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2944800000046

第46章 附录三记忆障碍(3)

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中,有一类在精神创伤下一个月左右,情绪低靡、沮丧、兴趣降低,内疚或抑郁,可伴有焦虑、紧张或激越情绪为其特点的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集中于创伤性体验,只要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景,均易引起患者的情绪反应,就算时过境迁,仍有“触景生情”之感。由于环境的改变症状常可好转。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残留期,因为心理因素、精神药物及内源性因素等,可出现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呆滞、衰弱、被动及企图自杀,感觉孤独、茫然,思想散漫、阻塞,常与一些空洞、虚无的观念纠缠,情感与思维、行为及环境不协调,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善。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制症状常在脑器质性或躯体疾病后发生,表现为焦虑性抑郁,无明显思维抑制,常有疑病念头,症状具有波动性,通常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惊恐发作:突然的、自发的、难以理解的惊恐体验、恐怖、焦虑,伴有呼吸困难、头晕、心悸、濒死感等躯体症状。

焦虑症。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是指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紧张、恐惧、濒临死亡,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震颤等,发作时间较短,大多不超过60分钟,发作后正常。广泛性焦虑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不明或对象不明和内容的恐惧、紧张,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抑郁症。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或惊恐发作,但其焦虑和其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存,以抑郁、自罪、悲观、绝望、兴趣低下、能力下降、消极为主,抗抑郁剂疗效不错。

强迫症。此病可伴有焦虑及惊恐发作,但是在强迫症状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时,患者感到痛苦而焦虑、恐惧、紧张等,通常随强迫症状的好转而消失。

恐怖:病人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事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明知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却摆脱不了。恐怖的内容有:如怕脏、怕空旷的广场、怕见人、怕脸红、怕上学等。

恐怖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害怕的对象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者有动物、高处、广场、闭室和社会活动等,有回避行为,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明知恐怖不合理,却反复呈现,控制困难。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可出现恐惧、害怕等,但对象不明确,无自知力。

2.情感诱发障碍

情感诱发障碍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

(1)病因

易激惹:患者的情绪容易激惹、愤怒、稍遇刺激勃然大怒,激怒,易与人发生冲突。常见于躁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

病理性激情:患者诱因不明显或在心境恶劣的背景上,突然发作,极强烈,为时短暂的暴怒情绪;并由此产生残暴的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能出现遗忘。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情感脆弱:指患者易伤感,因轻微的小事而哭泣或兴奋激动,不能自我克制。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癔症、神经衰弱。

情绪不稳:指患者情绪极易变动,从一种情绪很快转变为另一种情绪。情绪不稳定、不持久,可无外界诱因,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自责或时而抱怨等,有时暴怒、吵闹、漫游或自杀,并无故打人骂人。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人格障碍。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外界诱因而突然爆发的、无法自行控制或带有强制的哭笑,患者表情愚蠢、奇特、内心体验缺乏。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迟钝: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也缺乏。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不体贴亲属、不关心同志,不认真工作,表情不鲜明生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及痴早。

情感麻木:在长期情绪压抑状态下(如长期拘禁)或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时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表现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痛苦、麻木不仁。多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

(2)病状

躁狂症。躁狂症患者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有明显的易激惹性,愤怒和敌意,患者可因小事或因要求未满足而勃然大怒,甚至伤人毁物,怒不可遏;但通常片断即逝,化怒为笑,若无其事,事后仍然欣然自得。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高血压病初期可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情绪不稳,因素不明显的情绪易激惹,但同时可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以及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伴发的精神障碍可表现情绪不稳、急躁、激动、易激惹等,其激惹性并没有特异性,但往往具有代谢率增高的躯体症状及甲状腺肿大。

神经症:指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不适增加,其易激惹性由于精神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所致,但有自知力。

病理性激情。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癫病所致精神障碍可出现病理性心境恶劣,不明原因下突然出现情绪低沉,易激惹、焦躁、紧张、不安、恐惧,对周围种种都感不满,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有时暴怒,极残忍的攻击他人。通常发作数日或数小时。

反应性精神障碍。由于突然和剧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急性心因反应,在轻度意识障碍下,表现出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冲动伤人行为,情绪紧张、恐惧,可以出现片断的幻觉及妄想。但持续时间较短,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有波动,临床表现也随着变化。

情感脆弱。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情感脆弱是早期脑动脉硬化最典型症状,患者表现控制情感的能力减弱,极易伤感及激惹,或无故地忧虑抑郁、苦闷或悔恨。疾病逐渐发展,在智能障碍明显的阶段,上述情感障碍也相应加重,明显地表现为情感脆弱、不稳、欣快或呆滞,或出现强制性哭笑。

癔症。癔症患者常因小事而表现哭笑、喊叫、吵闹等,情感转变迅速,具有暗示性。

神经衰弱。患者因兴奋性增高,易激动,常因小事情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激惹、易伤感,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悲痛落泪,忧伤沮丧。还可出现易疲劳或衰竭,并伴有躯体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情绪不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患者经常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有时出现焦虑、惊吓或恐惧,有时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但通常均较肤浅,易变动。同时此类患者还具有脑器质病理基础和器质性躯体症状及体征。

酒精中毒。在急性酒中毒患者中,由于一次性饮酒过量,患者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情绪易激惹和不稳定,言语增多,重复,有夸大成分,大声辱骂对平时不满意的事,有攻击行为;此时口齿含混,手唇震颤,走路不稳,面部潮红,心率增快。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易激惹,易增强或低落,有的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人格障碍通常早年开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行为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的影响,对人格没有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矫正困难、预后不良。

