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行词语看中国
2873500000051

第51章 2003年(2)

张国荣

● 香港著名演艺红星。

● 关联词:超级巨星 天才名优 哥哥 抑郁症 梅艳芳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一位成功的演员、歌手和音乐人;一位在演艺界巅峰地位屹立20年的超级巨星,却在2003年4月1日从香港一幢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他的炫彩人生。消息传来,娱乐界、演艺界、时尚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无不感到震惊和痛心。因为这一天恰好是西方愚人节,一时间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都以为是愚人节一个过了火的玩笑。他那淳厚的嗓音和韵致的笑靥,真的转眼间消逝。

早在1984年,张国荣以一曲《Monica》在乐坛走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淳厚的嗓音、性感的舞姿、潇洒的台风和动人的演绎,使他连续包揽各种演艺界大奖,成为流行音乐界无可替代的天王巨星,华语乐坛地位至尊的一个名字。不仅在中国香港,而且在中国海峡两岸及其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地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极大的影响力,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巨星。

张国荣在歌坛盛放的同时,在影坛也造就了同样的辉煌。1978年至2002年,他总共参与了五十六部电影的制作,以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塑造了时代不同、地域相异、命运曲折跌宕、个性千变万化的几十个角色,他主演的《英雄本色》《胭脂扣》《倩女幽魂》《阿飞正传》《霸王别姬》《春光乍泄》等片,都代表着香港影业的最高成就。他被公认为最杰出的华人影星之一,为繁荣香港影业、弘扬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国荣是香港的一代传奇与神话,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他,谦恭有礼,纯真坦荡,对事业认真,对工作严谨,对家人负责,对爱情忠贞,具有美好的个人品德。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所以他不仅仅是一个明星,更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人。张国荣的去世引起万众哀恸,歌迷影迷们更是眼里噙着热泪,嘴里喊着“哥哥”,年复一年地纪念他,哀悼他。

张国荣死前只留下约50字的一封遗书,说明他是死于抑郁症的困扰。这也引起了大家对精神生理卫生和抑郁症这个不再陌生的名词的关注,更引起了大家对明星的心理状态的关注。

就在同一年,香港著名演员梅艳芳因子宫颈癌病逝。两位明星的相继陨落,给这一年的香港演艺界笼罩了浓厚的悲痛气氛。

周杰伦

● 绰号“周董”,人称“小天王”,来自中国台湾的歌手和音乐人。

● 关联词:《双截棍》 《爱在西元前》 《菊花台》 “我的地盘我做主” 方文山

周杰伦,流行音乐界的一位奇才,创造了华语乐坛一个神话,他的出道给当代华语乐坛造成了冲击,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他的人生传奇是这样开始的:虽说自小学时对音乐情有独钟,但因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杰伦被台湾乐坛上有相当地位的吴宗宪选入其公司当音乐制片助理。其间,他不停地写歌,结果都搁置一旁或扔进字纸篓,因为许多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为他写的歌一展歌喉,因为这些歌太稀奇古怪了。有一天,吴宗宪给他一个机会,从他自己写的五十首歌里挑选出十首,由他自己唱,出专辑。就这样,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不料立即轰动歌坛。紧接着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风靡流行音乐界。

周杰伦的出道起于节奏蓝调R&B,这种音乐的历史其实已是相当悠久,即使在华语歌坛也早有人做过,但是真正让大多数人知道这种音乐,正是源于《范特西》,也正是从周杰伦开始,R&B才真正成为华语乐坛的主流,直到现在R&B仍是一种最具市场潜力的音乐类型,仍然为“时尚先锋”音乐。在《范特西》里有他最盛名的《双截棍》和《爱在西元前》等歌曲。

周杰伦的专长在于节奏蓝调和绕口(Rap),他出道之前的歌曲都有些传统的类型化,似乎不用看字就知道歌星唱的是什么。也许也正是如此,一个男生嘴里不清楚地绕口地咬着歌词,整首歌曲完毕或许你只听懂了“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但自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力。周杰伦用他独特的“周式唱法”而一炮走红,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广告界、电影界的宠儿和各大颁奖典礼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一首《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动感地带”这个时尚通信品牌有了自己的主题歌,周杰伦又趁势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大灌篮》《头文字D》和《不能说的秘密》,而他的影迷其实几乎都是他的歌迷。

歌曲作词者方文山也因为“杰氏音乐”风靡天下而出名,这些歌词十分华丽,充满了古典意蕴,一度有人认为周杰伦的《破东风》《菊花台》《青花瓷》等在推广中国古典文化,而方文山是当下的诗人、词人,有“当代柳永”之说,其实方文山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古典诗词的片断,将之作了一种现代时尚的处理,比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古典意蕴支离破碎地在歌曲中时隐时现,这是一种很讨巧的做法。

人造美女

● 通过整形美容术人工打造的美女。

● 关联词:郝璐璐 第一人造美女 整形美容 美女经济

我国美容外科是在1990年代才正式从整形外科中分离出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著名整形专家陈焕然博士说,从1990年代起,中国的人造美女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从隆胸——抽脂——改变脸形,并逐渐向全身过渡。但是当时对于整形手术这一新生事物,大多数人都在观望。即使真的要做,也都偷偷摸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当时,除了演员或者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希望通过手术挽回青春。

