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2985900000027

第27章 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2)

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传媒搭乘“转型号”轮船也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渐次泊位终于驶入了深水港。经历了10年的转型时期的痛苦和寻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京政府在尊重传媒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强调政府对传媒的干预。国家加大了对传媒的重组力度,特别是全面发展国家电视台、兼并主要商业电视台,完全瓦解寡头对媒体的干预。“传媒自由”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变得归顺和理智,成为了在高科技支持下的政府新的舆论工具。当然,今天的俄罗斯传媒的相对稳定带有更多的普京时代的个人色彩,只要打开俄罗斯主要网站就会发现和明星出镜率一样高的是普京总统的招牌形象:内敛、坚定和有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传媒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设计自己的新形象。传媒的本体意识和功能得到不断恢复和凸显,传媒力求体现“客观报道事实”的现代特色,同时也注重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和不同的信息来源来影响公众在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上采取的立场。各家传媒也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反映民情民意,提出意见和批评,代表国家、政党和财团和」益的强势媒体逐渐形成气候并开始主导社会舆论。

普京政府对媒体的干预与其对寡头的打击互为帮衬,同步进行。关于俄罗斯传媒,普京曾经说过俄罗斯媒体还不是充分的媒体,因为寡头还在继续掌握着媒体,地方政府影响着媒体,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媒体的干预。”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舆论界的不合作态度坚定了普京打击媒体寡头的决心。首先,政府利用政治优势积极扶植国家媒体,同时通过经济手段迫使寡头在传媒领域做出相当的让步。如迫使古辛斯基的“传媒一桥”集团让出独立电视台的部分股份,实质上是让出领导权,古辛斯基的传媒王国从此崩溃;2001年底,别列佐夫斯基的TB—6又成为整肃对象;尤科斯事件中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也在撼动俄经济的同时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传媒不要过多地流露出对政治的兴趣,否则就要遭到重创;另一个传媒帝国波塔宁领导的奥内克西姆银行是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之一,同时波塔宁本人曾是作为政府副总理的著名民主派人士,在普京政府的重拳整顿下,他自觉地把兴趣转到了艺术和宗教领域,淡出传媒界和政治界;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也及时调转方向,主动站到了普京政府的立场上。

到2002年,普京政府基本完成了对原来传媒集团的瓦解。今天的俄罗斯传媒主体脉络是国家传媒,但是社会组织和私有商业传媒以及外国传媒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家主流媒体分别由俄联邦政府、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俄罗斯进出口银行和莫斯科、彼得堡等强力部门掌控。这就从原则上保证了国家政策法令的有效实施和舆论方向。而远离政府的媒体,如独立传媒集团往往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娱乐市场的开拓上,所以在本质上不会触动俄政府的敏感神经,所以政府对它们的态度显然也就宽松了很多。

有俄罗斯特色的传媒正在逐步形成,这种特色即是政府和商业传媒模式。国家是传媒的最大股东,但是政府只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等原则问题上出面干涉传媒,至于传媒业的经营和收益则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国家不再对其扶植。所以,进入新世纪的传媒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转型的痛苦之后找到了既符合政府利益又符合受众喜好,当然也能够给自身带来巨大经济利润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在目前的俄罗斯应该说既符合了人们对于稳定的渴望,也符合新闻传媒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当代俄罗斯传媒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国际能源市场对俄罗斯经济进行拉动等良性背景下,传媒业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传媒的语言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果说,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报刊曾一度充斥俗语、行话、俚语、外来语和各种有失分寸的文字游戏的话,那么此时很多有识之士呼吁传媒能够重新成为受众的言语样板,提高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言语修养和总体文明水平,传媒界渐渐地放弃了解体之初普遍使用的模仿欧美报刊的腔调和风格。在今天的俄罗斯报纸中,除了必要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新语汇外,很少再用英语借词。今天的报纸文字风格呈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传媒语言更具时代特色。报刊的栏目名称更具亲和力,诸如将“健康饮食”栏目改用“祝您胃口好”来替代等;新闻主播也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播报新闻;和从前人们对政治的畏惧心理不同,今天的报刊往往会用一些生动的口语来谈论政治现象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俄罗斯今天的报纸竞争日益激烈,怎样围绕传媒特点,寻求更有趣和更有效的新闻图片成为报业人士关注的焦点。一张好的图片往往比一篇好的文章更能提高人们对报纸的注目率。在今天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面前,俄罗斯人对报纸往往只能“浏览”,为了争夺读者,各大报纸都使出浑身解数,推陈出新,推新出奇。这就需要精彩的、容易吸引人们眼球的时尚图片,如果说从前报刊上图片相对于文字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的话,那么今天两者至少已处于同一地位,甚至在某些场合,图片已更加具有新闻效应。

