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艺术
2962700000015

第15章 能说会道,巧妙赢得他人心(2)

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而且容易出现让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这就很有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深谙人情世故的处世高手是不会直面地与人发生冲突的,即便有矛盾,他们也会“绵里藏针”,这样的说话技巧,可使对方诚心接受你的话,在无形之中说服对方。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宁戚去见宋桓公。待行过大礼之后,只见宋桓公对其置若罔闻,根本不拿正眼看宁戚,态度非常傲慢。宁戚见此情景,叹了口气,故意说道:“宋国真是危险啊!”

宋桓公惊讶地问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宁戚反问道:“你和周公相比,谁会更贤明呢?”

“周公是圣人,我怎么敢和圣人相比!”宋桓公答道。

宁戚于是接着说道:“在周最强盛的时候,周公只要听说有人要见他,即使是正在嚼饭,也会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即便是这样,他还怕怠慢了客人。可是,大王您呢?宋国现在已经国势危急,国内接连发生杀死国君的事情。大王您的王位并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大家恐怕也不愿意到您这儿来,何况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难道还不危险吗?”

宋桓公羞得满面通红,连忙道歉:“我没有治国经验,请先生不要介意。”

宁戚将周的强盛与宋的衰落,周公的谦逊与宋桓公的傲慢进行了对比,可谓是“绵里藏针”,从而使宋桓公受到强烈的震撼,又达到了春风化雨的境界,使话语达到应有的效果:宋桓公心悦诚服地被感化了。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术因人而异,窍门却千通百通。

俗话说:是人抵不过三句好话。看来说话也有它独到的技巧,说得好自有其无穷的语言魅力。形容人有三寸不烂之舌,或者巧舌如簧,都是指的说话,但是都有贬义在里面,甚至把死人能说成活的。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适当地说几句软话,化解对方的难堪,既能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能保留对方的面子,避免破坏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又可以消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老王到上海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几百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如他贸然提及此事,姑娘会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老王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百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成千上万,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老王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一点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借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老王。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老王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女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你很有主见,性格刚烈,说不定对方比你更硬。你如果说了“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一定会理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在你与人交流沟通之中,通常情况下应该用好言相求,对于这种“良言”,也应该裹上“蜜饯”,让对方听着悦耳,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就范,从而使效果更好。

一对夫妻新搬到一个小镇上,几个月后妻子向邻居埋怨图书管理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希望邻居能把她的话转告图书管理员。几天后,当这对夫妇再次来到小镇图书馆时,那位管理员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不但语气和蔼,还客客气气地向他们介绍新近的畅销书。于是,妻子兴奋地把这个转变告诉了他的邻居:“您大概已把我埋怨他服务态度不好的话转告给了他?”

“不,”邻居坦然地回答,“希望您不要见怪,我没有跟他说您告诉我的那些话;相反,我对他说,您的丈夫称赞他管理得法,而您也夸奖他选购的新书很有水准。”

这真是要感谢那位理智的邻居,如果他原原本本地转告,结果将会怎样?中国有句古话叫“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友善力量的反映。

因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受到尊重的需要,也希望有共同的爱好,如果你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就会发展你们之间的关系。

俗语说:“打人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虽然不能轻易地“打一巴掌”,但既然“打”了,给与不给“甜枣”效果便大不相同。丢了羊,再补牢这便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当你一时冲动当众责备了你的部下时,不妨一试,相信还是有些效果的。另外,请遵守下面介绍的上司批评部下的几个原则,并随时加以检讨。

(1)只说眼前,不提过去

批评并不是回顾过去,而应该站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将来如何改进的立场上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重视现在,而不是过去。不追究过去,只将现在和将来纳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即不是责备已成的结果,而是对今后如何做有所“鼓励”,这样的批评法才是理想、得当的说服法。

(2)只论此事,不言其他

如果一次批评许多事情,不仅使内容相互抵消,而且还可能把握不住重点,同时也容易使受到批评的人意志消沉。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谈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日常的工作场合说话的机会很少,所以便趁面谈的机会把过去的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容易产生对抗的心理。因此为了有效地说服,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3)一对一,莫让他人听到

