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063

第63章 蚁俯

崇祯八年七月,官府的夏税正是征收得如火如荼。这大明赋税历来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本来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把原来太祖定的税制里,后世逐年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以及赋役全部编成一种税制,这就是“条编”法,也称“一条鞭”。并且张居正极力促成折银征收,一年国家征收税赋也就是一次,到他死之前,国家已有九成税收折银。

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明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后来的永乐大帝均为强权皇帝,到了中后期,已经渐渐演变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趋势,其中内阁权利极大,皇权远不象后来的“我大清”那么强大.

而张居正作为帝师,一辈子铁腕政治,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压制的当年的万历爷喘不过气来,历来为万历爷所嫉恨。当张居正死后,万历爷就找了个由头,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朝廷才恢复其名誉。

文官集团的力量在明朝中后期空前强大,就算没有张居正,万历当年喜欢小儿子和他娘郑贵人,想把郑贵人立成贵妃,就这么个封号,满朝文官硬是不答应,最后皇帝也没有办法,只好不了了之。万历爷一辈子不上朝,其中厌恶看见这些“嚣张”的文官嘴脸也是重大原因之一。

都说人走茶凉,在张居正死后,基本上所有的新制度全部被否定,于是又是实物征收等各种恢复以前的税制。

汉家屯在去年立屯以来,屯内军户的生活就不断引起周边军户民户的注意,现在是朝廷征收税赋的时节,大伙儿更是个个把眼睛紧紧的盯在汉家屯,看看于望大人最终是否如实践行以前他的诺言。

而在六月份汉家屯的粮食收割后,那些分到土地的军户,由于于望的的大力投入建设水利,虽然今年老天还是保持干旱,但是他们田地里春耕种下的谷子、高粱每亩收获居然平均达到了一石!这在周围其他军户或者民户的眼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他们自己的田地每亩也就收个五六斗,如此一来,在官府的层层加派之下,这收获的五六斗都不复归自己所拥有,前面的种仔,耕牛各种劳动投入都打了水漂,不说接下来人们吃什么,有些人甚至旧债未了,又背上了新债。

而于望大人果然是有言必行,兑现了诺言!汉家屯内第一年确实只征收军户们一斗的税粮,田地所得剩余都归他们自己所有!汉家屯那些分到土地的军户,上次分田地平均分到了三十亩地,也就是说家家户户手里收获的粮食都达到几乎三十石,而且在秋后他们又可以种下冬麦。

尤其重要的是,于望大人的规定是一年征粮一次,不像朝廷那样夏秋两税,而且经常有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摊派!

近三十石粮食啊!看着家里这么多粮食,汉家屯的军户们纷纷都怔怔的地流下了眼泪,那些妇女们更是个个嚎啕大哭!他们都兀自不能相信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如此在接下的一年里,一家人的温饱起码是可以保证了,那早年天天忍饥挨饿,人命低贱的不如一条狗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于望大人!于望大人!真真是俺们的再生父母啊!”那些军户纷纷跪下向着马头营方向磕头感恩,在一些老人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立下了于望的生祠。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知道有谁要是想对于望大人不利,估计这汉家屯上上下下,男女老幼个个都要拿起刀子和那“奸人”拼命了。

而且在于望领导下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安逸之说,在这次粮食收割完了之后,接下来的又是大规模的土地开垦。不用说汉家屯人人的干劲都很足,这次恳荒后,如能再分到二、三十亩田地,以后他们的生活就平稳无忧了!

在整个马头营上下的眼里,汉家屯属于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个个艳羡的眼珠子发红,同时马头营周边人心浮动,这都实打实的看到汉家屯人的好日子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随着人们的议论惊叹,汉家屯的情况广为人知,消息甚至远远的传到滦州各地。在这个乱世,能吃饱饭,能有个安稳的居所,那岂不就如天堂般的日子?

