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名望,字子牙,因吕是祖上封地,故也称吕尚。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与谋“剪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为齐国始祖。由于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姜子牙为本家人物,故尊其为“百家宗师”。
1
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诗是称赞诸葛亮的,说诸葛亮的智谋品德与伊尹和吕尚不分伯仲,但军事才能却比萧何与曹参强多了。
吕尚就是姜尚,字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祖上封地。他先后给周朝的文、武、成、康四代帝王当过老师。司马迁说,后世凡是学兵法、玩智谋的,都尊姜太公为宗。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在唐以前姜尚被历代帝王封为“武圣”并配享太庙。
姜尚师从何方神圣?《封神演义》里写的是元始天尊。这不过是神话小说虚构出来的。遍查典籍,未见姜太公学有师承。从他耄耋之年才出道来看,是典型的自学成才。
姜尚的祖上也是贵族,纵使财富败尽,书籍典章应该不少。就算姜尚十岁才识字,潜心向学几十年,其功力也堪比金庸笔下的少林寺扫地僧或是逍遥派掌门无崖子。史书对姜尚青少年时代记述极少,只是说他走遍全国各地,寻祖迹、观风俗,察考历代君王的成败得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流浪汉,虽行路万里,读书万卷,却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从青少年直到壮年,姜尚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再有志向的人也要穿衣吃饭,因此他干过屠夫,开过小店,倒卖过小商品,被当时的“城管”驱逐过。但是,这位千古奇才却干不了凡夫俗子的活儿,无论做什么都不成功,经常依赖朋友和好心人的救济,六十岁了还没有娶上老婆。智商这么高的人,为何会沦落至此?估计,姜尚压根就没想过如何使自己生活得富足一些,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了精研学问上。
转眼,姜尚已年过花甲,胡子都白了,还孑然一身。有人看不过去,就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姓马,是个脾气暴躁、好吃懒做的女人。好歹算是成了家,姜尚尽量依着妻子。但马氏不是省油的灯,经常对丈夫破口大骂,迫使他干活挣钱。后来马氏实在忍受不了清贫,生下女儿邑姜后离他而去。
2
姜尚带着女儿继续流浪。辗转几年,终于在商纣王分封的周族地盘停留下来,在陕西西部渭水河畔一个名叫磻溪的地方盖了两间茅屋。此时女儿已渐渐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也能帮老父亲干点活儿了,姜尚轻松了不少,就经常到溪边垂钓——他在等一生的贵人周文王。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黄帝的后人。姬昌是术数的鼻祖,精通神秘文化,对所辖之民施行仁政。有人告他造反,纣王把他关进了大牢。坐牢本是坏事,但有名堂的人坐牢反而能坐出境界。文王在牢里推演《易》,后来又创造性地改进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天八卦,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学说之源,直到现在,他的著作仍被世人追捧、研究。姜尚带着女儿到西岐钓鱼,就是要钓文王。有人问了,求职,为什么不找上门去?
求职是个细活,更是技术活,一是跟对人,二是找对位,跟找对象的原理是一样的:你找人家,你被动;人家找你,你主动。所以姜太公的“钓”,就是勾引——是你来找我的,是你自愿的。这样,对方才会看重,更会珍惜。
姜尚在溪边钓了很久的鱼,文王根本不知道。姜尚也知道文王不知道,但他坚持钓。为什么?因为如果昨天才下饵,今天就钓到“大鱼”,就没意思了。只有一直钓,让山里的人都知道有个白发朱颜的老者天天在钓鱼,用没有钩的“直钩”钓,而且从未见钓到鱼,才会觉得奇怪,才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才能宣传出去。
可见,懂谋略的人先得谋己,继而谋人,最后谋天下。推销自己太需要智慧了。
当时周文王所辖的地方并不大,这事很快就传到了他耳朵里,他觉得很奇怪。经过多方打探,确定这位老翁确有治世才能,就带了太子姬发、四子姬旦、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让武吉领路,来寻姜尚。
从文王带的这个班底来看,相当于当时西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可见对姜尚的重视。到了磻溪口,文王果见白须飘然、颇有仙风道骨的姜尚端坐在长满茅草的溪边钓鱼。
文王挥手止住随从,上前施礼道:在下姬昌,特来拜访先生。听闻先生在此垂钓数年,难道先生喜欢钓鱼吗?
