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2896000000033

第33章 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恋(1)

禁果是在《圣经》中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对亚当及夏娃说园中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可吃、也不可摸”,否则他们便会死。最后夏娃受魔鬼引诱,不顾上帝的警告进食了禁果,又把果子给了亚当,他也吃了。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

如今,社会上一致把青少年的早恋称为偷食“禁果”。难道,早恋真的那么让家长感到惶恐吗?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禁她打开,但这更激发了姑娘猎奇和冒险心理,她终于将它打开了,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

禁果分外甜的原因,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每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来说,积极方向是求知的意向,了解所不知道的东西的愿望,假如这种东西不犯禁的话,也许并不会引起注意。

此外,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这个事实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弄清“为什么不许干某件事”的合理愿望。

父母时常只是禁止而不说明孩子“不许”的理由。由于不相信这种禁止有充分的理由,孩子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苹果树上挂着一个牌子:“苹果喷有毒药,不能吃。”有谁会产生吃树上苹果的愿望呢?“爸爸自己都抽烟。却禁止我抽。”——这种想法引起孩子品尝禁果的企图。模仿或羡慕感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你还小。抽烟还太早!”——这个理由反而加强了孩子对成年人的羡慕,从而促使他去偷偷抽烟。因此,在“禁果”面前,仅仅告诉孩子“不可以去摘”是很苍白无力的。这需要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解释。

“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孩子越想看,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干。例如有许多不健康的书,孩子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并不一定去看,但假如被父母禁止,孩子反倒想看个究竟,平时不爱看的,这时也十分来劲,想一睹为快。再如,父母对孩子早恋、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问题一味地采取禁止态度,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禁果效应”。

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做家长的更是如此,只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方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现在的孩子在生理上越来越早熟。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在通俗文化的熏陶有关系。如果家长再以老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必然会生出许多枝节。其实,对于早熟的孩子来说。感情丰富,关注男女之事,属于正常现象。不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与异性频繁接触,往往一味堵截或围剿,结果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不良后果。因为,面对早恋,多数孩子会陷入矛盾,他们既不敢违背校规家规,又不愿放弃美好的情感,这时,做家长的既要鼓励孩子适度与异性正常交往,同时也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青春期知识教育。并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健康的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家长的关爱,从而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友谊、善待生命。跟大禹治水是一样的道理:疏导永远比堵塞更加高明。如果做家长的放手不管,让孩子自行去解决他们所无法正确解决的问题,后果往往会无法控制。

面对孩子的早恋行为,首先要客观地、正确地分析,要看到孩子行为中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发展中的必然因素,这是正确对待的基础。对孩子的早恋行为最忌先人为主,早下定论。如“品德不良”、“坏孩子”等主观印象,因为这样,往往不仅会把事情引向“死角”,也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立。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其实,孩子陷入早恋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情不得已,做家长的一定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晓明利害,提高孩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增强孩子是非观念的鉴别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控意识和能力。如果对孩子的早恋行为不置可否,只能使孩子陷入迷茫而误入歧途;如果对孩子的早恋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待孩子的早恋现象,家长一定要指点迷津,晓之以理。正确引导。悉心关爱。

在说服、引导、帮助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爱、知、情、理四个方面。所谓爱。就是要从心眼里爱护孩子、关心孩子,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会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体会到关爱,才不会产生厌倦、敌视心理,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谓知,就是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才会听你的、接受你的教育,也才会更有效果,否则,就会如盲人摸象,不知所措;所谓情,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亲情,这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所谓理,就是正确、可行的方法,也是孩子能够认可的方法,这是说服孩子的关键所在。有情无理。孩子不明白症结在哪里,效果难以持久,并且会带有明显的亲情性:有理无情,难免干巴生硬,让孩子难以接受,只有入情入理,方能使孩子心悦诚服。

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我的观点很鲜明:作为一个自然人,在他们这个年龄恋爱了,完全可以理解。早恋是健康的,纯真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美好表现。我理解早恋,但还是不赞成早恋,因为人又是属于社会的。”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生理的不成熟性,还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人生任务的规定性,和周围环境对它的限制。都不允许让产生爱情的青少年“化思想为行动”,去摘取自己所渴望的爱情之果。不过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这份感情宽容些,比如每天花些时间去想想自己所喜欢的人,或是在日记中表达一下自己的真挚情感,还可以找自己信赖的好朋友说说,让自己获得一种美好的感受。一旦你给了这种“思念”一个合理的位置,它就不会动不动就跳出来,扰乱你的心扉了。如果你能把自己这种爱的情感和人生的目标挂起钩来,那么爱情将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爱不是可怕的,也是不可压抑的。爱是美好的,也是需要时间蕴酿的。

早恋重在理解和疏导

早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发生于18周岁以前。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有以下表现:

现代男女均在16~17岁达到性成熟高峰。随着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知识的增长,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增强,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和力量,有一种探索异性奥妙的愿望。加之社会上各种性信号的诱惑和刺激,促使青少年主动追求异性目标,并开始早恋。其特点是对爱情理解的朦胧性和闭锁性。他们并不懂得爱情的真正内涵和真谛,不知道爱情所应该承担的道义和责任,所表现的只是一种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理想主义的朦胧情感。与其说是选择恋爱,不如说是找一个方便交流和沟通的异性朋友。

早恋,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重则影响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家长、老师和社会对这个问题都比较棘手。对于早恋,重在理解和疏导。对早恋理解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生理发育逐渐成熟的需要。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体内性激素水平逐渐增高,性机能逐渐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逐渐增加,容易产生对异性的爱慕。

☆心理的需要,社会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一方面,遇事希望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监护和管束;另一方面,情感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和关心。这种心理,在同龄人中容易引起共鸣。并且各种媒体对情感的渲染,使中学生模仿和强化了自己对异性的追求。

☆缺乏家庭温暖。中学生是一个情感复杂的群体,当家庭单纯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或者只顾给学习增加压力,而缺少从心灵上的关怀和满足时,他们容易从同龄异性中寻找心理平衡。

基于以上几点,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和横加干涉,而应该对他们予以理解,分析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引起他们早恋,从而因势利导。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避免将本来是纯洁的同学关系误认为是早恋,不要一看到两个男女同学单独在一起就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这样容易使他们的心灵上扭曲、反感,从而促使纯洁的同学关系向早恋的方向发展。

中学生如果真的出现了早恋或有早恋的苗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疏导他们:

☆语气平和地与他们谈心。问他们喜欢对方的哪些方面,并且肯定双方的优点,告诉他们少男少女相互爱慕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很丢脸的事。不要为此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使他们在平和的氛围中交往,让他们冷静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感情。

☆告诉他们这种爱慕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因为现在他们还是个中学生,离成年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距离。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都会在成长中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和条件都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和情感的改变,爱慕的对象也会随着时间、环境、条件、观念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让他们客观地认识现在的自己。

☆告诉他们,虽然少男少女相互爱慕是人之常情,但是中学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那就是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他们理想的实现和前途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对他们将来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让他们比较一下现在恋爱和现在认真学习的两种不同结局,使他们懂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学习而不是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