所以在这个七月份,在马头营周边蚁集了众多周边前来投奔的军户、民户,甚至有滦州各地的流民闻风而至,他们个个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挑着简单的行李,拖儿带女的,人人眼睛里都是浓浓的期盼。

而马头营这地方也让这些前来投奔的人们亮瞎了眼,不说随时看到野外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已进入马头营千户所的地盘,首先这路面就是很平整,宽阔的足以并排走两俩马车,这种路面又平整又结实,仿佛整条路都是由一条没有缝隙的大石条所筑成。

对于这些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新生事物的人们来说,这简直非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这于望大人一直在民众中有流言,说是天上星宿下凡,何况自己亲眼看到了“奇迹”,这更是让他们个个心中坚信不疑!尽管本地人一直在解释说,这是于望大人开发出的“水泥”所筑成,这些人们反而更加敬畏:这水泥,历朝历代,闻所未闻,除了于望大人,谁能作出如此神物?于望大人不是星宿下凡,那还会是什么?

除了这道路,落在他们眼中的马头营军户,虽然身上衣裳也是破旧,但是各个人上下整洁清爽,人人也是体格粗壮,看得出这些人平时都可以吃的很饱,尤其是马头营的人们浑身都散发着一种勃勃生气,这种气质,无论在大明哪个地方都看不到,似乎是马头营独属的。

这些投奔而来的人们,个个心里又是欢喜又是忐忑不安,欢喜的是自己来对了地方,担忧的是,如果马头营防守于望大人不接受自己怎么办?

而且这马头营卫所的官兵也是与众不同,他们人人一身簇新的大红鸳鸯战袍,据说他们在前段时间刚刚进行了换装。这些官兵人人体格彪悍,眼睛锐利如鹰隼,出行时或三人成行,或五人成列,一举一动无不透发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其昂首挺胸,其英气焕发,这还是咱大明的“乞丐兵”,“豆腐兵”,“强盗兵”?

而马头营的规定也是森严,这些一涌而来的人们根本不允许放入城内,只是贴出了告示,派出了吏员,在城外划了一大片的荒地,让这些人先行搭建地窝子安顿下来。这地窝子搭建也是严格有序,一排排的,一落落的,整整齐齐。并且在每个地窝群里,都大力搭建了公共茅厕,严令人们不得随地便溺,违者重打五军棍。

但告示上也说明了,所有前来投奔的人们,马头营都将收留,让人们安心等待,后面马头营俱都有仔细安排。如此这些投奔而来的人们都按下心来,每天只是看着这马头营派出的吏员在忙忙碌碌,在统计人口,在询问家家户户的人员组成,有询问人们谁有一技之长?如有一技之长的人,则另外造册登记。

其中吏员又按人们的宗族,区域,亲属关系,把人们各自划分成一片,让他们自己推举出头领,施行临时的甲首,里长制,如此这次蚁聚而来的人们虽然人数众多,但也是管理的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尤其现在马头营提出了“大建设”一词,投奔而来的人们在各自头领的组织下,纷纷出去干活,他们或者是开荒,或者是筑路,或者是其他建设,总之每天人们干活回来,都会领到代表工作多少的竹签,一根竹签可以到吏员那里领取一升米面。总之没有白白劳动的,只要有付出就有有回报!

至于那些不能干活的老弱,马头营则每天免费供给米粥先将养着,虽饿不死,但也吃不饱。由此,那些家里有劳动能力的,每天出去就是死命干活,以此换来竹签,不知不觉中这竹签成了这外面营地里的硬通货。

但是只要人员一多,总是形形色色。这次前来投靠的人群中,也不乏好吃懒做的青皮二流子,每天出去干活,他们感觉太辛苦,如果不出去干活,每天就喝点米粥,看着别人吃白面拉条,吃白面馒头,又岂能好受?

于是暗地里,这些营地里不知不觉的就产生了几个流氓团伙,他们每天不出去劳动,只是纠集了几个体格强壮的人手,欺压那些老实肯干的人,每天都去别人那里收刮竹签,若有不从,则是威胁打骂。

说来也可叹,这些前来投靠的军户、民户、流民平时都是被人欺压惯了的,碰到这种情况,居然没有一个人反抗,也没有人举报,个个只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由此表面上井然有序的营地里,居然暗藏腌臜污秽,每天到营地里工作的马头营吏员是一无所知!