这是因为批评时若有他人在场,被批评者会有屈辱感,因此心生反抗,只会找理由辩解,而无心自省,也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不到不得已,不要当众批评部下,除非是与自己有信赖关系的部下。

(4)别用批评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所谓的“批评时不可加入感情”,意思是说责备别人时要公事公办,不要混杂私人的不快感情,而是进行冷静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人的感情行为,不可能脱离感情,那种如同戴面具的批评是令人生厌和有违自然的。因此,如何正确地表现感情就成为批评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透过批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打动下属的心,才是有成效的批评说服。

要想真正打动下属的心,达到说服的效果,绝不能把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缺,高高在上地批评对方。这样只是使批评的一方获得自我满足,毫无半点成效。而应该将对方的缺点和错误看成是自己的,抱着希望对方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予以纠正的心理。

也就是说批评对方也等于批评自己。因此,尤其是作为能左右别人的上司,必须以责己之心来批评部下,否则就收不到真正的批评效果。

巧妙拒绝,让对方觉得不伤面子

俗语说,“做人难,人难做”,尤其是当别人对你有所请求,而你因为办不到,不得不拒绝时更加左右为难。但拒绝不当就容易令对方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惹怒了合作伙伴等。这就需要一些巧妙委婉的拒绝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将对方失望与不快的情绪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北齐书》第46卷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苏琼是南北朝时很有名的一位清官。他政绩卓著,深受人们爱戴。在他担任清河太守时,清正谨慎,半点私心都没有。

有一次,一个法号道研的和尚求见他,说是想和他商量一下寺院讨债的事情。苏琼想:按道理来说,寺院本是个清静的地方,和尚也不应该过问俗事,可这个和尚竟然来找我商量讨债的事情,一定不是什么正道的债。于是,他就命令下人通知道研和尚说:“太守正在会见贵客,请你过几天再来。”道研和尚只好回去了。其实,苏琼根本没有会见什么贵客,他是想先弄明白这里的奥妙再说。

苏琼马上派了几个人到道研和尚所在的寺庙明察暗访,看看究竟是什么人欠了他们的债。

原来,道研平日里学了一些医术,经常上山采药,本来是自己用的。可是有一次,他在采药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个人昏迷不醒,但与那人同来的人以为他死了。道研看了看认为是中暑了,于是把他背到自己的寺庙内,煮了草药给那昏迷的人吃,不几天就好了。自此,道研声名鹊起,人们都说道研是神僧,哪家有病人都来找道研求药。按说,道研那点本事,应付平常的小病还可以,遇到大病就不敢说了。可是偏偏道研走运,瞎猫碰上死耗子,有一次竟然救活了一个连名医都治不好的病人。从那以后,来找道研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道研就借此提高药价,赚了不少钱。有些出不起高额药费的人就只好欠了账,道研就是要请苏琼帮助他要这些账的。

苏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知道道研赚了不少的黑心钱,并不打算帮他讨债。于是,当道研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苏琼待道研一进门,就和他大谈特谈高深玄妙的佛法和人生哲理。还把道研说成至高无上的僧人,夸他的修行好等等。如此一来,道研到被弄得不好意思,根本就不好再提要债的事。另一方面道研也不想得罪苏琼,一直耐着性子和他谈,一谈就是大半天,害得道研连提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道研只好无功而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道研的徒弟看到师傅总是无功而返就问他:“师傅,怎么您一连去了好几次都没有结果啊?”道研丧气地说:“没办法,每次一见到苏太守,他就和我谈一些云里雾里的事,搞得我话都插不进,更不要说讨债这种俗事了。”道研没办法,只好烧了这些债券,也不敢再抬高药价了,生怕被苏琼找到把柄,再治他的罪。

我们也应该学会这种拒绝人的办法,不过前提是事先了解对方用意,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道研本是和尚,不该卖高价药,这本身就有违佛法。苏琼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个特点,见面就谈为人、修养之道,把他捧得高高的,道研自然难以启齿。苏琼这招先下手为强,着实让人叫好。

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如下的情况: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了很好地应对上述种种情况,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地拒绝,根据不同情境善于说“不”。这种拒绝的艺术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式方法: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