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银河清浅
29387200000062

第62章 春秋正名

往事越千年。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期,正是吴越争霸,江淮一带,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时候,在殷商故地,一户极为平常的百姓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

他是谁?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有怎样的境遇?如何和这个战乱的时代联系在一起?后来他所开创的基业又如何的在历史中烟消云散?我将以自己的思维,带着大家一起去解开这所有的问题。

殷商故地,在周公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为了祭祀殷商的祖先,于是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是为宋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便是宋国当年的国都。宋国人不但凭借肥沃的土地得以发展壮大,他们还是商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对于筑城也是颇负盛名的。那时候哪里的出了很多杰出的商人,比如范蠡都曾在这里拜人为师学习经商计算之术。所以,商业的相对发达也使得这里物质基础较为雄厚。

小翟家本来子啊以前还不错,可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他是完完全全的农民,家里再也没有任何的贵族气息了,不要怪谁,只能去怪这个世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所以,没有正名,何来的秩序,何来的公平。

由于家境的原因,他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劳动了,在最底层做着最实际的事情,为活着而劳动。小时候给贵族家放牛,小小的牧童,后来又做过工匠,他渐渐的开始长大,尽管他是农民,但不妨碍他有一颗上进求智慧的心,而且爱思考,勤于动手,又爱学习,一副侠义心肠,深得四邻的拥戴和支持。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家族为何衰败到这种地步?他觉得他和普天之下的劳动者们辛辛苦苦的劳作,可是到头来真正得到的却屈指可数,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带着这所有的迷惑,他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不知道的是,他将开启一个特殊的时代,而且千百年来,中国只此一人尔。

他去了鲁国,学习儒学。如果儒家知道后来,打死也一定不会收他做弟子,他们说他是儒学的叛徒。因为,他一生都在和儒家做对,而且活到老骂到老,但是人家不是泼妇骂街,而是骂出了半壁江山,非儒即墨,而成一代之显学。中国最伟大的宗教家,非他莫属。他就是墨家巨子,墨子,独创墨学,叱咤春秋战国风云历史。

那墨子之前整个中国的大势如此呢?

这要追溯到武王伐纣,武王灭掉了商朝,周朝建立。可是周的统治者们也害怕自己的统治被他人取代,于是便四处寻求依据,武王伐纣的依据。周公找到了,制定了天下诸侯必须要遵守的周礼。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上天的儿子,派到人间执行天的命令统治万民,纣王便是因为逆天而行,所以才被取代的。国家的政治结构呈大树状,周天子是树干,大夫,诸侯是树枝,而诸侯也有自己的大夫。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嫡长子继承,层层分封。经济制度是被称为井田制,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划给了诸侯,臣民。军事制度上分封天下诸侯数百,诸侯有尊周王室攘除夷狄的义务。

周礼最大的作用在于正名,所谓名正言顺。诸侯便不能享有天子的礼遇,否则乱了礼也就没了名分。而春秋战国,本来就是一场没有名分的人都想争做有名分,而只有秦国人想成为制定名分的人,从新确定什么是名。

厉王导致的京都暴乱,幽王视国礼为儿戏,终于导致西周亡于戎狄之手。平王东迁之后,周室日渐衰微,没有能力管理诸侯之事,诸侯开始互相征伐,小规模的兼并战争逐渐越大越大,技术革新,武器杀伤力加强,攻伐战术也得到发展,于是战争使得人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历经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制霸中原,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纵横江淮,越王勾践东南称雄之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新的政治军事格局形成,七大势力集团开始逐鹿中原。

从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始,礼渐渐公开,不再是陌生而神秘的了。所以孔子大骂子产的行为导致礼乐崩坏更加严重,自古礼乐由天子出的,到诸侯出,再到大夫出,这简直就是一种僭越。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都敢做吗?大约春秋中后期,老子出现,道家始,不久,孔子出现,儒家兴。一个时代开始了。

孔子站在没落的贵族立场上,主张恢复周礼,正名的目的是建立名分,各依名分行事,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责任,不可以僭越君的礼仪。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维护原来的统治秩序之上,是复古的。

道家反对儒家,认为儒家是虚伪的,因为有了制度,所以才会有约束,而人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向往自由的,所以他们起初反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后来,就变成了取得自己的自由去限制别人的自由。道家主张无为,便是取缔那些条条框框,没有了制度的限制,也就失去了反对的必要。

总的来说,道家和儒家其实之前便是有一定的意识基础,而墨家则几乎完全自创,它从反对儒家开始,创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独具一格的文化成果。

由于史籍原因,我们不能确定墨子的确切活动时期以及他的出生,在这篇文章里,我采用的是通说,而在具体的描述上,我把自己的个人写作习惯和风格融入了其中。所以,这不是完全意义的历史,而是完全原创的讲史风格。

