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242

第242章 问答

乾清宫里,崇祯忽然狂怒,双眼满是熊熊怒火,甚至明显能看到他太阳穴的青筋在腾腾跳动。

殿里气氛巨变,忽然,一声刺耳的“咣当”声音响起,原来却是皇帝猛地拿起案上的一个茶杯砸碎了。

面对如此可怕场景,所有服伺的太监宫女们个个提心吊胆,屏息无声,纷纷无声无息的跪伏在地,连头也不敢抬,心中恐惧至极。

崇祯帝暴怒的在殿里来回疾走,不时口中怒责出声,太监宫女们惶恐之余,却是屡屡听到皇爷在责骂洪承畴,其中尤其是陕西巡抚孙传庭。

原来,刚刚崇祯帝所看的奏折不是其他,正是昨晚就到的两封地方紧急塘报,一份是来自陕西潼关,一封来自河南。既然来自这两个地方,那么报告的事情肯定也就和官军剿匪有关。

至于皇帝为何昨晚没有当场第一时间就批阅,一个是每天应对的文书堆积如山,怎么处理都会有剩余,另一个却原来是崇祯有股不祥的感觉,所以他特地压后。

对于这来自潼关的塘报,崇祯很希望地方报告当地军民已经是搜索到了寇首李自成的尸体。

因为在先前的陕西剿匪战报里,陕西巡抚孙传庭在奏折上信誓旦旦,说什么潼关南原此役中,官军层层堵截包围,一战之下流寇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全军覆没。尤其是当地百姓痛恨流贼,积极配合官府,地方自行组织乡勇围剿。在流贼大败后,纵有小股流匪得以逃窜,然而地方乡勇是八面张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

既然官军难得的把陕西流匪一股荡尽,十年惯匪寇首李自成得以诛杀,纵使官军没能把李自成等寇首生擒以用来在京师举行献俘大典,但是就算是找到了尸首,弃尸于市,用来振奋国人的军心、人心,那也是极好的。

然而,如果是喜报,皇帝手上收到的岂止一纸紧急塘报?地方潼关道道员,朝中大臣早就争先恐后的上书贺喜了。

果其不然,潼关塘报里声称已经得到的确切的消息,早先流寇李自成部在南原全军覆灭确实为真,然而李自成终究还是以区区十几骑的小股人马得以逃窜,目前潜伏在商洛山中。

河南的塘报更是简单,说是在地方又有流匪打起了李自成的旗号。他们甚至还攻打起了地方县城,以此用来和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呼应,其中匪首经过确认,正是李自成部中的积年老匪,说起来也是有名有号。

这个消息让崇祯帝心中登时起了乌云。相比崇祯登极的最初几年,如今的流匪在历年的征战中,成长的越来越快,和官军斗争也越来越有经验。

早年朝廷剿匪,区区几千官军追着几万的流匪打,那可是再正常不过。可是如今不行了,不说剿匪的战斗力越来越强,战术也越来越狡猾,就是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最近几年凡是剿匪,朝廷莫不是举倾国之力。

都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此积年老匪,如此流匪的骨干,一旦没有除恶务尽,而国朝偏偏连年大灾,神州大地就没有一年有风调雨顺的时候,这也造成了到处都是饥民,如果这一股漏网逆贼不迅速扑灭···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国朝虽然两面开战,譬如这次满清入关,但是关外鞑虏再凶狠,也不过是烧杀掳掠,地方虽然受到摧残,但鞑虏毕竟到底还是要走的。如此,国朝收拾河山,整军备战,未免没有东山再起,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的时刻。

而流匪则不同,他们肆意荼毒为祸国朝腹心地带,从根本上就是要从内部彻底摧垮国朝!

难道再来一次“十年未了之局”?

如今的国朝可谓奄奄一息,千疮百孔,再也折腾不起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大明江山离灭亡也不远了!

崇祯帝怔怔的重新坐倒在御椅上,在他当真目睹塘报的内容后,在这个寒冬腊月里,当真就如被人迎头浇了一瓢冷水,冻彻入骨。

累了!他真的累了,多年的江山社稷破败,都沉重的压在他那瘦削的肩膀上,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能好好和他分担一下的忠贞之士!面对没完没了的丧报,没完没了的国事操劳,他不仅身体累,心灵上更是累的无以复加。

大明这是怎么了?···不!不!不!塘报上的这些消息一定是假的!

