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认为必须剪除“二李”,否则基业不保,何谈平定天下?赵匡胤刚刚登基,事情太多,就准备派手下大将前去征讨。赵普则认为可以派军前去,但最好能御驾亲征,因为当前最重要的大事是平定内乱。赵匡胤问:为什么必须亲征?赵普答道:现在正处于后周向大宋的过渡时期,启用后周原有的将士攻打后周的贵戚,因以前盘根错节的关系,恐怕不利于战事;御驾亲征,则能凝聚军心,就算是与敌军将领有交情的将军,也只好将私情放在一边。赵匡胤称赞赵普,并说:要去你也去,好为朕随时出谋划策。
就在大宋立朝的当年,赵匡胤统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审琦等大将,北定李筠,南平李重进。这个时候,赵匡胤更加看重赵普,以战功封赵普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实际上,此时的赵普虽无宰相之名,行的却是宰相之实。在平定“二李”的战事中,赵匡胤觉得他手下的兄弟们有些翘尾巴,想请赵普设法解除威胁。先来看看当时掌握中央军兵权的几位将领:
石守信,时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陈桥兵变时守卫都城,是他开城门迎接大军的。
高怀德,时任殿前副都点检,陈桥兵变的主要将领之一,黄袍就是他给赵匡胤披上的。
王审琦,时任殿前都指挥使,跟随赵匡胤征二李时立下赫赫战功,直追石守信。
张令铎,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陈桥兵变时主要参与将领,亲卫军次长官。
赵彦徽,时任步军都指挥使,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之一,征二李时亦立下了赫赫战功。
罗彦环,时任保卫步军都指挥使,陈桥兵变主要参与将领,逼范质、王溥等大臣就范。
赵匡胤本身是武将出身,深知手头有兵权特别是掌握了中央军,别说是“结义”兄弟,就是亲兄弟也会说翻脸就翻脸。现在平定了后周的疆土,但军权的问题解决不了,很可能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变故。这件事令赵匡胤睡不好觉,就单独找来赵普,问他:则平兄,自从唐末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伤多少百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赵普回答说:国家连年混战,问题出在军权上。只要手头有兵马,难免不生异心。所以要获得天下安宁,必须收缴兵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最近,臣发现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将领有些骄矜,为了防止叛乱的事情发生,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问:有什么好办法?赵普说:陛下雄才大略,哪里需要臣计谋?只需以陛下的威德,向这些老部下讲明道理,让他们自行放弃兵权,既不发生流血事件,也不伤功臣的心,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听后击掌道:朕明白了!
于是依赵普之计,先以训练军士为由,把大部队都拉到城外驻扎。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在宫中摆了酒席,请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等将领喝酒,说:兄弟们练兵辛苦,朕要亲自犒劳。众将享此殊荣,都很自得。酒喝得很尽兴,大家开始高谈阔论,却见赵匡胤沉默不语。石守信比较敏感,就问:“陛下神威加于四海,为何今日愁眉不展?只要陛下一句话,臣等必效死力!”余下几人也表示效忠皇帝。
赵匡胤收起了皇帝的架子,一人敬了一杯酒,然后叹息道:各位兄弟既然都说了掏心窝子的话,哥哥不说真话,就对不起你们!说老实话,要是没有兄弟几个,为兄怎么可能当上皇帝?可是你们不晓得,做皇帝有做皇帝的难处,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
众将忙问:什么缘故?赵匡胤起身道:皇帝这个位置谁不眼红?
这话不啻一声惊雷,把众将的酒吓醒了大半。石守信为人机警,当即整衣跪在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冷冷地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弄件黄袍给你们披上,你们如何处理?
这些人一听,吓得酒意全无,都跪在地上。高怀德说:陛下,臣等的富贵都是陛下给的,就算要臣等的性命,臣等都不说二话。于是其他几位将领也都纷纷磕头谢罪,称自己是粗人,不懂得这些道理,还请陛下指条活路。
赵匡胤一一扶起他们,含泪说:要不是咱们是兄弟,哥哥会跟你们说这些掏心掏肺的话吗?要杀你们,何必找你们商量?因为前朝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谁在哥哥我这个位置上都会这么想,因为我要对天下百姓负责!这份苦心,哥儿几个能理解吗?