姜尚起身回礼:西伯大驾光临,草民荣幸之至。既然西伯下问,草民据实相告:我钓的不是鱼,而是权谋。
文王一愣:还请先生教我。
姜尚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到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道理。
文王说:愿闻其详。
姜尚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只是恐怕会引起西伯的反感。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姜尚说:那就说说钓鱼。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驭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也会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圣君的德化,就在于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使天下人各得其所。
文王被姜尚深深打动,恳切地问道:使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姜尚答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拥戴。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来投。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莫敢不从。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高瞻远瞩、义理精微,遇先生是姬昌平生之幸。先君太公在世时曾说,将有圣人到周地来,帮我们周族取得天下。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了!姬昌请求拜先生为师,学治国救民之道。
姜尚自此出山。也因为这个缘故,后人称姜尚为“太公望”,又由此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谓。而同来的太子姬发,看上了邑姜。文王便以加亲笼络太师之心,命太子姬发娶了邑姜。
姜尚与文王讲的这些道理,是极高的智谋,因为姜太公看到的是全局,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谋划。说到底,这是太公看透了人性,看透了名利。对天下人而言,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就如同一个公司只会画饼,不给员工实际好处,很快就会散伙一样。四川简阳的“海底捞”火锅店开遍全国,顾客宁愿排队等餐,其核心是两条:让员工得到好处,让顾客享受服务。他们的员工来自农村,并没有多少教育背景,但他们能享受比其他饭店更好的福利,有做人的尊严,有较高的收入,有较好的居住条件。员工有尊严,就会真心服务顾客,生意自然就好。反观那些天天画饼的老板,对员工吝啬到极致,把员工当牛马使唤,只给勉强能活的草料,断然难以长久。而有些企业让员工成了主人,参与入股,共享企业带来的利润,员工自然不愿跳槽。
姜尚讲的道理,与伊尹讲的道理同出一源,但更为细致,系统分析了“王道”的根源,即人性的本源。对百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的安居乐业的条件。
3
姜尚上任后,首先为文王做的事就是争取民心,具体做法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明,就是大张旗鼓地主张服从商王朝的统治;暗,就是悄悄地争取小诸侯国的支持,让小诸侯国感觉到只有周国才是他们的铁杆盟友。
诚然,只靠嘴皮子是不行的,得有实际行动。当时不知哪位天才为商纣王出了个主意,设立了极其残酷的炮烙之刑。这个刑法让人听了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对犯人施刑,先在铜柱上抹油,再在铜柱下生旺炭火,强迫犯人祼身在铜柱上行走,走过去就免刑。百姓畏之如虎,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轮到自己了。
姜尚认为要赢得民心,就得设法让纣王免除此刑。文王深知,残暴的纣王对如此刺激的游戏痴迷不已,想让纣王免除此刑千难万难。姜尚出了个主意,让文王把洛西那片肥美的土地献给纣王。纣王得了大片土地,自然高兴,问西伯有何要求,一概答应。文王说臣下别无所求,请大王废除炮烙之刑就可以了。纣王心头虽然不愿,但这笔买卖太划算了,就下令废止炮烙之刑。天下人闻知,都暗自称颂文王的仁德。
纣王得了土地,文王得了民心。
姜尚让文王“割肉”给纣王,就是饵。而要钓的大鱼,就是民心。古往今来,凡事都是“交换”,但事情经过交换的变化,就赋予了新的意义。表面上看,文王失去了大片土地,但周国最终得到的是整个天下。
当然,姜尚最清楚,这只是一个开端,就如同伊尹策划的“网开一面”一样,其目的是让天下人知道西伯的仁德。大师们能举一反三,极少照搬前人的招数,而是变通加以应用,但其目的是一样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