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便是一个自找烦恼的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好奇的去找寻世间最为烦恼的东西。现在早已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原因。不过隐隐约约觉得我因为烦恼而对为何烦恼产生无尽的探索欲望,我开始追寻烦恼的源头,结果当然是找不到。可是那时的我也包括现在的我对这种未知的事物充满无尽的征服欲望,不达目的誓不摆休,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找到那个因。
这段历程便由此开始。起初,仅仅是为了找到烦恼的源头,因为我的生活中,周围都充斥着永无尽头,无法计数的烦恼,而我自身的烦恼更是不可胜数,我因为邻居间屁大的事情斤斤计较而烦恼;我为小伙伴间争玩具,喜欢和谁玩而吵吵闹闹烦恼;我为父母为什么遇到问题不想如何解决而是喋喋不休而烦恼;我甚至每天为了可不可以不吃饭而延续生命而烦恼……
唉!总之,当时的烦恼可太多了,我就想,为什么他要你不给他呢?你给他的话事情不就解决了么?何必引起这么多不必要的麻烦呢?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也在渐渐的长大,对外物的烦恼渐渐失去了兴趣,我开始对人,特别是对自己的烦恼关心起来。因为我实在无力解决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烦恼,我连自己的烦恼都想不明白,更谈不上解决了,于是我自己选择“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既然是寻找烦恼的源头,就必须清楚烦恼是什么?然后顺着脚步去追踪,烦恼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必须要思考。
思考难道就是想想那么简单吗?那未免太随意了吧!而思考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思想吗?或者它能称得上思想吗?
那思想又是什么呢?由于我只是一个比较钻的文科生,所以对于那些自然科学我是基本不会提的,只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去提一些东西,想一些事,发表一些看法而已。就拿“思想”来说吧!小学时在校园了看见孔子的像,说他是思想家,譬如马克思,列宁也是思想家,当时就傻了,思想家是什么?小学学过思想品德,可直到今天我也说不清楚这里面的思想到底为何物,小学六年级之前,我只向老师问个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我很聪明才不问问题的,其实当时我内向到极致,连和熟悉的同学都难得开口的人,怎么敢去问老师呢?可是那次我确实问了思想政治老师什么是“思想”?什么是“思想家”?C老师一直是我心目中极其博学之人,包括现在遇到他,我也是很尊重的。他给我的答案是“思想”就是一些好的想法,“家”就是很厉害的人,我当时就问陈老师,那你也是思想家啊!为什么不把你的像挂起来呢?全班哄笑!
十岁的我当时还是很开心的,尽管我的小学前五年毫无存在感,语文差到连标点符号都打不对的人,可是我的数学始终就没有差过,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也能在数学上找到成就感。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对“家”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是厉害人物,我暗暗立志,长大之后也要成“家“。
自小的孤僻使得我并不信任我的有些老师,特别是苏东坡和苏妲己是兄妹的事件之后,老师连同那堆学生开始一致讨伐我,使得我差点立足之地都没有,真是尴尬极了。同学们嘲弄我,老师说的都会错吗?我不想解释,也难得解释,只是搞不懂两个人相隔一千五百年左右,还能成兄妹,还能在一间教室上课,还能……
我是醉了,所以我就不管上课了,听说书中有各种答案,各种好玩的东西,于是我每天回去把家里几代人读的书都找来看。看完之后,我似乎对许多东西非常了解,而用今天的眼光来说我看到了现象,看到了色相。但是当时我不明所以,我到处卖弄自己,和爷爷讲书里的故事,他也知道很多,但是我可以和他还有那堆老人谈上至少一个时辰都不觉得没话说,今天想起,那些年我其实很健谈的。爷爷去世之后,便没人和我谈话,爷爷在农村里面也还算厉害,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做个大队干部,写得一手好字,还略懂阴阳之理,在我家那个小地方,他也算是能人。还记得爷爷去世那年我读初中,他是我初步知道死生之时第一个在我身边去世的亲人,感触颇深。而吴氏的祖训,也第一次映入我的脑海,据说他们出自泰伯,季札之手,而他们,书上说连孔子都敬赞不已。
爷爷以及他的阴阳之理,可以算是我的哲之最严格最纯粹的由来吧!只是那时候我没有称它为哲而已,我仅仅把它当成自己的想法而已。当时我所接触的主要是两方面,但都是皮毛,一是自然之哲,全在阴阳之中,四季、轮回、草木荣枯、生命之生死;二是为人之哲,亦是阴阳调和,男女、刚柔、仁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万物有时,出于考试的需要,“哲”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人生中,从此扎根生长,郁郁葱葱,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对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叫世界观,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哲便是成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就是关于研究系统的世界观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