2006年7月26日的《独立报》“生活方式”栏目,记者纳塔莉娅·列斯科娃以:‘最好的梦”为题报道了现代人睡眠严重不足,而这有可能导致很多生理疾病的消息。应该说这则消息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并不构成:‘新闻”,但是记者在报道这个古老的真理近来被俄罗斯社科院生化研究所实验证明之后,配发了一幅有趣的图片:拥挤的十字路口上,一辆汽车在等待绿灯,而车里面的一对年轻学生已经沉沉睡去,车窗上的角落里贴着麦当劳促销活动的小张贴,对面高楼上巨大的广告牌也映在玻璃上。照片下配发的文字是:不要叫醒睡着的学生一他们承载了过多的信息。这幅图片恰好说明了当今所谓的信息爆炸无处不在。人们时刻被这些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所侵扰,而这些恰好也夺走了我们合法的睡眠时间。所以消息虽然无甚新意,但是图片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俄罗斯传媒发展不能不提到广告。广告在今天的俄罗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俄罗斯广告基本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户外广告四个部分,当然近年来又增加了互联网广告。在所有广告业务中,电视广告遥遥领先,没有广告业务电视传媒已无法生存,同样广告也需要借助电视这个最有效、最迅捷和最稳定的平台来发展。俄罗斯电视广告业抓住了不同年龄层次,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且在时尚用品中多采用欧美的广告创意,因为在这些时尚商品面前俄罗斯人更喜欢相信:‘他者的判断”;在传统加工产品面前打的还是“传统”这张牌,慈祥、健康的俄罗斯奶奶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目前的俄罗斯广告立意含蓄,夸张幽默,能吸引普通老百姓的注意力。

报纸广告中主要介绍汽车及汽车产品、印刷品和不动产等。而占据大部分广播广告时间的仍然是手机、药品和服务类广告;户外广告自然还是传统的烟草、手机、家具和著名企业的广告,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公益广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广告费用尤其是电视广告费用近年来节节攀升,各主要国有和私有电视台每分钟的广告费用在2000年时还不足1000美金,而到了2004年以后则达到了6000美金以上。

在苏联时期,人们走在街上看到的只是口号和标语,语言单调,色彩单一。而今天走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大街小巷,和古老的建筑一样引人注目的还有色彩缤纷的广告;在地铁车站,面对旧日的苏联雕塑、鲜亮的广告牌和流浪艺人的演奏,会让人一时不知身在何处;缓慢穿行于城市各个街区之间的有轨电车车身是户外广告的最佳场所,古老的电车铃声响过,一辆车身涂满五颜六色夸张的广告的有轨电车载着安静的老人穿过街道,成了现代俄罗斯城市里一道有趣的风景。

目前俄罗斯约有五分之一的广告流向了户外广告,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例较高的,这或许和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分不开,在俄罗斯的很多城市,包括莫斯科和彼得堡,一栋楼往往可以占据一条街,这在空间上给发布户外广告带来了可能性;同时由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还不十分发达,所以政府对于户外广告这样简单易行的模式给予了宽松的政策,把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如街道、路口、海滨和广场等地方都用来发布户外广告。当然,户外广告也不是“百无禁忌”,俄烈性酒生产商多年来垂涎于城市户外广告,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拿到发布户外广告的许可证。户外广告在俄罗斯不同城市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中小城市,由于人口少,所以户外广告不很发达。

今天的俄罗斯广告业还引起了很多外国传媒公司的兴趣。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多数俄罗斯人对电视广告持排斥态度,但是广告总能找到自己的消费者。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很多民众对商业广告会减少偏见,尤其是年轻人。随着俄罗斯电子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3建立俄罗斯新闻社和传媒行业组织

