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25

第25章 戏曲与养生

戏曲的种类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在没有留声机的时代,戏曲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戏曲主要面对广大文盲观众,戏曲内容既要通俗易懂,也要大家喜闻乐见。戏曲的内容表现最多的是爱情戏、清官戏和喜剧等,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仍然是在走这样的路线。

各种戏曲剧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皆大欢喜。有人批评说中国的戏曲结局不如西方,西方戏曲的结局大多留有悬念,让观众去思考。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尾,体现了国人的养生思维,看戏就是要让人快乐,如果一部戏让人看了以后大脑不能休息,还在想着戏剧里面主人公的命运结局,还让人牵挂剧情如何发展,看戏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西方的戏曲分悲剧和喜剧,中国戏曲不分喜剧和悲剧都有一个观众满意的结局,按照西方的戏剧分类中国戏曲是有悲剧的,但是人们总是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悲剧的结尾喜剧化。《窦娥冤》是一个著名的悲剧故事,但是最后也被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冤魂代表窦娥重生,代替窦娥完成心愿。这还是一个符合国人理想的圆满结局。

戏不仅要听要看,而且要唱。大多数人都会唱几段自己喜欢的戏曲经典段落,有的戏迷还能唱整部戏。戏迷的演唱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热情参与的精神。在公园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个人弹奏着乐器,有一个人在唱戏,周围一群人听的津津有味,还有人跟着轻声的哼唱,这个人唱完,人群中又站出一个再唱一段。

戏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的还有组织,定期还要集会。大多数戏迷没有参加什么戏迷组织,喜欢平时有空就唱几句,有什么高兴事就唱一段。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会边干边唱;在路上赶车的车夫会边走边唱;厨房做饭时也会边做饭边唱。这么多人参与戏剧的传唱,可以称得上是全民参与,使戏曲在中华文化占有独特的地位,听戏的人远远多于读书的人,戏曲对老百姓的影响也大于书本的力量,戏曲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

戏曲讲究语言精练、精美,唱腔悠扬舒畅,一部戏曲历经几百年传唱不衰,这是现在的流行歌曲难以达到的。戏曲的语言文字优美,突出的代表剧目是《牡丹亭》,单把《牡丹亭》的文字拿出来看,就可以和很多的文章相比美,其中的一些优美的文字还成为了人们的常用语。有戏迷几十年都在听《牡丹亭》、唱《牡丹亭》,是《牡丹亭》的超级粉丝,也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的,距离现在已经几百年,仍然能受到这么多人欢迎。喜欢《牡丹亭》的人大多是文化人,理解《牡丹亭》的文字之美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大多数戏迷并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喜欢的还是那些通俗易懂的白话戏。白话文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白话戏产生的时间却已经很长了,戏曲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以前听戏的戏迷大多是文盲,唱戏的也有文盲,这也是戏曲文化的一个奇观,戏曲的魅力跨越了文字的壁垒,戏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戏曲有如此大的魅力?戏曲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在农村唱大戏都很热闹,方圆几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看,人山人海,自动形成了一个集贸市场。老年人喜欢边听边唱,用手打着节拍,双目微闭,陶醉在戏曲的世界里面;年轻男女喜欢在戏剧的掩护下谈情说爱;小孩子能吃到各种各样的小吃,比过年还要高兴。

西方的歌剧、舞剧是供贵族在歌剧院享受的,受用群体少,没有中国戏曲这样接地气。西方的歌剧院是豪华建筑,建一座歌剧院的开支巨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歌剧院数量也很有限,能到歌剧院听歌剧的观众也就有限,西方的歌剧注定是少数人的娱乐。没有群众基础,西方的歌剧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养生效果。

各地的地方戏品种很多,一些地方戏曲也在慢慢的消失,有的地方戏曲逐渐的被更多的人喜爱。京剧是起源于安徽的一个地方戏,在三百多年前进入北京,最初是皇家喜欢,后来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逐步走向了全国。京剧在全国戏曲中有压倒性的优势,各地都有京剧团,京剧逐渐成为国剧,代表中国戏剧文化。京剧唱腔优美,雅俗共赏,人们都可以在京剧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京剧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现在戏曲文化不景气,这只是暂时的,历史从来都是曲折发展的。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对戏曲生产冲击,这不可避免,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戏曲还会复兴,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戏曲。

演员在唱戏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胸腔,经常唱戏能让肺活量增大,唱戏的过程中吐出了胸中的浊气,有利于养生。戏曲演员多长寿,很多戏曲演员在七八十岁还能登台演出,声音洪亮,动作敏捷,明显比同龄人健康。

百岁老人张学良一生坎坷,半个多世纪被幽禁,在这样的处境生活长寿不容易,张学良是一个超级戏迷,在长期被幽禁的岁月里面,听戏、唱戏是他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