那时候大概孔子刚死不久,鲁国既是周公的封地,也是儒家声音最响的地方,儒家的门徒更是遍及各诸侯国,墨子慕名而来到这里求学,集中精神开始研究儒家思想。可是,一切都不是他想的那样,儒家思想不合他的胃口,非常不合,甚至于,儒家的所有他都反对。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儒家,开始了流浪之路,也开始了他聚众讲学的经历。

他的墨家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他为他们说话,赞扬劳动的光荣,于是天下穷苦人莫不追随于他。墨子创立了宗教式的墨家,领袖称为巨子,他们有组织,有信仰,有纪律,有经济基础,墨家的成员称为墨者,入门必须缴纳费用。很像今天的党派,必须有会费,他们规定,杀人者死,本来杀人的权力是应该在政府手中,但是他们的组织却是有自己的私法。

墨子一生长寿,他死的时候已经进入战国了,而当时的墨家,门徒广布,纪律严明,俨然成为一个没有国土的国家,而巨子近似于没有国土的君主一样。就连秦孝公也不得不感叹,墨家巨子是无冕之王。

墨子作为墨家第一位巨子,其成就是非凡的,居功至伟,在同时代的诸子中,无人能及,即便是老,孔在世,也要退避三舍。墨子的才华无人能及;墨子的修为,人类上下数千年历经多少人,恐怕能及者,绝对不会超过三个人;而墨子及墨门对我华夏族的文化贡献亦是熠熠生辉,永恒不灭。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子站出来鄙视儒家,他认为儒家的仁爱是虚伪的,有条件的,他和距离有关系,越近则越爱,如果太远,陌生人,那就没有爱的必要了。墨子很愤慨,于是提出了兼相爱,既是主张人人平等,无差别的人类之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亲疏远近,无论贫穷富贵。

儒家主张礼,行厚葬制度,严格遵循礼节。墨子坚决反对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一个贵族死亡所用的葬礼耗费,都是用平民的血汗来浪费,贵族们只顾及自己的享乐,自己的面子,从不想半丝半缕来之不易,他们的欢乐是建立在剥削劳动群众的身家性命之上的。

儒家主张乐,教育的科目就有乐。墨子反对,认为那是虚伪的儒生们寻欢作乐的借口,无非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声色之欲罢了。

儒家提出的义利观是摈弃利而扬义的。墨家则不然,他们认为,义者,利也,交相利。主张用天下的利来遏制天下的害,以此扬正义,所以他的利和以是相通的,也是相和的,它不矛盾。比如儒家还是抑商的,但是墨家不以为然,商人的商事活动,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可以取得财富,有利益可得,为什么要去阻止呢?

儒家反对鬼神却坚持要去祭祀,要厚葬,他们的目的在于铭记祖先的圣德,然后教导子孙祭祀祖先以传承宗法这种东西。墨家觉得这也是面子工程,他们相信有鬼,却反对祭祀,厚葬。他们反对儒家的天命观,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全是糊弄人的,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主宰,才能改变,任何其它的一切力量都是愚人的政策,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

所有的这些不和莫过于正名之争,谁的名才是正确的,才应该是被社会奉为名。这既是儒墨两家的矛盾之处,也是诸子百家争论的关键落脚点。墨子觉得儒家一派胡言,他们的中庸之道,他们的糊涂之道把人们弄晕了,关于何者为室,儒生们的回答是室就是室,等于没有回答,还卖了一个关子,而墨家则觉得必须把室的特征说出来,这个特征是区别于室与其他万事万物的关键所在。于是他提出了概念和内容,也即名实的争论主张先有实后有名,而儒家刚好相反。

墨子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要有超凡的能力,而更应该有实在的口才,辩论之道,于是墨辩应运而生,后期的墨辩们将墨家逻辑学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三大逻辑学之一,影响深远。只有能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说服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

名实的所在在实,意即内容。墨子及墨者都是切实的实践家,他们所有认知的来源几乎都来源于实践,劳动,因为这些才是最可靠的,也是最为实际的,真理的标准也唯有实践可以证明。不要像儒家一样空谈误国,要只有实干才能兴邦。

墨子是真正的大科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成绩斐然,在天文学,物理学,光学等等的成就都冠绝天下。在工程方面也很有造诣,特别是军事防御上,这来源于他的非攻思想,即是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所以他的积极防御思想和策略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墨子是中国最为伟大的宗教家,他自己本身就是劳动者,深深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不幸,那个时代,按礼的说法他属于贱民,所以他一生在为下层民众争名。他是真正的苦行者,也是第一位大侠,没有自己的存在,只有他人,真正的宁愿天下人负我,自己不负天下人的兼爱思想。他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切实的去做了,墨者以劳动为荣,崇尚节俭,不穿华丽的衣服,没有像样的鞋子,而是短褐草鞋,和大众一起劳动,万民平等,何来的差别,何来的等级。

