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37

第37章 音乐与养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野战医院里环境十分恶劣,伤兵们的情绪也非常糟糕,手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医生试着用留声机播放音乐来安抚病人的情绪,士兵的情绪很快的稳定了下来,手术后病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大大的降低,这是现代西方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开始。

现代音乐治疗学 194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正式,1950年,美国成立了音乐疗法协会,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音乐治疗已成为一门完整的边缘学科,已经确立的临床治疗方法多达上百种,并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在美国有近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有4000多名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

音乐治疗学是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师通过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产生影响,达到改善和促进身心健康。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有医院设有音乐治疗专科。

古人已经认识到音乐不仅可以让人心情愉悦,音乐还可以治疗疾病。《黄帝内经》中有五音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五音对应人体的五脏,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音乐来治疗。《乐记》说:乐行而伦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元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明确音乐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病方法。

古典音乐分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五音对五脏进行对应的治疗。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对这些感觉很陌生,现在人对古人留下的养生智慧了解的太少了。

音乐对植物生长也有影响。科学家在田地里面放轻音乐,发现放音乐的一组比不放音乐的一组长势更好。德国一个奶牛协会为了试验音乐对奶牛的作用,分别在牛棚里面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和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队歌,结果莫扎特的音乐让牛奶产量提高了0.6%,德国队队歌没有效果,看来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养生的效果。

有的人说听不懂音乐,不愿意接受轻音乐,植物和动物也听不懂音乐,仍然受到音乐的影响,只要听音乐,就会收到音乐的影响。

礼乐治国是儒家重要的治国理念,乐在孔子思想里面的地位非常高。礼和乐被放在了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现在更多的讲依法治国,法律在治理国家中才是最重要的。孔子为什么把礼和音乐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这和孔子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

乐是孔子给学生讲的课程六艺之一,乐讲的是什么内容没有详细的记载。后人记载孔子的《乐》经丢失了,乐这门课程也失传了。从《论语》留下的文字中推断,《乐》经很可能就没有固定的教材。学习音乐需要一定的天赋,后人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乐是可有可无的娱乐。乐经不是丢失了,而是音乐养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后人把音乐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

抚琴和唱歌是孔子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多次提到弹琴和唱歌,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边弹琴边听课,类似电视的访谈节目《实话实说》,谈话中间有音乐伴奏。孔子教授音乐不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养生。

《论语》记载孔子在和人唱歌的时候如果哪一句唱的好,孔子一定会再让人再唱一遍,自己也再跟着唱一遍,孔子对唱歌是非常重视。《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对唱歌还这么的认真。现在的学生一个礼拜上一节音乐课,学唱几首流行歌曲,音乐教育被弱化,没有体现出“乐”的重要作用。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被韶乐所倾倒,三个月不记得肉的味道。《韶》乐已经失传了,但是《韶》乐却成了尽善尽美音乐的代表。

孔子是一个抚琴高手,琴在孔子的音乐教学中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琴在传统乐器中地位最突出,在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房里面,一定要有一把琴。琴棋书画这四门技艺作为文人雅士的必备,这四个对养生都有帮助的,琴排在他们三个前面,琴的养生作用更加重要。

琴的发明者是上古时期的舜帝,琴声和人的心灵相通,孔子曾经跟师襄学习弹琴,一首曲子被孔子弹奏了很多天后,孔子从琴的旋律中悟出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琴声可以让人的心情愉悦,可以养心,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心,琴声的养生作用比药物更重要。孔子在当时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把乐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课程,只有从养生的角度去理解才能解释通顺。

现代科技让人更方便的听到音乐,可是人们对音乐养生的作用忽视了,近些年西方音乐的引进,一些不符合养生思维的音乐也大行其道。恢复音乐的养生功能更加的迫切,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间音乐历经大浪淘沙,长期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鼓在传统音乐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鼓在古人生活中也很重要,鼓楼是城市的标配。古人在高兴的时候要击鼓,在打仗的时候也要击鼓,在官府前置鼓,让老百姓击鼓鸣冤。大的鼓有十几个人抬的大鼓,小的鼓有腰鼓。

人听到巨大的鼓声心灵会受到震撼,近距离听到鼓声会感觉鼓声在大脑中回荡,产生共鸣,鼓声能让人忘掉一切,沉浸在鼓声的节奏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养生的至高境界。近距离听打鼓,就是在做一次心灵养生操。

非洲鼓用手来击打,对手的锻炼更多一些,非洲鼓现在已经被用来治疗治疗抑郁症。非洲鼓对自闭症的辅助治疗效果是较为明显的,对焦虑症中和社交障碍症状也有较明显的改善,用鼓声还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李白的《将进酒》有这样的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鼓馔玉是指富贵的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要有音乐伴奏。吃饭时有音乐伴奏在现代重大宴会上面还有,音乐能让人在吃饭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在没有留声机的时代,吃饭时能听到有乐队击鼓、鸣钟绝对是高消费。

出土的春秋时期编钟现在仍然可以奏出优美的音乐,现存最大的钟是明朝铸的,重46.5吨,在北京大钟寺。钟声能和人体产生共鸣,即便是遥远的钟声,也能和人产生共鸣。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枫桥夜泊》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时遥远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对作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让作者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作品。

不光是佛教、道教有钟,基督教堂也有钟。有句俗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像和尚的工作是撞钟,和尚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修行,撞钟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只有从养生的角度解释才合理。古人对钟的养生作用很重视,不仅寺院有钟楼,在很多城市都有钟楼,定时敲响,钟声的次数和频率都有讲究。以前的学生听着钟声上下课,工人听着钟声上下班,后来改成电铃,有的已经改成音乐,但是钟声不会被抛弃,这是国人的养生思维决定的。

民间音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热闹的,一种是悠扬的。热闹的是配合庆典节日,烘托热闹的气氛。悠扬的是为了让人心静下来,达到养心的效果。近代西方的音乐传入中国,轻音乐和交响乐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被国人接受了。摇滚乐和重金属音乐不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被边缘化了。

在汉字里面“乐”字是多音、多意字,既是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乐。不仅音乐和快乐的关系密切,音乐与养生的关系也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