这段时间,于望也是忙昏了头。前面刚刚帮刘巡检整顿好私盐大计,后面接着又是秋收农忙,这农忙刚停,马头营外面又涌来了大批前来投靠的军民,真是让于望一刻也闲不下来。

手里看着令吏全兴这段时间对外面新来的军民统计,于望心中也是倒吸了口凉气!好家伙,不来就不来,这一来的人数居然达到了近三千人!不说附近前来投靠的军民,恐怕这滦州上下所有的流民都已经前来报到了罢?如今整个滦州现在流民全部被自己吸纳,治下流民一空,那知州大人肯定是引以为自己一个大大的“政绩”了罢?

按旧有的马头营人口才是三千多,这完全是等于重新来了一个马头营让于望接手!旧的马头营好歹也算有点底子,而这新的马头营根本就是一无所有!

不过于望也不在乎这个,按照汉家屯旧例,不过也是一个放大版的,一切都有旧的制度可以遵循,按部就班就是了。

话说这两个月于望贩卖私盐每月进账平均达到了一万两银子,除去平时马头营的基本支出,又给部下战兵集体置办了军装,而于望要办的事情还多着呢!

其中于望计划着把马头营的城墙加以筑造马面,这里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前马头营的城墙只是平整的直线,不用说,这是很不利于防守的。因为城墙越是呈不规则形,各段城墙之间容易组织侧防。

于望虽然以前决定了自己以后治下不筑城墙,但不代表这他不会对手里的资源善加利用,尤其是眼前自己力量还弱小的时候。

明朝的城墙防御体系已经很是完善,其中就有马面的应用。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从而在主墙体之外,形成一组正面及两侧之间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网,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以前于望手里没有银子倒也罢了,现在手里有了银子,自然就把这个工程提上日程!其中于望还想着在南部沿海地方用水泥大建大坝,以此围出低洼地带,引水而种水稻。

这也不是于望异想天开,早年徐光启在紧邻的天津卫地区种南稻就试种成功,那时徐光启有麦田800亩,派人管理由农民耕种,每亩收米1.5石,3年之中大获其利!如今自己手里有了水泥这“神物”,建筑大坝成本大大减少,又可以围地造田,收获粮食,岂能不效仿之?

粮食!于望早就领悟到,要想解救如今大明的危局,就是粮食!如今来了这么多的人口,于望心里自然是很高兴!但是也苦笑了,每次不管自己从哪里辛辛苦苦搞来一点钱粮,总是很快就会花掉。

眼下也是如此,手里刚刚有了点闲钱,又来一个“新马头营”要于望接手,这手里的钱还没有捂热乎,眼前又要流水般的出去了。不过没有关系,于望心里还是高兴的,人口也是一个势力发展的基础。人口多,也是好事,不怕花钱!

那接下来,马头营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开垦土地了!而且是疯狂的开垦!于望心中定下了以后的调子。

在千户官厅里,于望正多方筹谋的时候,忽然肖先生疾步进来禀报,说是城外的流民营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好在城外就有汉家军军营,李舒紧急调兵去弹压,目前局势已经得到控制。

据说械斗起因也很简单,由于地域关系,这附近投靠来的军民往往视自己为地主,格外看不起那些外地投靠来的流民,总是大骂那些流民是来抢食的,平时屡屡有欺压行为。

今天,不知道由哪个有心人挑拨之下,矛盾爆发了,由小小的口角发展成整个营地的大械斗。

“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着了!”于望破口大骂:“刚刚能吃饱自己的肚子,就不知自己是姓什么了?就搞出这些歪风邪气来?这国人的劣根性啊,得想办法革除!”

看来,整顿纪律,立下规矩,这教育民心也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