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行词语看中国
2873500000009

第9章 1981年(2)

少林寺

● 位于河南省登封的一座著名寺庙。

● 关联词:少林功夫 武侠电影 李连杰 丁岚 牧羊曲 郑绪岚 释永信

纵然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其实,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的出名是1981年以后的事情,因为这一年,影片《少林寺》公映后造成了巨大轰动,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少林旋风”和“功夫热潮”。据统计,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即高达五亿人次。这部投资120万元人民币的功夫影片仅在香港一地的票房收入就达一千六百多万港元,突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纪录!

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而看影片的人似乎也并不太看重故事本身,人们更热衷于片中的功夫武术。与许多其他武打影片使用替身与特技不同,该片从头至尾全是真打,主角李连杰所展现的更是他的自身功夫,他从16岁起,连续五年夺得全国武术冠军。正是凭此殊荣,19岁的他被选为这部影片的主演,而人们也正是冲着这一点,对他在影片中的表演极为认可。其他的少林寺和尚们,也个个身怀绝技,救唐王,除奸臣,扶正义,济穷人——少林寺内,仿若理想世界;嵩山上下,似乎圣洁王国,“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丁岚饰演的牧羊女,伴着郑绪岚甜美的歌声,给影片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是《少林寺》让李连杰一举成为一个功夫明星,从而一步步将他送上了国际级影星的宝座;是《少林寺》使中国武侠电影一炮打响,走向世界,以致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掀起一股新风格的武术电影热潮;是《少林寺》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广泛而持续地掀起了一股武术热潮;更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中国功夫”发源地,使一座荒山上的冷庙成为全世界著名的名胜。

这部影片的问世,还得益于廖承志。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对文艺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武打电影,情有独钟。据说他和廖梦醒姐弟两人都曾经跟孙中山的保镖马相学过武术,所以他懂得武术,喜爱武术。他看了香港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龙主演的影片《精武门》后,赞不绝口,说,“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爱国影片吗?”以后他建议香港的电影公司拍两部武术片:少林拳和太极拳。最终《少林寺》在他的促成下完成拍摄,这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廖承志传》里有真实的记载。

“到少林寺去!”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梦想,不知有多少懵懂少年看了《少林寺》后,打起铺盖卷上少林寺拜师学武。这其中有眼下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主演王宝强,还有如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

一部电影,打开了少林寺的复兴之门。1974~1978年来少林寺的游客总量仅20万人次左右,而1983~1985年,猛增到300万人次,那几年,一天能来六七万人,当时很多旅游车辆都是东风汽车;从那时起,少林寺的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市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1988年1月,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功夫;1989年组织少林武僧团开始国内外访问;1986年,少林寺创立少林拳法研究会、少林书画研究院;2004年7月,中断七百余年的“少林药局”得以恢复;2006年,由释永信方丈提议、少林寺参与并支持、投资公司全额投资的大型生态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嵩山山坳公演。

琼瑶

● 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

● 关联词:言情小说 琼瑶电影 《几度夕阳红》 《一帘幽梦》 《庭院深深》 刘雪华 林青霞 秦汉 秦祥林 林凤娇

琼瑶小说里的女孩,纤小轻盈,我见犹怜,“眉间眼底,有诗有画,脚下裙边,有云有雾,嘴角颊上,有酒有雾”。

琼瑶小说里的男人,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深情款款,浑身上下披挂一袭无形的温柔大氅,温柔得醉死人……

由这样的人物发生的爱情故事,对于1980年代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一批接触琼瑶小说的正是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在贫瘠的感情中长大成人的,琼瑶小说里那些仙境一般美妙的场景和仙女一般美妙的人儿,很快征服了校园中大批痴心男女。

当大陆刮起琼瑶风的时候,其实在台湾琼瑶作品已经过了鼎盛时期。琼瑶于1963年在《皇冠》杂志刊出第一篇小说《窗外》,奠定了她在言情小说的重要地位;1965年将作品搬上银幕,包括《婉君》《菟丝花》《烟雨蒙蒙》《哑女情深》;1968年就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捧红了刘雪华、林青霞、 秦汉、林凤娇、马景涛等多个明星。1970年代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已达到鼎盛。

有人说,琼瑶的作品好似彩色的果冻,五颜六色,晶莹剔透,沁人心脾,十分诱人,但其实入口即化。还有人说,琼瑶作品让少男少女们痴迷在她所营造的梦幻世界中,一旦上瘾难以自拔。更有人说,琼瑶作品都是她的丈夫、台湾出版商平鑫涛一手策划的赚钱项目,当你为剧中人物痴痴呆呆哭哭啼啼的时候,商人们正躲在银幕后面哗啦啦地数钱呢!

