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幸福人生的修心课
2984000000035

第35章 只有淡定,才能享受寂寞的乐趣(3)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婚姻中的我们更应耐得住寂寞。如若耐不住寂寞,那么寂寞就会“蚕食”掉婚内男女最后的道德底线,做出来的事情就演变成了荒唐伤害。背叛婚姻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无论肉体还是精神,哪怕时过境迁也会隐隐痛到一别经年。人类的情感总是容易伤又不容易好的,所以人生一路,你要记得保护自己,也要保护善待那些曾经爱过你的人。虽然无法体会“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是怎样的一种漫长,但我相信:爱,不仅需要苦寻,更需要守候,有爱便是天堂。

成功属于耐得住寂寞的人

人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他的人生境界就会不断提高,他的生命就有高度、有厚度。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成名以后社会应酬多了,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创作,雨果为此很烦恼。为了避免来自外界的干扰,雨果剃光了自己的头,然后躲进阁楼进行创作。因为剃光了头,自己就无法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了,同时也避免了人们的非议,雨果用这种方法谢绝了社会上的各种宴请,专心致志地进行自己的创作。一个月以后,当他的头发长长的时候,他的又一部作品问世了。一个月的寂寞,一部巨著的成功,这仅仅是雨果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在雨果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身影。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他的先祖受到清统治者的器重、皇室的宠信,当时曹氏家族权势显赫,康熙年间是曹家鼎盛时期。少年时期的曹雪芹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天资聪颖,又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不料清雍正、乾隆年间,曹家沦落到了贫贱的社会阶层,连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

此时的曹雪芹,居无定所,曾在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住过,又在宗学里做过事,还在北京西郊开过小酒店……他在极度贫困的时候,流离失所,无处栖身,曾住在某王府的马厩里面,生活陷入窘境。

18世纪40年代,曹雪芹为生活所迫,移居到了北京西郊的山村,并在这里开始写作《红楼梦》。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得不到保障,曹雪芹时常受到断炊之苦。有时候,生活实在支持不下去了,他便中断写作,以卖画维持生计。郭诚在诗中有记录:“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冬天到了,北京的天气特别寒冷,长夜漫漫。曹雪芹既没有充足的食物,也没有取暖的火炉,虽然饥寒交迫,但他经常写作到深夜,实在疲倦了,才裹衣就寝。等到被冻醒了,又继续写作。

贫困的生活虽然损害了曹雪芹的身体,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始终保持着潇洒、爽朗的性格,傲世的风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穷苦生活,不仅没有阻碍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顽强的写作之心,反而滋润了他的“笔墨”。最终他写出了《红楼梦》这一巨作。

《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它除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困境的体验,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求人不如求己”,人生在世,路靠自己走,在命运的行程中,无疑每个人都是独行者,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坎坎坷坷。坎坷多舛者,如攀山行栈,一息尚存,壮志不移,一路芳卉异草,奇险风景,自有难得的人生体验,这是磨砺,是财富。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情愫、一种享受。寂寞的时候,面对真实的自我,寂寞中有恬静,悲凉中有温馨,即使人声喧嚣,也可以关上自己的心窗,给自己营造一片空间,独自感受生命的鲜活。

寂寞的分分秒秒更可以和自己倾心地交谈,细细内省一下自己,静静地抚慰自己、解脱自己。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会拥有平淡如水的心境,将纷乱的生活作一番调整,更好地面对每一天,人生便具有了超凡脱俗、至善至真的内蕴。

不要期待无所事事的日子

心灵空虚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整日百无聊赖。有的人甚至沉溺于牌桌、舞厅、酒吧,整天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死后在去见阎王的路上,路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这时,宫殿的主人便请他留下来居住。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便住了下来。

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现在是满肚肥肠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给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可去下地狱,也不要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可见,安逸的生活原来也是一种地狱!它虽然没有刀山可上,没有火海可下,没有油锅可赴,可它能渐渐地毁灭你的理想,腐蚀你的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有一个女人,自从结婚之后,她就辞去了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可是没两年,人们发现以前那个自信靓丽的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抱怨不断、整天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的家庭妇女。而且她也没什么朋友,因为没有谁喜欢浪费大把的时间去听她抱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的生活所需全部依赖老公,她每天除了煮饭洗衣外,闲来无事不是到街上闲逛就是跟一群退休在家的老太太说说张家长李家短的。

