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学家说的没错,童年时期也许人就已经开始形成特定的两性关系观念。人们可能会从父母是如何相处的或是长辈或是有权威的年长的人们那里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的基本原则。那时我们可能没有形成复杂的固定的爱情观,但是我们可能会从一些简单的表象性的具体情况判断如何为男性行为,如何为女性行为。比如我小时候就明白女生不可以进男生厕所,否则就是不道德,或是说犯忌讳更加贴切一些。同样男生也不能进女生厕所。具体是为什么,当然小孩不会明白的。可我那时是想弄明白来着,可是从大人们支支吾吾的言语中充满了禁忌,害的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再加上也比较乖,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个大概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
大概从小学三四年级时甚至有可能更早,突然会觉着自己被班里的几个女生吸引住了。说不出为什么,总是想在她们面前表现自己,可当时自己不太好说话,也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特别的特长。所以当看到一些个调皮爱出头的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的时候,心里就恨的牙痒痒,恨不得表现的是自己。由于当时我作文率先获得了老师的首肯,便会经常拿一些所谓“文学”方面的问题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当时实在是没有手机,如果有的话,拍下当时我故弄玄虚的侃大山的抓拍一定特别滑稽。
那个时候可能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至于是谁呢?有的遮掩不及时,较早的就被暴露了,结果会成为大家的笑料与谈资。有的遮掩的比较好,大家也不知情。但谈到自己喜欢的女生的时候会刻意避开,如果别人质疑,那么一定会斩钉截铁的矢口否认,然后全面撇清关系,那种感觉就像是决不向敌人透露半点组织上的秘密似的,十分有趣。不过大家笑归笑,谈归谈,传归传,有一条红线大家是不会去碰触的,那就是绝不会让大人们知晓,这是一条底线。如果哪位“不长眼”的将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告诉大人或者老师的话,就一定会受到大家的不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也都明白,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句捕风捉影的玩笑,如果大人老师知道了后,我们认为后果一定是十分严重。不过后来的事儿也让我们明白,其实在大人们那里,我们这也是在玩闹,也会无可奈何。那么这是件什么事儿呢?我还得从头开始说起。
小学班长是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记得当初选他做班长时,那还是一年级来着,老师问大家,大家觉得谁可以胜任?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班长的名字,其实就是觉着他是个孩子王,够淘。也记不清是何时了,班长开始“欺负”班花-一个文文静静的女生,特别“高冷”,很少跟男生玩,作文也写的不错,成绩也好。无非就是课余时间扯扯衣服,揪揪人家辫子。好几次班花威胁着告老师,而班长这时候则只能认怂,口口声声称绝不会有下次了,结果下次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还是如此。又有一次班花忍无可忍,揭发了班长,结果可想而知,老师狠狠地批评了班长,班长备受委屈,心里直埋怨班花小题大作。这一次老师是以欺负同学论处的。不过大家心里边跟明镜似的看的很清楚,另外一次则不是这样的。其实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一则受大人们的影响,因为我们还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譬如两家大人在村里关系不咋的,那么两家孩子们也划清界限;二则孩子们相处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虚荣,贪婪,自卑等等,每位同学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而且由于相处方式还不太成熟,之间如果有了矛盾可能比大人的处理方式更直接与纯粹。记得当时有一个长得不太漂亮的女生,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皮肤有点黑,她在男生中不太受欢迎,女生也有点不太喜欢她。这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在四五年级那个时候,我们之间相处则成熟的多了,不再会恶语相加,更不会拳打脚踢,大家都开始明白从小培养的朋友是多么的重要。可是这一次很不凑巧,班长由于意气用事又一次得罪了这位女生,结果她把班长追班花这件事儿当作举报报复材料检举给了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愣住了,空气像是凝固了一样。没想到她会这么说,还是面对全班。我当时心想,完了,班长这次彻底完了,都没敢看老师的表情,只记得当时一片寂静。老师愣了一小会儿,便开玩笑的说,你们还挺成熟。大家看到老师这么说,都松了口气,但还没放松下来。继续等待老师的“宣判”。老师停顿了一会儿便瞪着班长说,你是配不上人家的,(指班花)这次看你们还小,暂且绕过,如果有下一次,绝对告诉家长,让家长领你回去。不管怎样,虽然我们觉得老师的说教略显严厉,但在当时还是处在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都庆幸处罚也不过如此,而且部分胆大的还声称老师绝不会告诉家长,因为这事儿不宜声张,就算是告诉家长了也会进行冷处理的。不过很显然这些话在班长心中留下阴影,时隔多年,一次班长还讲,她凭什么说我配不上了。一副忿忿不平的样子,看来他是认真了,孩子们的心柔软而脆弱,作为园丁应该多注意,特别要保护他们的梦想与天真。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们调侃当年那位检举的女生,称她亲手毁掉了一对儿鸳鸯。可她一脸无辜状,我那时还小不是故意的。大家哄然大笑起来。
这些类似的情节还有一些,由于表述的思想一致,我也就不再重复。多年以后,它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回忆童年的谈资,随着微风渐渐远去。而这些相同的经历也会随着时间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上演。
而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不管童年,少年,青年...还是老年,异性效应永远存在,它与道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