强制性哭笑。脑功能硬化性精神障碍。此类患者早期多诱因不明显逐渐出现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同时伴有情绪不稳;随着疾病的发展,智能可能受损,情感症状加重,出现强制性哭笑。本病症状具有波动性,躯体检查有脑动脉硬化征兆,同时血胆固醇和血脂高于正常范围。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起病年龄多在儿童或少年,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即有明显的人格和情感改变及维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震颤、肌张直、“面具脸”、强制性哭笑。体格检查有色膜素损害、肝损害和血清钢氧化酶活性降低。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而引起的一类慢性脑膜炎,可出现神经系统、躯体和精神等方面的症状。在疾病的发展阶段情绪多不稳定,有的表现情感脆弱和强制性哭笑。精神分裂症。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不符合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同时患者还具有思维联想障碍。幻觉、妄想、意志减退和行为退缩。青壮年多发病,病程迁延,无脑器质性症状和体征。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表现情感迟钝,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也可伴有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这类患者可通过躯体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相应的脑器质性疾病。

情感麻木。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遭受剧烈精神创伤后而出现急性心思反应,部分患者表现僵住不动,运动抑制,情感没有反应,呆若木鸡,甚至对痛觉刺激也没有反应。其病程一过,复发少。

癔症。有些癔症患者由于夸张与做作,表现闭目不动、呼之不醒、推之不动,似乎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没有恐惧和痛苦感。但这类患者以往有癔症发作史,遇到刺激还会有类似发作。

3.情感退化

患者的情感变得极幼稚或衰败称为情感退化。

(1)病因

情感幼稚:是指患者的情感缺乏节制,极易流露出来,如同小孩一般表现。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强烈,稍遇刺激则嚎陶大哭或暴跳如雷,而稍加安抚则破涕为笑。患者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减弱,其情感活动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觉的影响,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癔症、痴呆患者。

情感衰败:是指患者对各种事物逐渐丧失自己的内心体验,带着傻笑的面容或毫无表情,通常外界刺激很难引起情绪反应,对于重外界干扰可有些愤怒或回避反应。是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或痴呆患者。

(2)鉴别诊断

①情感幼稚。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可出现情感幼稚表现,表情喜怒无常,忽哭忽笑,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时而冲动兴奋、打人毁物,时而乱跑,学鸡鸣狗叫,如同三岁儿童;同时具有思维零乱、破裂,行为愚蠢、奇特,有片断幻觉、妄想,也可有性欲亢进意向倒错,病程进展较快,人格逐渐衰退。

瘟症。这类患者本身性格就有强烈情感生和情感多变性,情感活跃、生动、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部分癔症患者可表现童样痴呆症状,患者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都和儿童一样,表现十分幼稚、顽皮。似乎好像痴呆状态,但患者实际上并无智能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部长期的器质性病变,可出现痴呆综合症,表现为全面的智能、记忆的衰退和人格改变,智力和记忆障碍是痴呆突出表现;人格改变主要表现在性情急躁易怒、多疑,伦理道德观念减退,行为愚蠢,情感淡漠,幼稚、欣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②情感衰败。

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不断进展,精神症状日益加重,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表现性情孤僻、意志活动低下,情感淡漠以至衰败,整日傻笑,对任何刺激无动于衷,思维贫乏,丧失社会功能。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患者,由于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表现社会功能衰退,孤僻、退缩、自语、傻笑,对外界刺激缺乏内心体验。此类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意识障碍

一、意识障碍的定义及特征

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和主观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级形式。意识在医学上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中意识是指精神活动的清晰度和清晰范围。对主观自身状态及其活动的辨认能力称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辨认能力称周围意识或环境意识。

意识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清晰状态。所谓意识清晰状态,是指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或预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质的张力得以保持,为各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迅速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条件联系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在意识清晰状态时,才能清晰地认识外在各种客观事物及其内心活动,并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各种精神活动。意识清晰状态必须有完好的定向力、注意力及领悟能力。因此,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准确、连续、灵活、主动及指向性等特点,而人的行为也就具有动机、目的、方向性和预见性。

意识障碍是由脑功能的抑制所引起。意识障碍时首先是意识清晰程度受到破坏,致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了病理性的改变,对客观刺激物的感知及对自体的感觉不能产生明晰的印象,或感知困难,或完全不能感知;各种心理过程主动性降低,或互不联系,支离破碎,或停滞于某一阶段,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内,各种条件联系不能顺利进行,致使分析综合困难,判断推理错误,或各种心理活动根本无法进行,事后部分或全部遗忘。

二、意识障碍的分类

1.急性意识障碍

急性意识障碍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系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通常分为意识水平的减低、意识内容的改变及意识范围的缩小三种类型。现将不同的急性意识障碍的发生机理、病因、基本概念及鉴别诊断分述如下。

巴甫洛夫派认为意识障碍是由于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是一种保护性抑制过程。由于大脑皮质抑制过程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出现不同意识障碍。当抑制过程扩散到整个大脑两半球皮质脑干时,则出现昏睡和昏迷。朦陇状态主要是由于第二信号系统位于时相状态,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下,使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被释放出来,并受到皮质下部情感活动的支配,因此症状应是杂乱无章的性质。梦行状态是白天最强烈的一些刺激在大脑皮质抑制较浅的背景上仍处于活动状态。谵妄状态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不深,且抑制过程扩散到运动区最少,但第二信号系统被抑制,使第一信号系统及皮质下的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精神错乱状态则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极度降低,致使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减弱及衰竭,两个信号系统相互作用严重失调,同时无条件反射也是发生了严重障碍的结果。由于大脑皮质下兴奋占优势,这种兴奋对大脑皮质产生负诱现象,也可能由于大脑皮质存在病理性情性兴奋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