所以,墨子无愧于中国三大圣人之一的荣誉,我知道他不需要这些虚名,这只不过是后代敬慕先人的一种方式而已。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继续学术研究的墨家,他们将在逻辑学和科学方面的研究推向纵深;另一部分则被称为墨侠,以身体力行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为信仰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孟胜殉城便是最好的例子。

遗憾的是汉朝之后就没了墨家的踪迹,而墨子确实是做到了空前绝后,他的修为即便有千百人有此信仰,但真正做到的,愿意为信仰而受戒的,除了耶稣,释迦牟尼,天下恐怕再无人了。所以,后来中国有儒释道,却没有墨,希望我们国人能记住墨子的无私,墨家的成就,墨者的舍身取义,墨侠的匡扶正义。不要忘了,千年之前,墨家的存在。

秦国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的时候,当时西周国都在关中,而北方的犬戎经常来袭,秦人保护了周室,所以后来被列为诸侯,成为西方诸侯之首。春秋时,秦穆公曾一度称霸,而崤山之败后,秦军再无力东进中原争霸了,直到秦献公少梁一战,虽胜,却惨胜,耗尽了秦国最后的一丝力气,秦国由此陷入困境。

然而,孝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商君二十余年的变法成就让弱秦瞬间变为强秦,亲人君臣上下一心,卧薪尝胆,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局面。但是,山东诸国还是无视秦国的存在和强大,他们只想做霸主,根本没有长远的打算,而秦国的目标是四海一。

商君东出河西,拉开了秦军东进的序幕。惠文王更是首次取得王的称号,将改革进行到底,取得巴蜀之地,巩固后方,并且得到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纵深之地,进退自如,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武王,昭襄王时期,继续以武力威胁东方六国,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离间六国感情,慢慢蚕食六国的国土。

直到秦王嬴政继位,终于圆了秦代列祖列宗的梦,一百四十余年的改革,奋斗,终于到了胜利的一天,第一次完整的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成为始皇帝。

没有那个朝代有秦人的恒心与毅力,一百多年的改革,以法治国,这在东方六国是绝对做不到的,商鞅死了,但他的改革没有停止,而是一路推进,直到秦朝灭亡。

很多人总是抨击秦朝的暴戾统治,殊不知秦人的性情和心志都是非常坚定的。《秦风,无衣》便是他们为保家卫国而唱出来的爱国情怀,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里,没有什么是拿起手中的兵器更难捍卫自己的尊严,保卫自己的家国更为实在的。华夏族已经历经五百余年的战乱了,一切总该是要结束的,东方六国沉醉在声色犬马之中享受,他们的国君都没有秦君的雄才大略,国家也没有实力来完成统一。所以,秦人的奋进精神得到了上天的垂青,也得到历史的许可,终于被选中成为统一中国的国家。秦国不负众望,完成了统一华夏族,并将统治范围扩大的历史重任。

历史的无奈在于你无法找到所谓的规律,我个人觉得历史无规律可循,我无法用马克思的一句历史的必然来解释历史。秦朝统一中国不到二十年便亡国,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也不是随便说得清楚的,除了历史学家们总结出的原因之外,我个人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法治固求平等,然秦人有一百多年的法治史,在改革初期阻力不断,但那时秦国本身很小,而官方能很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当法治深入人心之后人们便不会随意的去触犯律法了。而六国不一样,他们没有法治的历史,从来不曾受到过如此拘束,藐视法律自然会受到惩戒,秦人也好,六国遗民也罢都是平等的,法无差别。可是六国人心理承受能力还是较差,所以他们就逃跑入山林为匪为盗,后来成了暴民。看过《史记,陈涉世家》的都可以窥见,陈涉绝不简单,他不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的那些谋略,对于太平盛世而言,简直就是狼子野心,可是他偏是有鸿鹄之志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二,君臣上下一心一起玩暴力。商君改革时,说他的制度只要君臣之中有一方坚持就能走下去,而当两方都玩的时候,他也无能为力,而所有的破绽也就出来了。赵高和胡亥都想玩,赵高的权力位极人臣,我不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难道还想千秋万世吗?权力的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公子被杀,蒙恬被杀,李斯的让步致使身受车裂之刑,以至于,可以抑制反动势力的力量非死即降,而新生的力量还来不及反击之时,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把火,烧了春秋梦。

哀哉!秦人之败,实亡于己手矣,岂怨他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