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幸福人生的修心课
2984000000013

第13章 淡定的人生要禁得起(2)

知足常乐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其字面的意思是说,满足于现在自己拥有的一切而且随时都感到快乐开心。可以这样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感到满足,其实,它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颓丧和无奈的表现,而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怀着一颗平静的心且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切。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如何去“知足常乐”。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牢骚“烦死了”,“工作一点意思都没有,每天反反复复,总是那些事情,而且工资还那样低。”朋友见面也总是会说“最近怎么样啊?又在哪发财了……”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两个字“攀比”。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老是想着自己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你的生活里又怎么会有快乐?这样比来比去,最终的结果,只会让自己更加自卑,内心更加空虚。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有一首《不足歌》是这样说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嫦娥美娇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又思无田少根基。

门前买下千顷地,又思无官被人欺。

做得县官还嫌小,要到朝中挂紫衣……

不足歌,不足歌,人生人生奈若何?

要是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曾经有一位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块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入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你不停地跑一圈,那么你跑过的地方就全归你所有。

农夫听完之后,便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他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需要更多的土地生活,他于是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会累死的。然而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但是,他终因跑的路太多,心衰力竭气散,倒地而亡。生命没了,一切全都没有了,强烈的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相争,这或许不合时宜,但是,应该说这是知足的明智之举。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始,可以长久。”圣人在几千年前就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有贪心、私欲,当今的人们更应该深刻体会老子这句话的内涵,懂得知足常乐。

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有:“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通过古人的词句,我们看到了他们知足常乐的洒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样的洒脱。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妨这样想一想:自己穷其一生且忙忙碌碌,但到最后还是会一无所有地离开,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一生,倒不如放下这些无休止的私欲、贪心,用一颗知足的心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快乐。

此时,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其实不然,因为“知足”并不是说要自我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放弃人生的更大追求,而是警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的变化以一种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情才不会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侵扰,才不致于扭曲前进的风帆,才会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寻求发展,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才能以最佳的心态去想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知足不仅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反而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人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知足会让人知其所拥有的,并且会珍惜他所拥有的,如此便会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

曾经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百万富翁得了一种久治不愈的病,虽然在医院治疗了好久,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终于有一天,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对他说:“您的病有救了!有一种药物能治疗您的这种病,但这种药物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国内没有,需要到国外购买。”这个人听后说:“太好了,对我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多贵,不管在哪里,我都要把这种药买到。”于是,他立刻派人去买这种药。然而当他只吃了两三个疗程的时候,病就好了。于是这个人把剩下的药都收藏了起来。此时,他的一个朋友看到了剩下的药心疼地说:“唉,这个医生真是的,让你买这么多药,白白地浪费了这么多钱,有这些钱做点别的多好。”他听了后说:“虽然剩下了一些药,但我感受到了上天对我的怜爱,让我仅仅吃了这么少的药病就好了,我要感谢上天,感谢救我的医生。”

从这个人最后说的这些话中,我们感受到知足弥足珍贵的意义,正是因为他的内心懂得知足,所以他才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能够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轻松,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感到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从而摆脱虚荣,宠辱不惊,心境达到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能够微笑地面对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是快乐轻松的人。

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纷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的了。

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做到如此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吗?知足常乐,说的就是如此。

放下名利枷锁

古人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宁静可以使一个人心清志明,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整日乱糟糟的,恐怕他什么事情都难做好。只有心静下来时,做事情才会气定神闲,遇事后才能镇定从容。

淡泊名利就是要正确看待金钱和名誉。人生在世,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讲生活,也不能离开名誉讲寄托。但是,人不能把金钱和名誉看得太重,看得太重,就会使人背负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反被名利所累。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而且不同的人其所拥有的欲望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贪图名利,有人留恋肉欲,还有人则希望得到丰富的物质资料……这些欲望,只会让人活得很累。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名利求来无止境,我们何须每天为名利困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天天都有好心情。

中国的博学鸿儒钱钟书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学者。他认认真真地学,从不务虚名,宠辱不惊,即使是别人授予他极高的荣誉,他也能够淡泊自守。