2003年,有一个人身体力行地打破了人们对于“天生丽质”的迷信和偏爱,她就是有着“中国第一人造美女”之称的郝璐璐。虽然她15岁就考入中国地质大学,19岁出国留学攻读珠宝硕士学位,但是平凡的长相给她带来很大自卑感。她决定用半年时间,接受重睑、去眼袋、隆鼻、隆胸、大小腿吸脂、脖子除皱、提臀线、丰臀、脸吸脂、打瘦脸针等11项手术,希望在之后拥有美丽的容颜和迷人的姿色。

看来,郝璐璐的收获还不仅在于容颜的整形,她因新闻媒体的全面炒作而一举成名了。之后,她频繁接受国内外各大媒体采访,参加一些美容机构的开业和店庆,先后出演了两部影视剧、到多家电视台客串嘉宾主持、出版了几本关于整容整形的书。对郝璐璐的迅速成名,很多整容专家并不以为然,认为她不过是第一个站出来大肆宣传自己是通过整容变身的美女,而大肆宣传的实质在于她是商业代言人。

2003年以后,中国掀起了一场“人造美女热”。过去并不被重视的整形美容技术,迅速火热发展,医院纷纷购买国外高科技设备,四处寻找本地的“郝璐璐”。

而另一方面,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整形美容业兴起的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因整形美容而毁容的投诉近两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

“做人要厚道”

● 语出著名导演冯小刚当年的贺岁片《手机》。

● 关联词:审美疲劳 葛优 范冰冰 徐帆 手机还是手雷

虽然“贺岁片”这个概念源自于香港,但毋庸置疑,著名导演冯小刚的一系列作品如《甲方乙方》《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天下无贼》才使贺岁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2003年底《手机》作为贺岁片一推出,果然引起观众的笑声和议论之声。但有一点不同处就是,它带给观众的笑声虽多,但笑声里更掺杂着许多苦涩。一部手机,贯穿了中年已婚男性的情感危机,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都通过手机这件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揭示了出来。电影《手机》诞生了当年的流行语:“做人要厚道”,“审美疲劳”等。

电影《手机》根据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长107分钟,以手机为线索,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高科技带给现代人的危机感。影片中,电视栏目《有一说一》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葛优饰),在去电视台主持节目时将手机忘在了家里,这个小小的失误却让他的妻子余文娟发现了他与一个女子间的秘密。妻子似乎明白了一切,就此提出离婚。

戏剧学院台词课老师沈雪(徐帆饰)是严守一的新任女友,两人同居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之后,沈雪发现严守一手机的响铃方式起了变化,过去放在震铃上,现在改成了震动。沈雪不由得有些好奇和猜疑和嫉妒,严守一给女友交代了前妻与他离婚后给他生下了孩子的事情。但其实严守一有更深的秘密埋藏在手机里。他与某出版社的女编辑武月(范冰冰饰)长期保持暧昧关系,导致与妻子离婚后,现在又影响到与女友的正常交往。严守一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一部手机串起他所有的烦恼和尴尬。前妻执意不肯原谅他,女友发现了他的不正常、不诚实,对他起了猜疑,而情人却在这个时候露出要在他身上谋取更大利益的真实目的……这时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千疮百孔,无以为继,而手机更似一只手雷随时可能将他粉碎,影片结尾定格于葛优一张惊恐的脸。

其实,手机就是手机,通信工具而已。人的心中有魔,手机也就变成了手雷。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使用人自己身上。影片上映以后,引起观众的争相观看与议论,其中有“夫妻二人不宜同看《手机》”等说法,影片中一些精彩对白广为流传。

百年巴金

● 中国文坛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巴金的百岁华诞。

● 关联词:百年巴金·感动中国 世纪老人 讲真话 《家》 《春》 《秋》 《寒夜》 《随想录》

这一年的岁末,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静静迎来他的百岁华诞。但是窗外,整个中国都在有组织的或自发地为这位老人祝福。在北京,他倡导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展出了五十多位书画名家创作的关于他的艺术作品。而在他的故乡成都,一尊2.5米高的铜座像刚刚安放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院中。各大媒体纷纷用了这样的标题加以报道:“百年巴金,感动中国”;“敢说真话的世纪老人”等等。

许多出版机构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推出纪念书籍。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六十多万字其中包括二千余幅图片的“巴金年表”——《巴金的一个世纪》;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百年巴金》,详细记录了巴金的生平。北京的二十余家新华书店,在进行“阅读巴金,祝福百年”主题读书活动,近百种巴金作品和纪念巴金的书籍同时摆上专柜。在他长年居住的上海,舞台上难得一见地同时有四个剧种演绎着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舞台剧《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长命百岁”是最吉祥和圆满的象征。更何况巴金这样一位当今中国文坛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老人!这位百岁老人对于中国文坛而言,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老人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以及《寒夜》等作品,在1980年代写下的《随想录》,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尤其是长篇小说《家》,对封建礼教家庭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激励了年轻人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新生活。这部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好几代中国青年。年轻的巴金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对恶势力的痛恨和鞭笞,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迹;而晚年的巴金,再一次带给中国以震撼:一个温顺的老人,以身作则地提倡要敢“讲真话”的。五卷本《随想录》记录了1978年之后,巴金开始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反省,对“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念。 正是这种不间断地探索和表现,正是这种对“真善美”永无止境的追求,使巴金成为一种感动中国的力量。