本来瘫倒在龙椅上的崇祯忽然又坐直了腰骨,但是他的这个“希望”只在心上一闪就消逝了。

“嘿嘿嘿”,崇祯帝忽然惨笑起来,毕竟在他的经验中,凡是底下上报的祸事基本是真,反而喜事是九分有假。毕竟,多年的勤政经验也不是白给的。

“不,我一定可以的!我一定能够中兴大明,一定可以!!!”

一时间崇祯的心绪幻变汹涌,愣愣出神。

“皇爷!···皇爷?”

神游天外的崇祯忽然被身边的太监呼唤拉回人间,他闻声身子一震,随即定了定神,刹那间,他那眼中的脆弱和迷茫消失得无影无踪,冷漠下来的神色顿时让他变得凛然威严而不可侵犯。

“皇爷,内阁大臣杨嗣昌觐见!”御案前,今日轮值的一太监正佝偻着身子,战战兢兢的禀报。

“叫他进来!”

“宣···内阁大臣杨嗣昌觐···见!”奉了皇爷的口谕,太监忙不迭的拉长了腔调,颁布了旨意。

说来,这么早的天,又还没有到上朝的时候。在平时,杨嗣昌万万没有来的如此迅速的道理。

奈何,国朝如今摊上了一个夙夜忧劳的君主,底下的大臣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连皇帝都日夜操劳,底下的大臣万万没有偷懒的道理,哪怕这些官员尸位素餐,根本没有事情要做,但是做做样子还是要的。在这些大臣中,首当其冲的尤其是内阁大臣,尤其现在又是在战时。

所以,在紫禁城内阁办公场所,如今也是内阁大臣每夜轮流值夜,随时处理紧急状况,和备皇帝的不时之诏。

昨夜,刚好轮到杨嗣昌轮值,这乌黑的天色里,得到皇帝传见的命令后,他不敢怠慢,匆匆打理了下仪容,马上就是快步赶来乾清宫。

在进了暖阁后,杨嗣昌三叩九拜,行了大礼,又得以皇帝的赐座,他直挺挺的坐直了腰杆,屏息静静的注视着帝国之君王。

殿里昏暗的灯光对杨嗣昌来说很是不习惯,作为士大夫出身的他,饱读诗书的他其实有自己的一番主见。

杨嗣昌一直认为,以中国之大,崇祯以一国皇帝的尊严,代表的是一国的脸面,就算平时国家财政再困难,皇帝再节俭,也不能节俭到如此地步。

看看崇祯帝平时都做了什么?他不仅吃饭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菜,夜里办公只是寥寥几根火烛,就是身上穿的便服还居然打有几个补丁呢!

在杨嗣昌看来,这绝对是难以接受的事情!难道我大明国朝穷到了如此地步了吗?难道我大明国朝是叫花子国吗?

瞧瞧我大明国朝,那些官员、豪绅、巨贾,甚至一些小商人,哪个不是满身绫罗?在江南繁华地带,那些巨贾吃顿饭就要花个千把两银子,难道堂堂一国之九五之尊,连那些低贱的商人都比不上吗?

然而,面对秉性刚强的皇帝,杨嗣昌也是识趣,万万没有为了这点小事来触怒皇帝的道理,所以···,对此,杨嗣昌只是腹诽,而没有异议。

当然了,杨嗣昌自然是不知道,在后世“我大清”某个皇帝因为刻意作秀,提倡节俭,引的满朝文武效仿,人人都是穿了一身破旧的官服,满身都是补丁,发展到后来,衣服不破烂,简直就不能上朝,不能去衙门办公了。

以至于,那些“我大清”的衮衮诸公,人人唯恐自己的衣服不破烂,不仅刻意的自己亲手撕扯,还特意去民间做旧,一时间造成了满朝文武官员都是“影帝”,满朝官员都是叫花子大集合的奇观。

而在黝黯的烛光里,杨嗣昌努力的想看清皇帝的脸色,同时心里在准备着一些说辞。然而,他的努力白费了,他并不能看清楚皇帝的神情,哪怕是一丝高兴或者低落的征兆。

皇帝没有开口说话,杨嗣昌自然是沉默等待。良久,在黑暗中,崇祯帝终于幽幽的叹了一口气,问道:

“先生!朕自御极以来,足有十一年矣!然,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杨嗣昌闻询,心里咯噔了一下,速速思量起来,今天皇帝召见,居然首先不提任何军国大事,一开口问的就是用人之道,这倒是前所未有。

今天皇帝一开口就露出了深深的挫折感和绝望感,难道这几天又有哪些大臣让他失望了?让他又起了惩罚之心?这大明国事的连年败落下去,除了国朝政治的腐败,自然灾害的叠加,其中皇帝用人的苛求之道自然也是占了很大原因,对于这个,杨嗣昌也是心知肚明。