众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纷纷表示理解。
赵匡胤见大伙儿这样子,叹了口气说:虽然职责不同,但咱们还是兄弟。朕看兄弟们为国家出力多年,年纪也大了,不必整天刀头舔血了,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做个闲官,买些田产为子孙后代置点家业,享享清福。朕愿意与兄弟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大伙有啥事找朕,必定给办好,岂不是更好?
众将听了,磕头谢恩,纷纷说:陛下待咱哥儿几个太好了,想得真周到,我们明天就上表辞官。
在屋子后面监听的赵普赶紧联络赵光义,于是开封府全城戒严,不许将领与城外的部队联系(关键那时没有手机和网络,城门一关就算隔绝了)。第二天,这些实际上已成光杆司令的禁军将领纷纷上表,意思都差不多,无非是说自己多年伤病,请求陛下解除官职回家养老。赵匡胤在朝会上赞赏了他们的功绩,说:你们都是国家元勋,哪能不为朕分忧呢?军职可以辞,但官还是要当的。于是赏赐了他们大批财物,让他们到地方做官去了。
“杯酒释兵权”实在是一个极佳的谋略,避免了流血冲突,又解决了多年以来的兵权问题,使中央对军事的控制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借着这个良好的开端,赵普对国家的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改唐朝三省与皇帝分权的结构和重武轻文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字上:中央集权,百官分权,重文轻武。
首先是中央集权。安史之乱后两大毒瘤是藩镇和宦官,赵普建议以制度的形式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把各种权力收归到君主手里,唐朝时期三省制约皇权的历史到此寿终正寝。
其次是百官分权。原先的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虽仍设其职,不过只要皇帝不给差使就没有实际权力。宰相仍是中书门下平章事,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称为“使相”(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但可以副署除授大臣的诏令);军事最高机构是枢密院(中央军委),长官为枢密使,取消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两个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领禁军,互不统属,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设立全国最高财政机构“三司”,长官三司使号称“计相”。于是形成了宰相(使相)、枢密使、计相新的“三权分立”。
第三是重文轻武。大开科举,以文制武,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逐渐替代方镇节度使的权力,因而长达二百年的藩镇权力在宋初完全被解除,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国家管理制度。
赵普这一历史性设计,确立了君主集权以及政、军、财三权分立,有效防止藩镇坐大和地方各自为政,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出现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但也因太过抑制武将的权力,为辽、金、蒙等少数民族后来长期入侵中原埋下了隐患。可见,任何制度都具有两面性,没有完美的制度。
不过,比起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杯酒释兵权”,宋初的制度设计与落实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在赵匡胤的眼里是立国之本,前后花了几年时间才初步完成,成为赵普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5
而在“杯酒释兵权”后,新宋还面临着国家的统一问题。跟随赵匡胤的亲信武将都解职了,但仗还得打。于是赵匡胤问赵普怎么办。
赵普说:要征讨南北平定华夏,必须启用像唐朝李靖、郭子仪那样的大将才行,陛下免除的那些人虽然也能打仗,但都不是帅才,而且有私心。现在大宋有一个人没有私心,又深通兵法,可以重用他,一来可以为陛下平定天下,二来他的秉性为人不会有二心。赵匡胤问是谁,赵普说是曹彬。
赵匡胤想了想立即点头,认为赵普说得很对。
曹彬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贵妃张氏的外甥,说起来也是后周的皇亲,自小研习兵法,曾出使吴越。吴越送他很多钱物,他开始不接受,后来觉得有失礼节,就造册上缴朝廷。当时柴荣认为他有功,强行赏赐给他,他就把这批钱物分发给亲朋和部下,不留一文钱。曹彬平时穿着朴素,当监军时使者不相信他就是曹监军,因为他穿着粗布衣服坐在胡床(马扎)上。柴荣器重他,封为引进使(外交官)。赵匡胤掌管禁军时,众将都巴结赵匡胤,曹彬却从不参与赵匡胤聚众豪饮,没有公事从不登门。及至赵匡胤登位,召他入朝说:往日朕想亲近你,你为何总是疏远朕呢?曹彬说:臣是周室的近亲,又在宫内任职,生怕有什么闪失,哪里敢妄自结交呢?赵匡胤认为他大公无私,就任命他为客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