苏联时期,国际新闻通讯社为塔斯社,是苏联政府的代言人。1990年7月27日,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总统令,在新闻出版社基础上创建了新闻通讯社,主要负责国际新闻通讯。这样原来的塔斯社就主要负责俄国内的新闻通讯。±荅斯社和新闻社在1992年正式合并。2004年4月正式注册为联邦国有企业,其全称为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简称俄罗斯新闻社或俄新社)。

俄新社拥有广泛的通讯网络,在俄罗斯境内、独联体和世界上40多个国家设有代表处。俄新社拥有全俄规模最大的图片资源部,能够组织海外记者来俄罗斯进行采访活动,在海外举办专题介绍等其他媒体活动,并且对海外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俄新社的技术力量能够提供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在互联网上直播新闻发布会、组织专题的圆桌会议和其他非正式的活动。俄新社的客户包括:俄罗斯政府、总统办公厅、联邦委员会、国家杜马、政府部门、各俄联邦主体行政机关、俄罗斯国内外的实业界、各国驻外机构和社会团体等。

由于曾多次出现俄罗斯传媒与政府的不合作现象,俄罗斯政府对国家传媒法进行了修正。针对政府的举措,媒体内部也签订了公约,强调媒体之间应该保持合作和自律。这些举措在新世纪逐步发挥了作用。如在2004年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大部分传媒尊重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加大了事件过程的报道力度,而没有过分对事件进行评论和炒作。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自由的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传媒内部也形成了默契的合作态度。

对内加强和政府对话、行业自律,对外加强和世界新闻组织的密切合作,以期在世界传媒业“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新世纪俄传媒追求的目标。2007年世界记者大会将在莫斯科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万名记者和各国政要参加,这也是第一次在俄罗斯举行的记者大会。除了俄罗斯记者协会外,还出现了一大批民间协会,如俄罗斯著作权协会、俄罗斯大众传媒业协会、俄罗斯印刷者联盟、俄罗斯图书馆协会等,这些协会协调与政府的关系,代表民间力量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更大的天地。

新闻采访和报导的自由一方面带来了传媒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记者尤其是战地记者的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传媒人的使命感使得很多记者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很少考虑自己的安危,亲历亲为成为他们工作的原则。早在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就有很多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和特种部队一起冲向人质现场,希望获得第一手材料。自2000年以来,已经有12位俄罗斯记者被害。除了那些战地记者之外,一些报道社会敏感话题的记者也常常会受到非法骚扰甚至恐吓,有一些记者还为自己钟爱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2006年10月7日,48岁的记者安娜·波莉特科斯卡娅从自家电梯里出来准备去车上取买来的东西时被枪杀。安娜长期以来关注车臣问题,为《新报》供稿。很多普通俄罗斯民众来到普希金广场,点燃蜡烛默默地悼念这位为自己的事业献身的女记者。所以,保护记者安全在俄罗斯传媒界也同样受到高度关注。

(第二节)转型中的俄罗斯报刊、广电和网络

一、转型中的俄罗斯报刊

报纸因为是以“今天”作为起点,所以更多的就是关注正在经历、正在感受的和正在进行的生活。俄罗斯目前的报刊种类过万种,主要报纸为《论据与事实》、《劳动报》、《莫斯科共青团真理报》、《消息报》、《独立报》、《地铁报》

等。相对于报纸形态的变化而言,杂志的发展相对稳定,苏联时期的专门类杂志在解体之后不少保留了自己的个性。如文学类杂志《十月》、《青年近卫军》、《莫斯科》、《俄罗斯文学》和《涅瓦》等并没有因为解体而有更大的变化,依然保留了严肃的文学性。增加的杂志以时尚性较强的商业和娱乐杂志居多,如《莉札》、《瑞丽》和《花花公子》等欧美成熟时尚杂志的俄文版等。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报业经过分化组合,形成了三种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寡头政党所有和自主经营。属于国家所有的报纸如《俄罗斯新闻报》

和《俄罗斯报》等,这一类报纸主要是用来发表重要的官方消息和文件,诸如总统令、政府决议、各种法律和法规。形式和内容相对刻板;而被各大财团收购的主要是苏联时期的党报党刊和新创办的报纸;此外,有一些自主经营的报纸,如《真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