一向来,崇祯皇帝性格急躁、刚愎,尤其是对于大臣的严峻、苛求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想想这么多年,因为一些不能急功,有些错失,便被皇帝问斩的文臣已经不知凡几。

一个严格苛求的帝王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杨嗣昌虽然一腔报国之心,到了如今这个地位,其实也是抱着“杀身成仁”的最后准备,毕竟伴君如伴虎啊。

早前刘宗周就在谏议的奏折里说:“皇帝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

对这些话,杨嗣昌深深赞同,因为这些话,正是说到了点子上,目前大明国势虽然堪忧,但毕竟还可以维持,这君臣的关系虽然紧张,但是表面上还是井然有序。

杨嗣昌所不知道的是,崇祯帝这种日益紧张的臣属关系,在李自成兵围京师城的时候,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那就是——“有君无臣”。

如此,历年里,敢于担当的大臣都被皇帝杀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班明哲保身之徒,如此,亡国也成为必然。

然而,杨嗣昌对着皇帝的询问,自己还不能直直的说。多年的宦海沉浮,杨嗣昌早早就深刻的理解了“欲速则不达”的理念。

杨嗣昌决定从另一个比较浅的方面入手,一步一步,慢慢来。

于是他回答道:“圣上!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何解?”崇祯帝紧接询问。

杨嗣昌脑里迅速的思量,嘴里组织着语言。也亏他满腹经纶,一下子就找出了汉家历史的实例,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齐威王的故事。

齐威王的故事也很简单,那就是战国时期,有一段时间,齐威王身边的人老是跟他说:即墨大夫,浑身是毛病,是个风评糟糕的官,相反呢,那个阿城大夫很好,为人很善,可以重用。

历史上的齐威王没有轻信,是不是确实这样呢?他就没有受到一般世俗的口碑所左右,他就想去验证验证,于是派了一些人分别去考察调查。实际情况是:这个即墨大夫,他始终忠于职守,在工作第一线,抓生产,搞战备,使得地方建设的很好,那他都忙于这些实际工作,所以他也没有兴趣和时间,没有精力去溜须拍马,这齐威王身边的官员没有得到他的各种好处,所以就净说他的坏话。

反而那个阿城大夫,相反是能说会道,舌灿莲花,整日坐而高谈,口口声声的高大上,俨然道德标兵,圣贤附体。实际上他是半点不干实事,在管理的疆域里土地荒芜,民众贫困,而且他善于溜须拍马,搜刮民财,奉承贿赂上司,所以,在齐威王身边为他说好话的人自然就不少。

说完了这个故事,其实杨嗣昌其实也是感慨在心,在汉家历史上,古今一同。瞧瞧如今大明的官场,和齐威王那个时代又有什么区别?大大小小的官员尽忙着去做所谓的“做人”而不去做事了。

所以,最后杨嗣昌总结道:但凡是世俗风评普遍认同的,官评甚好的人,大都是伪君子,或都是老好人,这都是一些不作为的人。

因为一个人不作为就不会和他人产生矛盾,也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比较好。用了这样的人,他全部精力只会去处理人际关系,去维持自己的声望,同时任期里如履薄冰,半点什么事情都唯恐办砸了,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名誉,这样的人,皇帝还能指望他能为国家大事出力吗?

相反,如果一个官员恶评不断,攻击他的人比较多,这反而是他在兢兢业业做事的明证,正因为他做事了,所以就会触犯到他人利益,也会遭到一些嫉贤妒能之辈的眼红,所以遭到的攻击也就会成为必然。

时间到此,大殿外天色已经微微发亮。杨嗣昌一席畅谈,让崇祯帝感悟于心。没错的,他在心底里回顾比较了这几任自己的首辅大臣后,忽然明悟:历数这些首辅平时哪个不是官声甚好?人人称颂?然而这些个人除了争权夺利,尸位素餐,又有哪个人有拿得出的政绩?

没有,一项都没有!

崇祯帝又联想到最近两年里,杨嗣昌受到满朝官员的攻击弹劾无数,一时心底感动,这也是杨嗣昌作为能臣的明证啊,于是他唏嘘的说道:

“先生的话,平淡而真,人间至理也!朕受教了!”

同时,崇祯帝看着杨嗣昌的眼神越发的柔和起来。看到皇帝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谏议,又如此称赞自己,杨嗣昌也是忙不迭的起身谢恩。

然而杨嗣昌忽的心中一紧:“要坏事!要说如今在风浪口上的大臣,朝廷大员里除了卢象升,舍其还有谁?这···,自己糊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