有一次,一位英国著名杂志社的记者仰慕他的大名来到中国,并事先在电话中向他说很喜欢他的著作,并表达了要去拜访的意思,还说如果采访获得成功,杂志社便会诚聘他为杂志社的名誉主编,还会宣传他的新作。

钱钟书听到这些,在电话中风趣地对记者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钱老的淡泊已经成为学界的榜样,他能够潜心读书研究,不拜客访友,也讨厌接受各种采访,更对别人授予他的那些荣誉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学界真正的泰斗。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在名利面前他能够淡然视之,不为声望所累,也只有如此淡泊的人才能够专心治学。他知道,名利可以成为头顶的光环,也可以成为招致祸端的利器。因此,他将这一切看得很淡,内心拥有明确的治学志向,一心向着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他的人生是真正洒脱而豁达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善于应酬,又心慈面薄,不会推托,做事也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他很快便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最后竟用自杀方式了却一生。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能获得诺贝尔奖,足见他的才华不凡,如果他未被卷入琐事中去,依然能宁静度日,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作品留传于世。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只有保持心灵宁静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走出来,这才是快乐的基础。

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不经意地流走。然而,世界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回报。如果我们想花一分的代价去换回十分的成果,那永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地就给我们太多。

淡泊名利,就是要清心寡欲。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种价值。当你走出了世俗的名利圈,当你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兴许那会儿你会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们拥有的很多很多。

私心和欲望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里那两个最可怕的魔鬼,只要稍一松懈就会侵入人心。所以,欲望越多,痛苦也会越多。只有淡泊才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一件外衣,它既能净化人的心灵,又能清醒人的头脑。正如一位禅师所说:“我之所以健康,是因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饿了我吃。”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要知道,名是缰,利是锁,一味醉心于功利,就会被名缰利锁绊住;如果使自己陷入贪得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中就无法摆脱这些虚名浮利的束缚,就会迷失了自己。

人生需要有一份恬淡自守的心境,少一些患得患失和心浮气躁,多一些豁达无争。在悠悠岁月中,如果能够拥有和保持一颗淡泊平静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以不同于流俗、看淡名利的心去追求生活中的自我完善和满足,便会体会到无限的快乐和轻松,从而走好自己平稳而又充实的人生之路。看轻世俗的名利,舍弃贪欲和虚荣心,才能在安宁恬淡中坚守住心灵的净土,只有淡泊宁静才是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身外物,不奢恋

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收敛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平和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名有利,拥有所有的一切,但却忘记了,上帝是最公平的,给你一部分,也要拿走一部分。比如说给了你金钱,快乐怕是就要被拿走,给了快乐,就要少一些物质的东西。这种平衡告诉我们,尽量收敛自己的欲望,以免在不经意间被拿走自己所真正在乎的。

有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为了断除所有的欲望和念头,他只带了一件衣服前往山中。在山中修行没过多久,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件可以替换的衣服,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件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由于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只好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头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为生。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乳牛。于是他就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以想像得到,也许是一年以后,也许是几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也许你会说,他不会修成正果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受广告的挑逗,受分期付款的引诱,受攀比心理的推动,人们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消费欲望:家里的衣橱大得能装得下好几头大象,却已满得塞不进一双袜子;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应酬不暇,结果腰围与国家的GDP同步增长;房子越住越大,可人们在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供房的压力迫使我们日夜在外奔波;汽车越来越豪华,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却越来越少,因为车内是浑浊之气,车外则是废气弥漫……面对这些,人们却毫无反醒,而是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致使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

“物欲症”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免疫力都已丧失,而意志力也纷纷丢盔卸甲。

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没有时间做饭,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就像《爱丽斯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起早贪黑的大家都很忙,就像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的,“从表面上来看,一个3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所以人被物奴役。

物欲症带来的是攀比和虚荣心,就好像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似的!还有更糟糕的是人们害怕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或邻居超过自己,就像现今许多的房奴:一种是已经做稳了房奴的,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身心焦虑还属正常,奇怪的是有房子的人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着更大的房子,如果有幢别墅更好,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