也许是因为生活没有重心,没有目标,也缺乏刺激,这让她的谈话内容变得非常琐碎、无聊。哪一家超市的卫生纸比较便宜,她可以谈个五分钟。她可以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告诉你她如何为了省钱,四处搜集报纸上的优惠券。而且她也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别人根本不想听她说的话,甚至觉得听她说话其实是一种折磨。也是因为这样,她的朋友渐渐地与她疏远,联系的愈来愈少。

在工作烦恼的人看来,闲来无事的生活最为惬意,却不知是一种折磨,一种让人空虚到无所适从的折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就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消极情绪。被空虚所趁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沉迷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

据某法制日报报道,有一天晚上某市公安局巡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该市一房屋内有人在赌博。于是,公安巡警大队立即组织了人员出警,一到现场便抓获赌徒17人,并查获赌资15万余元,甚至还有一本记载着五六十万元输赢金额的账册。据赌窝主人交代,他们这里的人经常搓麻将,每次下注金额最少100元,高的则达5000元。来这里赌博的大都是自己办厂开店的个体或私营企业老板,其中女性占大多数。

经审讯,一落网的女老板也道出她内心的实情,她说:“这几年虽然生活富裕了,但人却感到精神空虚了,所以为了寻找刺激,便约上一帮小姐妹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小来来’。”

空虚是在无所事事中诞生的,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给自己一件事做,空虚也就悄悄地离你而去了。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消除空虚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生活中的空白时,那你还能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吗?

面对空虚,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清心中孕育着快乐

人生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追求。清闲自在,喜欢坐就坐,喜欢躺就躺,随心所欲,在这种状态下,虽然穿的是粗衣,吃的是淡饭,但仍然会觉得心情平静,不会为一些日常凡俗之事而牵挂;相反,那些患得患失、忧患和烦恼缠身的人,成天奔忙着一些烦忧之事,这些人虽然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也会觉得心中痛苦万状。

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也就是“清心”。从心理学上说,清心就是一种没有心机的心理状态。它是与“有心”的生活态度相对的。清心就是不动情绪,不执著,恬淡而自得,根据自己的本真去为人处世。

因此,清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一种生活之道。如果用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观点来衡量,清心的人格层次远在德、仁、义之上。它是人生修炼达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孕育着童真,清心中孕育着活力,清心中孕育着快乐。

《菜根谭》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身心处于安闲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不会在意;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安宁和平静,人世的是非与曲直都不能瞒过你。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也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在洪应明看来,佛家所谓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也就是指人生要豁达淡泊,降低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与荣辱得失看得轻一些,而生活的快乐则会体验得多一些。洪应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就会客观地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人间的种种现象也才能尽收眼底。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利用假期出外旅游。他们从纽约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发现在这人烟稀少的小山旁边,有一个小木屋。

夫妻二人走到小木屋前,看见门前坐着一位老人。年轻丈夫上前一步问道:“老人家,你住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觉得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回答道。停顿了一会儿,老人接着说:“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包藏着生命的无数秘密;我凝望蓝色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淙淙声,就像有人在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淳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回到家中,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蓬乱的,但是,他们的嘴角却挂着微笑。此时,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会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难和忧愁的时候,这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

老人见年轻夫妇没有作声,于是,又强调了一句:“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这位老人的生活看起来是平淡的。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凡夫俗子,我们总期盼着过一些平淡的日子。平淡,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自然要取;不属于我的,即使是千金、万金也不为所动。这就是平淡。安于平淡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自处,这样的人,于自己,就像云彩一样飘逸;于他人,就像湖泊一样宁静。这就是一种清心的境界。

其实,这位老人正是达到了清心的境界,因此,他能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从平凡的生活之中,体悟到了生活的情趣,领略到了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