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28799800000012

第12章 儒家思想里的养生思想(上)

中国有三大宗教,他们分别是佛教、道教、儒教,有的人对儒教也称为儒家,不把认为儒家是宗教。儒家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太密切了,不管你信仰与否,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不可避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要是来自孔子,但是现在儒家的很多东西又和孔子的思想相违背。

先看一段《论语》的经典段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坐,对曰:异乎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同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以为这个拘束。你们平时总是说,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会怎么做呢?子路没有想就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在大国的夹缝之间,外面受到军事威胁,国内又发生了饥荒,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让老百姓有勇于打败敌人的决心,并且明白道义。孔子微微笑了一下,说: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国家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可以让老百姓富裕。至于礼乐的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的的到来了。孔子说:公西赤,你怎么样?答道:不敢说能干什么,我愿意学习。宗庙里面的祭祀的事情,或者是外交会见的仪式,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个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正在弹瑟,瑟声逐渐停了下来,铿的一声,曾点放下瑟,挺直了身子说:我的理想和前面三位同学的不一样。孔子说:有什么妨碍?也不过是大家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在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换上,约上青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在沂水洗个澡,在舞羲台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的理想和曾点一样。

这是《论语》中一段经典的对话,很不好理解。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竟然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洗完澡唱着歌回家。站在养生的角度看,这段话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徒步、郊游、唱歌、游泳、朋友,这些都是有养生作用的娱乐活动。孔子的人生目标就是养生,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在别人看来奇怪的人生目标了,如果不是站在养生的角度这段话很难解释。

《孔子家语.贤君》中有这样一段话: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孔子认为政府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老百姓富有和长寿,这段话后来没有人再提起,后人追求的是国富民强,这和孔子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按照孔子的思想是民富民强,强也可以解释为身体健康长寿,后来的儒家为了讨好统治者提出了要国富,孔子从来没有提到过让国家富,甚至认为国家的富是从压榨老百姓的财富得来的。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孔子对冉求搜刮老百姓的钱财来增加季氏的财富非常生气,不仅不认这个学生,甚至还要别的弟子去攻击他。

孔子第一个把让老百姓富有和长寿作为政府的考核标准,孔子的治国思想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富有和长寿这两个在孔子看来更侧重长寿,这个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用养生思维去解读孔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答案,如果用一个词来解释孔子的思想,那最合适的词就是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儒家只是其中一家,儒家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有很大关系。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面,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讲到忠大家会首先想到关羽,关羽已经成为忠文化的代表人物,关羽被尊为关公、关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供奉关公,全世界华人都在供奉关公。关公已经成为中华忠文化的符号。中国人讲忠诚,对国家民族忠诚、对朋友忠诚、对爱人忠诚、对企业忠诚、对承诺别人办的事忠诚,对说过的话讲诚信。忠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内容,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忠文化。中国的企业员工会对企业讲忠诚,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企业遇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忠诚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人重视忠诚,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讲忠诚,把挫折看做是检验是不是真朋友的试金石。西方人交往讲利益,不讲忠诚,为了利益可以不讲朋友。这个思想反映到国家之间的交往,西方国家之间交往讲利益,为了利益则朋友也不是了。中国人重视患难之交,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才是真朋友,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患难之交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朋友,利益之交利尽则散。

一个人追求养生,一个家族追求养生,一个企业追求养生,一个国家要追求养生,一个民族也要追求养生,忠文化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为国家和民族去奉献、去牺牲。历史上忠于民族的民族英雄层出不穷,象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他们是在当时的历史需要下产生的民族英雄,产生民族英雄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文化,只要有这样的历史需要,还会产生这样的民族英雄。

这么大的中国,几千年战乱不断,不仅没有分裂,反而越来越大,忠文化是最重要的原因。西方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强大的帝国,但是他们都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只有背影。他们的消失有外部的原因,内部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不够强大。

有人担心台湾会被独立势力分裂出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独立分子是没有学习好中华文化,没有认真学习中国历史。只要台湾还使用汉字,台湾就不可能独立,一定会出现一个郑成功式的民族英雄,让台湾回归,这不是谁能左右的,这是忠文化的力量。环顾中国周边,有说中国话的国家吗?没有,台湾也不可能成为第一个。

当今的世界是由西方势力主导的世界,但是现在却是处处危机,用西方文化来看很多问题还无解。一些西方的智者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把目光转向中国的儒家文化,认识到许多世界难题要依靠中国儒家文化才能解决,孔子思想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钥匙。

现在对西方世界威胁很大的是自杀式恐怖袭击,恐怖分子来自各种各样的人群,大多都是一个人行动,人们称他们为独狼,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国家感觉力不从心。

儒家思想的孝文化可以解决西方国家头疼的恐怖分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一个人把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对待,那怎么可能会伤害别人的生命。恐怖分子也有父母亲人,他们如果把孝道学习好,就不会去用炸弹伤害他人的父母子女。解决恐怖分子的问题,文化的力量比武力消灭更有效。

西方社会还有一个让各国政府头疼的问题是人口减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好,人们不愿意生小孩,引起人口减少,人口危机已经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不会出现西方的人口危机,这个推论的依据是儒家文化的孝道,我碰到几个这样的家庭,生几个女孩都要接着生,直到生男孩为止,也有地方实行计划生育土政策,前面生几个女孩不罚款,直到生男孩才上门算总账,清算以前欠的超生罚款。有人说这是封建落后思想,越穷越生,生孩子和贫富无关、和学历无关,是孝文化的力量。著名导演张艺谋不能说没有钱,也不能说学历低,还是要超生,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生孩子。

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根植在国人的内心深处,不论他在其他方面多么成功,没有孩子内心总感觉亏欠家族和父母,这是国人生孩子的动力。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中国都不会出现西方的人口危机,国人喜欢生孩子和贫富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文化的力量,儒家看的很远。

封建社会几千年来都是以孝治国,宣传孝道、奖励孝道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传统孝道故事《二十四孝图》故事里的人物跨越了几千年,因为孝做的好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古代还有推举孝廉的制度,大家把孝道做的好的人推荐去做官,在社会上形成了全民重孝的社会风气。中华民族推崇孝道,几千年不变,这是中国独有的政治制度。

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在传颂着各种各样的孝道故事,直到今天,每年中央电视台评比的感动中国人物中都有孝道突出的人,现在人们仍然推崇孝道。历史上文盲一直都是占大多数,怎么教化这些没有文化的人,孝道是最好的办法。实践也证明,孝道做的好的人和学识无关。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更是把孝看做是做人的基础,只有做到了孝才能继续读书,做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