃,每年3月到6月为雨季。

野生动物

赛伦盖蒂草原上生活着200万种野生动物,包括150万头瞪羚,2000头狮子和250头猎豹。每年6月,草原上的干季开始,成群的野生动物便从赛伦盖蒂草原西部大规模迁徙到北部有河流的地方,待到雨季开始,动物们又到东南部去产仔,然后再回到草原西部。它们每年都走着同样的路线,周而复始,年年如一。

高山之国——尼泊尔

尼泊尔王国这个依偎于喜马拉雅山脉雄伟身躯下的国家,从地图上看,很像坐落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条卧蚕。它地势高峻,14.7万平方千米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40多座。更令人惊叹的是,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10大高峰有八座汇聚于此,故尼泊尔享有“高山之国”的美誉。

尼泊尔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建国。公元12世纪前,尼泊尔先后建立了基拉底王朝、索摩王朝、李查维王朝等,13世纪建立了马拉王朝。18世纪中叶,尼泊尔中西部甘达基河流域的廓尔喀人兴起。1768年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起兵攻占加德满都,次年统一尼泊尔,建立起沙阿王朝,延续至今。沙阿王朝是世界尚存的最古老的王朝之一,现任国王为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2001年即位,系沙阿王朝第12代君王。

历史上中尼两国交往甚早,我国古代文献、史册、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尼泊尔名称的记载,唐代称“尼婆罗国”,《元史》中称“尼波罗”,明代称“尼八喇”,清代称“廓尔喀”。

关于国名尼泊尔一词的来源,至今为止仍存在多种解释。一说这一国名是由印度裔居民所命名,Nepal源于梵文Nipalaya,是由Nipa(山麓)加Alaya(住所、家园)组成,意为“山麓的住所”。另说这一国名是由藏裔居民所起,是由藏语尼延泊尔(Niyampal)演变而来,意为“圣地”,也许因该国兰毗尼系佛教始祖悉达多·乔达摩诞生之地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词来自尼泊尔语方言尼瓦尔语,“尼”是中间的、“泊”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中间的国家,因为尼泊尔位于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而得名。

在尼泊尔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加德满都过去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里住着几个牧牛人。一天,一头母牛突然拒绝挤奶而跑进森林的深处。牧牛人刚要上前赶牛,母牛突然消失了。牧牛人立即挖地找牛,地下升起熊熊烈火,把他们吞噬了。离此地不远的河谷里,住着一位叫尼的隐士,看到烈火赶来营救。尼扑灭了火焰,保护了大片森林。“尼泊尔”的“尼”指的就是那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隐士,“泊尔”是保护、抢救的意思,尼泊尔意为“尼隐士保护的土地”。

中国和尼泊尔由一山相连,是有1400千米边界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一直和睦相处。早在公元406年,晋朝的高僧法显就到过尼泊尔,据说他是访尼的第一个外国人。两年后,尼泊尔著名高僧佛驮跋陀应中国僧人智严之邀,来到我国的建业(今南京),居住多年,与法显合译佛经8部122卷,自译佛经15部177卷,在中尼友好发展史上首开先河。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也曾到过尼泊尔,《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关于尼泊尔的描述如今写进了尼泊尔历史。尼泊尔著名的建筑艺术家、雕塑家阿尼哥于公元1260年来到中国,先到西藏后入京,为官40余年,在中国建造了许多极具尼泊尔风格的建筑,并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优秀工匠。保存至今,为北京人所熟知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他的杰作。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南部高大的山脉。西起法国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长约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东宽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3段。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勃朗峰(4810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

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

早在1.8亿年前,北大西洋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了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古代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千米的冰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常见,冰蚀地貌尤为典型。只有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许多山峰角峰锐利,山石嶙峋,峻峭挺拔,并有许多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崖、角峰、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川堆积作用的冰碛地貌。

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山地冰川呈现一派极地风光,

是登山、滑雪、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

最大的湖泊莱芒湖,另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丽的湖区是旅游的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都发源于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又有利于发电。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带(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山区居民,西部为拉丁民族,东部为日耳曼民族。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山兔、雷鸟、小羚羊和土拨鼠等。

阿尔卑斯山脉山区的交通很发达。海拔1370米的布伦纳山口、2009米的辛普朗山口、2112米的圣哥达山口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塞尼山开凿了第一条铁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条。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隧道,长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隧道之一。勃朗峰下的公路隧道,长11.6千米。1980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6.3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

西、中阿尔卑斯山风景宜人,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运动吸引大量游客。山麓与谷地间的不少村镇,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