“琼瑶热”已经过去多年了,回头看那一段岁月,也许小说中那些痴男怨女的故事早已忘怀,对于当年的琼瑶迷来说,更可贵的是自己当初的纯真,以及对纯真的追求。

《加里森敢死队》

● 美国26集电视剧,继《大西洋底来的人》后,我国引进的第二部美国电视剧。

● 关联词:二战 美军 加里森 酋长

1981年,当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播出时,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惊奇甚至震撼:原来还有这样的英雄,他们原本是杀人犯,强盗,曾经溜门撬锁,入室抢盗,行骗行窃,谎话连篇,但却一样参军报国,表现得骁勇善战,有智有谋,一次次打入敌军,营救战友,轰炸雷达,绑架元帅,偷取情报,对敌方进行摧毁性的打击,总之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这部电视剧的主要剧情是:二战后期,为完成深入敌后捣毁德军的特殊任务,加里森中尉来到监狱,物色了几个正在服刑的人员,以可将功赎罪的名目组成敢死队。他们是一个绰号叫“戏子”的诈骗犯,一个叫“酋长”的神刀手兼偷车贼,还有能开启任何保险箱的卡西诺和神偷高涅夫,甚至还有一个杀人犯。这支形状奇特的敢死队在加里森的带领下纵横于欧洲各国,深入敌后,个个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干了很多让德军晕头转向的事情。在完成一系列特殊任务的过程中,显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遇事满不在乎,有时不负责任,偷摸成性,牢骚满腹,但同时也有情有义,风趣诙谐,总之是一群真实可信且可爱的鲜活人物。

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热捧,尤其年轻男性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情绪随着五个主人公的故事进展或紧张或高兴,当第16集播完,荧屏打出了“本剧播放完毕”的字样,一时间观众大哗,纷纷给电视台写信,但是没有结果,此事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直到1992年《加里森敢死队》剩下的10集才与中国观众见面。据说,当时央视停播的原因是有人认为“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牧马人》

● 一部国产影片。

● 关联词:朱时茂 丛珊 张贤亮 《灵与肉》

当年影片《牧马人》上映时,人们一定不曾想到,影片的主题直到现在还未过时,一直贯穿着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出国还是不出国,似乎是一代又一代人都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已经出国的海外华人来说,归国还是不归国,也似乎永远有话可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的前瞻性真是令人惊叹!要知道1980年代初期,国门刚刚打开,被隔绝的海外人士迫不及待地回国寻亲,其亲属必定因为有海外关系而饱受“文革”磨难,出国的动因不言而喻。影片《牧马人》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片拍摄的,其主题是:爱国就要留在祖国。所以在社会上还引发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

该影片是根据张贤亮的著名小说《灵与肉》改编,谢晋导演。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1980年秋,老华侨企业家许景由从美国回来,找到了在西北敕勒川牧场的儿子许灵均(朱时茂饰),决定带他去美国继承遗产。面对三十多年前抛妻弃子赴美经商、现已腰缠万贯的父亲,儿子许灵均感到十分陌生。他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遣送至西北牧场当牧马人,曾经对生活十分绝望 ,但善良质朴的牧民保护他、善待他,他与逃荒到西北的四川农村姑娘李秀芝(丛珊饰)结了婚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着美满的生活,并且刚刚得到了平反,又走上教师的讲台。夜深人静,在北京饭店与父亲见面的许灵均心潮起伏,他想起大草原,想起了患难与共的妻子,坚定了留在祖国的信念,最终他送走了父亲,又回到了大草原,回到妻儿的身边。

其中有这样一幕情景,是影片表现的主题:

许景由叹了口气:“我回来晚了!”

许灵均:“是的,爸爸,假使你五年前回来,我可能跟你走!现在,我宁愿再过艰苦的生活,和祖国一道爬这个坡!”

许景由:“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许灵均:“你体会不到一个国家在动乱之后站起来时,她的人民那种振奋的感情。”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即使吃了那么多苦,爱国情怀不变,坚信“文革”结束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读者》

● 一份1981年创刊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

● 关联词:杂志 品牌 发行量 期刊市场

1981年4月,一本将在中国期刊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杂志诞生了。这就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主动更名为《读者》。

自创刊以来,《读者》正像她的刊标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不断发展,以其浓浓的人文关怀,以清、新、雅的脱俗格调,充分诠释人性美、人格美,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畅销二三十年而不衰!读者这样评价《读者》杂志: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却显得淡泊而安静,好像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一直抵达我们的内心。这就是“书淡如菊”的力量。

《读者》以丰富的内容、高雅的品位和常读常新的感受,吸引着全国大部分年龄层次,以及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读者阅读。著名戏剧作家魏明伦说:《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是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精神维生素。

《读者》的成功是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杂志创刊初期发行量三万余册,2006年10月《读者》的发行量曾经一度突破千万,2007年它的平均发行量达到898万册。现在,作为中国期刊杂志界的第一品牌,《读者》稳坐“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交椅,还在延续自己的奇迹。《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拥有众多读者,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设立分印点,与中国内地同步印制。

现在的《读者》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它包括《读者》原创版(月刊),《读者》半月刊,《读者》繁体字版,《读者》乡土人文版(月刊)和《读者欣赏》。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1997年和2000年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中国百家重点社科期刊”;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2002年底,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