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2964900000016

第16章 俄罗斯与中国:相互倚重的欧亚巨人(4)

鉴于中俄两国各自特殊的地缘政治、人口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以及中俄关系的各种复杂背景,从中长期角度看,中俄之间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有可能致使两国对其相互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

从理论上讲,中俄力量的消长变化至少可以包括这样三种可能:(1)双方的综合国力相对平衡增长,即中国继续向前发展,俄罗斯经济复兴;(2)俄罗斯重新崛起,中国的发展受阻;(3)中国保持快速发展,俄罗斯经济恢复的过程迟缓,两国差距继续拉大。在这方面,中国学者一般比较倾向于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将相对平衡增长,换言之,中国学者注重以俄罗斯重新崛起为前提考察中俄关系的前景。与此相对应,多数俄罗斯学者分析中俄关系发展趋势的出发点一般是,同俄罗斯经济恢复缓慢相比,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两国差距不断拉大。根据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占世界总产值的16.5%,而俄罗斯即使在年增长保持5%~6%的情况下,这一指数最多也不会超过3%。从中可以部分地看出,中国学界对中俄两国国力消长状况的判断要比俄罗斯同行更为乐观。

另外,中俄军事力量的变化也备受瞩目。从战略力量来说,俄罗斯占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俄罗斯拥有核弹头多达6000枚,即使2007年完成削减计划后,最少也将保持在1000~1500枚。而根据西方学者的估计,中国战略导弹只有数十枚。总体而言,尽管中俄之间的差距有可能缩小,但俄罗斯在军事力量方面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优势。但部分俄罗斯专家还是显得相当忧虑,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副主任特列宁教授估计:“在10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人已经不得不改掉了把中国作为欧亚弱国对待的习惯。而且,展望今后,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超过俄罗斯,甚至可能支配俄罗斯的国家”

。俄罗斯著名战略专家、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也认为:“10~15年,中国在战略武器方面可能赶上甚至超过我们。考虑到人口和经济因素,事态的这种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对中俄国力消长的评估目前都还基本上是猜测,实际情况还有待日后进一步考察和验证。诚然,国力消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选择修筑长城用以抵御外敌的有着和平主义传统的儒家文明国家而言,国力的提升意味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的增强,中俄关系也会因此而更将巩固和良好,而非相反。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倍感忧虑不能不说恰恰是源于俄罗斯素有的“强者为王”的惯式思维。

总之,在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存在着很多耐人寻味的元素,应将其置于整体国际背景中加以考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对话、和解、妥协、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日益成为当今国与国之间发展关系的关键词。人们越来越变得比以前更加珍惜和平的发展环境;相反,以武力或强权追逐国家利益越来越遭到唾弃。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包括结构性制约力量的与日俱增。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国关系之间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与摩擦越来越多地受到对战争的集体历史记忆和现有的国际性制约力量——这种制约力量既表现为国际组织的一定约束,同时也表现为大国力量间的平衡——的限制。虽然无法预言战争将永远消失,但大国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几率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二)影响中俄关系未来走向的内外因素

回顾现代部分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即自从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做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那就是中俄关系正在日益走向成熟。

这种成熟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一是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二是两国摈弃了冷战思维,建立了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无论如何,都应该承认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中俄关系的历史来看,尽管中俄两国史学界对此自《尼布楚条约》签订以来的中俄关系发展有不同的解释,但是这种关系实质上大体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发展状态之中。俄罗斯独立以后,中俄关系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并且是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日益成熟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这里“日益成熟”并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层面上的语汇,而且还表现在两国之间高水准的交往、合理的结构支撑、逐渐加强的官方与民间的互动,等等。当然并不等于说中俄关系就不再经受考验和冲击,重要的是已经具有了一个能够抗御风险和冲击的坚实基础。

1992年12月中俄声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1月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表示要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决心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2001年7月签署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中俄关系的三次定位再加上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这种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以及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充分显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脉动。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无疑具有其时间上的适时性和政治上的合理性。一方面,它对此前时期中俄关系的成功发展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它同时确定了进一步充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实质内容的出发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寻求中俄利益新的契合点和双边关系的增长潜力开启了广阔前景。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这个适时的时间维度上如何去评估中俄合作关系的战略发展阶段和空间,包括驱使这种关系发展的动力以及影响双方合作的因素与局限。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地区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合作圈的雏形;中国正在努力学习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来构筑一个公平合作、尊重主权、互利共赢的周边国际环境。从这一角度来说,中俄关系的意义已然超出双边关系本身,也就是说,不仅仅在于要为两国各自的发展创造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进而确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同时,一个成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有助于在区域以及全球的层面上构建一种公正、稳定和民主的国际秩序。因此,从多边的视野观察,中俄关系或许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如何通过多边的方式,进一步寻找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新的契机和动力,成为中俄合作的一个新的空间和领域。

更进一步地说,在地理空间区位上,中俄之间的合作还成为欧亚大陆内部有待推进的更为广泛意义上多边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欧亚大陆内部的欧洲、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地区与国家之间囿于历史与地理条件,其内向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反而不及各自海外关系来得更加紧密。从长时段看,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使欧亚大陆各国现已存在或潜隐着的互补性恰当地得以体现和实施的时候。在当今欧亚大陆内部的复杂形势之下,各国在维护与发展各自海外关系的同时,花力气加强内部合作也是自我保护、驱灾避难的一个合乎情理的自然反应。在这一意义上,中俄这两个具有各自战略目标和边境相互接壤的大国,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空间还在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把这种关系纳入到欧亚大陆整合的网络当中,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中亚整合和朝核会谈“六方框架”未来发展的东亚整合,等等。从这一角度来看,中俄间的交往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与作用。

而在时间区位范畴,中俄同处于转型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两国在从传统体制向市场与民主转型道路上应有大量可资交换的资讯与经验。这是一个目前尚未充分开发,但仍存有一定空间的领域;并且,虽然中俄均不在发达国家行列,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两国不属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类型这种状况使得两国能够找到更多共同语言、更多共同感觉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也许可以成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更为深刻的大背景。

在上述背景之下,可以进一步从中俄双边关系本身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空间。

从中俄双边关系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稳定政局、转变体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两国共同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为此,两国都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安全、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具体而言,中国确定了20年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既需要国内的安宁,又希望周边地区与国际形势的稳定。俄罗斯作为与中国具有4300公里共同边界线的最大邻国,稳定和发展相互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此外,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前景具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在海峡两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更显重要。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俄罗斯来说也同理。它要在2010年实现经济实力翻一番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逐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大国地位。这无疑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合作关系。

因此,两国各自的利益需要成为中俄双边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最主要的基础。也就是说,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两国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和源泉。这种内生动力同时也决定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应当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主要特征。

特别是中俄边界线的走向已经全部确定,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障碍已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